APP下载

激进与保守的生态伦理

2015-03-26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 宣传教育中心,河北 石家庄050051)

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施了载人登月的“阿波罗计划”,这是人类第一次离开自己生息的地球,也使人类有机会能够用一种新的视野审视人类自身与我们所处的地球。曾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埃杰·米切尔描述每个到过月球的人都会有共同的感觉:“当他们带着这样的感情返回地球时,自己就不再是一个美国居民,而是一个地球居民。”

经历会引起观念上的深刻变化。有什么样的经历,就有什么样的观念。观念的进化、自然的进化和社会关系的进化都是一个过程。同样,这种进化也是必须的,谁想阻止它是不可能的,也必将为历史所抛弃。

1 道德关怀的逐步扩展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这种进化实质上是道德关注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原始部落,道德对象只限于本部落的成员;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道德对象的范围限于奴隶主和平民,而不包括奴隶。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对待他家的奴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当神圣的奥德修斯从特洛伊战场归来时,他用绳子吊死他家的12个女奴。因为他怀疑她们在他离家时期有不规矩的行为。绞死这些女奴不涉及正当不正当的问题。因为这些女奴是他的私有财产。那时对私有财产的处理正像现在那样,是私人的事,是一个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而不是对或错的问题。”[1]在奥德修斯所处的时代并非没有对或错的道德概念,只是那时的伦理结构只覆盖到妻子,而不涉及奴婢和动产。

中世纪的道德对象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的基督徒。近代初期,欧洲人认为道德对象的范围只限于欧洲白种人,不包括黑人。在美国独立后的80年间,所有蓄奴者、大多数南方人以及数量不少的北方人都在观念上把黑人排除在伦理共同体之外。直到《独立宣言》发表87年后出现了《解放宣言》,才把黑人从制度下解放出来。

1979年,美国哲学家辛格在他的《动物保护》一书中,把道德价值的主体界限从人类扩展到了动物,认为动物与人有着相似的感受能力,人类应该承认动物的内在价值,维护动物的平等权益。[2]

直到近代,大多数人相信,大自然没有任何权利,非人类存在物是为了服务于人类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恰当关系是便利和实用[3]。激进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者宣称,伦理对象应从动物范畴向自然范畴扩展,这种伦理关系应该包括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比如山川、河流,即是说,对这些无生命物质的存在,不仅是出于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发展而保护,更应该是纳入伦理范畴来对待,承认自然本身的权利。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社会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这种意义决不亚于当年的废奴运动,就像当年等待解放的奴隶一样,自然也等待着解放。因此这是一场伦理学的革命。

2 生态伦理争执的焦点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人类自身的利益需要而开展,即使保护自然的最终目的也无非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的发展。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这正是生态灾难的渊源,它提出要从思想深处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而不仅仅是使用价值。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是是否承认非人自然物有内在价值,这是问题的核心。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只有人才有内在价值;非人自然物只有工具价值。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人这样会说话的理性存在者,就没有什么东西能评价自然事物的美与丑;如果没有人类,四川的九寨沟和湖南的张家界就毫无价值;如果没有人这样能干的环境改造者和物品制造者,煤、石油就是永远沉睡在地下的毫无价值的东西,是人发现了它们的用途,才赋予了它们价值;同样,如果熊胆不能入药,藏羚羊皮毛不能制衣,它们便也没有什么价值。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自然事物有价值,发现特定自然事物越来越多的价值,但它们所具有的价值永远只是工具价值(即经济学所定义的使用价值)。人类中心主义者也可以写出环境哲学著作来,他们会说,人类应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应该维护生态平衡;他们也能吸收生态学知识,承认自然事物除了经济价值以外还有生态价值。但他们会坚持认为,生态价值归根结底是属人的价值,不是自然事物自身的价值。非人类主义者不同意人类中心主义者的价值观,他们认为自然事物(至少有些自然事物)有其内在价值,即它们有不依赖于人类评价的价值,即使人类不存在,它们也有其自身的价值[4]。

可以看到,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最为激烈,有些学者试图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主义的对立。这是学术界很常见的现象。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就会有人试图采双方之长、避双方之短而折中之、超越之。真理往往在两种极端观点之间。如果出现两种对立的极端观点,例如极端怀疑主义与独断论,那么运用辩证的方法就可以汲取双方的合理之处,摒弃双方的错谬,而确立一种正确的观点。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划分是周延的划分,正如人与非人动物的划分是对所有动物的周延划分一样。一种动物要么人,要么是非人动物;没有什么动物既不是人,又不是非人动物。在环境伦理研究中纲领的选择是一样的,要么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要么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学者可以不谈双方争论的问题,但他的表述不可能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他不能合乎逻辑地宣称,自己的立场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也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

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各种流派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各种流派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切的观点都无绝对的对与错,只要放在时间的座标上,每一种观点都应该有它适当的位置。换言之,就是用动态的观点来化解这两大阵营的势不两立。

3 两大阵营的化解之道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个时间维度问题。如果我们思考的焦点总是静态的,那就无法解释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比如,吃饭是对的还是不吃饭是对的?答案应该是饿了的时候吃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再比如,多穿衣是对的还是少穿衣是对的?答案应该是应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加减衣物。

在人类社会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未解决之前,不仅要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而且还要坚持首先照顾当代的代际顺序;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就产生了代际道义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物质文明达到了一定高度,对自然的利用价值就变得相对不甚紧迫,随之而来的,就会向关爱自然,视自然为友的非人类中心主义逐渐过渡。这种过渡大致的顺序是动物解放主义,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

持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学者大多是全身心地拥抱现代性的人,持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学者大多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是现代性的思想支柱之一。中国正行进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现代性思想是指导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南。所以,中国学术界的主流思想是人类中心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是真理。中国不得不走完自己的现代化历程,但这不意味着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实际上,人类文明正在一个转折点上,站在21世纪的思想制高点上,我们已不难发现现代性的种种弊端。正像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文化仍处于统治地位,但已有很多思想“巨人”看出了宗教文化的弊端一样。

如果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一个人的成长,问题就会变得浅显易懂得多了。一个刚刚落地的婴儿,对于他来说,食物是唯一的价值,玩具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到了一岁之后,他会发现玩具的价值。三岁以后会发现漂亮衣服对他开始产生吸引力。而到了五六岁,他会逐渐产生道德需求,包括关心父母和家人,而这在婴儿时期是不可能的。长大成人后走向社会,他的关注点会越来越广泛。

人类在这个地球上是个新生儿,他还有太多太多的困惑。退一步说,就算认识了事物发展的真实规律,比如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最终会被非人类中心主义所代替,但客观上仍然不可能超越这个过程。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说明一个论点,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客观规律,试图不顾客观现实的超越终究会失败;同样,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还不能认清形势之发展,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也会自取灭亡。

笔者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始进入生态文明阶段,但同时,我们也反对那种激进的生态运动思维,这并不等于我们从本质上反对它的理论内核,相反,我们认为其理论内核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我们所说的进入生态文明阶段,是指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它是生态文明的初级阶段,同时这个阶段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高级阶段。

[1]叶平.生态伦理的意识形态和伦理传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84-89.

[2]孙江.动物法律地位探析[J].河北法学,2008(10):151-154.

[3]卢风.环境哲学的基本思想[J].湖南社会科学,2004(1):40-46.

[4]张群芳.绿色荒野的生命体悟——论梭罗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5]苏丽君.构建人文和谐的家庭德育机制[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24(6):37-40.

[6]胡金木.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关照下的道德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9):22-26.

猜你喜欢

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非人类纪”的星际艺术及宇宙媒介——答林万山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论当代不分类属的本体论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儿童马内菲青霉病合并淋巴结结核1例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