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界定及政策建议探讨

2015-03-26杜威漩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经营农民职业

杜威漩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日趋严重,“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这是中央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农民开始从传统向现代、由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近年农民教育培训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重视,研究成果较丰富,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尚未有公认统一的定义,科学界定“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十分必要。

一、农民及传统农民的内涵

1、农民

关于农民的概念,目前世界上尚无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正如Forster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所言: “很少有个名词能像农民这样给农村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造成这样多的困难。什么是‘农民’?即使把我们地理上的焦点限制在易北河和亚得里亚海以西的欧洲,并把我们时间上的焦点限制在过去的1000 年,定义问题依然存在”[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用“农民”来指称一个群体时,该群体的某些活动方式或特征与人们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偏离,人们可能以这种变化了的特征为由,认为该群体已不属于农民阶级了[2]。从目前情况看,农民概念的定义主要有三类:

(1)依据地缘标准给农民下定义

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认为:农民是相对城市而言的,若没有城市就无所谓农民[3]。在我国,1958 年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明显区分为标志的“二元”户籍管理体制由此形成。该体制下,凡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不管其从事何种职业)即为城市居民,凡具有农村户口的居民(不管其从事何种职业)即为农民,我国农民由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者演变成一切农村户口者,农村户口者已经成为“农民”的代名词,即“农民”就是户口登记在农村的农村人[4],是具有农村户口、生产生活于农村、与土地有着天然联系的社会劳动者[5]。

(2)依据职业标准给农民下定义

《辞海》和《经济学大辞典》所定义的农民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美国社会学家所定义的农民是农产品生产者,他们生产的农产品大多是自给自足[6]。

(3)依据地缘和职业两种标准给农民下定义

我国学者朱启臻、闻静超(2012)认为,农民是长期居住于农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成为农民的条件是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生产性耕地、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长期居住于农村[7]。

分析视角不同,对农民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农民概念最本质和核心的规定性是什么?笔者认为,农民概念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其职业规定性,即农民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业群体。第一,农民与农业有着天然联系,农民从事的产业与土地密切相连,离开土地就无法从事任何农业生产活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农民群体必然是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群体。第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二元”户籍制度藩篱正逐步被打破,农民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农民在城市定居落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农民的身份、地位特征逐步而且必然被弱化乃至消失,农民最终将只以职业特性区别于其他职业群体。

2、传统农民

(1)基本内涵

据美国人类学家E·R·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是指追求维持生计、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我国学者认为,传统农民是指凭借传统的简单生产工具,从事仅仅用于自我生产、自我满足的生产活动的那些人[8],是小农生产方式下的农业劳动者[9]。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即传统农民是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农业劳动者。

(2)主要特征

一是生产方式上的落后性。传统农民的生产方式建立在农地分散的前提上,排斥生产资料集聚、生产协作及生产过程内部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及支配[10];传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依靠的是经验和习惯而非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知识和资金投入,主要以血缘为纽带维持和调节相互之间的关系,生产经营粗放、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过程简单[11]。

二是生产目的上的自给性。传统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仅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商品化和市场化率很低[11]。我国目前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在这种经济形态下,农民仍属传统农民,其基本特点是生活上仅能满足温饱或者略有剩余、生产上主要仍是“一亩耕地两头牛”模式、农业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土地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生存保障[12]。

三是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因长期受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传统农民在思想上倾向于狭隘、封闭和保守,倾向于以传统习俗作为判断一切的价值尺度,缺乏变革、创新和创业精神。

四是综合素质上的弱质性。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等方面的原因,传统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较低,心理素质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经济行为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政治法律素质依然薄弱[13]。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新型农民内涵解读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动、推进和实施,新型农民概念被正式提出来。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培育新型农民、造就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队伍的措施;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些中央文件明确界定了新型农民的内涵——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农民,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体现了新型农民的新特征。

1、“有文化”是对新型农民文化知识素质的基本要求

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财富和智力资本,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和知识的竞争,谁拥有了知识,谁就赢得了竞争、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客观上要求农民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唯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积累、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农民才能不断地自主、自立和自强,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

2、“懂技术”要求作为新型农民应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21 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系统工程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科技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地改变和丰富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及行为方式,不断推动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现代科学技术,取决于掌握了先进农业科技的农民,因此培育和造就出一大批“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是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懂技术”不仅要求新型农民拥有一定的劳动经验和生产技能(如现代农业种植、养殖技能、农产品加工经营技能及专项职业技能等),而且要求新型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具备一定的科技信息与市场信息获取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基本目标。

3、“会经营”要求作为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是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农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客观上要求作为新型农民必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素质以及相应的市场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和组织创新能力,唯此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促成乡风文明、实现管理民主。

“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动。 “有文化”是“懂技术”和“会经营”的前提和基础,缺乏文化知识就难以掌握和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更谈不上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懂技术”既是文化知识的提升及具体运用,更是实现有效管理和经营的基础,一般而言,农民掌握的技术越多,学习文化知识的欲望就会越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就会越有效。会经营不仅体现了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越高层次经营管理能力的需求同时也会促进对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所谓新型农民是指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

三、农民职业化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界定

1、农民职业化

(1)基本内涵

农民职业化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将被广泛应用,进而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这就必然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深而逐渐离开土地和农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将保持较低的数量规模,逐步实现从以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产业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变迁。一般来讲,当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从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后,农民阶层由身份型向职业型的转化将最终完成,即传统农民最终消失,以职业化农民阶层代之。因此,所谓农民职业化是指农民由传统的身份型向现代的职业型转化的过程。

(2)前提条件

农民职业化必须具备以下前提条件:第一,农业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农民收入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增长。第二,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与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市民趋同。第三,农民职业是人们长期努力的获得及占有物,而不再是“子承父业”的一种简单存在。第四,以农民职业素质的提升为动力,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为目标。第五,农民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并在农产品价格、税收及补贴等方面享受政策优惠。第六,职业农民市场化,即非农职业者可选择农业职业,农民亦可选择非农职业[14]。

2、新型职业农民

(1)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界定

自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后, “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不断见诸于有关报纸及学术期刊的新名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逐步被相关政府部门及学术界所重视。

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第一,曾一春(2012)将新型职业农民定义为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拥有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职业、农业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居住于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大户、农村发展带头人、技能服务人才三大类[15]。与此比较接近的是蒋平(2012)的观点,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工作为专门职业、具有较高农业生产技能和一定生产规模、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且高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职业化农民,按照从事农业产业的不同,分为生产型、服务性和经营型三类[16]。第二,朱启臻、闻静超(2012)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市场主体、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责任观念[7]三大条件的农民。第三,李文学(2012)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充分进入市场,将务农作为商品产业并追求报酬最大化的全职农民,他们素质高、收入高从而能够获得社会尊重[17]。第四,齐国(201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特指专门从事农村社会管理、技能服务、生产经营的专业人才,从对象上看主要包括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从结构上看具有多层次性且要符合人才金字塔结构;从能力要求上看主要包括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18]。第五,王秀华(2012)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专门职业素质技能、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跨区域、流动化、社会化、职业化、有文化的新一代职业农民[19]。

综合前述定义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是对新型农民概念的内涵拓展,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具备新型农民的新特征,还必须具备以农业为专门职业的职业化特征。为此,笔者给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做出如下界定: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较高文化、思想、科技及经营管理素质,具有强的生产经营能力、市场应变能力乃至创新创业能力,以农业作为独立和稳定的职业,并以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最大化经济利润为目标的农民。

(2)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特征

第一,新型职业农民是以现代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农民。传统农民生存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之中,农产品市场化率极低,农民务农的目的仅在于追求生活温饱、维持生计;新型职业农民则生成和生长于市场经济之中,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配置农业生产资源,其产品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为了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市场化的经济行为而非自给自足性的务农行为。

第二,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自由从事农业职业选择权的农民。传统农民的务农行为具有“世袭”性和强制性,传统农民世代务农,否则就无其他生计,具有很强的“世袭”性,传统农民“生产什么”要么迫于生存需要,要么由上级计划所决定,具有很大程度的强制性;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职业农民则是根据自己意愿、自身利益选择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充分的职业选择权,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均可以由农民根据市场状况自主决定。

第三,新型职业农民是拥有丰富文化知识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传统农民的务农技能带有很大的世袭性,往往是从父辈那里沿袭下来的经验型技能,有的务农技能长达几百年乃至上千年而无变化;新型职业农民为追求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具有强烈求知欲和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的动机,因而必将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第四,新型职业农民是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农民。传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自给自足为主,规模狭小而分散;职业农民则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从事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新型职业农民是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农民。传统农民为生计而务农,自给自足、追求温饱;新型职业农民则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追求利益和财富的最大化。

(3)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分类

从农业产业资本运动的角度看,我国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大体上分为三类:一类是生产型职业农民。即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他们是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的主体,主要包括种养大户、创业型职业农民(回乡创业的农业农民工及高等院校毕业生等群体)等。二类是商业型职业农民。从直接的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专门在流通领域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及农产品的销售活动的商业性职业农民或农业产业中的商业资本家。三类是服务型职业农民。专门以向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等各种服务为职业,并从中获取服务性收入的职业农民。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建议

改造传统农民、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民社会角色、职业地位的伟大历史变迁。这场历史变迁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经济管理及公共事务管理双重职能,通过相关政策的有效供给,以“看得见的手”推动这一伟大变革。

1、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发展高效农业

进一步推广应用型的种、养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以推动高效农业发展,孵化新型职业农民。

2、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以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提升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及农业综合效益,以实现农民收入增加。

3、促进农民的职业化

完善农地流转政策以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同时改变其兼业化状态,最终促成农民的职业化。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提供新的机遇。还要科学确定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创新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方法、方式和机制,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和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和出台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撑体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创新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解除农民职业化的后顾之忧。

[1] 刘纯阳. 新型农民培养: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湖南社会科学,2008,(6):113 -116.

[2] 陆益龙. 权利:认识农民问题的一个视角. [EB/OL]. http://www. chinaelections. org/NewsInfo. asp? NewsID =28851.2002 -09 -22/2015 -01 -26.

[3][法] H·孟德拉斯 (著),李培林 (译). 农民的终结[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8.

[4] 艾 君. 农民与农民问题的探讨与思索[EB/OL] . http://www. chinaelections. or - g/NewsInfo. asp? NewsID =45537,2006 -01 -25/2015 -01 -26.

[5] 高建民. 中国农民概念及其分层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5.

[6][美] 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著);王晓毅(译). 乡村社会变迁[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21.

[7] 朱启臻,闻静超. 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 农业工程,2012,(3):1 -4.

[8] 陆学艺.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与农村现代化[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68.

[9] 巫继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三农”困境到坦途[J]. 学习论坛,2006,(6):49 -51.

[10]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8,67.

[11] 付景远. 破解“职业农民建设难”的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05,(12):6 -8.

[12] 朱彩霞. 中国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的转变[J]. 理论学习,2005,(11):7 -8.

[13] 师卫胜,汤 海. 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的根本途径[J]. 甘肃农业,2008,(6):19 -20.

[14] 孙迪亮,邹 慧. 农民职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契合性分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6):15 -18.

[15] 曾一春. 完善制度设计、强化实践探索——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几点认识[J] . 农机科技推广,2012, (7):10 -13.

[16] 蒋 平.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J]. 农民技术培训,2012,(4):6 -8.

[17] 李文学. 新型职业农民须具有四大特质[J]. 农村工作通讯,2012,(7):35.

[18] 齐 国.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J]. 农民职业培训,2012,(3):49 -50.

[19] 王秀华.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管理探索[J]. 管理世界(月刊),2012,(4):179 -180.

猜你喜欢

经营农民职业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职业写作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我爱的职业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