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015-07-09周连斌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五龙村寨权重

周连斌 罗 琳

(1.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空中乘务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2. 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一、引言

早在20 世纪70 至80 年代,国外学者已经开始了对社区旅游的相关研究,我国学者也于20 世纪90 年代末期开始关注社区旅游。社区旅游是以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享利益为前提,以社区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最终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然的改造趋于和谐状态的一种旅游发展方式。出于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发展地区经济的初衷,也由于受到社会、资金、人力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在民族地区出现了许多由少数民族村民自发组织、自筹资金贷款、自主经营的以村寨为单位的旅游开发或旅游接待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因为民族村寨社区旅游模式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较强,很多具备一定条件的民族村寨都自发地或有组织地采用社区旅游模式来发展当地旅游业。然而,由于民族村寨居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在旅游发展上多存在不规范的行为,例如片面注重经济效益、缺乏整体参与意识等,致使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当前,虽然很多学者开始关注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发展现象 (赵福祥等,2003[1];于会霞,2012[2]),但很少有文献涉及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发展标准的探讨。因此,对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作量化分析,探究民族村寨社区旅游欠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因,将有利于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

1、社区与社区旅游

社区旅游中的“社区”界定为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居住区,该居住区聚集在旅游地边缘或外围位置[3]。因此,社区的概念主要由地域、人口和组织关系三大要素构成,可分为两大范畴,从三个层面的内涵来阐释,如图1所示。

图1 社区概念内涵解析图

社区旅游最初是由美国学者de Kadt 于1979 年提出,社区与旅游的结合形成了社区旅游[4],社区是社区旅游的载体,其概念内涵应该体现两者的有机结合。社区旅游是一个涵盖内容范围较广的系统,由于学者在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上的差别,学界对“社区旅游”概念的探讨尚未达成共识。总的看来,可以将社区旅游的概念探讨分为两类:部分学者认为社区旅游是一种旅游产品或旅游活动,如赵福祥(2003)[5]、周连斌(2008)[6]等;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社区旅游是旅游目的地社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选择的手段或模式,如唐顺铁(1998 )[7]、周 玉 翠 (1999 )[8]、邓 文(2004)[9]、于向阳(2006)[10]等。由此可见,社区旅游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包含居民参与、居民利益、社区发展这三大核心要素。

2、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系统

(1)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的概念

民族村寨社区,指具有行政区域边界的、一定旅游资源禀赋且适合发展旅游业的、以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自然村落为旅游开展的核心区。因此,民族村寨社区旅游是指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的民族村寨社区内开展的,以社区发展为最终目标,以旅游开发为主要实现途径,以社区成员为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的旅游过程。

(2)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系统

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体系由生态系统和利益系统构成。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即社区人员、社区人文和社区自然环境三大要素构成的和谐关系。其中,社区自然环境关系包括自然景观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社区人员关系包括社区居民之间、社区居民与外来从业人员之间、社区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社区人文关系包括原生态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之间的关系。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利益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即内部利益关系与外部利益关系构成的和谐关系。内部利益关系包括社区居民、社区外来从业人员、社区基层组织、社区民间组织等社区内部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外部利益关系包括地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开发商、外来经营者、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旅行社、游客、专家学者[8]等社区外部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

1、选取评价指标的指导思想

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既要体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社区旅游的特点,又要考虑民族村寨社区的特殊性,即民族地区欠发达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评价指标的基本思想以及评价指标选取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可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是指通过评价指标的运用来实现的综合评价目标,即对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能力及趋势的综合评价;准则层是指对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准则,包括社区生态系统层、社区利益系统层和旅游发展潜力层三大项内容,各内容下又包含着若干因素;指标层是指能够反映准则层的内容,且能够对其进行评价的具体项,属于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实际操作层。

2、参照指标体系的选择

国外学者在社区旅游发展成功与否的评价指标并未取得一致。对规模大小不同的社区而言,评价指标应该有所差异[11]。由于学者们对社区旅游的理解不同,对社区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也有所差别[12]。通过对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借鉴较为科学、全面、具有普适意义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13][14][15],结合作者对北川羌族自治县五龙寨、理县桃坪羌寨、汶川萝卜寨等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的实地调研,并向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0 位从事民族旅游经济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并请专家学者对拟定的63 项具体的三级指标进行打分,做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最终形成39 项评价指标,从而构建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3、评价指标说明

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根据其资源类型的不同大致划分为以自然生态为主要吸引物的民族村寨社区、以人文生态为主要吸引物的民族村寨社区及两者兼有的民族村寨社区三种基本类型。不同类型的民族村寨社区,其旅游可持续发展关注的侧重点不一样。以自然生态为主的民族村寨,在其发展旅游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可持续的标准和要求;以人文生态为主的民族村寨,则应该注重对人文民俗的传承、展示、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发展进行可持续性评价时,应对相关指标项进行合理增减,并对各指标权重进行适当调整,以反映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真实状况。

(1)社区生态系统层

首先,从地面、水体、气体三维空间角度对民族村寨社区的自然环境进行评价,而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占GDP 的比例则是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社区环境的好坏。因此,这4 个指标能够反映社区自然环境现状和未来趋势。其次,传统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反映了民族村寨社区人文底蕴的深厚程度以及对游客的吸引力;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度体现了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忠诚度,传承性较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社区人文氛围的核心要素;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改变度是指随着旅游开发,外来经营者、游客等带入民族村寨社区的、与其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冲突的异质文化对社区原有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主、客体是相互的,影响效果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最后,旅游资源等级是对民族村寨社区资源等级的总体评价,旅游资源等级的特殊度是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特殊度越高,吸引力就越大。

表1 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2)社区利益系统层

第一,居民利益。居民人均GDP、社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居民投资占旅游总投资的比例、居民旅游收益占旅游总收益的比例构成衡量居民利益的经济指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经济收益越大,就越能激发更多居民参与。从业指标中的社区居民就业人数体现了居民参与的广泛程度,居民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人数越多,说明居民“自治”程度越高,即社区旅游参与的程度越高。而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体现了居民对旅游发展现状的态度;对收益分配制度的满意度是居民利益诉求的核心,也是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的主要动因;对旅游经营管理的满意度从侧面反映出对社区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满意程度。第二,追求自身利益是外来经营者介入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的根本动因。外来经营者对社区的贡献度是体现外来经营者与社区居民和谐发展的评价指标,只有社区良好发展,才能为外来经营者带来更多的自身利益。第三,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利益。该项因子层评价指标说明政府、政策、管理等因素是促进民族村寨社区旅游良好发展的宏观条件。

(3)社区旅游发展潜力层

第一,基础设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对于相对偏远的民族村寨社区来说,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证。第二,旅游经济指标包括描述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发展规模及潜力的指标与描述旅游发展阶段的相对指标构成。旅游国内收入、外汇收入和接待人数反映了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的规模;而旅游各要素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能够从侧面说明社区旅游的发展阶段;社区旅游收入占区域第三产业总收入的比例反映了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经济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第三,旅游规划指标由描述旅游规划实施程度的社区旅游开发规划的执行力度、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执行力度以及体现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具体指标。在合理的旅游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开发,使旅游发展能够遵循客观规律,有效避免旅游开发的盲目性、跟风性,增强了社区旅游开发及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第四,旅游市场因子层由社区旅游市场营销效应、社区与旅行社的关联度两个指标构成。这两个指标都是从旅游市场营销的效果入手,将市场营销的成果作为评判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发展阶段的佐证。市场营销对旅游发展带来的效果越明显,市场营销的效用就越大,从侧面证明社区旅游发展越成熟。

四、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16]。层次分析法确定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步骤包括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递阶层次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等。

1、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AHP 法的信息来源,参加层次分析的决策人员,要对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元素的重要性做出判断,并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用一定的数量表示出来,形成判断矩阵[17]。假定上层元素CK 与下一层元素A1,A2,…,An有联系,构造的判断矩阵过程如下所示:

判断矩阵元素的值一般采用标度法。在单层次判断矩阵A 中,当aij=aik/ajk时,称判断矩阵为一致性矩阵。层次单排序之后要进行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即计算一致性比例C.R.的值:

式中,C.I. 为一致性指标,R.I. 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 <0.1 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反之要做适当修正。

2、模糊综合评价

在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价集并建立基本指标的权重分配向量A 后,构建评价因素集与评价集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R。矩阵R 中的元素rij描述了因素集第i 个因素隶属于评价集第j 个元素的程度。一般将其归一化使之满足

最后,由B=A·R,得到综合评价向量B[18]。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得出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评价结果。根据羌族地区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专家调查的有效问卷,运用上述数学模型,用计算机程序得到指标权重,如表2 所示。

3、评价方法

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要想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水平,还要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各个可持续发展不同阶段将样本分为不同层次,然后按照多目标线性加权法[19]计算各个层次的综合指标得分值,并以此作为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判的标准。计算的函数表达式为:

式中,Z 为综合指标得分值,Ik为某单项指标的评分值,Rk为该单项指标在该层下的权重,Uj为二级指标的权重,Wi为一级指标权重。评判标准如表3 所示。

4、指标权重说明

从一级指标权重的分布来看,社区利益系统层(A1)所占权重最大,达到40.5;其次是社区旅游发展潜力层(A3),权重为36.7; 社区生态系统层(A1)权重只占到22.8。说明社区利益对于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即社区利益反映的人与人的关系,只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才能促进整个村寨社区旅游的发展。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发展的影响力度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对其发展影响力度大。因此,处理好民族村寨社区内各类人员的利益关系是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2 评价指标权重表

表3 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判标准

从二级指标权重的分布来看,社区利益层面中的居民利益 (B4)的权重最高,达到22.8;其次,社区旅游发展潜力层面中的旅游经济指标(B8)的权重占14.8;再次,社区生态系统层面中自然环境 (B1)的权重占到10.8。从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层的横向递进关系来看,居民利益代表了社区利益系统的核心内容,旅游经济指标是对社区旅游发展潜力的反映,而自然环境是社区生态系统的主要评价因子。从整个二级指标的纵向联合来看,这三个指标对上一级指标都起到了支撑作用。

从三级指标的组合权重来看,社区利益系统层面下的居民对旅游收益分配制度的满意度(C17)、居民对社区旅游经营管理的满意度(C18)、外来经营者旅游投资占旅游总体收益的比例(C19)、政府对社区旅游投资占旅游总投资的比例(C23)这四项指标的权重均高于30,且政府对社区旅游投资占旅游总投资的比例(C23)是三级指标中权重最高的,达到35。其次,在社区旅游发展潜力层中也有三项三级指标的权重超过了30,即社区配套设施完善程度(C27)、社区旅游开发规划执行力度(C35)、社区旅游市场营销效应(C38)。由此可见,社区旅游利益系统层的三级指标仍然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影响因子,说明指标的传递性良好,符合一级指标所要反映的内容,保证了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五、北川县正河村五龙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

1、正河村社区旅游基本情况

正河村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北部,占地总面积约23 万平方公里,该村距北川县县城遗址96 公里,距绵阳180 公里,距成都275公里。北川羌族自治县自1999 年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正河村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人均山地耕地约1.02 亩。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代价大,该村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较低,农民年收入很低。2002 年9 月,伴随着正河村五龙寨开展旅游接待,正河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也从2000 年的不足千元增长到2006年的6000 元左右。为了进一步提升正河村社区旅游发展水平,该村在地震前聘请专家团队完成了高水平的旅游规划。然而,突如其来的地震致使正河村旅游百废待兴。到2012 年底,正河村的民族生态旅游仍未得到有效恢复[20]。所以,运用指标体系对灾前正河村五龙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将更能反映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实证对象评价打分

笔者邀请专家学者使用该评价指标对五龙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打分。受访者包括西南民族大学的4 位教授以及五龙寨的寨主。专家打分采取5 分制,各指标分值及对应意义为:1 -很差,2 -差,3 -一般,4 -好,5-很好。然后,使用加权平均法得出五龙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各指标的分值。最后,用该分值乘以各指标权重,得出五龙寨综合评价得分。

3、实证对象评价得分分析

运用笔者得出的指标权重和专家评分,计算出五龙寨社区旅游各级指标的综合得分,通过对三级指标的分析,分析五龙寨社区旅游的优势和不足,以此来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对五龙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各级指标分值如下:

(1)一级指标得分

一级指标包括社区生态系统(A1)、社区利益系统(A2)、社区旅游发展潜力(A3)三方面内容。具体计算方法是:一级指标得分=∑一级指标的权重×对应的一级指标评分。从对五龙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一级指标分值来看,社区利益系统(A2)的分值最高,为1.254,这说明五龙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社区利益系统方面得到了较高重视。社区旅游发展潜力层(A3)得分为1.113,占到了总得分的1/3 多,说明五龙寨的社区旅游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有继续发展的潜力。

(2)二级指标得分

二级指标包括十项评价内容,反映的是对上一级指标评价的支撑指标项目。综合指标权重和专家评分,计算五龙寨社区旅游该级指标的得分。计算方法是:二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的权重×对应的二级指标的评分。从对五龙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二级指标分值来看,分值最高的是居民利益(B4),分值为0.797,和其他各项指标相比,差距较大。这与五龙寨发展旅游大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物质经济条件、使村民利益得到较为充分实现的现状是相符合的。分值最低的是旅游资源(B3),分值为0.132,说明五龙寨旅游资源的等级和特殊度不是很高,这也与其现实情况相符。

(3)三级指标得分

三级指标包括39 项评价因子,是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价指标,不仅能够体现出五龙寨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亦能反映出其存在的问题。综合指标权重和专家评分,计算五龙寨社区旅游该级指标的得分。计算方法是:三级指标得分=∑三级指标的权重×对应的三级指标的评分。从对五龙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三级指标分值来看,居民对旅游收益分配制度的满意度 (C17)的分值最高,为0.128,并且相邻指标区域的其他项得分也比较高,这说明五龙寨居民对旅游的开发程度、分配制度的满意度较高,反映出居民对社区旅游参与的积极态度。社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C11)分值为0.035,说明五龙寨社区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小,与作者调查的数据相符。除此之外,分值最小的指标为外来经营者对社区的贡献度(C22),分值为0.040,说明外来经营者对五龙寨社区的投资较少,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五龙寨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的程度较高,因此居民的受益程度也相应较高,与上文对村寨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的相关评价一致。

(4)综合指标得分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五龙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综合得分应该是一级指标层中社区生态系统(A1)、社区利益系统(A2)、社区旅游发展潜力(A3)分值的求和,即A1+ A2+ A3= 0.694 +1.254 +1.113 = 3.061。五龙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得分为3.061,在“2.9 -3.8”的分值区间内,因此,五龙寨的社区旅游应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初步阶段”,这与作者实地调研的状况和相关资料所反映出的现实情况相符[21]。

为进一步推进五龙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需要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正河村良好的山地自然生态环境与当地羌族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灾后重建政策为契机,进一步完成正和村社区旅游产业的升级;由于灾后五龙寨社区旅游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积极融入北川县文化旅游发展大局,寻求合作,找准自身旅游发展定位是关键[22]。在保护传统羌族社区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的前提下,要不断挖掘羌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创新羌族文化旅游产品;与此同时,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吸收、兼容等模式[23]。总的看来,运用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对实证对象社区进行专家评价打分,通过与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统计比照可以看出,评价分值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实地调研结果。

[1] 赵福祥,方曦来,李全德,李小龙. 社区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52 -54.

[2] 于会霞. 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 .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9):35 -36.

[3] 程 怡,章意锋. 国外社区旅游研究进展[J]. 云南地理环境究,2007,(1):135 -141.

[4] 保继刚,文 彤. 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述评[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3 -18.

[5] 赵福祥,李全德.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旅游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137 -140.

[6] Zhou Lianbin,Liu Kaibang. Community Tourism as Practiced in the Mountainous Qiang Region of Sichuan Province,China a Case Study in Zhenghe Village [J] .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8,(2):140 -156.

[7] 唐顺铁. 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 地理研究,1998,(6):145 -149.

[8] 邓 文,季哲文,王 夔. 社区建设在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作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3):73 -75.

[9] 周玉翠. 欠发达地区社区旅游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9):74 -76.

[10] 于向阳. 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J]. 人文地理,2006,(5):41 -45.

[11] 张骁鸣. 西方社区旅游概念:误读与反思[J]. 旅游科学,2007,(1):1 -6.

[12] 黎 洁,赵西萍.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 旅游学刊,2000,(4):44 - 47.

[13] 王良健.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 旅游学刊,2001,(1):67 -70.

[14] 刘 益.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及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发展前沿,2006,(6):39 -42.

[15] 时三帅等. 基于AHP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J]. 价值工程,2006,(3):9 -12.

[16] 曾珍香等.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3):50 -54.

[17] 李艳淑,韩之俊. AHP 在人员选拔中的应用[J].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74 -77.

[18] 云绍辉. 基于AHP 的组织学习能力模糊综合评价[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26 -28.

[19] 胡永宏,贺思辉. 综合评价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04 -110.

[20] 李进兵,何 敏. 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社区居民参与能力提高研究——以正河村羌族旅游为例的分析[A]. 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2013.

[21] Zhou Lianbin,Luo lin,Liu Kaibang,Liu Xiaoying. Rural community tourism in the western Sichuan’s Qiang nationality:a case study of Wulong Stockade [J] . Ecological Economy,2008,(2):198 -206.

[22] 蔡雪洁,鲁林红.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乡村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 长沙学院学报,2014,(6):68 -72.

[23] 庄静霞,魏琦丽,马军山. 浅析传统艺术与乡村景观规划的融合[J]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31 -33.

猜你喜欢

五龙村寨权重
权重常思“浮名轻”
苏童《米》中城市对人性的异化
流亡与虚无:《米》中五龙人生悲剧研究
无蚊村寨丁屋岭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村寨——海坪彝寨
对苏童《米》中人性欲望的探究
青海五龙沟金矿成矿时代的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基于局部权重k-近质心近邻算法
消防器材进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