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发展的对策思考
2015-03-26赫修贵
赫修贵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绿色食品业是黑龙江省十大产业之一。三十多年来,黑龙江省创造了绿色食品总量、质量、绿标使用量、认证面积、标准化生产水平、市场网络建设六个全国第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公信力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驱动、消费拉动大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但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基地零散,土地质量下降;企业规模小,大企业集团少;著名品牌少,市场秩序混乱;品种创新少,研发水平较低;出口量少,国际竞争力弱;资金缺乏,财政金融支撑乏力。如何扬长避短,加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产业的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积极培育绿色消费理念
政府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绿色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省人民发展全产业链绿色食品业的思想自觉和认知水平,为绿色食品业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一是加强对绿色食品的科普宣传。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在互联网、报纸、电视台等媒体上开办绿色食品专栏,在大中城市的居民社区定期举办专家现场咨询会,开展绿色食品博览会和绿色食品展销会等大型推介会,讲解绿色食品的功效、绿色食品的标志及使用年限、消费绿色食品的益处,增强居民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二是积极开展辨别真伪绿色食品的比较宣传教育,使消费者知晓非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化学试剂等在人体中渐渐累积,最终会危害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而绿色食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是被严格控制的无污染产品,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还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有利于绿色食品消费的增长和产业的长远发展。三是要编写统一教材,各级各类党干校和农业院校开设绿色食品知识课,重点培训县乡村干部,使他们系统掌握绿色食品业全产业链的专业知识。培训要注重实效,学以致用,严格考核,使被培训者能更好地组织领导企业和农户生产开发绿色食品。四是绿色食品企业要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引导消费者了解生态环境、食品安全与消费者身心健康三者间的关系,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绿色信息,增强绿色产品的透明度;利用绿色广告和绿色公关为绿色食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进消费者的信任感;争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绿色和平组织、生态保护组织等对社会有影响力的权威机构的支持,共同传播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消费。
二、确定正确的绿色食品业发展战略方针
绿色食品业发展战略方针决定着绿色食品业的未来。一是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业的战略方针不该是“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而是“打绿色牌,走生态路”。因为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业两者相辅相成,重叠度高,走生态路能够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业,更有利于保护生态。二是要将绿色食品大省、大县和生态大省、大县建设相结合,分期分批将黑龙江省44个产粮大县皆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农业大县;近期将拜泉、虎林、饶河、抚远、呼玛、萝北、孙吴、同江、望奎等生态大县建成绿色食品大县;率先将龙江县建成中国产粮、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四个第一”大县。三是把食品工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确定为黑龙江省第一工业加以扶持,这是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战略重点。将食品工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确定为战略性产业,就会对黑龙江省的经济产生长远性、总体性和根本性的影响,是黑龙江省获得农业竞争优势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地方财政增收,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力争用三年多的时间使食品工业产值上升至工业的第一位。四是制定完善全产业链绿色食品业发展规划,明确粮食、畜产品、山产品、甜菜等的发展原则、建设目标、布局和政策措施。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各大农业区建设的重点,将黑龙江省建设成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最佳,产品优质安全,区域特色明显,产业优势强劲,农业综合效益高的绿色农业示范区。
三、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目标管理建设
应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亚洲最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因为黑龙江省具备实现该目标定位的现实与可能条件。一是加强全产业链绿色食品业示范基地建设,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扩大示范基地面积。二是规划建立高标准、各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三是继续坚持已经开展的试点县建设,采取整县推进的方法,边推进边总结成功经验,直至推广到全省。四是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绿色食品基地,鼓励支持企业加速实现已有非绿色食品基地向绿色食品基地转变,借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现绿色种植养殖。五是加强绿色食品出口基地建设,更多依靠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绿色食品出口,使其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并进一步拉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业的发展。
四、抓好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集团)和工业园区建设
坚持“高、大、强”的原则建设和改造绿色食品企业。“高”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大”即集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强”即凝聚力强、辐射力强、服务功能强的集团化、规模化、外向化的大型跨国龙头企业。每个地级市都必须培育3个以上的国家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或大企业集团。一是建设专业化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要像望奎、肇东、富锦绿色食品产业园区那样,将企业规模大、企业实力强、企业专业化程度高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中到产业园,提高产业园区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建设特色化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产业园区要从本地市生产实际出发,必须有区域特点和产业个性,突出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可以借鉴其它地市产业园区建设经验,但不能复制,要充分考虑到省内,特别是毗邻地市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规模、加工类别,错位建园竞争。三是建设效益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各地市都要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入驻园区。大企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大、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抓项目落地和达产达效。四是建设科技型的绿色食品园区。建设科技型的绿色食品园区的目的是加快绿色食品科技的开发、示范与推广,现有科技园区要更多地转变为绿色食品科技园区,要强化绿色农业功能,使绿色农业科技园区既中看更中用。
五、实施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精品名牌战略
资本是船,品牌是帆,要实行大船大帆战略,打造品牌竞争力,让龙江食品甲天下并闻名世界。一是做大做强北大荒品牌。北大荒目前已是亚洲第一农业品牌,2014年品牌价值452亿元。要鼓励支持其横向兼并,首先把北大荒集团打造成亚洲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经济体,早日进入世界五百强,使其成为中国绿色食品的黄金品牌。二是政府鼓励支持将黑龙江省域内的完达山、龙丹和飞鹤等较大的乳品企业兼并为一家大的乳品企业,并把它扶持为亚洲最大的绿色乳品生产销售企业。三是支持九三油脂成为亚洲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油生产销售企业。四是把黑森扶持为中国第一著名的山特绿色食品品牌,使其成为亚洲最大的山特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企业。五是鼓励支持哈肉联、秋林食品、商委等企业兼并为一家,成为亚洲最大的肉食加工企业。上述企业皆实行真正现代意义的股份制。政府助推这些著名品牌做大,企业做强,大船大帆博击大风浪,占据亚洲乃至世界绿色食品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带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大全面、快发展和好发展。在巩固已打造的中国第一绿色食品大省品牌的同时,还要打造中国绿色食品之都(齐齐哈尔市)、中国最佳绿色食品基地(黑龙江垦区)和中国绿色食品第一大县(龙江县)三大品牌。
六、加强绿色食品农业的科研与推广
发展绿色食品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高新技术是提高绿色食品产量与品质的源泉。一是加快培育适宜我省生长的优质绿色动植物新品种,尤其要加快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玉米、水稻、大豆和饲草,开发配套的栽培新技术,缩短成熟期,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分子生物育种和天空育种;积极做好国外良种和新技术引进后的再创新;重奖徐一戎等为代表的世界顶尖级的育种专家和研发团队。二是集中力量开展绿色生物肥料、绿色生物农药、绿色生物调节剂、绿色饲料、绿色兽药等的研发与推广,扩大桔梗还田的比重,提高龙江绿色食品质量,这是发展绿色食品农业的重点和难点。三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黑龙江绿色食品加工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包装、贮藏和运输三环节所需的新型包装、贮藏和运输材料与工艺,保证绿色农产品的品质。四是加快新型绿色优质农业科技成果在基层推广。实现农业科技入户进田,畅通“最后一公里”。加速建立完善绿色农业科技推广的利益驱动机制,实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制;建立农科教、产、学、研、推相互衔接的机制,尤其要强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科研与推广评价导向机制;省属农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要将1/3的时间、省属科研院所人员要将1/2的时间用在农业科技推广上,在职称和利益分配上给予更多的激励。五是在东北农大、八一农大和省农科院联合组建中国绿色食品国家级研究院,聘请世界级的食品科学家加盟,联合攻关,开发高营养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品种和加工技术,提升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推动企业与高校进行技术合作,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支持高校独自创办或与企业合作创办股份制绿色食品企业集团。
七、搞好绿色食品营销
销售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必须解决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种强销弱的问题。一是销售地区定位。港澳台,国内外省会城市和沿海地级市,重点地域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二是销售人群定位。国家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阶层,垄断型企业,妇女和儿童;营销的侧重点从高收入人群逐渐转向中等收入的居民,通过开展有奖知识趣味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绿色食品,刺激居民的购买兴趣。三是营销渠道选择。选用间接的短渠道为主、间接的短渠道和直销相结合的营销渠道。间接的短渠道销售绿色食品,即利用超市、连锁店等现代专业化的营销渠道销售绿色食品。为保证绿色食品不被假冒,不选择二层营销渠道,只选择零层营销渠道和一层营销渠道。选择零层营销渠道,企业通过自己的销售部门将绿色食品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选择只包含一层销售中间机构,主要是指连锁店、超级市场等基层零售机构销售绿色食品。从发展的趋势看,连锁超市等现代零售渠道是未来绿色食品销售的主渠道,并实行售货回溯实名追究责任制。同时应做好售前的宣传推广、售后使用咨询及配套服务。四是采取累积购买奖励、免费品尝营业推广模式。现场展示和品尝能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注意率和购买率。五是要把销售绿色食品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积极与旅行社合作,开展黑龙江绿色现代化大农业旅游,让国内外的游客观赏现代化的绿色农业,亲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规程与质量,生产企业可在游客入驻酒店搞免费食用绿色食品,即广告赠予,刺激其购买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六是积极推行绿色食品的电子网络营销和特快专递业务。电子网络营销实际是直接渠道的另类形式,快捷方便,送货上门,服务质量高,是绿色食品营销未来的发展方向。黑龙江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与完善绿色食品贸易信息平台,加快贸易信息化,使贸易企业能及时获得国内外准确的贸易信息。七是要着力在黑龙江省打造一个亚洲最大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八是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的订单农业。绿色食品消费大户(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中省直企业)应该积极开辟可靠的基地,直接与绿色食品生产农户和合作社签订质量、数量和价格合同,消费大户会同质量管理部门直接参与监管,预交部分定金。此法既可直接扩大消费,又能帮助农民解决部分资金,建议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九是实行政府统一宣传与企业分散宣传相结合。以政府的统一宣传为主,两者都共用“黑龙江中国最大绿色食品基地”和“龙江食品甲天下”广告词。
八、实施绿色食品标准的国际一体化对接
一体化对接是黑龙江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充要条件。一是学习借鉴荷兰等农业强国发展外向型食品产业的做法,从水土标准、基因工程标准、农作物生产标准、牧畜饲养标准、水产养殖标准、食品加工及储运标准、标签标准和社会公正评价标准完全与西方发达国家一致,要么全面采用欧盟标准,要么全面采用美国标准,为冲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打通标准道路。二是政府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支持“北大荒”、“五常大米”等有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率先打入欧美绿色食品市场。三是加强外贸信息化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充分的贸易信息。政府职能部门和绿色食品企业应广泛搜集国外绿色食品企业生产、营销、产品设计、包装和消费需求与偏好等等信息,跟踪调查掌握进口国的各项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主动适应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管理要求,熟练掌握世贸组织绿色食品营销的有关协议,据此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开拓国外绿色食品市场。
九、强化政府对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的保障与支持
绿色食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外力保障,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健全完善绿色食品法律法规及监督管理体系。要认真贯彻《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法》、《环境保护法》、《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名牌标志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加快制定相关法律。二是确保绿色食品“真绿”和有机食品“纯真”。要严管源头,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土壤、大气、水质等环境跟踪检测,多部门联动管住生资市场,严格按照标准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次数。要严管加工,做到加工前、中、后控制,不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原料不加工,适时剔除加工中劣质产品,确保不符合质量的产品不出厂。要严管包装、流通和仓储,严格执行绿色食品企业三个环节的技术标准。要严管市场,实现监管工具的高科技与信息化,农业、药品食品、工商、质监等部门对绿色食品市场进行定期协同检查和整治,“三品一标”机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国家的10个方面的行为准则,坚持做到“三不”,即认证程序一步不落,认证标准一点不降,认证检测一项不少,实行检查监督责任实名制,建立追究检查监督失职工作人员处罚条例。要严厉打击制售经营假冒伪劣绿色食品的企业与个人,一经发现,严罚并永远禁止经营食品业,同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是中央财政要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差别的投资匹配政策。农业大省,尤其是绿色食品生产大省的农田水利投资,中央财政全额承担;粮食自给省份的农田水利投资,中央与地方财政各占一半;调入粮食的工业大省的农田水利投资完全由地方财政负责。四是中央应重点奖励绿色食品生产大省。五是黑龙江省各级地方政府要逐年增加绿色食品业的资金支持,预算单独列支。六是组织和动员民间绿色组织、环保组织和大企业及个人成立绿色食品业基金会,设立绿色食品业发展基金,支持绿色食品业发展。七是提高绿色食品农户的生产补贴标准,补贴额为非绿色食品农户的二倍,将财政每年补贴的增量皆补贴给生产绿色食品的农户,给从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商业性科研院减免部分税收。八是制定并实施最低利息的金融政策,确定国有银行的信贷额度,并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督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