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2015-03-26傅江浩
傅江浩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是党和国家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指南。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与新变化,深刻剖析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意义重大。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变化与挑战。
(一)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深度冲击。
思潮是“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与思想感情”。[1](p3688)社会思潮是有别于一般的社会心理,同时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相对应,在某一个时期内某一个阶层和群体中影响较大,流行较广的一种理论观点和思想潮流,[2](p6)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矛盾冲突的产物和表现,往往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2014年人民论坛通过专家调查、网络文献资料收集与统计、网络调查三个环节,以十分制加权统计测算得出每个思潮的综合得分,从关注度、活跃度与影响力三个主要指标入手,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评选出2014年国内外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及得分情况为:新自由主义(9.2)、民族主义(8.7)、新左派(8.2)、民粹主义(7.8)、普世价值论(7.5)、生态主义(7.1)、历史虚无主义(6.7)、极端主义(6.4)、新儒家(6.1)、宪政思潮(5.6)。[3](p14)这表明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认同度和影响力都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有种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被广为关注。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蔓延与影响的重要场所,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信仰与“三观”的形成。这些社会思潮纷沓而至,良莠并存,其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现象和个人发展需求展开评价和发表意见,以精英文化代言形式广泛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文化与社会认同,从而推崇和传播其思想潮流。多元社会思潮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冲击,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小觑的重要工作。
(二)新媒体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挑战。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QQ、微信、微博、陌陌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在青年人群中快速传播,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与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发展体现出与传统媒体的巨大差别,信息化网络化使得思想交流方式更加丰富,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内容难辨真伪,信息来源难以预测,信息辐射面难以控制,增加了意识形态工作复杂性,增加了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引导的难度。其一,信息内容难辨真伪。网络信息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各种新闻、事件、信息未经甄别便被大量上传在互联网,而广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缺少对海量信息的甄别能力,很容易被不良意识形态信息所影响从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心态。其二,信息来源难以预测。意识形态阵地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很多网络平台、新闻报纸没有以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己任,而是以如何博得大众眼球为骄傲,以上头条为追求,很多网站常常以“言论自负,本平台不承担责任”为推脱,使得负面网络评论容易发酵泛滥,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难度。其三,信息辐射面难以控制。网络信息传播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开放性和发散性,信息传播的爆发性,极容易使简单问题呈爆发式扩散与传播,这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动向可控性的难度,使得对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快速、准确、有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深远。
任何一个国家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修身养性之根本,我国也一贯重视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传统的德育模式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第一,传统德育同质化明显,以“人教版初中政治、人教版高中政治、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门课程为例,其中都包括理想、爱国主义、经济全球化等内容且相似度极高。笔者于2015年初,确定包括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交通职业学院等在内的湖北省内15所高校作为主要的调查域,对大学生开展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面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了1900份问卷,调查对象覆盖理、工、文、经、管等专业。在调查中,有36.77%的大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中学政治课内容过于重复”,有40.95%的大学生认为“内容缺乏现实指导性或实用性和说服力”。这从侧面反映出传统德育教育内容同质化明显,也导致大学生中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同程度存在抵触情绪。第二,德育知识的前移,影响大学生政治思想认知体系形成。比如:在初中三年级的政治教学中就将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客体知识加入其中,但是在2013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中却没有了对法律关系的解释。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着重强调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内涵、组成,在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再次提到经济全球化,但是却只着重于全球化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著名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4](p25)意识形态的教育一定要符合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和对意识形态认识能力的水平。第三,高校教师队伍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弱化,也直接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一方面,思想政治专职教师面临德育教育同质化带来的困难。另一方面,高校各学科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弱化,在高校职称指挥棒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忽略了对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少数高校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课堂过度宣传非主流意识形态,极少数人甚至攻击和诽谤党的领导,抹黑中国社会;个别老师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容易把个人的消极情绪与不良心态灌输给大学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中意识形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思潮的主要接收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受非主流意识形态冲击影响最大的群体。2014年5月,教育部公布第23次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过程的关键时期,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和新形态,大学生意识形态被“异化”、“西化”的倾向也值得关注。
(一)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迷失的情况。
大学生正处于信仰选择与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增加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复杂性。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信仰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出现了在社会转型期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力下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带来了主张各异甚至相悖的信仰选择,部分大学生未能抵制非主流价值观的侵蚀,丧失了主体意识形态,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更有极少数人不屑于谈马列,认为其过时陈旧,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产生怀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只不过是殊途同归,出现价值观和信仰多元化的倾向。第二,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缺乏信任。受宪政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过分强调宪政民主,将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解读为实行“宪法至上”的“宪政”,容易以激进的态度批评党的领导,未能体现宪法权威。第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信心。大学生心理年龄虽已趋向成熟,但仍然处于成长的过渡期,由于接触社会的深度与广度不够,还缺乏稳定的政治信念。当看到中国经济向好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时,这部分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与骄傲;当看到中国在发展中出现的不足与困难,他们又容易对制度产生怀疑和不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信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需巩固。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价值观主要是指人在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过程中,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牵引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少数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精致利己主义”。2012年“五四”前夕,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一个关于大学的研讨会上,发表了一段谈话,并使“精致利己主义”[5]成为媒体热词。而钱理群教授所说担忧的其实就是随着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在大学校园的侵蚀,有些大学生受这些思潮的影响,开始追求个人利益至上,在处理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时候,一切从利益出发来衡量人的价值,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缺乏社会责任感,价值取向唯实用化、功利化趋势显著。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有待提高。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首次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随后,全国掀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高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认同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党和人民不断增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也提升了其对多元思潮的引导力。但是,大学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还体现出非全方位性。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根本指导作用”的大学生调查显示,选择“同意”占57.1%,“不同意”占13.6%,“现在难以判断”占20.2%,“没想过”占9.1%。[6](p29-34)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体认同,部分不认同、不清楚,甚至小部分反对。这些价值取向一旦沉淀为大学生内心信念,必将影响其未来一生,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十分危险。
(三)大学生的心态健康亟待给予关注。
社会心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内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取向的总和。[7](p68)健康良好的社会心态是推进社会进步、提高国民素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心态则是社会群体心态在大学里的诠释与投影,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正确养成,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工作效果。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还是占主流地位,从汶川地震志愿者、长江救人群体、孝义感人学子身上,都传递着他们热爱生活、勇于担当的良好心态。但大学生心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的情况下,社会心态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力,明显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心态健康。在大学生中呈现出一些心态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焦虑心态。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对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的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加剧,个体发展的压力增大,使得大学生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就业焦虑”、“购房焦虑”、“婚姻焦虑”等负面情绪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与认同。个别大学生还容易被某些激进的社会思潮所牵引,对个别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现象产生不满的心态,变身为“愤青”。二是矛盾心态。由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都还远远不够成熟,使得他们看待问题难免有失理性客观,面对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在认知与行动过程中产生矛盾的投机心态。例如: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托关系谋得好工作,另一方面又痛斥社会选拔的不公正;一方面希望推进权力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够走上成功的投机捷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明显脱节。三是弱势心态。弱势心态的蔓延是现在社会情绪的一种表达。例如:网络热词“屌丝”,从2012年初开始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很多青年都自称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屌丝”。如今,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社会,很多大学生争相“屌丝”自嘲,这正是大学生弱势心理、底层心理的写照。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大学生社会心态健康发展,引导当代大学生应该跟随社会主流心态,才能有效地站稳意识形态领域阵地。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从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切实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这充分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也说明切实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是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氛围的重要保障。第一,要坚定意识形态工作地位。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一项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的工作,高校要切实担负起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旗帜鲜明地批判弱化意识形态工作的观念,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第二,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高度关注和警惕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批驳错误思潮和观点,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也离不开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而更好地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用正确先进的社会思潮去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信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代中国青年来说,要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最重要的就是培育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到三个坚守。
一是坚守课堂主渠道作用不放松。高校的课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高校的课堂、教材、教学都必须坚守政治底线,绝对不允许在高校的课堂传播西方价值观;及时更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不断在理论内容上进行创新,保持先进性和科学性;改革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尝试微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吸引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的影响,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不断增强“三个自信”。
二是坚守教师思想要求不懈怠。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准确把握高校教师的思想特点和动态,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切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加强对高校教师行为规范的考核,把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和课堂的言行表现作为奖励考核的重要标准,加大激励和惩处力度;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导,强化师德建设,加大正面宣传,树立楷模,表彰先进,努力营造尊师重教和弘扬高尚师德的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是坚守宣传教育阵地不放弃。在充分利用传统宣传方式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外,还要抓牢校园网络阵地,用BBS、微博、微信、朋友圈传递红色正能量;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校园大学生社团的管理指导,建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抓牢青年骨干;抓牢社会实践阵地,深入贯彻“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健康成长。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主动服务于大学生成长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立足点。面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实际,以服务学生成长需求为重心,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举措。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构建学校党委行政共同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格局;探索建立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不同特征优势,把课堂教学与一线辅导员实践教育相结合。二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坚持以服务学生成长需求为根本,切实关心其发展需要,真心对学生负责、热心为学生服务、诚心接受学生监督;以“月月谈”、“两访两创”、“面对面”、“连心桥”等创新做法,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打造创新平台,引领良好的社会心态。三是创新大学生日常管理网格化模式。构建“以年级和班级为横线,以特色党支部为纵线”的网格化管理模式,[8](p47)以年级和班级为横线,以专业划分、学科团队、社团与公寓为纵线,建立学生会、党总支、年级社团等各类思想教育组织机构,形成纵横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将大学生有效覆盖到网格之中,对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教育管理,从而使更多的同学成为受教育被关心的对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周素丽,等.2014中外十大思潮调查评选2010—2014社会思潮动向调查分析报告[J].人民论坛,2005,(1).
[4][瑞士]J.皮孤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钱理群.我对大学教育的三个忧虑——就北大110周年校庆及《寻找北大》答采访者问[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230/02/8276566_175973306.shtml.
[6]黄莉.周世享.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调查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7]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会科学,2008,(10).
[8]傅江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