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优化探析
2015-03-26吴长锦
刘 琦,吴长锦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教育中和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1]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论社会、学校或是家庭,都对辅导员的工作产生了更多诉求。教育部日前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愿景之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并不断优化升级其素质结构,对于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一)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有助于高校辅导员更好地胜任自身的角色定位。目前,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工作职责界定模糊。在工作内容上,辅导员既担负着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辅导等教育任务,又需要负责社团管理、就业指导和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等行政工作。辅导员成了身兼数职的“办事员”、“传声筒”和“保姆”,角色定位不清晰,偏离了高等教育要求,导致角色泛化和功能弱化。然而,“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辅导员的角色内涵更为丰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需要向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的方向发展。辅导员的根本角色定位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为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角色诉求,辅导员还应发展统筹协调、职业规划、心理疏导、危机预警、应急处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多样化的角色定位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更高的挑战,辅导员应在工作中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缩小现实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之间客观存在的偏差,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不断优化升级素质结构。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工作对象都是处于向成年人转化的大学生,面对的是高知识层次,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选择多元、思想信仰缺失、传统道德观念式微,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网络新媒体技术等不可避免地会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双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缺失、理论知识匮乏、思想道德迷失、价值取向功利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既是在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逾越的困境,也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辅导员需大力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来引导大学生群体,做好“育人”工作,使大学生群体符合社会发展主流,并在生活中贯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有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目前高校中辅导员职业入口没有特别严格的专业限制,各专业的毕业生都存在,其中很多辅导员缺乏与之相应的政治理论和心理咨询技能,使得该职业从起点上就偏离专业化发展道路。因此,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是高校行政干部的重要来源,党政后备干部多半具有辅导员工作的经历,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一批一线专职辅导员流向校内管理岗位或进入地方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作。辅导员队伍的频繁流动,虽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鲜血液,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断层。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成为长期以来制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的一大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各大高校已在酝酿改革,纷纷推出各项利好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显然要比将辅导员岗位作为“跳板”的素质要求更高更优。从这个意义上讲,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并不断优化素质结构是适应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的构成
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结构是指他们的职业素质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耦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系统形态。要素构成系统,结构决定功能,不同的素质结构制约着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方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由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组成,思想政治素质包括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素质包括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较好的人文素养及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业务能力素质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务实创新能力等;身体心理素质包括过硬的身体素质及积极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结构是一个由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构成的“四维”立体系统结构,它具有空间上的多维性与层次性,时间上的动态性和发展性等鲜明特征。
论及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结构,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它们的构成,还需要关注它们彼此间的联系与层次性。因为各个维度的素质在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彼此之间的关联程度也有差异。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的灵魂,文化知识素质是核心,业务能力素质是关键,身体心理素质是基础。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知识素质是从文化思想层面来说的,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二者之间的关联程度较高,共同构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的“软”素质;业务能力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具有外显性和开放性,构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的“硬”素质。此外,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的组成要素,上述诸素质皆为独立的素质子系统,它们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职业素质综合系统,在这个综合系统中,四种职业素质互为补充、不可或缺,这些素质子系统的协调运转保障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系统的正常运作。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优化的途径
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优化要关注他们的素质维度个体差异及内在联系,拓展素质领域,弥补素质短板,逐步完善素质内容体系,形成职业素质诸要素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的合理结构,实现职业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
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四维度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职业结构。就优化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而言,有调查表明,高校辅导员最需要提升的素质是专业知识素质,其次是业务能力素质,再次是身体心理素质,最后是思想政治素质。[3]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优化其素质结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设学习型辅导员组织,优化升级知识结构。
高校辅导员要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为此,要“建设学习型辅导员组织,促进高校辅导员能力的提升”,[4]形成新的“五项修炼”。
一是要实现自我超越。高校辅导员应强化主体意识,自觉加强学习锻炼,提高思想理论修养和业务管理能力;确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养个人发展愿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超越自我。二是要改善心智模式。高校辅导员应健全自身描述以及判断和解决思想政治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经得起实践检验、反映客观现实的集体心智模式。三是要建立共同愿景。高校辅导员要把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形成一个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驱动力的共同愿景。四是要加强团队学习。通过集体学习,不断激发高校辅导员的个人潜力和集体智慧,促进团队成员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提高辅导员群体的整体素质与协作能力。团队中可实行“老带新”模式,每位新任辅导员都由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辅导员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帮助年轻辅导员尽快适应岗位,完成由学生向教师的转型。五是要注重系统思考。高校辅导员要综合分析系统内外的反馈信息,统筹兼顾,培养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方式,不断反思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能力,最终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完善辅导员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高校通过开展辅导员岗位培训,能够使辅导员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提升业务能力,激发职业发展潜能。因此,高校要把辅导员的培养培训纳入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岗位培训体制机制。
首先,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基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培训实际需求,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体系,建立涵盖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的模块化课程菜单。辅导员可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素质差异和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多样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修完培训所需学分。其次,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一方面,要推进新进辅导员岗前培训,系统传授辅导员工作技能技巧、实务经验等内容,严格实行“先培训,再上岗”。另一方面,要强化职后培训,安排专职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培训学习,“实施包括课堂讲授、网络课程、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工作坊、教学实践、考察交流和素质拓展在内的培训形式”,[5]制定相应的岗位培训工作方案。针对辅导员日常公务繁忙、工作压力大的问题,学校可成立“辅导员之家”这样的团体组织,定期开展文体活动,活跃辅导员的业余文化生活,使辅导员在身体上得到锻炼的同时精神上也获得了减压;不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会,拓展辅导员的社交范围,方便辅导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还可组织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等讲座,帮助辅导员正确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合理安排时间,排解工作中遇到的压力。最后,探索丰富培训途径。一是要鼓励和支持高校辅导员开展课题研究。高等学校应为辅导员申报研究课题立项提供专业指导和专项经费,引导辅导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调研和理论思考,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科研创新能力。二是要建立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基地要着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培训师资队伍,力邀优质师资,加强辅导员培训教材研发,鼓励辅导员就学生工作开展深入系统的专项研讨和实践探索。三是要建立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新媒体技术,实现高校辅导员培训远程授课、在线学习、实时互动,把线上学习与线下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推进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三)关注辅导员身心健康,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关注辅导员身心健康,是现代高校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辅导员自身素质优化的关键环节。
首先,加强辅导员身体素质。由于辅导员拥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既承担着教师教育的重任,又肩负着大量行政事务。因此,拥有健康的体魄、能胜任高强度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身身体素质锻炼,强健体魄。
其次,提高辅导员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关系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高校行政能力的有效发挥。只有加强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发挥辅导员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方面的重大作用。可邀请心理学教师、精神科医师、资深学生工作者等为辅导员开设减压课堂或一对一咨询,训练辅导员能更好地调适自身情绪、增强抗压能力,确保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优化。与此同时,还应发掘辅导员专长,适当安排辅导员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素质课程的授课,同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给予指导,既能增强辅导员的身心健康素质,又能使辅导员在授课中增长专业知识,激发工作潜能。
(四)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师德建设。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育人工作状况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保证。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自觉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和无产阶级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并且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另一方面,高校要严把“入口”关,始终坚持以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为原则选拔任用辅导员;在辅导员岗前培训和职后培养中不断强化其思想政治素质,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育部日前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强调要遵循高校师德建设的客观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首先,强化师德教育。高校应建立和完善新进辅导员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对在职辅导员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师德讲座、理论研讨、主题征文、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探索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帮助高校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想,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其次,优化师德环境。学校的环境氛围对辅导员的价值追求、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风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师德环境主要包括以制度形式存在的固定化、形式化的“硬环境”和以校风、学风、舆论氛围、校园文化形式存在的无形的、渗透性的“软环境”。[6]为此,高校应建立健全师德建设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定期实行师德考核奖惩,打造制度规范“硬环境”;同时要加强校风、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注重师德典型的选树、表彰与宣传,在校园文化中不断渗透良好的师德规范,营造富有特色的“软环境”。最后,注重抓好高校青年辅导员的师德建设。高校要着力提升青年辅导员对师德的认知、认可,规范辅导员师德培训,使辅导员明确自身使命、加强师德修养,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冯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3]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4]霍晓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标准与开发: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陈元魁,周德义,等.当代高校教师素质建设的理论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6]李伟东.论高校辅导员能力发展的价值定位、结构及其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