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货币的经验及“一带一路”、亚投行的设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2015-03-26洋,刘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日元国际化货币

刘 洋,刘 谦

(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2.国家审计署驻深圳特派办,广东 深圳 518000)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合作倡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正式成为我国的官方规划。2014年10月24日,在北京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期间,由中国主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的设想一经提出,就得到印度、新加坡等20国代表的积极响应。据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2015年4月7日通报,包括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在内,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35个。亚投行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经济话题。“一带一路”、亚投行这两个词同时也是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最热门的词汇。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在地区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必然的趋势。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及亚投行的设立,人民币在区域性贸易、投融资领域的使用范围和使用规模不断扩大,构建依托于“一带一路”及亚投行的人民币贸易区和人民币货币区必将逐步走上正轨。“一带一路”的建设与亚投行的设立会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怎样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选择怎样的一条路径,本文将结合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发展经验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投行设立的相关情况对上述问题作一些探索和解读。

一、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经验

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它们的国际化之路各有特点。

(一)英镑的国际化:由金融业维持。

英镑在19世纪后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其国际化进程主要发生在18世纪至19世纪,是由英国大量的海外贸易、对外投资和殖民活动支撑、由英国的近代金融体系维持的。

17世纪中后期,近代金融体系在英国首先产生,出现了信贷工具、国债制度以及银行网络,也拥有了事实上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苏格兰银行。随后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工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商品向海外输出,随之而来的货币结算和金融需求也推动了英国金融业发展。18世纪后半期,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英国政府发行的公债行销世界各国。在海外贸易、对外投资和殖民活动中,英镑大量地被使用,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国际货币。通过采用金本位等方式,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镑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都逐渐削弱,黄金储备也由于军费开支大量流失。1931年,英格兰银行宣布英镑价值不再与黄金挂钩,即放弃金本位制,这标志着“英镑时代”的结束。随着美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逐渐衰落。

虽然英镑的国际化历程已经过去近百年,但我们还是能从中获得一些体会: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不仅需要该国经济实力的支持,而且要有完善的金融体系予以支撑。

(二)美元的国际化:汇率制度安排与“马歇尔计划”。

美元无疑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国际化,不仅有赖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汇率制度安排,而且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新兴的美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到了世界总产值的1/3,比英法德日四国的总和还多。同时自19世纪以来的贸易顺差,也给美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提供了助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借助战争期间的军火贸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逐渐积累了巨额的黄金储备,并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此时美元与英镑争夺国际货币的经济实力已经基本具备,只是英国依靠广阔的殖民地和过去积累的财富、经验和制度,仍然维持着英镑的主导地位。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英国无法独力维持基于金本位的世界经济秩序,只得寻求当时经济实力最强、黄金储备最为雄厚的美国的帮助。加之欧洲政局出现动荡,许多投资者对本国经济缺乏信心,纷纷将资金转向美国,使得美国经济更加快速地发展。二战爆发后,孤悬海外的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免于战火侵扰,经济未受较大损失,反而作为战争的资源库和资产的避风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短短的半个世纪内,美国在经济上超越了欧洲各国,并在政治、军事上建立起自己的霸主地位,使得由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变得顺理成章。1944年7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美国凭借占当时世界总量59%的200.8亿美元黄金储备,完全主导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而为美元的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战后,在欧洲推行的“马歇尔计划”又进一步加速了美元国际化。“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出台的旨在复兴欧洲经济,恢复欧洲市场以转移美国国内战后过剩产能的计划,通过提供美元援助以缓解西欧战后重建中的资金短缺问题。这其中,援助欧洲的美元在推动美元国际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47年7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4个财年内美国共向西欧各国提供金融、技术、设备等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参加计划的16个西欧国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经济得到了良好的恢复,工业产量比战前增加35%,农产品增加10%,并在计划结束后的20余年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马歇尔计划”通过提供无偿的援助资金让西欧国家购买美国商品,在刺激国内经济增长、为国内过剩产能开辟新市场的同时,也将美元推向欧洲。欧洲各国在与美国的贸易中,广泛使用美元,对美元产生了极强的路径依赖。马歇尔计划结束时,欧洲的经济得到良好恢复,各国贸易壁垒消除,市场全面开放,美元得到欧洲开放市场的广泛接受,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货币。[1](p92)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被以浮动汇率为特征的牙买加体系所取代,美元也面临着欧元、日元等多种货币的竞争,但直至今日,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计价货币、交易媒介以及价值储藏手段。

由美元的国际化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不仅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与完善的金融体系支持,而且要抓住机遇对汇率制度进行及时安排,推动对外援助及投资,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时机得当就能起四两拨千斤之效。

(三)欧元的国际化:区域一体化。

欧元的国际化是在区域一体化基础上展开的。各成员国有计划地成立统一经济区,建立货币联盟,各国放弃主权货币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创建了区域货币,并逐步推动成为国际货币。

20世纪60年代末,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严重危机。为防范国际货币体系动荡带来的风险,欧共体国家于1969年的海牙会议中初步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构想,并在1971年通过了“维尔纳计划”,旨在欧共体成员国内建立单一货币,但该计划因石油危机被搁置。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至1989年,以马克计价的贸易占世界贸易份额的近13%,成为欧元国际化的良好基础。1989年6月,欧共体首脑通过了“德洛尔报告”,重提“维尔纳计划”构想。1991年12月,欧共体在马斯特里赫特召开首脑会议,更名为欧盟,并通过了计划统一货币并制定统一的货币兑换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草案,这一草案于1993年1月1日正式生效。自1997年起,欧盟逐步建立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行使主权国家央行的职权。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并于2002年1月1日起作为区域内唯一法定货币流通使用。现在,有17个国家以欧元为法定货币。欧元的国际化因为有德国马克等货币作为基础,短短数十年间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欧元在特别提款权(SDR)中的权重由2006年的34%提高到37.4%,同时将美元的权重由2006年的44%下调为41.9%。[2](p6-7)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为22.6%,仅次于美元,这体现了欧元作为重要国际货币的地位。

欧元作为信用货币,其国际化进程最短。欧元区内部各国让渡了货币主权并放弃了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采用趋同的财政政策,形成了区域经济共同体。欧元的成功,不仅有赖于欧洲国家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基础与相近的文化背景以及欧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较为重要的影响力,也与作为欧元核心的德国马克的币值稳定以及德国对该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无关系。欧元这种以区域内部的关键货币为基础、通过区域合作来推进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方式,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日元的国际化:依托金融制度改革与对外援助。

日元国际化的原动力,来自于二战以后大量的出口贸易给日本带来的经济增长。然而日元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与日本的金融制度改革也密不可分。

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通货体制由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日元出现升值。规避汇率风险,把出口贸易由美元结算改为日元结算,成为日元国际化的最初动因。1973年,日本开始发行日元债券,推进日元国际化,一些国家开始将日元纳入外汇储备。1980年12月,日本政府修改了《外汇及对外贸易管理法》,从“原则上禁止”修改为“原则上自由”使用日元,取消外汇管制和对外汇贷款的限制,基本取消了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的管制,原则上实行了外汇交易自由化。1986年12月1日,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开始营业。这一系列开放金融市场、取消外资流出限制以及取消对欧洲日元债券和居民海外存款的限制措施,掀起了一次日元国际化的高潮。此外,日本亦效仿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于20世纪80年代推行了“黑字回流计划”,将国际贸易盈余、外汇储备和国内私人资本,通过政府发展援助和商业贷款等渠道引向发展中国家,从而达到缓解国际压力、削减国际收支顺差、促进日本对外投资、改善日本对外关系等目标。该计划于1986年到1992年实施,总额约为650亿美元。事实表明,该计划帮助日本与受援国建立了良好的政经联系,扩大了贸易出口,拓宽了海外投资渠道,在促进日元国际化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经过该计划的实施,日元在IMF的特别提款权比重从1981年的13%提高到1991年的17%,亚洲国家进出口贸易额中以日元计价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上升到80年代中后期的40%。尽管1985年9月,“广场协议”的签订使得日元不断升值,引起日本国内资产泡沫不断积累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破灭,使得日本经济以及日元国际化出现了停滞和倒退。[3](p95-96)基于日本较大的经济总量,日元仍然作为一种主要的国际货币被世界范围内接受。

日元国际化的进程离不开日本政府的积极推动以及日本国内的金融改革,同时日本采取积极的对外援助政策也增强了日元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的建设与亚投行的设立,对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讲机遇,是因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据亚行测算,为维持当前经济发展水平,2010~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超过8万亿美元,每年需7300亿美元。然而,亚洲各国政府普遍无法负担这笔开支,亚行、世行等机构也难以填补这一巨大缺口。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以及亚投行的设立,依靠我国的经济实力,借助亚投行的平台,有望解决亚洲各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问题,将会引起一波广泛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热潮,并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与产能需求,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将由中国来提供与满足。由此引发的大量工业原料和产品的需求,为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潜在威胁,吸收我国部分领域存在的过剩产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机遇。在这一波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扩展,人民币作为区域内计价货币的重要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地巩固,更广大的使用者带来的更大的投资需求将倒逼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助力。

然而,“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挑战。首先,更广大的市场随之可能带来更大的金融市场波动风险。“一带一路”沿路各国,除了中国、印度、俄罗斯、土耳其这样的较大的新兴经济体,更多的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货币币值不稳定、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国,这些国家很容易产生货币信用与金融风险,并且这些国家潜在的信贷违约风险极易通过亚投行传导给我国。当人民币在这些国家被广泛使用时,人民币币值遭到冲击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由此加大了我国国内经济、金融体系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若出于突发状况发生抛售人民币的现象,或者人民币大量回流到中国国内,将会引起国内的严重通货膨胀,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币也将面临“特里芬难题”,即在以贸易逆差向储备国提供结算与储备手段的过程中,将出现本币贬值的压力与保持本币币值稳定之间的冲突。为了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以作为交易媒介,我国需要尽可能多发行人民币,然而发行过量又将会引起人民币贬值,动摇其他国家及地区对人民币的信心。如何把握货币的发行量,在未来将考验我国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再次,人民币使用范围的扩大将使得通过货币政策调控我国宏观经济的难度增加。人民币国际化之后,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更复杂、更不可控,非本国居民出于逐利、资产保值、风险规避、货币储备等多种目的而进行外汇交易,会对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产生影响。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增大了政策调控难度,这将使我国当前以货币政策为主要工具的宏观调控方式面临变革。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一带一路”的建设与亚投行的设立,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仍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我国应审时度势,积极利用这一机遇,选择合适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货币国际化最重要的基础在于国家的综合实力。英国、美国以及日本,无一不是在本国经济实力达到并保持在较高水平以后,才实现了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首要的条件就是要让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用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币的价值背书。同时应当抓住亚投行设立的机遇,利用好这一平台,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交流,积极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政治条件,并借“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进一步促进与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直接投资与贸易,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的实力。我国还应当担负起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任,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进一步提升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作用。

我们也不难发现,英镑、美元和日元的国际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成熟的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的支持。相比之下,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发展还不成熟。“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亚投行的设立,将使得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使用和储备增加,也就意味着更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和更多的人民币投资需求。继续改革和完善目前的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成为当务之急。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积极稳妥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发展建立一个以人民币计值、开放活跃的国际资产市场,广泛发行以人民币计值的债券及其他金融产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币金融资产选择,不断提高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价值,也是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逾越的过程。

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国际环境与二战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经济背景相类似,同样表现为海外存在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且本国拥有充足的资金和较为过剩的产能;而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贸易条件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等,与日本实施“黑字回流计划”前的情况大体相同。从历史来看,英美日等国都是通过在输出资本的同时输出货币,以及在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中主动推行以本国货币计值,从而提高本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年向世界各国出口大量商品,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出口企业在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同时,对出口商品采用人民币计价。作为各种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购买方,我国还应借“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东风,积极推动采购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以人民币结算。同时作为亚投行主导国,在亚投行的投资过程中推行人民币结算亦是顺理成章。综上,在进出口贸易与投资当中逐步推行以人民币结算,不断增强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功能,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还应当循序渐进。我国大陆地区以及港、澳、台四地使用四种货币,然则四地间经济、金融、贸易等往来非常频繁,文化上也同出一脉,只是政治制度上存在差异,若能实现统一的货币区域,人民币就能够同时结合大陆地区庞大的经济总量和香港、台湾地区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及开放水平的特点,在国际化道路上迈进一大步。现阶段,人民币已基本上实现了周边化,在东南亚地区、西南边境地区、中亚、东北亚及港澳地区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投行设立的契机,积极与区域内各国家及地区进行贸易、援助和投资,由此出发,大力促进区域内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并推动与更多的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一步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可控性和稳定性。所以,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通过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进而发展到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先路径。

虽然当前美元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但美元“一枝独秀”的时代已经过去,多种国际货币并存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日渐强盛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设立,亦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条件。我们应以史为鉴,坚持循序渐进的道路,趋利避害,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有计划有智慧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1]秦凯.美,欧,日元国际化的比较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2,(01).

[2]于永臻,李明慧.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3,(54).

[3]范建飞.当前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经验研究[J].对外经贸,2012,(12).

猜你喜欢

日元国际化货币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日元走势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古代的货币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古代的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日元贬值,日企倒闭猛增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