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缺失与建塑

2015-03-26杜艾红,王湘林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信仰道德

摘要:道德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首要挑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整体道德水平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要解决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高校需要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培育道德情感;创新德育模式,融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建立道德档案,完善道德评价体系。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8-0189-03

作者简介:杜艾红(1963—),女,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人文部高级讲师。王湘林(1968—),男,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人文部讲师。

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人类的幸福感与物质的丰富程度并没呈正比例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迷茫、轻飘与浮躁。美国著名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明确指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道德信仰问题”。道德信仰缺失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群体,在多元文化与思潮的背景下,道德失范与道德自律能力的弱化等各种行为屡见不鲜,如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淡漠、价值取向扭曲等,追根溯源还是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高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道德信仰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渠道。《大学》首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告诉我们大学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善”,它是人的内心对最完美、最高尚道德的终极追求。而道德信仰是道德形成的前提与基础,更是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终向往。因此,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建塑就成了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课题。

一、道德信仰的内涵及功能

(一)道德信仰的内涵。

关于道德的概念,学界较为认同的是: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1](p90)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的笃信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活动指南”, [2]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因此,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信仰,它是信仰的最高层次。具体是指人们对崇高的道德理念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和尊崇,并以其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和指南。需要说明的是,道德信仰并非“道德”与“信仰”的简单拼凑,而是人们根据道德对自身生存发展价值的认识而对道德产生的“信仰”,信仰是道德的根本,失去信仰的道德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法上升为道德主体自觉的价值追求。

(二)道德信仰的功能。

1.道德信仰有“定向器”的功能。道德信仰是人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基础上的有机整合。道德信仰一旦确立,就意味着道德导向的形成。当人们在现实道德生活中面临许多道德冲突,需要做出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时,仅仅依赖一般的行为规范是不够的,它需要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信仰来指明方向,告诉人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2.道德信仰有“发动机”的功能。道德认识能否向道德行为进行有效转化,关键在于道德信仰。康德曾经指出:“对于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唯一而同时无可置疑的道德动机,并且这种情感除了仅仅出于这个根据的客体之外就不指向任何客体。”当道德主体在面临道德诱导时,由于道德信仰在人的价值观念中处于支配、统摄的地位,它的掌舵、过滤、筛选的功能就开始显现出来,使道德主体可以排除障碍,并遵从自己内心而做出正确的行动。可见,一个具有道德信仰的人,不论处于何种境遇,都会追求自己内心的善,道德信仰在“知善”向“行善”的转化过程中,起到推动与促进的作用。

3.道德信仰有“提升机”的功能。道德人格是道德主体将外在的道德规范与原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并以此作为道德行为的动力。也就是说道德主体在参与道德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当道德成为一种需要时,道德主体就会选择自己做人的原则与方式,培养自己的道德操守,使自己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因此,道德信仰可为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创造条件,使个体道德从自发提升为对道德的高度自觉成为可能。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现象

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缺失是大学生对自己原来所持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以及整个道德体系的怀疑甚至抛弃,但同时尚未建立新的道德信仰来代替原有的,而处于新旧交替的一种虚无精神状态。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大学生群体中屡屡出现了多种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

(一)道德认同感缺失。

随着物质利益世俗化正在扩张与蔓延到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开始变得功利、轻飘与浅薄,“以自我为中心”、“有权就有一切”等价值观念正在挑战传统的价值模式,个人的“小我”逐渐膨胀,并博弈着社会“大我”价值观念,“个人至上,唯我独尊”成为大学生最根本的信条。自我意识和权力意识充斥着大学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原有的“诚实”、“敬业”、“助人为乐”等道德价值观不被认同。

(二)道德情感缺失。

大学生们时常感到困惑、迷茫与焦虑,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丧失了对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的敬畏感和神圣感,崇高的道德品性不再被奉为楷模。一些大学生将做“有德”之事变成了得到“优秀”、“拿奖学金”等功利成绩的砝码;不再正义地去揭露违法乱纪之事,更不会与之勇敢斗争,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自己做了违德之事,也不会感到内疚。所有这些表现都是对“善”的漠视,对“恶”的纵容。

(三)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行为失范,实质上是道德信仰缺失的外在体现。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出生在经济腾飞的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也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却堪忧,表现出与身份不相符的各种道德失范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生活作风失范。大学生不顾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现象严重;其二是社会公德失范。部分大学生在公共场所不注重自身的言行,缺乏公共意识,随意扔垃圾、课桌涂画、课堂手机声此起彼伏等现象屡禁不止;其三是学习行为失范。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模糊,态度不端正,整日上课打瞌睡,课余玩游戏,浪费青春。

三、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建塑

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已成为高校的精神危机,缺失道德信仰的大学生就会丧失灵魂的依托和精神的家园,道德的“知行合一”也就难以实现。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建塑关乎高校的命运,关乎未来社会的道德风尚水准。高校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建塑。

(一)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培育道德情感是建塑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根本措施。

道德认知,是指建立在道德知识基础上的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前提,是好坏美丑标准的形成过程,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3](p15)道德主体在确立了道德认识体系之后,知与行之间还存在着一条鸿沟,即“道德缺口”,它需要道德主体所具备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仰来充实和填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这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的心脏,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 [5](p80)道德情感表现是一种精神力量,它不仅让道德规范得以存在,而且让道德意识得以传播,它是道德品性形成的关键阶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信仰三者共同作用于道德认知体系,使之转化为道德主体内在的心理倾向和内在信念,道德规范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大学生仅仅做到“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并不等于建塑了良好的道德信仰,还需要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培育道德情感。如高校可以改变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德育课程,开设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开拓德育视野,树立大德育观念;另外,还可建立通过制作展板、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络等方式来宣传和传播道德标兵事迹。 [6]

(二)创新德育模式,融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关键措施。

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是高校德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显性教育是指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有的目、有计划地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它是高校进行道德信仰教育的主渠道。而隐性教育是指那些不在规定范围内随机出现的,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起“润物细无声”作用的教学形式,通过间接、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道德信仰教育。可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内容不同,表现方式也有所区分,但为了达到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最大效率化,不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在显性教育中融入隐性教育,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量引入道德模范、职业明星以及引领社会良好风尚的优秀分子的案例,让大学生在被他人成功故事感动的同时,不断拷问自身灵魂深处的“善”,反思自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逐步纠正自身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也可在隐性教育中融入显性教育。借助社团平台,多举办有益的活动,如“帮助他人,成就自己”、“爱心献血”、“关注贫困留守儿童”等实践活动,让活动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后台,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了解道德意识和道德信仰对自己心灵的震撼与激励作用。与此同时,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做学生道德的标杆榜样,还要适时地将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等融进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接受道德的洗礼与感召,接受道德信仰理念,从而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三)建立道德档案,完善道德评价体系是建塑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要措施。

道德评价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或良心,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的善恶、正邪的价值判断。“有善不赏,君子必稀;有恶不惩,小人必猖。”合理的道德奖惩犹如一种酵素,催化人们按照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并由此推动社会道德风气欣欣向荣。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违反道德行为的成本太低。因此,在大学校园里要营造一种扬善抑恶的道德环境,改变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相脱节的现象。如利用互联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各类道德模范、好人好事等先进事迹,让美好道德占领心灵高地,从而激发大学生主动学做好事、争做好人的热情。其次要建立大学生个人道德荣誉档案,鼓励道德先进分子与落后分子结对子帮扶。将全校学生个人道德状况建档并联网,对先进分子进行奖励与鼓励,对失德学生进行警示与批评。道德状况不仅要与评优评奖紧密结合,还可与学生今后的就业、信贷及其他社会生活相挂钩,从而提高失德成本,增加从德行为的收益,在学生内心也可产生对道德的敬畏感,让大学生时刻保持道德信仰的底线。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信仰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