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构建及实施途径

2015-03-26王玲玲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王玲玲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成效显著,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度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明显提高,中高职衔接态势良好。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基本制度不健全、社会吸引力不强、行业企业参与度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层次结构不合理等,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适应。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中均提到要坚持产教融合发展。[1](p51)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以及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走开放融合、改革创新的道路,实现职业教育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打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的校企合作经历了四个阶段:[2](p22-23)企业主导期——学校办在企业中;关系疏远期——校企分离;学校主导期——引企入校;紧密合作期——校企共赢互利。当前,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的探索。而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是由学校与企业一起合作,共同整合双方资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改革教学过程,着眼于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一种教育方式。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要调整好职业教学的结构,对职业教学的内容加以改进创新,专业的设置要与企业用人的需求相一致,在实践中要与企业岗位的运转相互衔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为企业所需、适应科技发展和工艺要求、具备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技术人才。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作用是双向的,既满足了企业生产岗位上的需求,也为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场所。因而,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也非常重视,他们把产教融合看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调查显示,从1980 年到1991 年之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中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职业院校由12%发展到70%,上升了近六倍之多。原西德、日本以及加拿大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职业院校达到了90%。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国外院校对产教融合方式的重视程度。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许多高职院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与国外比起来还相差甚远。

一、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和倡导者黄炎培先生就提出了早期产教融合的思想,他描述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双手万能、手脑并用、读书与做工相互结合”。创办南京晓庄学校以及上海山海工学团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社会这个大舞台也是一所学校,教学要做到将两者合二为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新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导向,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到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中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得到了飞速发展。1994年,由农业部、国家教委等九部委共同组成了“全国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对农村教育的综合改革进行实验,为农村服务,将职业学校的发展与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培养出了适合农村发展的经营管理和应用型人才。1989 年9 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在一百个企业进行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各企业要以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为建设目标,对企业员工的教育体制进行试验和改革。举国上下各个城市,各个企业纷纷开始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到80 年代末期,各企业主管部门举办的职业学校就占到了总职校数量的80%以上,涉及建筑、机械、经济、能源、交通、电子等五十多个专业。许多中等的职业学校也与相对应的行业、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建立了各种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也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性活动。

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产教融合是教育行业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定向培养方式,[3](p8)狭义上说,“产”是指生产劳动,“教”是教育教学。从教育视角出发,产教融合最核心的要素是生产性与教育性的融合,是“教学性产学流程”与“生产性学习流程”的“链系统”达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放形态只是方式和途径,其目的是协同育人,而长效的保障机制是市场机制下的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通,通过校企共同创造价值的利益驱动,形成学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

怎样有效实施“产教融合”需要做好两个环节,[4]一是学校要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二是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职业教育,两者深度合作、共同培养才能真正做到“产教融合”。那么,职业院校的“对接”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宏观是职业院校办学层面,要求职业院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观是职业院校专业群(院系)层面,要求专业群对接产业群(链);微观是专业建设层面,要求专业要根据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准入资格等实施专业建设;整个过程的实施就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通过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来落实,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参与”同样也有四个层次的内涵,宏观是行业组织要为职业教育提供产业人才需求信息,为职业院校办学树立“风向标”,充分发挥行业在合作办学中的指导作用;中观是行业要搭建好产业及其企业与职业院校交流合作的平台,为校企联姻牵线搭桥;微观是行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当好“导航”,最终将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效地通过学校的教学过程来呈现,达到过程共管,人才共育。

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就是要建立构筑校企联合或对话的新平台。通过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都会得到更好的资源互补,使校企在新形式的联合中,其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延伸、扩大,创造双赢的局面。

二、职业学校中产教融合模式的意义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学校更应积极、主动地加强和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的资源,稳步实施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产教融合可以加强职业学校与社会以及经济的相互交流。

产教融合的模式,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通过学校以及行业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和环境,对学生的观念、态度、行为、技能作一个定向的培训,让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具备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参与,将产教进行紧密的合作,让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在实习实训基地上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环境与以技能训练为主的生产环境相结合,使得职业教学的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职业教育中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加强了职业学校与社会间的相互交流。

(二)产教融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平台。

职业教育是以学生的就业为主导方向的,而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采取的产教融合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的渠道,有利提高学生日后在职场中的能力,因而产教融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赢得了广阔的市场以及发展空间。

(三)产教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

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方面学校会聘请企业一线的专业人员到学校来指导工作,做兼职教师,以充实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学校也会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去挂职学习,在企业进行相应的实习工作,以提高自身专业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双向交流和学习,促进了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

(四)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的科技开发、技术创新。

职业学校派到企业实习的老师参与到企业技术研发的工作中,为企业也能够提供一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持,相应的职业学校的老师以及学生就获得了进行科研活动的条件以及资料,老师在了解技术上的一些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以及综合业务能力,然后将这些能力体现到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科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学校也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科技的开发以及技术的创新。

三、现代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模式实施途径

(一)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与企业的岗位需要相结合,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

要想达到校企合作的理想状态,前提是学校在制定专业设置的时候要与企业的发展需要形成对等的供求关系,也就是职业教育中专业的设置必须要与产业建立对接机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就提出在2010 年到2020 年这十年间要加速职业教育对产业的对接,也就要求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与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对接,职业学校要在开展专业规范化建设的同时,进行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

学校还要建立相对应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在制定专业的时候邀请企业的一些专家前来给予意见和想法,协助完成专业的定制。另外在日常工作中要定期展开相关会议,及时了解企业的改革以及发展的动向,还要了解市场的变化以及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学校在设置专业之前要能够准确地掌握企业、行业间的产业发展动向,对于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要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对行业以及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更要做到了如指掌。然后按照这些具体信息去制定和调整专业设置,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

(二)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创新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首先对于传统的课程体系要加以改进创新,要将课程的结构调整为文化课服务于专业课的原则,对于一些冗长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避免出现一些重复的内容,再将一些文化知识的内容综合成专业技术知识,将课程做到最简。可以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这四门文化基础课,在这四门基础课之上,再把那些与专业内容有关的文化课进行分解,加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去。同时,对于专业课程的设计不能从一而终,要做成不同的教学模块,按照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具体的可分为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两种,以达成培养学生不同专长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自主喜好去选择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是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具体表现。这样学生在校学习的期间就能以最高的效率学到充足的知识,然后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专业技能的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两不误。

其次,职业学校要在创新教材内容的同时,积极开发校本材料,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也是层出不穷,因而对于教材的内容要有所创新,要根据实际的生产需求,要能够满足实践的具体要求,要将课本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达到一个同步的状态。另外,职业学校应该组织学校的优秀教师,邀请企业的一线专家,让他们组成一个精英小组,集中精力开发新的校本课程,在课程的编排上要注意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作用于理论以及实践中加深理论,再由理论作用于实践这样两个理想的状态,在编排过程中要将这两个理想状态穿插进来,使得学科的特色与生产实际的需求相一致,自然也要老师的教学顺序与生产实际的状况达成一致,这样一来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授予的顺畅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训课上的实践能力。实际生产中总有许多内容是课本中没有的,因而要积极寻找并发现那些课本上并没有提及的实践要求,将这些宝贵的内容增加到教材课本中,用来自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训练学生。这样使得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时候能够达到边学边做的状态,学习内容和目的明确了,自然学习效率就提高了。

此外,学校还要建立一套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教学监管体系,按照企业的质量管理要求来考核学生,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纳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实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人才评价与生产实践有效的结合,使整个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性与实践性。通过以上体系的逐步完善,使职教改革真正做到不走形式,落到实处。

(三)优化教学过程,重点培养能力,与企业生产过程同步化。

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就是专业课方面,职业学校要建立以文化课为辅、专业课为主的一个课程主导体系,让文化课与专业课能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第二个就是职业学校应该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购买一些先进的基础设备,将实训基地办得类似于企业的生产基地,让学生在上实训课的时候如同置身于企业的生产岗位上,对于实训课的教学内容,学校要制定一系列的学科技能训练的项目以及专业技术方面的项目,在实训教学中要将两个项目细化,做到科学、细致的分解,让每一个实训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对应的目标。单单靠这些还不够,学校还要建立一些活动机制以及相应的目标机制,让学生能够每天都得到专业技能的练习,在练习的时候还要对他们进行成绩考核,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标。此外,学校还应该设立一些特长项目来强化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在进行系统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能练就一门绝活,掌握一技之长。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操作,将整个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过程都能够与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相一致,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定向培养,对企业的定向服务。

(四)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首先要促进校企双方紧密合作,鼓励建立教师流动编制或设立兼职教师岗位,职业院校可以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改革职业院校传统的用人制度,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实行双向挂职锻炼、互聘共用的用人原则;当然,合作企业也可以选拔优秀的技术能手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担任校内兼课教师,形成双导师制,明确责任和待遇,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享受津贴。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也应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同时,为了增强行业指导,职业院校还应鼓励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

其次,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以“学历教育+企业实践”的培养办法,探索职业院校师资的培养制度,通过一流院校和有规模企业合作,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组织学校的专家、企业的工程师、高级技师组成的一支“专家型”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师德建设,增强职业教育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还可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流培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基地,实行任课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并规定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两年为一个周期,每名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不少于两个月。教师到企业实践可采用全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集中或分散时间进行。

(五)校企职责共担,建立起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5](p18)深化产教融合,要大力推进和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院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双导师教学、学生以企业员工和院校学生双重身份学习的格局,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合同、生企用工合同,探索建立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目前,一是要创新招生制度,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职业院校和企业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产教融合试点,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改进招生政策,改革招生考核方式、内容以及录取办法,扩大职业院校的招生自主权,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共同自主制定招生与招工方案;二是根据产教融合的特点,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学校应指导合作企业制定专门的人才联合培养管理办法,保证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企业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学生岗位,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校企应不断完善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课程更新、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管理制度。三是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职业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工学交替的特点,探索弹性学制、学分制等学历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建立院校和合作企业联合考评机制,将学生岗位工作情况纳入考评体系,体现学以致用。四是着力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指导、评价和服务。行业在提供政策咨询、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应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6](p6)鼓励多元主体共同组建以同行业、同区域的名校为主导,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 号)),很多职业院校和企业都积极开展试点,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经验和做法。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推进“双证融通”;有利于职业教育“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和劳动就业互动发展,打通拓宽技能人才培养通道,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此举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院校和企业应以此为契机,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校企紧密合作,实行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院校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获取市场信息,职业院校应主动与企业联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在专业建设的每个环节中有效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校企双方相互合作,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有技能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

[2]易丽.试论我国校企合作的变式——基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思与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3]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

[4]融合之惑如何破解[N].中国教育报,2014-01-18.

[5]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 号)[J].职业技术,2014,(10).

[6]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4).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