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战线学科建设与统战工作实践关系浅析

2015-03-26谢建美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科理论工作

谢建美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统一战线学科建设与统战工作实践关系浅析

谢建美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统战工作实践与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统一战线学科建设的发展,是统战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总结的需要,必须在统战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为统一战线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多的指导。

统一战线学科建设;统战工作实践;关系

统战工作实践与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一般而言,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学科是在理论进一步深化、系统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的发展,虽与该学科理论的发展直接相关,但其最终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水平,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与之相对应的实践的发展。

就统一战线学来说,它是研究一定社会统一战线现象及其规律的专门科学,而统一战线本身就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力量的政治联盟及其实践活动,是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工具,是作为客体形态和实践过程而长期存在的社会实践。因此,统战工作实践与统一战线学之间存在直接的互动联系。统战工作实践作为统一战线学科发展的基础,为统一战线学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而统一战线学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实践的发展,为统一战线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多的指导。

一、统一战线学科建设是统战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总结的需要

统一战线的本质是一种政治联盟。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为完成其革命的目标和建设的任务,将单一的反帝反封建的联合统一战线发展到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和国际统一战线。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统一战线实践,如何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事业继续发扬光大,需要我们对统一战线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理论进行新的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于是,统一战线学科的建设就应运而生且越来越紧迫。

(一)革命时期统战工作实践经验重新总结的需要

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剥削和压迫,先后团结和联合社会各个阶级,建立起了民主联合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当然,在此过程中,革命时期的统战工作实践也遭遇过重大的挫折。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我们对于革命时期统战工作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失败教训的提炼等往往都集中在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分析上,忽略了统战工作实践中其他因素如文化传统、心理惯性及科学水平等的影响。因此,对革命时期的统战工作实践重新进行审视和总结,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梳理。

学科建设的方法是系统梳理和提升实践工作经验最有效的方法。无论是从教育学、政治学还是现阶段的一些新兴学科来讲,学科的建设不但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了以往的一些工作经验,而且还对其新的工作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如与统一战线同为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三大法宝”的“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在发展为无产阶级军事说和党建理论学科后,它们不但吸引了更多的学者、专家重新解读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而且还全方位地扩大了相关的研究领域、诞生了新的概念和理论。原来“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在新时期逐渐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理论,进而更好地解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红军的系列作战方法与作战理论也被冠以新的战略名称,在军事科学中得到更好地解释与应用。所以,重新认识革命时期的统战工作实践需要我们用学科的方法、学科的眼光,建立统一战线学科,是革命时期统战工作实践经验得到提升、应用和继续发展的需要。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战工作实践理论提升的要求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局部执政的政党转变为在全国执政的执政党。由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统一战线,妥善地处理了人民群众与民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及其他社会阶级的关系,促进了社会改造的有序进行,避免了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和平改造资本资本主义工产业、和平解放西藏、知识分子政策、新的民族政策及政治协商会议等与统一战线有关的实践工作积极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如何看待那时候取得的成绩,怎么理解当时统战工作的成功都需要我们用更为宽广的视角和更为先进的理念去提炼和发掘。

当然,今天我们去提炼和挖掘统一战线工作实践在那个时期的经验和教训,也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就事论事或一味地强调政治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法,用一种社会生态系统或全方位剖析的方法去研究,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学科建设的方法。通过统一战线学科建设的办法,将民族政策、政党理论及社会风险回避、经济社会改造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而更好挖掘出一些对我们今天和未来统一战线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经验和方法。

(三)新时期统战工作实践发展的推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工作不但恢复了文革以前的一些优良传统,而且还将统一战线的工作的范围、对象和任务等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认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联盟,“它除了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其他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外,还包括虽然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但热爱祖国、赞成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担负着“为四个现代化和统一祖国的双重任务”[1]。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统一战线的工作实践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江泽民、胡锦涛及习近平等都对统一战线的发展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但面对互联网时代全球化浪潮的急速发展,统一战线和其他工作一样,也面临着很多新的迫切需要解决任务和问题,需要有新的理论对统一战线的发展提供指导。因此,用学科建设的方法推动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把统一战线理论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不仅是“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这个党执政兴国重要法宝的需要”[2],而且也是新时期、新世纪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二、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必须以统战工作实践为基础

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统一战线学学科的指导,需要在建设统一战线学学科的过程中吸收更多的科学知识强化自身的理论储备,增强自身的理论深度和学术底蕴。但统一战线学学科的建设又不能离开统战工作实践的发展,必须在统战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深化和学术创新。

(一)统战工作实践规定了统战学学科研究的主要范围

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范围离不开统战工作的实践,统战工作实践规定了统一战线学学科研究的主要范围。统一战线的本质是一种政治联盟活动,是团结和联合各阶级、各社会力量实现一定政治目标的活动。因此,统一战线学学科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就必须限定在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活动范围内。只能是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工作,研究如何团结和联合各阶级、各社会力量的方法、策略、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及文化建设等与统一战线工作相关的内容。

在统战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军事科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分支学科中已经涉及了的内容我们虽无法回避,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照搬,必须按照它们原有的视角与方法进行规划。那么,如何处理这些与其他学科交叉与重合的内容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必须围绕着统战工作实践的内容与范围展开,必须围绕着统一战线工作的本质内容展开建设。在吸收其他学科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统战工作归口管理制度的一些办法和原则进行建设。属于统一战线范畴的内容,统一战线学科教材、知识体系在建设的时候,必须有重点的、详细的内容;不属于统一战线范畴的东西,则无须规划;边界比较模糊或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东西,则应该在规划和编写时重点阐述与统一战线工作实践有关的内容。

(二)统战学学科建设研究的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统战工作实践

在阐述统一战线学科理论渊源的时候,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述,强调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但个人认为,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对于统一战线的理论阐述,都是他们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的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他们阐述的主要理论知识和观点都不是无源之水,都是来源于当时他们的一些统战工作实践。

《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工人阶级联合其他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残酷压迫和剥削而提出的建立联合统一战线的号召!《共产党宣言》里面的关于工人阶级联合的思想都是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对当时统战工作实践的思考,它的正式发表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统战学的产生[3]。其后,统一战线学科中有关工农联盟、民族资产阶级、民族、宗教及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政策和论述等都是因统战工作实践在不断的扩展中遇到了相关的问题逐步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列宁在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因不得不与强大的帝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不但在强调工农联盟的基础上逐渐提出了与其他非劳动者的联盟,而且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战学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和宗教》、《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民族问题的提纲》、《论民族自决权》等文章中提出了工人阶级斗争中如何处理不同宗教、不同种族、民族的统战方法与统战原则。至于中国特色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等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和联合各个阶级、实现一定政治目标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很多理论知识既是对统战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统战工作实践过程中失败教训的反思。

(三)统战工作实践决定着统战学学科建设未来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各个国家、民族和群体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虽然人类社会之间的各种边界日益消除,人类社会日益融为一体,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仇视、渗透和颠覆活动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通过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扩散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各社会主义国家、各发展中国家中的贫富分化也日益加剧,“仇富”、“仇官”、街头暴力等情绪也严重影响着上述国家的社会风气。如何消除民众的不满情绪,取得社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来说,则成为了当前统战工作实践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统一战线学科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使命担当[4]。因此,未来统一战线学科的建设也必须围绕着当前统战工作实践面临的重要任务展开,统战工作实践的发展决定着统一战线学科未来的任务和走向。

三、统一战线学的学科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实践的发展

统战工作实践虽然对统一战线学科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统一战线学科的内容、知识体系必须完全地按照统战工作的实践要求进行。相反,统一战线学科作为一种对统战工作实践经验、知识理论化、系统化的深化,必须能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必须既符合统战工作实践发展的需要,又能高瞻远瞩,为统战工作实践的发展提供长远的、有规划的指导与预测。

(一)反思统战工作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统一战线学科是研究一定社会统一战线现象及其规律的专门科学,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科学,其建立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统战工作实践。那么,在统一战线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它就必须对统战工作实践过程中已经产生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的反思,找出带有普遍性规律的本质的东西,揭示统战工作实践的实质,为防止统战工作实践中类似错误的产生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理论的指导。

我们知道,自马克思主义统战学诞生以来,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及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与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很多政党、组织及社会力量都结成过政治联盟。无产阶级政党在上述统战工作实践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悲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都对此有过深刻的论述,揭示了一段时间内的带有普遍真理性质的认识。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将他们的这些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就需要统一战线学科对此作出新的回答,就需要从事统一战线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学科构建的角度对统一战线工作实践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进行深刻分析,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对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直至揭示统一战线工作实践中具体的带有具有普遍真理性质的认识。

(二)理论指导并提高统战工作实践的水平

理论指导并提高统战工作实践的水平是统一战线学科对于统战工作实践功效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统战工作的本质是为了一定政治目标,团结和联合各个社会阶级、各种组织与社会力量的过程。统一战线学科揭示统战工作实践中的规律性的本质东西主要也是为了能更好指导和服务统一战线的工作实践,推动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扩大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范围、对象和成效。

统战工作实践的内容依据统战理论问题的划分,主要有分清敌我的问题、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的问题、合作制度的问题、合作平台的问题、民族的问题、宗教的问题、知识分子认识的问题、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问题、一国两制与海外统战工作的问题和统一战线工作队伍建设及其方法的问题等[5]。因此,在统一战线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对原有统战工作实践中有关上述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深刻的反思,在找出其规律的基础上,得出切实的能有效指导未来统战工作实践的理论知识,进而提高统战工作实践的水平,促进统一战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现预测统战工作实践的新领域和新方法

统一战线学科对于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功效除了从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进行系统地挖掘、升华和整理外,还应该有着着强大的预测功能,能用更为深邃的眼光突破现实的束缚,找准未来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发展方向,对未来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范围、对象及可能需要采用的技术进行准确预测和谋划。

统一战线学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能够根据已有的一些统战工作实践及社会发展的一些新的动向,敏锐地发现未来统战工作实践的一些新的领域,进而根据这些领域的一些特点为统战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如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互联网的发展中,他们通过网络论坛、贴吧及一系列的网络工具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网络群体。面对网络技术迅猛的发展,统一战线学科就应该对网络统战及因网络发展而越来越张扬的个人意识提出新的统战方法。

(四)规划未来统战工作实践的新发展

统一战线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既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未来统战工作实践进行前瞻性的预测。那么,它就应该未雨绸缪,对未来统战工作涉及的新的领域提出新的发展措施,对未来的统战工作实践及理论的发展做出新的规划。

当前,经济全球化、人工智能化及各种生产技术迅速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交往越来越多,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的碰撞也越来越多,人类社会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等也严重威胁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富分化、生态环境恶化,民众诉求日益增多等都是统一战线工作实践必须应对的重要问题。因此,统一战线学科在建设的过程中,就应该对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及统战部门如何应对等提供新的方法,对统战部门在这些问题中如何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提出一些比较可行的发展规划,在理论知识储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一定的措施。

[1]中共中央统战部等.中国统一战线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6.

[2][3][4]邓焕生、雷鸣强.统一战线学科建设论文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7、85、1 -2.

[5]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综述[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2.

(责任编辑:朱小宝)

D613

A

1009 -2293(2015)03 -0056 -04

本文系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2014 -2015年度统战学学科建设招标课题阶段性成果。

谢建美,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副教授。

【DOI】10.3969/j.issn.1009 -2293.2015.03.016

猜你喜欢

学科理论工作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不工作,爽飞了?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