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以载道与审美关怀:新世纪抗日影视剧欲望化叙事的反思

2015-03-26杨光宗唐欢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杨光宗,唐欢(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影以载道与审美关怀:新世纪抗日影视剧欲望化叙事的反思

杨光宗,唐欢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新世纪以来的抗日影视剧,无论是影视剧主题、叙事模式、表现形态都逐步抛开意识形态的锁链,开始走向追求视觉冲击和欲望满足的道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和消费大众“期待视欲”的影响,当下抗日影视剧的欲望化叙事手段更加集中于塑造全能英雄,娱乐敌人,魅化女性。探讨欲望化叙事模式背景下,抗日影视剧呈现的审美特征,对抗日影视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日影视剧;欲望化叙事;后现代主义;期待视欲

步入新世纪,影视产业进入消费和娱乐时代。而严肃的抗日影视剧也在这一改革浪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抗日影视剧主题逐渐偏离,逐步抛开历史和意识形态束缚,浓墨重彩的欲望化叙事,以达到视觉的冲击和追求感官刺激。“欲望化叙事是通过对人的欲望的极力表现作为基本线索或者叙述主题的叙事,并以个人化的日常经验为基本叙事立场,普遍关注现实层面的‘欲’。”①刘利斯:《欲望化——瑕瑜互见的叙事法则》,《广州广播大学学报》,2012。欲望化叙事推崇感性欲望适度呈现,弘扬感官享受至上,以为观众提供“欲望”满足的视觉盛宴为审美旨趣。而这种欲望化叙事模式下的抗日影视剧呈现给观众的则是娱乐化、时尚化、脸谱化的审美风貌,这样的抗日影视剧无疑缺乏了艺术感染力和历史真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到“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娱乐。”②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新华电影节第一版要重要要闻,2014年10月16日。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应该为大众创作出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文艺作品,从而彰显这个时代应有的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

一、表现形态

从建国初至今,抗日影视剧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影视艺术市场化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推动,当前的抗日影视剧欲望化叙事呈现出三种表现形态:全能超人的欲望化叙事;娱乐敌人的欲望化叙事;魅化女人的欲望化叙事。

(一)全能超人的欲望化叙事

纵观当下的抗日影视剧,影视剧中塑造的主角人物千篇一律是身怀绝技的英雄。全能超人的欲望化叙事模式反映出当下大众心中都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结,所谓时势造英雄,在战乱年代一个“小人物”受环境的熏陶是很容易成长起来的,只是大众对这些英雄意淫的太重,反而造成抗日影视圈里出现了一些类似“蝙蝠侠”的全能超人。

1.能中有缺

全能超人的欲望化叙事在《亮剑》中运用的较为成功,但是后来的几部抗日影视剧未免有东施效颦的痕迹,没能吸纳其叙事模式的精华。《亮剑》在塑造李云龙的过程中,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从一个纵向的时间跨度去关照人物的成长轨迹。剧中交待李云龙出身农民阶级,文化水平不高,性格偏执。但是经过十多年的战争洗礼,他逐渐成长起来,不仅剑法超人,同时深知用兵战略,指导部队打赢了不少战役。《亮剑》从明暗两条线索去刻画李云龙,一条是英雄成长轨迹,另一条是刻画战友、敌人、爱人生活轨迹反照李云龙性格。两条线索交织,给大众呈现了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同时拉近了英雄跟观众的距离。

后来的《雪豹》巧妙运用了《亮剑》的叙事手法,采用多线条去刻画主人公。但是《雪豹》仍然没能像《亮剑》那般成功,原因在于刻画主人公过于完美全能。无论演员气质还是论演技,李幼斌(李云龙扮演者)都比文章(赵卫国扮演者)更接近硬汉形象。有一个细节刻画直接反映出《雪豹》的全能叙事较为失败,赵卫国断臂残疾之后和日本同学比剑,剑法高超,打败了身体健全的同学。先不论其对手技艺如何,断臂的赵卫国在身体平衡度变差的情况下是很难制服身体健全的对手。影视剧要成功的塑造人物,必须把人物置身于一个现实的环境,除开追求细节的真实,还应该还原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无所不能

过度的全能欲望化叙事就会刻画出一些无所不能的英雄。首先影片命名荒诞不经,比如《厨子戏子痞子》,从片名无法想象这是一部抗日影视剧,其次,人物角色全能叙事,厨子精通机关制造,擅长几门外语、飞刀技术了得,戏子宛如神枪手,以一敌千。痞子懂生物病毒,会做实验,厨子老婆破译密码,外科手术技术精堪。他们居住的酒楼机关齐全,宛如一个兵火库。这种无所不能欲望化叙事,塑造了宏达、刺激的战争场面,打造了时尚、成功的战士,但是缺乏真实,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伪现实。抗日影视剧不同于其他影视题材,要注重其细节的真实性,这四个人身上集中了无数个个体优良技艺于一身,过度的全能,反而没有自己的特点。虽然他们在虐杀日本细菌部队头目和日本士兵的时候,确实给人一种大快人心的快感。只是,回顾历史,日本731部队在中国实行细菌实验的时候,当时国人医术水平有限,根本不能达到破解细菌,自配溶液的水平。这不仅没有尊重历史,同时缺乏了历史的客观性和艺术的真实性。整部片子除了给人带来娱乐的笑点,没能从心灵上唤醒人对历史的反思。比如《战神》里面的主角龙大谷,十五岁的时候参加红军,因身经百战,作战神勇,被军中将士们奉为“战神”。这一系列的例子可以反映出当前抗日剧折射的现象: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影视剧的主角也许一开始都是名不经传的小毛头,但是他们会慢慢成长为一个全能的英雄,尽管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深受很多残害和意外,但是绝不会死。而是整个人由内到外的一次重生。

抗日影视剧中涌现了不少英雄,但是我们不要忽视了人民群众。无数的英雄都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人民也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以人民为中心,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刻画描摹人物形象,才能展现有血有肉的英雄。

(二)娱乐敌人的欲望化叙事

当前抗日影视剧在一面强化正义一方全能神技的时候,另一方面对日本人进行了大量娱乐化的叙事渲染。

1.娱乐身体

身体作为一种符号,在抗日影视剧中一度被消费。尤其是对日本鬼子的肢体消费。影视剧中刻画的日本军人脸谱化,千篇一律的走着外八字歩,耸着肩膀。身体和灵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其肢体的形象,可以折射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当队伍庞大,装备精良日本鬼子遇到几个八路军战士他们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四处逃窜。更为夸张的是,八路军只凭几把飞刀就能杀死一片手握重兵器的日本鬼子,或者像撕鱿鱼片一般将敌人徒手撕成两半。影视剧在满足观众仇日情绪方面做的很充分,但是过度的消遣敌人身体,呈现假象,只会麻痹观众。日本陆军的作战能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强悍的,许多日军指挥官败仗之后,选择剖腹自杀,其骨气不可小觑。当前抗日影视剧在娱乐敌人身体之后散发的优越感真的存在吗?

2.丑化个性

回顾历史史料,日本军人并非都是抗日影视剧中所渲染的脸谱化形象。他们的指挥官绝大多数受过高等的军事教育,并信仰武士道精神。其武器装备在当时也非常精良,军队实力并不是那么不堪一击。除开消费身体,影视剧对敌人的刻画最普遍的是丑化个性,比如说《举起手来》中的一个日本军人形象,把一个日本人定义成懦夫形象,通过外貌和语言特写,极力讽刺日本人的懦弱好色。再比如《抗日奇侠》和《箭在弦上》中的抗日英雄用武功和冷兵器对抗手握重兵器的日本人,日本人放下武器做了逃兵。

这种娱乐敌人的手段在其他影视剧中也有体现,娱乐化手段用在影视剧中能够起到一定的活跃作用,但是对于严肃的抗日影视剧不能过度。娱乐化叙事的大量出现,这一方面反映出娱乐敌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也折射了当下大众的审美观。娱乐敌人之余,我们得到短暂胜利的满足感,但是这是一种虚拟的满足感,透射出我们潜在的自卑、自我麻痹和无知。

(三)魅化女人的欲望化叙事

随着市场需求和影视产业化运作的变化,抗日影视剧的风格也呈现出多重面貌。除开以往的以男性为主的抗日人群,土匪、共产党、国民党、女性角色也不断添加到抗日影视剧中。随着女性角色的加入,爱情、时尚、性感、也充斥在影视剧里。

1.情感穿插

以女性视角关注革命时期的爱情、战友情,叙事风格由严峻转为温婉。《黄河绝恋》中的女主角安洁在护送美国飞行员欧文回延安的时候,互生情愫。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在战乱起伏的时代里显得格外的高尚和纯真。渡黄河的时候,安琪不幸中枪留下欧文一人独自前往延安。《黄河绝恋》是一部十分成功的革命加爱情的电影,它打破了以往严肃单调只有男人血拼战场的抗日影视剧的旧格局,女性角色的加入,使得观众的视角也越发细腻起来,同时这部影片还原了青年男女在动荡年代对国家、对爱人的情感态度,这是一部鲜活有肉的抗日影视剧。再比如《历史的天空》刻画的女政委东方,善良、纯洁、聪明的她对农民出生的抗日英雄姜大牙影响很深,她帮助他处理很多棘手的问题,教他识字、处理人事,透过这一女性角色我们看到了一个抗日英雄全方位的一面。后来东方政委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姜大牙仍然无法忘记她,他给每一个孩子取名的时候都会带上一个“东”字,可见这一女性角色的加入,为整部抗日影视剧的情感拉升了一个调值,能够感染观众。

2.身体叙事

增添女性角色的确可以让抗日影视剧鲜活不少,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比如说《金陵十三钗》增加女子被凌辱的片段甚至对女子身体做特写,以刺激观众视觉,又比如在最近几年的影视剧中特别钟爱刻画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者。影视剧增加了不少画面叙述地下工作者女子的衣食住行,对她们的服饰和妆容也有不少特写。她们长相妖艳、身材苗条,与敌人正面交战的时候穿的是时髦的高跟鞋。女性身体被过度消费,带来的就是欲望、性和情绪的暗示。从情感的层面刻画女性能够给观众带来清新的视觉共鸣,女人天生在生理方面特征明显,一味的展现身体、满足肉欲,就偏离了影视剧主题。

二、欲望化叙事原因分析

饮水思源,近3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突飞猛进,欲望——这一敏感的事物,也从重重禁锢中解放出来,它从各个方面慢慢复苏。从文学、文化以及学术的幕后走到前台,欲望化叙事是中国当代影视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种现象的涌现是后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影视艺术市场运作的利益趋向,消费大众期待视欲的改变合力作用的结果。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从根本上来说,开磷集团和瓮福集团的融合发展就是在保证环境安全、资源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两家企业的效益最大化,是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对磷肥行业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后现代主义作为一脉支流对我们的主流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透过后现代主义,我们能够更加清醒的审视主流文化、评估我们的影视文化产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后现代社会不再以生产为中心,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消费。

1.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思想抑或批评方式存在于大众文化之中,很难对其下定义。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文化或知识现象,以及精神象征性物品的消费。后现代主义思潮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理性、自然、真实,它呈现的场景多是高雅与低俗混杂。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推动下,文化、社会、价值观念被解构、被消费,虽然消费意识形态只是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内核之一,但是极大地推动着世俗化思潮的演进。抗日影视剧作为一种传统的影视题材,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自然也深刻的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抗日影视剧中核心价值观念从传统中被连根拔起,现代欲望慢慢占领阵地,能够深刻感受到当前的抗日影视剧已经呈现很多裂痕。传统的抗日影视剧几乎很少去涉及抗日英雄和敌人的生存环境,而当下的抗日影视剧在淡化历史叙事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生活环境的画面。比如说一些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者,居住在豪华的公寓,烫着当下最时髦的发型。对这些人日常用度和出入环境都用了大量的细节刻画。这也反映出当下影视剧普遍关注消费文化的特性。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关系密切,其联系纽带就是消费,消费生活方式,消费大众,而其成长的根本在于大众的消费需求和欲望。

2.身体异化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观照下,身体消费已经变得十分合理或者称作时尚。无论男女,他们的身体在抗日影视剧中变得可塑性很强、甚至可以改造、变异、强化。也许一些影视工作者会认为追求身体的叙事是一种对细节真实的反映,但是当你打开电视看见被战争撕裂的身体横飞、稚嫩的婴儿被碾压、女性被凌辱的裸露躯体,这显然是透过屏幕赤裸裸的消费身体。先不论这些画面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它为我们呈现的是他人的遭遇,在消费大众自身愉悦和安全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他们的个人体验过程中没有任何的不舒适或者紧迫感。“巴洛克身体”①巴洛克比喻过分雕琢、装饰,巴洛克身体具体指过分描述、修饰身体。为我们的后现代社会填上了鲜明的颜色,但是过多的身体消费纳入抗日影视剧中,其历史的启蒙性、真实性被消费文化的运行规范无情地解构了,求真的价值理性蜕变为追求欲望满足的工具理性。欲望化叙事从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后现代文艺思潮的价值追求,在后现代文艺思潮的推动下,欲望化叙事不断滋生蔓延,不受束缚的视觉冲击、感官欲望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有效语境下弥漫开来。

(二)影视市场的利益趋向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中国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转型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消费决定了生产的价值和再生产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下处在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消费的开始更加注重消费的符号学价值。之前我们也曾提到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社会关系密切,其发展的根本就在于消费和欲望。

社会面临转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迅猛提速,人们摆脱了过去传统的消费观念,开始关注个人消费需求和享受物质社会带给人们消费的快感。从影视剧所依存的社会现实来看,经济体制的转型所导致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商品经济意识不断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给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地冲击,影视创作也跟随着这种变革的浪潮演进着自己的成长。当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市场经济开始作为一种实践蔓延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现实。影视市场运作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推动,制片商和投资方都希望用最经济的成本来赢得最大的收益。

2.商业运作

无论是制片人、投资商、影视剧工作者还是广大的消费大众,都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都市社会,除开工作,每天接触到的是眼花缭乱的橱窗、是琳琅满目的超市、是香气萦绕的面包房以及各种时装店。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运作理念支配着大众消费,而最为重要的是消费也在支配着所有社会成员。影视剧产业注重文化性的同时更加偏重其商业性,投资商并不看重一部抗日影视剧能够拍的多么接近历史,而是在于能够达到多高的收视率,创造多大的商业价值。影视工作者更多的精力也是要考虑到投资商的利益和成本,从而才能保住自己的职业饭碗。国产抗日剧的竞争已经处于白热化状态,如何找出一条成功之路,影视剧制作人在思量这条成功之路的时候,开始把视角回归到观众。即通过不断满足观众的观影欲望,大量的添加武侠、悬疑、情感、性等刺激性消费符号,来拉拢取悦观众。观众被取悦之后,收视率得到提升,市场价值也迅速增长,因而随着影视市场运作利益的驱使,抗日影视剧欲望化叙事规模越发壮大。

(三)大众观看期待的改变

1.欲望被规训

当下社会,工作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对大多数人而言,工作乏味、枯燥。在工作环境中,大多数个体并不能像在家里一般自由,处理工作关系也显得不那么收放自如。如果把工作看作是物品,那么从事工作的个体并不算是一个自由、享受平等权利的消费者。在工作环境中,人们的欲望被规训和掩藏。所以当人们离开了职场,回到自己个人空间,就特别期待欲望的释放。在视觉时代,人们绝大多数的娱乐活动离不开电脑、电视和手机。因而影视作品的兴衰绝大程度上受收视率影响,而收视率的高低就取决于消费大众的观看欲望。

2.观看期待

大众观看期待的改变和其“期待视欲”①指观众预先期待的观看欲望。息息相关,所谓大众的期待视欲,笔者认为它融合了大众各种趣味、理想、经验、爱好等因素。它影响和制约整个影视作品创作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期待视欲”是观众在观影前已存在的前理解和意向,决定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由于观众的期待视欲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的评价,而其结果又会反馈给影视创作者,因此观众的期待视欲可以树立起一种审美风向标。同时观众不断改变的期待视欲在某种程度上是影视作者的创作源泉。当前抗日影视剧欲望化的发展趋势也正是消费大众期待视欲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影视剧工作者为了争夺更广阔的话语空间,赢得更多的大众消费者,就必须注意影视剧的消费因素,从而迎合消费大众的审美趣味。当前的消费大众处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多元化世界,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和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大众排斥单调复杂的东西,他们更加关注生活和自身,同时期待影视作品能够带来一种愉悦感。总之,影视剧欲望化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消费大众期待视欲变化的结果。

三、审美反思

“欲望化叙事”是一个复杂热门的话题,评论家对此也是站在各自的立场,各抒己见。综合比较批评家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不少人对这种欲望化叙事是持肯定态度的,当然也有人是完全否定欲望化叙事,笔者认为欲望化叙事的出现是当前影视剧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不重视和不知道如何去有效运用欲望化叙事必然导致影视垃圾,使得影视文化事业越发低迷、庸俗。影视运作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而应坚持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创作出优秀、高质、有灵魂的作品。

(一)弘扬现实主义精神扎根生活

目前荧屏出现很多各式各样的抗日影视剧,但至今都没有出现一部波澜壮阔反映民族史诗级别的抗日大剧。虽然有几部不错的抗日影视剧,但是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仍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反而娱乐性更多些。比如说《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走进电影院人们对这些熟悉的历史已经缺乏新鲜感,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演员身上,形成一股“数星星”①《建党伟业》和《建国大业》邀请了大量的明星大腕参演,很多大牌明星在里面扮演龙套角色。潮流。

习近平强调“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严和实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N].新华日报第一版重要要闻.2015年9月13。虽然影视创作不能像编教材一般,有板有眼的去拍电视剧,然而要拍出一部能够真正打动观众,抓住观众心理的经典作品,应注重描写现实,再现历史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扫除萎靡欲望之风,还原历史真实感、厚重感。作为一名有道德的影视工作者是不能将严肃的抗日题材拿来恶搞、娱乐观众,而应该学会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许多影视工作者自身对抗日历史都没有客观的了解,因而拍出的影视剧给人的感觉就是假、大、空,缺乏厚重感。所以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注重真实,方可有效驾驭抗日题材。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抗日影视剧要回避欲望化叙事,如果刻意的追求真实,那么影视剧就如同纪录片一般,没有自身特点,同时也会引起大众的审美疲劳。所以当前抗日影视剧应该合理的把握欲望化叙事尺度,达成真实与娱乐兼收的审美风貌。

(二)弘扬爱国精神增强骨气

爱国主义精神是道德力量,也是精神财富,抗日影视剧传递的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③同上。抗日历史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共有的“集体记忆”。尽管这些“集体记忆”大同小异的存在于每一位个体心中,但是它对凝聚社会共同感具有重要作用。书写革命历史,弘扬民族骨气,是抗日影视剧承载的重要内容。

抗日影视剧作为一个极富生命力的剧种,其内在根源于这种剧种本身崇高性。抗日影视剧的美学表现形式选择的背后是无产阶级革命崇高性的内在体现。然而影视艺术因其具有审美形式的普遍性和大众性,一味的追求艺术的崇高性,艺术作品会沦为无人赏识的阳春白雪。崇高的抗日影视剧融合通俗的影视因素,这不仅是时代变化的要求,也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旨趣。

(三)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创造优秀作品

影视文艺代表了影视文化风貌,引领了时代风气。习近平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④同上。影视文化产业是消费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播消费文化的助推器。随着消费文化和解构思潮的影响,我们传统的大众英雄不再是国家缔造者、发明家、救死扶伤的医生等为他人作出奉献精神的人,而是被一些漂亮、悠闲、会宣扬快乐的明星取代。这是英雄的落寞,也是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的悲哀。

欲望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一种非理性的存在,其本身意味着人渴求的对象身上总是有一种从根本上无法令人满足的东西,实际上也表明了人类自身的缺陷。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追求欲望过度就会导致心灵不知所归,让社会无法正常运转,欲望既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也会成为社会群体最致命的解构力量。作为弘扬主旋律、巩固民族爱国热情的抗日影视剧,不能被大众媒体一味地消解,从而成为造就欲望化产物的土壤。我们不能一味的沉浸在个人的小天地中,这个社会不缺乏追求欲望满足的麻木群众,这个社会应该出现越来越多弘扬正义感,彰显中华文化精神的正能量。影视工作者应该本着弘扬精神消解欲望的审美态度,引领时代之风。同时应有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责任担当,创作出有温度、无愧于历史、人民、时代的优秀作品。

新世纪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抗日影视剧作为弘扬主旋律的电视剧题材,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审视这些抗日影视剧,其叙事态度和审美价值值得仔细衡量。影视剧作为文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贸易、金钱紧密相连,那么生产抗日影视剧就应该像流水线生产汽车一般制造出来吗?在新世纪,文化工业要摆脱粗制滥造的生产就面临寻找新的文化文本。后现代主义将艺术的现代化和日常生活的现代化联系起来,为抗日影视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可一旦抗日影视剧过度的被消解和被欲望化之后,留给我们的只是片刻的欢愉,欢愉之后将会是无尽的乏味与空虚。那么对于抗日历史,影视剧工作者应当本着现实主义的态度和人文主义的情怀。欲望化叙事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给我们的抗日影视剧增加一些生命力和引起我们情感共鸣的东西,但是过度的欲望化叙事,就会偏离主流价值轨道,流入低俗、感官欲望满足的境地,所以把握好欲望化叙事的“度”,才能让我们的抗日影视剧朝着健康、正义、活泼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鲁平.欲望叙事对文学道德理想的消解[N].文艺报,2005-12-22.

[2]王金城.感性欲望的张扬与理性精神的沉落——“解构都市新人类”[J].闽江学院学报,2002(10).

[3]黄柏青.我国抗日影视剧的美学流变及其价值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14(1).

[4]刘洪梅.新世纪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5]唐晓梅.抗日影视剧艺术审美模式初探[J].戏剧之家,2014 (9).

[6]刘利斯.欲望化——瑕瑜互见的叙事法则[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8).

[7]范生彪.当代中国电影的娱乐化趋势与商业化运作[D].华中师范大学博硕论文,2010.

[8]杨光宗,钟高翔.文学经典《红楼梦》的文本演变与历时性传播[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9]杨光宗.红色经典文学文本的演变与历时性传播——以文学经典《红岩》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

[10]庄晓东.传播与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杨光宗,龙亚莉.建构少数民族文化新媒体平台的思考——以武陵民族地区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

[12]金霞.读图时代的电视视觉霸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13]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利和生命政治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14]高宣扬.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5](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M].郭为桂,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6](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美)安德烈亚斯·胡伊森.大分野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M].周韵,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8](瑞典)麦茨·埃尔弗森.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研究[M].甘会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9]张容南.一种解释学的现代性话语:查尔斯·泰勒论现代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王飞霞

作者简介:杨光宗(1964-),男,土家族,湖北建始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与传媒、文化产业。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网络文学出版研究”(项目编号: 13d072)。

收稿日期:2015-07-20

文章编号:1004-941(2015)05-0085-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I207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塔鲁斯金音乐后现代主义叙事的逻辑与内涵
历史背景下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国际后现代主义文学刍议*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话语之于中国文论研究的理论弊端
论解构型影像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大话西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