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软实力发展研究

2015-03-26俞伟悦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实力湖北文化

叶 青 ,俞伟悦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省统计局,湖北 武汉 430071)

一、何为软实力

1.含义和界定。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先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又被称为“软力量”)概念。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在当今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软实力”概念提出后,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欧维纳认为,军事以外的影响力都是软实力;美国学者斯拜克曼把民族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都视为软力量;英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库伯认为,合法性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从1990年到2006年,约瑟夫·奈分别在发表的不同论文中对“软实力”做出了多种不同的界定,他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

结合我国学术界已有的成果,“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1](p107-112)

从国内外对“软实力”的研究看,国外学者的论述较注重对外影响力,认为软实力蕴含在文化、政治和外交中。国内学者则认为软实力也是一种综合实力,它是通过增强内部实力来提升对外竞争力的一种综合能力,强调的是由内到外、内外融合的影响力、感召力。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后,国内学术界对软实力研究更为关注,不仅从综合国力层面进行探讨研究,还具体从文化、区域、基础教育、科技创新和某些社会现象上进行阐述和分析。[2](p36-53)这正是本文对湖北软实力研究的重点。

2.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软实力重在以“软”实现“强”,可以以其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约瑟夫·奈说“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他论述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软实力在某些状态下不需要硬实力的支持,甚至可以取代硬实力。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2013年12月3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国已将建设国家软实力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对发展软实力越来越重视,政策越来越具体明确。

(1)信息化高速发展催生软实力。

在信息化时代,软实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文化软实力正日益成为全球认同的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是信息化高速发展催生高层次的文化软实力。随着全球信息化速度的加快,网络电子化、业态新型化发展,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升,它受到信息文化的刺激,不断重新整合和构建新的体系,文化软实力也应随之不断增强。二是信息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矛盾呼吁软实力的支撑。当今世界高速发展,但在发展中也伴随着不断的变革和调整,在变革中又产生新的矛盾和挑战,如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治理体制与全球秩序需求间的矛盾、矛盾解决方法与惯性思维不适应产生的挑战、国际合作呈现出的重要作用,无不说明提升软实力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占领战略制高点、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三是当今各国政府极为重视软实力建设。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以强化文化产业、输出本国价值观念为主的“软实力”建设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国家战略。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极为重视软实力的重要作用,都纷纷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确定为立国之本,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融合发展,如美国的可口可乐以一种文化影响力风靡了全世界,推动着国家经济加速发展,软实力和硬实力都得到提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尤其应该把打造和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作为现实战略重心。近年来,软实力建设问题正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构建的层次。

(2)我国新时期发展提升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制度、文化、技术因素,这已足见软实力的重要性。当前中国已进入以文化推动发展的新时代,只有依靠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与经济跨越式发展一起才能共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一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正在推动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价值观等的传播需要以经济发展等硬实力为载体和基础,当前中国的经济活力正是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2013年中国的GDP已达8.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中国发展已达到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这将催生大众追求某种社会价值的需求,国家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国际形象的需求,同时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提高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内外交政策和外交理念等政策、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吸引力,这都有力地助推了软实力的提升。二是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呼唤“软实力”的提升。国家创新发展与提升“软实力”之间能够产生良性互动,科技力量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提升中国“软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2005年党中央明确指出“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地支持自主创新、原创创新。[3]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可以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软实力”。持续的经济发展需要持续的动力,由于国家“硬实力”的发展必然对环境、生态等维护造成严重障碍,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倡导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只有加快注重文化传统、创意观念,不损害自然资源就能带来巨大经济回报的国家“软实力”建设,才能有利于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实践选择。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软实力”影响不足,显示在信息、法制、管理、市场自由度、创新能力等软实力指标方面较弱。加快提升软实力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

(3)硬实力与新常态发展形成新的软实力。

适应新形势的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经济实力迅猛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常态的引领,对加快国家软实力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硬实力塑造需要软实力体系建构的突破。制度的变迁是支撑硬实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对制度等因素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只有不断推动以制度为核心的软实力体系建构突破,生产力才能为自身建立新的平台和空间,才能不断推进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制度创新催生着技术革命的推动,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助于实现持续的经济强大。我国的软实力建设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加,我国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堪忧,如果不重视制度等软实力提升和体系的突破发展,将对国家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同时,软实力还通过承载它的文化产业、环保产业等资源基础直接为硬实力的发展作贡献,这类产业为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最直接的通道。二是新常态发展形成软实力。新常态中的“新”表现在改革、经营环境、技术、营销渠道的创新上,“常”表现在速度、政策、民生、生态的稳定上,新常态带来新机遇。经济新常态发展态势对软实力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常态发展要求适应新常态的新结构、新增长动力,打造新常态下的新比较优势,推动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硬实力,加快经济和产业结构向适应新常态的方向调整。[4](p36-40)这些结构的变化不断在催生新的业态、新的结构,电子购物、现代物流、大数据等新型产业正在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新常态下的发展需要以制度为支撑的生产方式转型,以收入分配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市场配置机制、农村城镇化发展机制、政府审批机制等为主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将开启我国新常态发展下的新路径。

二、湖北软实力现状

区域软实力内涵与国家软实力有所不同,被定义为“在区域竞争中,建立在区域文化、政府公共服务、人力素质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区域政府公信力、区域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感召力、居民创造力和对区域外吸引力等力量的总合”。区域软实力依靠广大群众力量、发挥民众才智,对外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这种实力是需要以文化、人才素质、公共服务和区域资源为基础的。从湖北教育、文化、区位、科技等软实力资源方面看,整体资源实力较强,但其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造成全省软实力的竞争力不强,有待进一步在转变发展理念、挖掘发展潜力、创新发展路径方面构思路、谋策略,提升核心实力。

1.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但人口素质仍待提高。

湖北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加大教育投入,利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和能力,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湖北省按照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目标,近几年来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举办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发展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推进更为满意的公平教育,构建更具活力的教育体制,建立更加健全的终身教育,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质量和全民素质明显提升。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2010年湖北省具有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45.63万人,占总人口的9.53%,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950.24万人,占总人口的16.60%,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267.62万人,占总人口的39.62%,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309.10万人,占总人口的22.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由3898人增加到9533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2595人增加到1660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34311人增加到3961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则由35416人下降为22871人。随着湖北义务教育的全覆盖和成人扫盲工作的开展,全省文盲人数快速下降,文盲率由1990年15.79%下降到2000年的7.15%,到2010年已下降到4.58%。全省人口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湖北软实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第二,综合水平仍偏低,发展后劲仍需加强。

2000年以来,尽管湖北省人口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从各文化层次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看,大专以上和高中文化层次人口的比重为26.13%,而初中及小学文化层次人口的比重为62.49%,说明湖北省人口的综合文化素质偏低,仍然以小学初中为主,低层次人口比重仍较高,还不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湖北省各地各种受教育人口看,武汉市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最高,而且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人口特别多,为246.5万人,这与武汉市是湖北省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有关。襄阳和宜昌整体的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神农架林区、兴山、远安等地区受教育程度偏低,不仅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人口偏少,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人口也不多。从文盲率看,2010年湖北省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武汉、咸宁、荆门、宜昌、荆州等地的文盲率较低,而麻城、房县、竹山、竹溪等地的文盲率较高,人口的文化程度比较低,软实力提升仍面临智力开发制约。

2.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但差距仍明显。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文化的吸引力、创造力、形象力、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和灵魂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和强劲的渗透性,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近几年来湖北省文化软实力在“一手抓硬资源的投入建设,一手抓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引导下快速提升,湖北人文精神不断彰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潜力显现。

一是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增幅快于同期GDP增速。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为1400亿元,较上年增长15.8%;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86亿元,较上年增长14.2%。从绝对量来看,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8年增加了470亿元,增长了3.17倍;从增长幅度来看,文化产业增幅为14.2%,高于同期GDP增幅和第三产业增幅4.1个百分点;从占比情况看,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省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393家,占全部文化法人单位的比重为4%。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87万人,比2008年增加28万人,人均增加值为7.8万元,呈现不断上升之势。

二是行业发展齐头并进,新兴创意型文化产业潜力显现。2013年,湖北省传统文化服务业发展呈现提档升级之势,各行业创造的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增长明显。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为416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达到20%。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效益不断增强。目前,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正逐步完善,以省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武汉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大型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引领中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形成了覆盖全省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显著。2013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投资为194亿元,较2012年增加19亿元。全省共有各级公共图书馆112个。图书馆总藏量达2648万册(件),2013年全年流通人次1763万人次。全省共建设有1369个文化站(馆)、农家书屋2.9万个、4万多个文化信息共享中心和基层服务点。

第二,中心城市文化发展首位度高,发展差距依然存在。

从全省17个市州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2013年武汉、襄阳和宜昌三个市实现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55%,“一主两副”格局显现。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最高的是武汉市258亿元,中心城市具有较高首位度。中心城市与区域城市之间、武汉周边地区与鄂西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客观存在。

尽管近几年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仅与中部省份相比,与自身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湖北文化产业总量偏小、发展水平偏低,2012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24%,在中部六省中居第3位;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缺少龙头企业,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的批零企业在全部文化产业机构中的占比仅为3.3%,企业创新力有待提升。

第三,“九头鸟”形象强力彰显湖北人文,但软资源利用仍受制于文化制度规范发展不够。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楚文化丰富内涵的湖北“九头鸟”形象正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强力彰显着湖北的人文精神,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软实力。正由于湖北人利用所具有的独具地方特色的荆楚先民的开拓进取精神,屈原、王昭君的报国献身精神,近代工业化先驱的艰苦创业精神,辛亥革命党人的勇敢创新精神,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抗洪英雄的顽强拼搏精神等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创造的荆楚文化、近代工业文化、辛亥首义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推动着湖北文化和精神的走向。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发展,湖北人文精神在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崛起中被大力弘扬,并被注入新的活力,为建设和繁荣具有湖北特色的先进文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成为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精神动力,推动湖北人民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然而,又由于如制度发展的不适应,文化道德规范发展现状与预期相差甚远,这种较具实力的民族人文精神没有在软实力的建设中被充分体现出来。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进程和成效说明,湖北人缺乏像温州人那样拼的实干精神和吃苦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也较少;仍留有计划经济时期的保守文化成分,思想不够解放,官本位思想严重;公民的信用观念和守信意识差,诚信道德没有深入民心等本质,再加上对于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的教育和引导极少被各级各类学校所真正重视,人文素质提升难度大,制约着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3.区位资源丰厚,但实力提升动力不足。

(1)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圈资源丰富,各具特色。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具有商业气息的汉派文化尽显武汉文化内涵,武汉黄陂区盘龙城是商代古城,鄂州和黄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鄂东地区红色文化突出,禅宗文化资源是黄梅的重要财富,孝感是孝文化的故乡,天门有“侨乡”、“花鼓之乡”、“蒸菜之乡”的创意资源,潜江有曹禺文化,仙桃是体育之乡、园林水乡之城,等等,武汉城市圈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具有生态、文化、区位、工程建设奇观、地域民俗等五大资源优势,这些优势的发挥推动着鄂西地区资源整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使经济社会不断加快发展。鄂西地区在全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8个市(州、区)的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的50%和70%,拥有两个副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襄阳市,且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及7座国家和湖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在荆州、洪湖、石首、襄阳、三峡、恩施、清江、十堰、钟祥、神农架拥有全省十大核心景区。这些区位资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开放先导战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区位软实力重要源泉。

(2)区位资源挖掘不够,软实力提升动力缺乏。

武汉城市圈中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够集中,圈中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极具特色的楚文化、汉派文化、红色文化没有完全融入区域精神中,区域软实力建设缺乏内生动力支撑。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武汉,与全国中心城市相比,文化实力差距较大;紧靠武汉的孝感资源条件雄厚,但没有被充分、合理利用,软实力发展动能不足;地处平原中心地带的天仙潜,也未能呈现发展潜力。鄂西生态圈受到地理环境、交通制约、产业分布等影响,GDP仅占全省的40%左右,软实力发展的物质保障不力。副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襄阳市的硬实力较强,GDP明显超出武汉以外的城市,城建及其他一些建设力度较大,但与省外同类城市比,发展进度仍显迟缓;荆州、十堰缺乏GDP和财政税收等硬实力指标支撑,经济发展实力不够强;荆门虽然发展较快,产业、经济活跃度较高,但其发展面临着南北两地宜昌、襄阳、荆州发展带来的压力;恩施除了腾龙洞、大峡谷、大水井风景区开发远近闻名外,其他发展建设并未给其发展带来显著的动力。因此,挖掘推动区位软实力发展的强劲潜力,培养城市发展思想、文化和精神支撑,加快独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是软实力发展的关键。

4.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但资源要素投入不足。

近几年来,湖北省积极推进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推动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作出了有力贡献。

(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孵化器功能显著增强。

2013年底,全省已建成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个(国家级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4个(国家级18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46个。全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60家,各级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108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创业的平台数量位居中部地区之首。

顺应不断增长的科技创业需求,全省孵化器的数量逐年增加,在孵科技企业近4000家,创造就业岗位68000多个,吸纳就业人员12万人。其中武汉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30家,孵化场地536万平方米。各地孵化器以科技型创业企业为服务对象,不仅为其提供经营场地和共享设施,还在科技法律政策、企业融资、创业培训、市场推广等方面开展服务,为科技企业降低创业成本、抵御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提供了基本保障。目前,全省大部分孵化器建立和开通了科技信息服务共享平台。武汉(硚口)三新材料孵化器、医疗器械园孵化器、青山科技企业创业中心等专业孵化器或自建,或与第三方协议建立了专业技术检测平台,为在孵企业提供零距离的孵化服务,加快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内容和手段日益创新。

2013年底,全省的综合性、专业性、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数分别达到58家、27家和23家,服务领域涉及决策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支持、人才培训、企业诊断等方面。2013年,全省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共服务企业12417家,为企业增加销售额482.3亿元,联系专家2959名,引进项目83个,引进资金4.1亿元,为社会增加就业人数76238人,为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为企业软实力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3)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但要素投入仍需加强。

2013年,全省共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1621项(其中原始创新成果1115项),获国家科技奖30项,位居全国第4。全省专利申请量50816件、专利授权量28760件,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但同时问题也较突出。一是财政投入不足。用于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基础平台发展的财政专项经费很少,甚至没有。二是适应科技服务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在孵化器建设、科技咨询专家认证、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等方面亟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三是缺乏一批实力较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部分科技服务机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过于依赖政府,服务效率不高。四是高素质科技服务人才匮乏。

三、如何提升湖北的软实力

2014年以来,长江经济带与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扩大出口的机会到来、科教创新得到科技部认可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都为湖北软实力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只有牢牢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大力挖掘湖北软实力发展潜力,加强软实力建设不放松,吸引区域外的生产与消费要素,才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积累更强大的能量。

1.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硬实力保障。

湖北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快速推进阶段,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夯实硬实力,为提升软实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强软实力发展的基础支撑。湖北经济弱在县域经济。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湖北的城镇化要关注大桥两边、城际铁路站点、高铁站、高速公路出口、城中村与棚户区改造、学生街改造、避暑地产等。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集聚软实力发展的民间力量。湖北民营企业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的数量不多。要抓住国有企业改革的机会,参与混合经济,同时进入金融、医疗、文化、基础设施、新兴制造业等领域。三是积极扩大出口,扩大软实力的影响力。国际合作领域的扩展,给中国商品出口提供新的机会。湖北产品要争取大规模地走出去,加快农产品等主力出口,大力提升湖北软实力。四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软实力发展的文化吸引力。文化吸引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吸引力必然体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快软实力建设,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省力”的观念,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与投入,奋力推进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力促科技优势转化,以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5]

2.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软实力资源转化。

湖北区位优势、科教优势明显,荆楚文化、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等特色鲜明,软实力发展基础扎实。要发挥好这些资源优势,关键是要加快资源的转化。一是加快科教优势的转化。湖北的科教实力位居全国第三,但转化能力不够,有专家预计,本地的成果有五分之一在本地转化就已不错。因此,应联合全省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着重解决产学研对接渠道不畅问题,加快资源转化,促进软实力发展。二是加快人力资源优势转化。湖北省人力资源极为丰富,但人才利用和开发不充分,人才留不住、高低不就的状况明显。要加快人才引导和激励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切实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软实力发展的动力机制。近期湖北的两大设想预计可以推动湖北经济的新发展,第一,把高校教师分为四大类: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兼顾型、成果推广型。第二,建立职业教育的不同学历层次,最高可以是职业教育硕士学位。三是加快产业转移发展。将特色文化、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强文化的吸引力,形成规模效应,切实提升全省软实力。

3.加强人才教育和素质培养,弘扬湖北特色人文精神。

人口素质是弘扬人文精神、决定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人口教育和人才培养、弘扬和培育湖北人文精神是提升软实力的首要任务之一。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改革和培训体制,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使人才层次结构符合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加快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扶持、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对贫困县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全面改善教育条件,扩大教育规模。加强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的融合教育和培养,把培育湖北人文精神贯穿始终、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大力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培养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一支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引导高校主动融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地区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共建创新平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培育具有湖北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企业精神、钻研精神、行业精神,奋力实现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目标。二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加强继承、发扬、创新和提升。加强舆论宣传和作品展示,从精神力量中不断挖掘软实力发展的创造力。加大形式创新和典型推广力度,有效推动湖北人文精神的实践,不断提升意志凝聚力。加快环境优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弘扬和培育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对外来人文精神的吸收和提炼、对现实精神的创新和提升,不断丰富和发展湖北优秀的人文精神,大力推进软实力建设。三是要搭建更多的平台,让人才能够落脚。大学生创业基地、留学生创业园等是重要的方式。武汉市政府与各大高校建有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目前比较成熟的有十个,其中近40项成果已经转化成功,等待上生产线。这些大学的工研院就类似于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是武汉留住人才的新的平台。有了工研院,各种专利就可以从“青苹果”变成“红苹果”、“苹果树”。这可以获得留住人才与拉动经济的双重效果。

4.加快区位整合布局,全面推动软实力建设。

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有利于湖北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吸引投资和产业聚集,湖北应抢抓这一难得机遇,积极将区位、资源等优势进一步转换为综合竞争力,加大区位开发,调动全省积极性,全面加快经济的发展。一是抓住“一路一带”的发展机遇,吸收资源。随着长江经济带与海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力发展,中国经济形成了“横向发展”的态势。武汉的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凸显,通过“汉新欧”、“汉越泰”等路线,武汉应该是全国长江经济带、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最佳的交汇点。要注意“倒甲型”的经济格局,即中间“一横”是长江经济带,“三竖”是沿海经济带、京广线经济带、西安成都昆明经济带,湖北无疑成为资源富集之地。二是立足区位特点,把优势资源和要素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聚集,不断把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精做强,同时向资源配套区、县延伸,带动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三是发挥区位作用,构建“三圈三带”。武汉长期“一城独大”对其他城市和全省的整体发展产生制约,有必要从“一主两副”上升为“三圈三带”,即形成武汉城市圈(1+8)、襄阳城市圈(1+3,襄阳、随州、十堰、荆门)、宜昌城市圈(1+3,宜昌、荆州、恩施、神农架),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清江经济带。湖北“一主两副”三大城市,支撑着湖北的三个点,带动和辐射全省中小城市,区位文化、资源的重新整合,将促进湖北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四是拓展发展新区,用好全省软实力资源。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好优势资源,湖北应大力拓展新区,例如把汉口北作为新区向国务院推荐,规划面积2000平方公里,包括东西湖区的全部与黄陂、新洲区的一部分,同时拉动周边发展。五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发展软环境。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将直接促进软实力的提升。同时,要解放思想,把这种体制机制的创新延伸到省域边界。广东省在西边建有“粤桂经济合作区”,在东边最近有建有“粤闽经济合作区”,规划面积将达到300平方公里。在国务院的支持下,鄂湘两省在武陵山区的来凤县与龙山县已经有成功的合作,还可以考虑在湖北崇阳、江西修水、湖南平江三县之间建设生态旅游文化合作区。只有不断创新促进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促进区位开发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科学布局的区位活力才能竞相迸发,湖北软实力才能得到全面、有效提升。

[1]张敏.“区域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2).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先锋队:上半月,2007,(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4]吴光芸,唐兵.论区域软实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09,(6).

[5]叶青.当前经济局势与湖北发展机遇[J].政策,2014,(12).

猜你喜欢

实力湖北文化
The rise of China-Chic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实力抢镜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