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教授职业声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5-12-14赵映川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学教授声望职业

赵映川

(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学者许欣欣在职业声望与择业取向调查的基础上预测:正规知识与科学的权利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官僚体系中剥离出来,中国的专业人员和知识分子开始有可能作为社会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知识精英阶层而存在,他们凭借其拥有的正规知识优势来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并得到社会各群体的认同。[1](p90)大学教授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拥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创造能力,根据该观点的推论,9年后的今天,他们应该因其文化资本而成为社会成就指示器,获得比过去更高的职业声望,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职业选择。但近年来优秀的工科博士毕业生不愿选择大学教师这个职业、优秀的文科博士毕业生争相报考公务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现阶段大学教授的职业声望是什么状态,哪些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职业价值判断?为了解答这两个问题,本研究围绕大学教授、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电视主持人、IT行业专业人员、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医生、影视明星、房地产开发经营商和银行职员10个职业进行了声望调查。一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529份,其中有效问卷438份。选择这些职业进行调查的理由主要有:第一,保证与国内其他有关调查具有可比性,以便从纵向上梳理这些职业声望的演变历程;第二,所选职业能够揭示转型期我国多元价值观共存的社会现实,分析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在职业声望评价中的影响权重;第三,所选职业与大学教授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评价对象的个数符合注意力能够同时获取的信息单元。在职业价值的评价上,由于调查的职业很少,所以没有采用美国社会学家诺斯与哈特标准赋分法,即列出一些职业,让调查者按好坏程度进行评价或按高低程度进行等级排列,研究人员再对这些好坏程度评价或高低等级排列赋予相应的分值,并计算出每个职业的声望得分,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得分的高低排列各类职业的声望等级。本研究直接采用100分制打分法,请被调查者直接对调查的10个职业根据自身认知给出具体分值,研究者再计算出各职业的平均得分并进行声望排序。最后利用SPSS采用逐步法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出影响职业声望的主要因子。

二、相关理论和研究假设

职业声望、经济地位和权力地位是社会学研究中评价某职业社会地位的三个维度,相比较而言,经济地位和权力地位可以通过比较明确的客观指标如工资收入、担任的职务来认定,而职业声望则是人们对职业价值的主观评价,一般需要借助问卷调查来完成。因此,相对较多的经济地位和权力地位研究,我国对职业声望的研究非常少,在1999年之前,只有少数学者对我国某个地区的某些职业进行过声望调查;[2](p100)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老师相继开展了全国范围职业声望、择业取向、社会结构变迁等主题的调查,他们纷纷撰文探讨不同职业的声望、影响职业声望的因素、职业声望对社会结构变迁的信号、职业阶层的未来走向等问题,掀起了一股职业声望研究的小高潮。这些研究大多设计了“大学教授”职业,根据调查的时间顺序可以发现“大学教授”的声望排序具体表现为以下趋势:

1993-1994年,蔡禾、赵钊卿以广州市城区21岁至60岁的居民为对象对102种职业进行了声望调查,其中“教授”的社会评价排名第一,“大学教师”排名第九,不过他们的自我评价都低于社会评价。[3](p191)1997-1998年,李强在北京地区对100种职业进行了职业声望调查,其中“大学教授”的排名位居科学家之后为第二名,“大学普通教师”排名第十四,而在蔡禾和赵钊卿的研究中,“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排名为第十四和第十五名,可见科学家的声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逐渐增加。[2](p101)1999年,许欣欣对全国63个城市2599名16岁以上的城市居民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问卷中设计了69种职业,其中“市长”的职业声望排第一、“政府部长”排第二、“大学教授”排第三,这次调查中没有设计“大学普通教师”。从许欣欣和李强的调查可以看出:时隔不到两年,“大学教授”的职业声望排名下降了一名,而排在其前面的“市长”和“政府部长”是我国政治权力的典型代表。[4](p68)2002年,许欣欣再次进行了职业声望与择业取向调查“,大学教授”的声望值依然位居第三。[1](p84)2009年,李强再次在北京对99种职业进行了声望调查,这次调查显示“:大学教授”排名第四“,大学普通教师”排名第十八。与上次相比,科学家依然位居第一,但“大学教授”和“大学普通教师”的地位都下降了。[5](p35)

从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转型的继续,“大学教授”的职业声望不断下降,尽管许欣欣在2002年调查的基础上预测“大学教授”将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但2009年李强的研究并没有让这种预言变成现实。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大学教授”的职业声望仍在下降。

职业声望是对职业价值的一种主观评价,没有一个人能非常清楚地描述他做出判断的明确标准。由于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职业价值评价的依据也有所不同。

美国学者认为人们的职业价值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结构决定论。崔曼(Treiman)认为职业声望是由功能必要性(functional imperative)和组织必要性(organizational imperative)决定的。由于每一种职业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在每个国家是相似的,每个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也很相似,所以各国每种职业的声望排序很相似。二是教育、技能和收入决定论。R.辛普生和I.辛普生(R.Simpson&I.Simpso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同职业所需的教育、技能、责任的差异导致了职业声望地位的重大差异。戴维斯和莫尔(K.Davis&W.Moor)也得出了相近的结论。邓肯(Duncan)认为教育和收入水平是评价职业声望的依据。[2](p100)三是“意义和价值”决定论。高索普和豪普(Goldthorpe&Hope)认为声望评价代表着各类人群对于“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不同社会成员追求的目标不同,对“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不同职业的价值判断也有所不同。[6](p23-78)

我国学者指出我国人民职业价值评价的标准与美国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由于我国“单位制”的独特性,单位身份和户口身份曾是影响职业声望的一个重要原因,[7](p94)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个因素的影响正在逐渐式微。而权力则一直是人们评判的重要指标。从事某职业的个人拥有的权力资源越多,主观上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越大,客观上获得较多经济回报的可能性也越大。[8](p172)对资源——工作权力、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的控制力是衡量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5](p41)与此同时,随着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资本正快速地成为职业声望判断的依据,文化资本也开始显露出它一定的影响。

崔曼的结构论是建立在工业化社会的普遍价值基础之上,而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冲突性地共存和此消彼长地发展着,很难用过去已有的研究成果直接判断当前职业声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许欣欣提出的文化资本拥有者将成为社会成就指示器,探究影响“大学教授”职业声望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通过制度型构提高大学教授的职业声望,因此第二个研究假设为:

假设2:知识和技能是影响“大学教授”声望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调查问卷中职业范围的界定与许欣欣问卷中稍有不同的是:将“科学家”改为“自然科学家”,理由是“科学家”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因此要么设计“科学家”一个职业,要么分开设计“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本研究还将“计算机软件设计师”和“电脑网络公司工程师”合并成“IT行业专业人员”,原因是从职业辨识度而言,很多人难以分清这两个职业的区别;其他的8个职业跟许欣欣的问卷中完全相同。调查结果如下:

1.职业声望排序。

要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设1,只需要对调查数据进行简单的平均即可,即计算每个职业的声望总体得分平均值,然后根据分值的高低进行排序以显示10个职业的声望情况。本次调查具体的得分和排序情况见表1。同时,为了与许欣欣的结论进行对照以反映职业声望的变化情况,表1还列出了他的职业声望排序,但由于许欣欣统计的是51个职业的声望值,所以此处显示的是本研究调查的10个职业在许欣欣的调查中所处的前后相对位置,而非其研究中呈现的实际声望排序位置。如电视主持人在许欣欣的调查中排在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大学教授、大城市市长和政府部长之后位居第6名,由于本研究只选择了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大学教授,因此,电视主持人的相对排序为第4。

表中显示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依然排列在声望排序的第一和第二位,但原本排第三位的大学教授现在却排名降到第八,声望排序同样下降的还有电视主持人和IT行业专业人员,而医生、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影视明星和房地产开发经营商的声望有所上升。这个结论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假设1:大学教授的职业声望仍在下降,即许欣欣的预期还没有成为社会现实。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大学教授的声望地位在不断下降呢?这个问题的厘清有助于对假设1的分析和解释,更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教授的职业声望。

2.职业声望评价标准。

邓肯(Duncan)在研究职业声望时,根据社会经济地位指数(socioeconomic index,根据教育和收入水平推算而得)与职业声望的相关系数高达0.91得出结论:收入和教育水平决定了职业声望的高低,而且教育和收入对声望地位的作用力差不多,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职业声望模型:

表1 10个职业的声望排序

Y=-6.0+0.59X1+0.55X2

其中:Y是某个职业的声望得分,X1为各职业的教育水平,0.59为教育的回归系数,X2为各职业的收入,0.55为收入的回归系数。

邓肯建立的职业声望模型比较适用于西方社会,因为它们已经形成较稳定的社会政治形态和经济体系,工业化普遍主义价值成为主流,而我国正处于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各种冲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共存导致人们的职业声望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五个自变量: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对社会的贡献、受人尊敬的程度、拥有的权力和收入水平,因变量为职业声望总体得分,对邓肯的回归方程进行改进:

Y=a+b1X1+b2X2+b3X3+b4X4+b5X5

其中:Y是个职业的声望得分,a为常数项,X1为各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b1为知识和技能的回归系数,X2为对社会的贡献,b2为社会贡献的系数,X3为受尊敬程度,b3为受尊敬程度的系数,X4为拥有的权力,b4为权力系数,X5为收入,b5为收入系数。

回归研究的结果显示:收入水平、受尊敬程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拥有的权力是影响职业声望的四个主要指标,而“对社会的贡献”被剔除,说明人们在评价职业价值时,很少考虑某个职业对社会的贡献。由上面的数据可以得出职业声望模型:

Y=31.29+0.2X1+0.174X2+0.136X3+0.121X4

其中:X1表示收入水平,X2表示受尊敬程度,X3表示所需的知识和技能,X4表示拥有的权力。

回归模型说明:当前,人们在评判职业价值时,首先考虑的是收入水平,然后依次考虑职业受尊敬的程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拥有的权力,这个结论说明研究假设2:知识和技能是影响“大学教授”声望的重要因素不成立。

四、结论和讨论

根据大学教授等10个职业的声望调查分析,可以对“大学教授”职业得出如下结论:

(一)影响大学教授声望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其次是受尊敬的程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拥有的权力,而社会贡献对人们的价值判断几乎没有影响。

蔡禾和赵钊卿1993年对职业声望进行调查时,将收入、所拥有的权力、受尊敬程度、所需学历、所需专业技能、对社会的贡献、为公众服务7个因素作为评价声望时考虑的因素,在具体分析时,他们又将收入和权力合并为“功利价值取向”,所需学历和所需专业技能合并为“学识技能取向”,受尊敬程度为“心理满足取向”,对社会的贡献和为公众服务为“社会取向”。结果,学识技能取向的人占12.8%,社会取向的人占21.3%,心理满足取向的人占10.5%。[3](p192)

由此可见,1993年人们进行职业声望判断时,尤为重视职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为公众提供的服务,这是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微观领域的具体体现。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总是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了有效推进国家主导型制度变迁,党和政府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作为一个突破口,利用大规模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来使人们的行为能按政府期望的那样发生。[9](p16)早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写进党章,“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普通民众则践行利他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们服务之中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由于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着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权,[10](p21)刚刚经历过“文革”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政府所希望的社会心理认同,为社会做贡献和为人民服务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它主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狠斗私字一闪念”、“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则让人们对“金钱”、“收入”等本是保障生活存续的必需品但由于不符合官方意识形态而不敢正大光明地谈论和获取。因此,这个时期人们进行职业价值判断时注重对社会的贡献、为公众服务以及从工作中获得的心理满足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首次承认了人们通过合法劳动获得高收入的合理性,鼓励人们从过去的道德禁锢中解放出来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物质报酬,同时打破平均主义建立起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文化观念相互交织和激荡,其结果往往导致人们对过去统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产生了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益至上原则等大行其道,[11](p91)这些观念的盛行必然对过去强调的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较大的冲击与消解,市场法则和贫富差距的逐步扩大使得人们越来越忽视职业的社会价值而关注其经济价值,“收入”成为职业评价和职业选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大学教授的声望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收入水平不高。

我国自古便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之“显赫”身份地位首先是通过制度型构起来的,它依附于政治权力并由政治权力赋予它合法话语诠释者的地位。在举国选拔文武英才的过程中,一种宏大的为师者尊的民族国家叙事被纳入到整个民族集体的历史记忆中,这种记忆是如此深入中国人的灵魂,以至于作为一种日常信念、知识和思想全面渗透到民间平素生活之中而竟然为人们日用而不知。[12](p15)但令人痛心的是,“文革”期间,政府曾经赋予大学教师的话语权和他们拥有的高深知识却成为“革他们命”的原因,他们瞬间从被尊敬的对象成为被打倒的对象,从社会的精英跌落成在田间、牛棚劳动的改造者。

1978,为了让我国遭到毁灭性重创的经济能够快速恢复和发展,我国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长期扭曲的“科学”终于回归本来面目,科技工作的正确指导思想最终得以确立。科技工作最核心的要素是拥有科学知识的人,而此前他们已被认定为人民群众的敌人、社会最底层的“臭老九”,为了给他们平反昭雪,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以此释放出尊重知识分子的信号。这个制度唤起了深埋于人们心中已经久远的记忆——尊师重教,人们歌颂教师对学生的爱心、默默无闻的奉献,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像园丁一样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幼苗,像春蚕一样到死丝方尽,“红烛”、“园丁”、“春蚕”成了教师的象征。人们尽情赞美教师为他人成长、对社会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13](p143)这种评价正好与经济体制改革之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与人们对职业价值评价的标准相符合,因此,蔡禾老师在1993年做的职业声望调查中大学教授的声望排名第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资源的控制方式和再分配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控制模式被“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所取代。社会资本理论认为:掌握社会资源的优势阶级能够利用和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政府”在“放权让利”的过程中既是产权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公共产权的所有者,他们很容易将掌握的公共权力衍生成寻租能力而获利;“市场”则从“放权让利”中享有资本自主权和剩余收益权,它直接从生产经营和市场交换中获得收益。而拥有高深知识和大量文化资本的大学教授,虽然从身份上被归属为“国家干部”,但他们并不向政府工作人员一样掌握着公共权力,所以难以寻租获利。2006年《高等学校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拉开了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序幕,大学教师的工资与其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紧密相连,这种类似“市场”的分配模式由于教师不直接参与产品市场交换而不能正确反映其拥有的人力资本和劳动成果。由此可见,在市场转型的特殊时期,大学教师因为既没有寻租能力又没有交换能力而难以获得较高的物质收益。

2013年,“高等学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通过对84所高校教师的薪酬调查指出:相对于这样的一个知识密集型和人力资本高投入型群体,高校教师现有收入显然缺乏竞争力。[14]大学教授也在其中,他们期待的“以学术为业,无生存之虞,从从容容地醉心于学术,至少在当前还几近于一种理想”。[15]他们的经济影响力远不如企业家,社会影响力远不如行政官员,甚至其安身立命的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不如影视明星、体育大腕和网络大V。当他们的生存状态离社会的评价标准——注重收入忽视为社会贡献和为人民服务渐行渐远时,其职业声望排序不断下降也就不难理解。

今天,世界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知识成为比原材料和货币资本更重要的经济因素,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成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本。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整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学教授肩负着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艰巨的任务、发挥着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的作用。学术职业的特点要求他们对学术有种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有那种“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壮志,有那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寂寞中的自由”的追求,[16](p166)而这一切能够实现的前提是: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同时,在即时、多元、献媚的大众文化时刻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大行当道之时,政府应通过制度型构建设更加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强调为社会做贡献和为人民服务的主流意识形态。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调查样本过小,许欣欣获得的有效调查问卷有3183份,而本研究只有438份,样本的数量可能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二是没有对某些被调查者进行指导和帮助,本次调查中经常出现被调查者主动询问如何填写的问题,可以推断还有一些没有咨询的被调查者(尤其是知识层次比较低的被调查者)是在一种不太清楚的状态下填写问卷的,这无疑会降低问卷的科学性和分析结果的真实性。

[1]许欣欣.社会、市场、价值观:整体变迁的征兆——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再研究[J].社会性研究,2005,(04).

[2]李强.转型时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0,(04).

[3]蔡禾,赵钊卿.社会分层研究:职业声望评价与职业价值[J].管理世界,1995,(04).

[4]许欣欣.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J].社会学研究,2000,(03).

[5]李强.变迁中的职业声望——2009年北京职业声望调查浅析[J].学术研究,2009,(12).

[6]Goldthorpe,John H.&Heith Hope.Occupational Grading and Occupational Prestige[M].The Analysis of Social Mobility:Method and Approach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7]折晓叶,陈婴婴.中国农村“职业——身份”声望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5,(06).

[8]刘祖云,胡蓉.权力资源与社会分层:一项对中国中部城市的社会分层研究 [J].江苏社会科学,2006,(06).

[9]吴金群.中国意识形态转型30年:政治经济学的三维透视[J].理论与改革,2008,(03).

[10]王永贵.新中国60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J].江苏社会科学,2009,(05).

[11]赵连章.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考 [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12]阎光才.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13]赵映川.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津贴制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14]高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透视高校教师收入分配现状[N].中国教育报,2014-06-09.

[15]阎光才.我国学术职业环境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

[16][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钱永祥,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大学教授声望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
程序员在俄罗斯最具声望
悼李公正中先生
跟踪导练(一)5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实境学习:让学习在学习者的手中和脑中同时发生——访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教授扬·哈灵顿博士
深情躬耕海洋 促进人类健康——记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徐仰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