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防护林带景观设计研究
——以江阴段为例
2015-03-26何海明钟剑辉
何海明,徐 蒙,钟剑辉
(1. 江苏新经纬景观营造有限公司,江苏 江阴 214400;2. 苏州筑园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01802;3. 金螳螂园林绿化景观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21)
京沪高铁防护林带景观设计研究
——以江阴段为例
何海明1,徐 蒙2,钟剑辉3
(1. 江苏新经纬景观营造有限公司,江苏 江阴 214400;2. 苏州筑园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01802;3. 金螳螂园林绿化景观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21)
以京沪高铁江阴段为例,结合江阴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高铁两侧原有绿化现状,确立了京沪高铁江阴段防护林景观设计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和“以森林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以景观优美,安全第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乡土为主,生物多样、生态优先、效益兼顾的设计原则,提出京沪高铁江阴段“一带、四网、三区”的总体布局形式,构建出一条以森林植被为主体、自然地貌与现代化建设及区域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高速铁路生态景观廊道,以期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京沪高铁江阴段;防护林;景观设计;生态文明
京沪高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设的一条技术含量最高、投资规模最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正线全长约1 318 km,贯穿北京、天津、上海3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4省,把环渤海经济带和沪宁长三角经济带连接起来。京沪高铁与沪宁、沪杭、宁杭城际铁路共同构成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主骨架,形成沪、宁、杭“1小时轨道交通圈”,加速了长三角地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搞好京沪高铁“沪宁”段沿线的景观设计、绿化建设,对于改善沿线景观、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全面融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1 京沪高铁(江阴段)概况
1.1 自然概况
京沪高铁(江阴段)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内,地理坐标北纬31°40′34″~31°57′36″、东经119°59′~120°34′30″,全长15.2 km,经过璜土、青阳、徐霞客、祝塘4镇,占地近200 hm2,京沪高铁(江阴段)沿线具有村庄、厂房多,池塘、河网密的特点。
江阴市地处太湖水网平原北端,长江南部冲积平原,全境地势平缓,平均海拔6 m左右,西南边缘地势偏低,中部、东北部有零星低丘散布其间。全市总面积987.53 km2,陆地面积811.7 km2,水域面积175.8 km2。江阴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常年平均气温16.2℃,降水量1 121.7 mm。全市植物资源丰富,有草本植物744种,木本植物(包括竹类)206种。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优良用材的树种有杉木、檫树、樟树、紫楠、红楠、麻栎、锥栗、榆树等。
1.2 江阴段沿线绿化状况
江阴段沿线主要由“四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围村林网)构成,其中散布众多自然村落、道路系统、水系、农田,村落周边绿化参差不齐,主要以落叶为主,冬季景观可观赏性相对薄弱;农田大多为种植作物,总体景观效果一般;水系岸线以自然草坡居多,部分水系有待绿化;道路两侧绿化很少,杂草丛生,观赏效果不佳,有待进一步加强。
2 京沪高铁(江阴段)防护林带建设的必要性
2.1 提升“生态江苏”景观形象,构建绿色生态橱窗
京沪高铁(江阴段)对进一步密切江阴与上海经济联系,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各中心城市的合作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沿线生态经济廊道的建设是展示江阴人文历史风貌,树立生态江阴良好形象,展现江阴文化经济的大好平台,又是加快绿色铁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2.2 提高铁路行车安全,创造优美乘车环境
京沪高铁作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具有快速、舒适、安全、高效的特点,长时间旅途中,道路两侧枯燥乏味的景观很容易造成疲惫,所以要求沿途景观能改变单调的铁路景观,丰富驾乘人员的视觉环境。绿色生态景观廊道的建设可以给驾乘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视觉立体空间,营造“人在画中行”的优美生态环境,避免视觉疲劳而造成交通事故。同时两侧的树木使铁路线形更加清晰,具有引导视线的作用,夜间可减少周围灯光的眩目作用,从而有利于缓解疲劳,提升行车安全系数。
2.3 保护生态环境,隔离噪音,减少污染
江阴段两旁的景观防护林可充当天然的“消声器”,植物屏障可以一定程度地阻碍声音的传播,隔离噪声,减少火车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最大程度地降低噪音污染[2]。高铁沿线绿化还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证路基稳定,确保铁路安全。同时高铁绿化带还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吸收PM2.5等颗粒物,有利于身体健康。
3 京沪高铁(江阴段)防护林带景观设计的内容
3.1 设计指导思想与定位
京沪高铁主要服务对象是人,设计应围绕“以人为本”为中心展开。人性化设施的质感、大小、尺寸等都需要以人的感观为出发点[3,4]。乘客对铁路沿线景观的体验是大尺度的,带有变化的。铁轨周边等近处的景观并不能在乘客视线中停留很长的时间,认识很短暂,基本不会留下过多印象。因此,设计要色彩鲜明,富有层次感。设计定位上主要围绕建设一条以森林植物为主体、景观优美、安全稳定、现代化风貌和区域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绿色生态廊道。
3.2 设计原则
3.2.1 景观优美,安全第一
从驾乘人员心理生理状况进行考虑,减缓驾乘人员的视觉疲劳,减弱其心理负效应。采用内灌外乔的绿化形式,重点解决行车安全和生态景观效果的矛盾。靠近线路地带应栽种草、灌植物,远离线路地带宜栽种灌木、乔木,形成立体复层的绿化模式。视觉景观应以大块面、大尺度、大组团为主,以强调瞬间有效观赏尺度和序列感。高速铁路绿化充分考虑视线引导、防止眩光、减少遮挡等因素,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原则。乔、灌木与接触网,建筑物和各种管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站区绿化不得影响旅客乘降和货物装卸,不得影响可视信号瞭望和各类管线的安全使用。乔木树种设计高度考虑不因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动车运行,确保行车安全。
3.2.2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根据京沪高铁在江阴境内途经区域的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绿化树种和绿化模式表现各个区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考虑当地的气象、水文、土壤、地形、植被现状等情况,结合其主导功能(景观、安全、防护、经济)的不同,因地制宜,分别种植提高景观效果的常绿树种(香樟、广玉兰、女贞、珊瑚树、红叶石楠、桂花等)、强化安全功能的深根树种(榉树、乌桕、白玉兰等),长寿树种(银杏等),选择合适的林带种植类型和乔灌草搭配;秉承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保证造林成活率和良好的生长状况,除了因地制宜选择适生树种和适宜种植模式,同时还应因景制宜充分利用高铁沿线的景观资源,尤其是清新田园、多彩湿地等,采用“欲则摒之,嘉则收之”的手法开辟观景视窗,留出观景视线进行借景,而对于景观不理想的路段则考虑用景观防护林带进行有效的隔离、遮挡和美化。通过借景不仅体现沿途的区域景观特色,又能合理减少造景和造林的投入。
3.2.3 乡土为主,生物多样
高铁景观生态廊道建设中多选用抗性强、易成活的乡土树种以降低造林成本,提高树木成活率,以榉、榆、朴、槐、杨、柳等江阴本土树种为主,适当考虑已引种驯化成功的外地优良树种,同时增加配置蜜源植物、虫媒植物,丰富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多种植物个性特色,营造多树种、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生态景观群落,突出季相变化,提高观赏效果。
3.2.4 生态优先,效益兼顾
高铁景观防护林带是构建江苏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重要内容[5],因此,京沪高铁(江阴段)生态廊道建设要优先考虑高铁绿色廊道沿线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6],以符合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的配置方式,营造生态效率高的绿化景观。在保证廊道生态防护功能的基础上,依据京沪高铁沿线立地条件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景观资源条件,本着“成本少、管养少、效益大”的节约型园林建设原则,根据沿线各镇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绿化工作。
3.3 主要设计内容
3.3.1 总体设计布局
根据江阴段沿线立地条件结合所经区域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方式等实际情况,确定京沪高铁(江阴段)生态景观廊道工程“一带、四网、三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即“一带”——沿线两侧景观防护林带;“四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围村林网;“三区”——镇区、平原区、铁路红线内绿化区。建设一条以沿线防护林为主体,以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和围村林网为脉络,按照“一带为基础、四网为重点、三区为特色”的指导方针,总体谋划,区别对待,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3.3.2 “一带”——景观防护林带建设内容
江阴段沿线已建绿化防护林宽度为50 m,首先对已建好的防护林带进行梳理,补缺补漏,并加强养护管理以增强林带的长势,新建林带和已建林带紧密结合,针对江阴段高桥梁的特点,以自然式片植香樟、女贞雪松或广玉兰等常绿乔木为基调,有节奏地自然穿插片植榉树、栾树、红叶、红叶椿等红叶类乔木,局部丛植树形高大挺拔的水杉、落羽杉等,林下以地被植物为主,形成乔木为主、层次分明、起伏有致、色彩鲜明、生态自然的特色主林带。
红线内高架桥下绿化模式成片规则式种植红叶李、夹竹桃、木芙蓉等小乔木或大灌木,形成大尺度的生态景观林。
3.3.3 “四网”——道路、水系、农田、围村林网景观建设内容
3.3.3.1 围村林网景观建设内容
江阴段沿线散布众多的自然村落,村落周边现状绿化参差不齐,村落民宅的宅前屋后仍有部分空地、荒地可进行绿化,村落周边的绿化品种中,落叶乔木占主体地位,冬季景观相对较差。所以围村林网的绿化模式为村添绿、绿护村。以景观优美、经济合理为主题,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村道两侧和宅前屋后的空隙地,见缝插绿,栽植兼具观赏和经济价值的树种如枣树、楸树、榉树、醉李、桃树、枇杷、梨树、竹子等,营造生态经济林。重点加强村子周边,特别是面向高铁主要观赏面的围村林建设;围村林宜选用高大、抗性强、吸尘降噪能力强的树种,形成层次丰富、生机盎然的生态绿墙,展现江阴新农村的新风貌。
3.3.3.2 农田林网景观建设内容
江阴段沿线分布大面积的农田,按种植作物的不同可分为稻田、菜地、苗圃和果园四类,其中稻田、果园和苗圃景观效果较好,菜地中各类蔬菜大棚分布杂乱无章,严重影响沿线景观效果。农田林网景观建设以生态田园景观为主题设计理念,栽植速生树种、乡土树种,网带片点相结合,营造纵横交错的农田林网。高铁沿线的菜地分布零碎,菜地中的塑料大棚新旧、颜色、走向及规模大小不一致,七零八落,严重影响田园景观。针对以上特点,绿化设计上,沿面向高铁主要观赏面的菜地边缘,成排成行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景观绿墙,对不良视觉景观进行适当遮掩。
3.3.3.3 水系林网景观建设内容
江阴段沿线水体形态以带状河道和面积较大的生产性鱼塘为主,水质较好;岸线以自然草坡护岸为多,较宽河道基本为硬驳岸。部分河道护岸及鱼塘护岸缺乏绿化,并被农业生产占用,影响沿线景观。
对自然河泊水系林网,以突出自然生态为主,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对河塘漂浮物、驳岸和河底淤泥等进行梳理,以自然草坡驳岸为主,沿水边种植水生植物,可净化水体又具观赏功能,随地势地形沿河成丛成行地种植垂柳、桃花、乌桕、水杉、枫杨、黄馨等滨水乡土树种,营造自然生态的水乡湿地风光。
对鱼塘蟹池水系林网,绿化上采用成片成行与成丛成簇相结合的手法,沿网格状的鱼塘驳岸带状式种植水杉、中山杉、落羽杉和垂柳等耐水湿乔木,并在其林下种植碧桃和紫叶桃等开花灌木,营造林冠起伏有致、高低错落、简洁明快的特色景观林网,与鱼塘相得益彰,给过往旅客留下深刻印象。
3.3.3.4 道路林网景观建设内容
江阴段沿线的道路分城市干道和乡间小道两种类型,沿线与高铁线相交的城市干道道路绿化较为完善,绿化效果较好;但乡间道路两侧的绿化较少,未形成系统的道路绿化网络。
与高铁相交或平行的城市主干道绿化骨架已基本完成,本次规划中主要针对视野范围内的原有道路绿化进行提升;以简洁明快、色彩鲜明为特色,选用抗性强、树形优美的景观树种,形成层次分明、系列感强的生态景观廊道。
高铁沿线分布众多的乡间小道,这些乡间小道的绿化相当薄弱;因此乡间道路林网的构建应作为本次生态景观廊道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乡间道路的绿化主要采用成排成行的绿化种植模式,以树形优美、抗性强、色彩鲜明的落叶乔木为主,适当点缀些下层灌木或地被,形成特色景观林荫道,成为连接各村落的绿化走廊。
3.3.4 防护林带植物选择与配置技术
秉承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别种植提高景观效果的常绿树种(香樟、广玉兰、女贞、珊瑚树、红叶石楠、桂花等),强化安全功能的深根树种(榉树、乌桕、白玉兰等)、长寿树种(银杏等),选择合适的林带种植类型和乔灌草搭配。
4 设计亮点
根据江阴段全线两侧的地形地貌及现状环境,结合高铁行车视觉感受,江阴沿线分为:金色田园(青阳镇)、风韵水乡(祝塘、徐霞客镇)、活力村镇(璜土镇)三种风格的景观类型,集中展现江阴地域文化特色,全面提升沿线整体印象。
4.1 风韵水乡(祝塘、徐霞客镇)
对沿线两侧大片的河塘水网湿地环境进行统一的整治梳理,绿化设计上采用成丛成片的自然式布置手法,种植大量的水生植物和特色滨水乡土乔灌木,集中展现出碧水蓝天、桃红柳绿、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江南水乡风韵。
4.2 金色田园(青阳镇)
京沪高铁青阳段内主要以广袤的农田为主,故本次规划把青阳段打造成以绿色农田为背景,以农田林网和道路林网为脉络,以绿树掩映中的自然村落为嵌点的景观格局,绿化风格上,在保证大绿量的基础上重点突出黄色色彩理念,采用叶常黄或应季变黄的植物品种作为主调色叶树种,彰显江南田园村落风景优美、富庶丰饶的地域特色。
4.3 活力村镇(璜土镇)
京沪高铁璜土段内有大型新建小区、工业园区,也有自然村落分布,建筑密度均高于其他3个乡镇。结合璜土段现状,把高铁沿线璜土段打造成以城镇风貌为特色,新农村改造为亮点的城镇绿化景观格局。
5 结语
高铁两侧防护林带的景观建设具有美化环境、改善生态和保护高铁两侧生态安全等功能,是目前高铁沿线景观建设的主要模式之一。本研究充分挖掘了江阴市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域文化特色,构建了“一带、四网、三区”防护林带景观格局,在景观设计节点上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在植物配置上体现了物种本土特色,希望为我国高铁沿线景观建设提供一种参考模式。
[1]宋兆民,李洪.“京九”铁路绿色长廊北京大兴段绿化模式及结构配置[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3):144-147.
[2]姚成,许志鸿.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降噪绿化带的设计和应用[J].华东公路,1999(5):70-72.
[3]何旭娟.现代高铁的景观设计[J].中华建设,2014(2):102-103.
[4]苏同向.高速铁路绿道规划设计探讨——以京沪高速铁路昆山段为例[J].规划师,2011,27(7):57-60,67.
[5]彭镇华.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6]董清福,洪丽娟,唐建军,等.高速公路建设对路域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廊道设计的意义[J].科技通报,2007,23(2):289-293.
(编辑:周利海)
Shelterbelt Landscape Design of Beijing-Shanghai High-speed Railway——A Case Study on Jiangyin Section
He Haiming1,Xu Meng2,Zhong Jianhui3
(1.Jiangsu J&W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O.,LED,Jiangyin Jiangsu 214400,China;2.Suzhou Zhuyu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LED,Suzhou Jiangsu 201802,China;3.Gold Manti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LTD,Suzhou Jiangsu 215021,China)
Taking Jiangyin section of Beijing-Shanghai high-speed railway as an example,combining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f Jiangyin and the original status of both sides on the highspeed railway,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orientation was built closely around taking people as the foremost and forest as the foundation,making landscape beautiful and safe first,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 and matching site with trees,local and biodiversity,ecological priority and benefit both as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shelterbelt,putting forward the general layout of"one belt, four nets,three areas"on shelterbelt design.Through the design study,an ecological lands-cape corridor was built based on natural landscape,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laying a good basis for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eijing-Shanghai high-speed railway Jiangyin section;shelterbelt;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727.2
A
1008-813X(2015)04-0012-05
10.13358 /j.issn.1008-813x.2015.04.03
2015-05-18
何海明(1980-),男,江苏江阴人,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