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对节约理论的研究
2015-03-26黄铁苗徐常建
黄铁苗,徐常建
(1.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广州510053;2.深圳大学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51806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特征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其根本依据在于资源环境的制约。但是,发展是硬道理,在资源环境瓶颈严重制约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如何保持中高速度发展?笔者认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是正确选择。
对节约问题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2004年,党和国家提出中国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并将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为了遏制公款消费浪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下发的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关的文件,据不完全统计已达34个之多,如此密集出台这方面的文件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在短时间内,相关部门查处与公款浪费有关的问题和人员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资料显示,截至2015 年3 月31 日,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国共计处理此类问题82 693 起,处理109 047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达35 456人。另有资料显示,相关部门治理公款消费问题的处罚力度和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采取明察暗访的措施之多前所未有,党和国家治理公款消费问题的决心前所未有,对遏制公款消费浪费所起的作用前所未有,取得的巨大成就前所未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遏制公款浪费取得了成绩,但造成浪费的制度、体制、机制还没有根本触动,特别是引导人们节俭行动的观念不仅没有形成,而且节约意识普遍淡薄。这就说明当前取得的反浪费成绩是暂时的,浪费现象只是暂时收敛,完全有可能像过去一样,只要活动一过,一切又会死灰复燃,有的甚至变本加厉。实际上,尽管目前仍处在高压时期,但浪费问题不仅依然存在,有的甚至更为严重。不要说形形色色的公车私用问题仍旧存在;也不要说公款出国旅游问题常有发生;单就公款吃喝来看,不要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转入内部食堂吃喝照旧,也不要说一些培训中心根本罔顾中央有关精神,培训期间存在严重浪费,单就各种会议的餐饮消费来看,浪费问题仍不可小觑。笔者以为,要根治中国严重的浪费问题,经济学及经济学人具有不可推缷的责任。
一、经济学应高度重视节约问题研究
经济学本身就是研究节约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当时存在的问题。例如,医学及其分支学科的产生就是为了医治各种危害生命体的疾病,医学如不关注和有效医治这些疾病,医学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同理,经济学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资源有限性与人的需求无限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人类生存的永恒性矛盾,古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矛盾,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1]到了近现代,人与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在新常态下经济学更应该高度重视节约问题的研究。
经济学历来都是研究节约问题的。首先,从西方经济学来看(西方经济学包括古典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曾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到消费过程的资本家节约消费、增加积累、扩大生产的角度深入总结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他指出:“奢侈是公众的敌人,节俭是社会的恩人。”[2]而现代西方经济学立论的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研究的对象是节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劳埃德·雷诺兹明确指出:“经济学是研究节省的,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干的事情,我们不得不节省,因为我们缺乏。”[3]他认为,如果不是资源稀缺就不存在经济问题。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也指出:“效率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也许是唯一的中心问题)。效率意味着不存在浪费。”[4]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看,马克思的节约理论极其丰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单个资本生产有组织性实现节约,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导致浪费,由此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他将一切节约都归结为劳动时间的节约,认为劳动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有计划的分配即使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他深刻指出,“节约劳动时间=发展生产力”,可见,马克思已经将节约上升到唯物史观的高度,并将节约理论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5]。
自中国2004 年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后,诸多学者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强调经济学要重视节约,如纪纯、齐建国(2005)从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循环经济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比了中国和外国循环经济概念内涵的差异,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将节约型社会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要不断促进企业和全民节约利用资源[6]。项英辉、李荣彬(2006)认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他们分析了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原因,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对策:政府要制定产权明晰的制度、技术支持以及对私人节约的鼓励,完善各种对节约的激励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建立节约型行业等[7]。祖蕾、张宝仁(2014)通过分析日本如何摆脱资源约束,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方式、特征、政策措施和经验,得出以下几点启示:要大力支持和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确立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模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通过产业调整和升级,建立节约型产业体系[8]。黄铁苗(2015)指出,中国公款消费浪费具有严重性、普遍性、顽固性、长期性等特征,因此,要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宣传和教育等方面遏制公款消费浪费[9]。
分析发现,从资源有限的角度分析经济学应该重视节约的学者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有:黄铁苗(2011)认为,面对当代中国和世界资源短缺、浪费严重、生态破坏的现实情况,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节约问题[10]。李文学(2013)认为,在发展制度经济学、市场经济学等各种经济学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发展和实践节约经济学,经济学就是研究节约的,作者还从节约的对应物是物质和能量、节约的对立面是浪费,以及节约是人的美德的角度阐述了节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11]。
虽然许多学者从如何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从认识上探究浪费根源的文章极少,尤其是很少有学者对经济学要重视和加强节约问题展开研究,对作为研究节约的经济学人如何从自身做起、践行节约、率先垂范几乎无人提及。
可见,在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中,教学和学习都存在问题,主要是理论脱离实际,一方面,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就在于现实生活中有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学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低,归根结底就是浪费严重,因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约。如此,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才能缓解,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缩小和消除。资料显示,中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真正差距不是社会生产力,而是反映节约程度的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经济学者要对经济学的产生、发展问题,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浪费的特征、危害、原因及解决措施等进行深入分析,使人们明白节约的道理并自觉践行节约。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基本是“批判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主要是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可谓“照搬经济学”,无论研究和教学都没有用经济学的“节约”理念探讨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者都要联系自己和被教育者的实际,这就需要教育者对其所从事的学科不仅要懂要信要讲还要行,也要求经济学人必须从节约的角度长期深入研究经济问题,了解经济学的实质就是节约,在新常态下尤其应该如此,这样才能提高经济理论自信。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行,即身体力行,自觉节约。现实生活的经验告诉人们,不同的专业训练和理论熏陶会使一些人具有不同的职业癖好和敏感。例如,学医学的人特别关注卫生,甚至有“卫生癖”;学体育的人特别关注锻炼,有“锻炼癖”;学经济学的人如果节约理念入心入脑,会特别关注节约,对浪费会十分敏感,具有“节约癖”。这样的经济学老师的教学才会使学生不仅在学生时期重视节约,走上社会乃至终生都会重视节约,反对浪费,讲究效率。而现实生活中不少经济理论工作者由于自己对节约认识不够,还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参与浪费,自己不言不行或言不由衷或言而不行,何以让人信服和效仿。如此,上一代影响下一代,不断延续,这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的现实,也是中国经济学教学的悲哀。
要使经济学对中国加强“两型社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梦等起到理论支撑和指导作用,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就要高度重视节约问题。同时,每一个经济学的教学者和学习者也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节约,使节约成为全民的主流意识和自觉行动。
二、经济学重视节约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思路
第一,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对节约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学重视节约问题的研究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众所周知,2014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概念。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复苏缓慢,商品进出口受到持续影响,中国也不例外;从国内看,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面对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必然放缓,因此,2015 年两会将中国的经济增速确定为7%,这是切合实际的。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不是权宜之计,它将成为今后长期的发展趋势。增长7%左右,仍然是比较高的速度,我们不仅要维持这种速度,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式要进行根本转变,这就要切实改变过去粗放型即浪费型经济增长方式,代之以集约型即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要求经济发展一定要重视质量和效益,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中国的经济才能保持中高速发展。资料显示,中国资源利用率只要达到工业发达国家的水平,现有资源就可使中国GDP 增长4—10 倍,可见,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仍然是有条件和发展空间的。要达成此目标,关键是克服浪费,践行节约。因此,在新常态下更应该加强对节约理论的研究,如此,才能克服现实中的浪费,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第二,发挥经济类学会在节约方面的引领作用。无论从经济学的产生还是发展来看,都是围绕着节约问题展开的。如果经济类学会及经济学人不懂得节约,就如同学医学的人不讲卫生,学伦理学的不讲礼貌,学烹调学的不讲味道一样,完全有悖常理。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就存在这种现象,不少由经济学人组成的经济类学会,单是开会过程中就餐的浪费就很普遍,有的甚至十分严重。在许多场所我们都可以看到,有些专攻经济学的专家学者、海归等,在论坛、学术会议上经常喋喋不休高谈阔论,总是能提出一个个数学模型、一套套发展战略、一条条经典语录、一番番治国宏论,但就是没有人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浪费问题、没有人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下发的大量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关的文件精神强调节约,并将节约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极少有人在会上强调经济学是研究节约的,节约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笔者认为,经济类学会一定要高度重视对节约问题及理论的研究,使节约成为全民的主流意识和自觉行动。经济类学会及经济学人也要发挥引领作用,带头节约,要将节约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践行节约,为身边人做出榜样。
第三,加强对节约问题的研究。国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严重浪费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这与经济学对此研究欠缺、没有形成系列成果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可以考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或重点文科大学创立中国节约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部门成立与节约有关的研究机构,创办《节约研究》等学术刊物,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等。各级社会科学规划办、研究部门、各级党政干部校院和高等院校都要设置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关的课题。对节约实际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要运用节约理论,结合中国存在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浪费问题,深入探讨新常态下中国浪费的表现形式、特征、危害、原因及根除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就如何建立节约型制度、体制、机制,如何建设节约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家庭,如何探寻实现节约的方法和途径等展开研究。不仅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研究节约问题,自然科学工作者也要从不同行业存在浪费的实际出发,研究如何克服浪费、实现节约的具体方法,使自然科学的节约高效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使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尤其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通过节约资源、实现高效体现出来。在节约理论方面,要搜集、挖掘、发展国内外的各种关于节约的理论,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类的节约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作用,从而深刻认识到节约的永恒性和重要性,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影响的系列成果并转化到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去。
第四,揭示节约和浪费规律。新常态对比旧常态的经济发展的最根本不同就是特别重视遵循经济规律。经常反复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后面必然有其规律性,节约和浪费这一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也必然有其规律性。关于节约规律,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曾经指出,节约劳动时间即劳动时间在不同部门的合理分配,即使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仍然是首要规律。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在共产主义以前的各种社会形态中,劳动时间节约规律是存在并起作用的。马克思所说的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联系当下人类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短缺的实际,可以将其发展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资源的节约,所以,劳动时间节约规律就是资源节约规律。这一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可以表述为:由于资源有限性与人的需求无限性的矛盾的存在,人类必然按照节约的原则进行经济活动。这是节约的一般规律,节约的一般规律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在不同的行业、部门和人群中如何具体发挥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鉴于浪费的普遍性、长期性、严重性等,说明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像社会犯罪、疾病流行、自然灾害一样,也有其规律性,而研究表明,浪费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的产生和存在是有条件的,例如,它与人们使用属于不同所有者的财产的心态、方式、结果有着密切关系[12],只要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各种浪费现象都有其存在的条件。研究和揭示浪费规律如同研究犯罪、疾病和灾害规律一样,不是容忍它的存在,而是铲除其存在的条件,克服和根除其危害。
第五,创立以节约为核心范畴的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任何一门学科的创立、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其研究对象的存在、变化为依据。从经济学来看,经济学是研究节约的,其基本的依据是经济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矛盾不仅存在而且日益尖锐,中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的浪费问题也正在加剧这一矛盾。研究表明,中国的浪费问题具有长期性、严重性、普遍性、顽固性、无关性等重要特征,这些特征说明中国的浪费问题具有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必须深入研究,才能得以解决[13]。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学一定要从中国当前存在的浪费问题入手,建立以节约为核心范畴的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在这一学科体系中,要有专门搜集、发掘、发挥、发展古今中外节约理论,批判古今中外节约悖论,结合节约和浪费实际研究节约和浪费规律的基础理论。可以把研究节约和浪费规律的基础理论叫作《新节约经济学》①笔者曾于1990 年出版过《节约经济学》,其内容虽未过时,但需要增加和完善,故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人员编写《新节约经济学》。或《节约学》,它应以经济学为主要内容,涉及管理学、制度学、法律学、社会学,以及与节约相关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核心范畴是“节约”,节约也要贯穿于各种部门经济学,形成以“节约”为核心的经济学新学科体系。事实上,建立在理论经济学基础上的各种部门经济学本来也是研究节约的,例如,会计学的核心就是为了节约,这一点从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即核算与监督上已体现出来,核算的目的在于达到以最少的资金占用、最小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监督的目的在于节约使用资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一样。针对中国严重浪费的现实,各种部门经济学更应该突出节约问题。
第六,党政干部学校和高等院校要普遍开设《新节约经济学》课程。在新常态下,中国最应该在理论上掌握和在实践中运用节约理论的是党政干部和高等院校的师生。因此,党政干部学校和高等院校要普遍开设《新节约经济学》课程。党政干部学校开设此课程应以自学为主,结合现实可开设若干专题课,如建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节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成由勤俭败由奢、节约资源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等专题。党政干部学校要作为一个教学模块开设这一课程,除了专题课程,还要让学员理论结合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深刻认识中国现实生活中存在浪费的表现、原因,特别是从制度、体制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并将其提供给党政领导机关,以作为决策参考。同时,要求学员从自己做起,从在党政干部学校学习开始,践行节约,改进作风。高等院校也应该普遍开设《新节约经济学》课程,但不同的学科和专业要有所不同。财经类大学要将《新节约经济学》作为重点内容开设;财经类大学可逐步设置节约经济学专业,招收节约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可通过《新节约经济学》的学习,使他们懂得节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未来社会是实行全过程节约管理的社会;对于理工科学生可通过举办一些讲座,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科学方法实现节约。通过《新节约经济学》的学习,最直接的作用是使人们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在校期间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将来工作后,懂得如何高效地工作和劳动,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 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 劳埃德·雷诺兹.宏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
[4]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 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
[5]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三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纪纯,齐建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思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1):122 -128.
[7] 项英辉,李荣彬. 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几点经济学思考[J].辽宁经济,2006,(1):26 -27.
[8] 祖蕾,张宝仁. 日本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及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14,(1):164 -167.
[9] 黄铁苗,蒋鑫.遏制公款消费浪费要刨根掘底[N].社会科学报,2015 -03 -26.
[10] 黄铁苗.论建立以节约为核心范畴的当代经济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5)21 -23.
[11] 李文学.发展和实践节约经济学[J]. 农村工作通讯,2013,(4):1.
[12] 黄铁苗.马克思的节约理论及现实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2008,(4).
[13] 黄铁苗. 节约型社会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