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与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优化

2015-03-26金庭碧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孙子兵法孙子

金庭碧 , 杨 新

(1.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4; 2.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是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价值取向、战略思维行为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也是禁锢战略思维层次、制约战略思维方法、影响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孙子兵法》反映出来的战略思维品质特点,对优化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一、价值层面趋利

《孙子兵法》要求将帅必须考虑“国之大事”“利合于主”“非利不动”,分别体现将帅战略思维品质中“趋大利、趋公利”“利于君、利于民”等特点,也明确提出了需要坚持的决策原则。传承《孙子兵法》战略思维品质遗产,优化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必须关注趋利焦点,把握趋利归宿,坚持趋利决策原则。

(一)国之大事:关注趋利焦点

《孙子兵法》开篇提出:“兵者,国之大事也”。[1]p180孙子主张,将帅的战略思维视野,应当聚焦于“安国全军”“为民是保”,这才是战略思维主体在战略思维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大利。优化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在价值层面要关注的焦点就是谋大利、谋公利、谋天下利。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事关安全,祭祀事关发展,这说明早在商周时代,战争和祭祀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即便是今天,安全和发展仍然是国家、民族和个人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战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重视战争就是谋大利。孙子把“国之大事”置于篇首,体现了孙子的战略思维品质关注大利的基本特点。

习近平指出:“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性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2]P146这里强调和要求的就是谋大利而非小利,谋民利而非私利。国家领导人能否谋大利,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单位或部门领导能否谋大利,决定单位部门的发展前景,个人能否谋大利,影响一生的发展。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必须关注的焦点就是国之利、民之利、党之利。如果各级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品质中不具备谋大利的特质,眼光仅仅限于自身或小圈子、小集团,不是造福于人民,促进党的事业,那么,他手中的权力只不过是权力所鼓起来的欲望皮囊,生命或权力怠尽之时,就是皮囊萎缩之时。相反,如果具备谋大利的特质,就会别具魅力,其影响就更加鲜活、长久和深远。

(二)利合于主:把握利的归宿

孙子强调:“利合于主,国之宝也。”[1]P180为将者只有保全百姓,维护君王的根本利益,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中“利合于主”的特质表现是:领导干部是“人民意志和意愿的表达者,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守望者,是历史进步的领航者”。[3]P1

做为党的领导干部,如果一上任就私心居上,先考虑私利或小圈子的利益,那么,不仅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更谈不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爱戴,更严重的是极有可能陷入腐败的深渊。

孙子将兵书呈献给吴王,而且在论述中还提到为民是保,这说明孙子心中的主,不仅是吴王,而且还有民众。领导干部的主是谁呢?其一,天下。古人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项羽是英雄,但他的境界定格在“不能锦衣夜行”上;梁山好汉是英雄,但他们的境界定格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上;唐宗宋祖是英雄,但他们的境界定格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上;毛泽东的境界,是追求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4]今天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具备天下观。其二、国家和民族。古人讲,“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思考问题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思量的。其三、党和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干部自从宣誓加入党组织那天开始,就应该履行入党誓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5]P27-28其四、各级党委政府。“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5]P30因为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是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实现的,所以,与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持一致,就是“利合于主”。

(三)非利不动:坚持趋利的决策原则

孙子指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1]P230。孙子提出“三非原则”,甚至可以认为这是孙子发出的严厉警告,警告领导者的决策必须把握利害原则。

关于利害的相关论述散见于《孙子兵法》的多个篇目,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其一,智者必须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1]P137考虑有利因素,不仅有利于完成任务,而且还有利于扩大战果。考虑不利因素,则利于消除祸患。趋利的决策不仅要考虑如何完成任务,而且要考虑任务完不成的情况下,如何把损失降到最小。其二、杂于利害有其理由。“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1]P23光知还不行,还要尽知,知道得越多越好。其三、利是动与不动的基本依据。即:“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1]P231这个依据在《孙子兵法》中两次提到,而且曹操分别作了注解,这也说明曹操很重视、推崇和认可这个原则。

趋利的决策,在于不仅要有办法,而且还要看办法是否高明、深远、全面。判断是否高明,关键在于办法是利大于害还是害大于利。判断是否深远,关键在于办法是害眼前利长远还是害长远利眼前。判断是否全面,关键在于是否反复琢磨利害关系,办法是利局部还是利全局,归根到底是因利而动。古语讲得好,“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过程中必须拿捏准确。

二、道德层面取义

《孙子兵法》对将帅提出了“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品性要求,“择人任势”的谋略要求和“兵者诡道”的道德约束,这体现了战略思维品质在道德层面取义的特点。领导干部传承《孙子兵法》战略思维遗产,优化战略思维品质必须做到做人尚德,做事贵智,要具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品性,遵循“多谋善断、择人任势”的谋略要求,体认“兵者诡道”的道德约束。

(一)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取义的品性要求

“儒家尚义,以为作事只须问此行为应当作与不应当作,而不必顾虑个人的利害”。[6]P359顾虑个人利害就是不义,顾虑大众利害就是义。习近平和李克强均在不同场强调,当了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就要断了发财的路,这是强调取义品性。

孙子在分析了“六地之道”和“六败之道”后,紧接着论述:“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1]P180在孙子看来,将帅懂得“六地之道”和“六败之道”不难,只要善于观察与思考,就可以把握,难的是战略思维品质中锤炼“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品性,所以在行文上作这样安排。孙子认为,为将者只有不求名利,不怕担责,具备淡泊取义的战略思维品质,才能把握战道,把握战机。否则,难成大器。

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品质中,取义的品性表现在不要明哲保身,而要舍生取义。少数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中存在极度失衡,认为企业老板或专业技术人员,智商情商并不比自己强,而物质生活方面远远强于自己。这种失衡往往也成为滋生腐败的心理因素。当然,归根结蒂还是因为不具备取义的品性。锤炼品性,就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特别强调,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少数领导干部缺乏这种战略思维品质而言的,这也为领导干部如何“做人、做官、做事”指明了方向。

(二)择人任势:取义的谋略素质

孙子强调的谋略素质,主要表现在谋势、谋奇、谋机。势是制胜的前提,奇是制胜的核心,机是制胜的关键。战略思维过程中如果不能任势,那么奇和机就无从谈起,只有在任势中才能发现奇和机。如果任势而不能把握奇,那也无法制胜。孙子讲,“正者当敌,出奇制胜”,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势和奇都具备了,但不具备机,那就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关于谋势,孙子提出了什么是势、如何任势,如何择人任势三个问题。领导干部要充分利用形势,不能苛求部属,这是择人而任势。孙子用比喻说明势是一种迅猛而不可阻挡的态势。从物理学原理认识势的概念更加形象,当相互联系着的事物聚集成一个强大的不可阻挡的态势时,就形成了强大的势能,这就是势。孙子用滚动的木头和石头来解释如何任势,认为势可以转化为动能,领导干部任势就是把势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关于谋奇,孙子既提出了运用的一般原则,也强调了奇的变幻无穷,还提出了谋奇的关键。比如:“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1]P71,当然,这仅是一般原则。实战中,更多的是运用正奇变化。“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1]P72这是强调变化无穷。“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1]P88只有懂得在变化中谋奇,才能取得胜利,这是讲谋奇是取胜的关键。关于谋机,主要包括不战而胜的胜机思想、立足不败的待机思想、变中求胜的创机思想和兵贵胜速的夺机思想[7]。

优化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以义为统揽,必须着力提高取义的谋略素质。简言之,对领导干部来说,谋势造势就是要发动群众,积累势能,营造必胜之势。握机用机就是要把握先机,没有时机,要等待时机,创造时机。出奇制胜就要强化基本功,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难题。

(三)兵者诡道:取义的道德约束

孙子列举了十二个诡道。孙子没有用“诡计”“诡诈”,或直接用欺骗,而是创造了诡道这个词,值得玩味。表面上看,这十二个诡道,近似残酷,不尽人情,现实生活中,有人将这十二个诡道用于不当争利,不当争名,还堂而皇之的冠之以孙子的名义,着实误解了孙子。如果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孙子兵法》,就可以发现孙子强调的诡道是受德制约的,这体现了孙子取义的道德约束。

为什么呢?因为从诡道使用的原则来看,孙子的整体要求是合利而动,孙子关心的是民众利、国家利、天下利,一切求私利的诡,都不能称之为诡道。从诡道的手段选择来看,孙子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以力服人,而是以德服人,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出攻城下策。其手段也是受德制约的。从诡道使用主体的修养来看,孙子提出了“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品质。如果实施主体没有这方面的品质修养,就不可能把握战机,也不可能顾全大局,因而也不是真正的诡道。

西方战略经典理论认为,“诡诈就是行动上的变戏法”。[6]p205而且没有关于道德的论述,优化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万万不能以此为依据,弱化道德二字,而应该强化道德,加强党性修养,领导干部必须遵循和强化道德约束。

三、认知层面重知

《孙子兵法》不仅论述了何谓知,知什么,如何知,而且对知还提出了尽知和先知的要求。领导干部传承《孙子兵法》战略思维遗产,优化战略思维品质,必须把知作为战略思维的重要任务,遵循知的基本规律,运用知的基本方法,明确知的基本渠道,把握知的基本要求。

(一)胜可知,而不可为:重知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孙子不仅提出“知”的命题,而且对“知”有独特的认识。比如:“胜可知,而不可为”。[1]P55胜利可以预知,但不能强求。知的结果决定胜与败,最好的结果是百战百胜,最坏的结果是非战百殆。知什么?孙子认为,知要害、知关键,方能预知胜负。对于知的要求,孙子认为,要尽知、先知。只有尽知和先知,才能有利于把握战机,有利于决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孙子强调的重知与今天领导干部强调的重视调查研究是同样的道理,其基本规律适用于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过程。领导干部重知,在实践中要全面把握主客形势。尤其要从整体宏观上把握道天地将法。要调查研究,深入掌握具体实际,尤其要了解真实情况。要重视信息,动态把握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动态的,随机应变,经常性的,尤其要收集变化的信息,潜在的信息,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信息。

(二)五事七计:重知必须运用的基本方法

孙子对五事七计的表述,展示了三种基本思维方法。

要素思维。即,要知就要知道天地将法五要素。对领导干部来说,道,就是看能否促进社会发展、单位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领导干部站在事业发展或单位发展的高度,或站在更高层面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某个人、某些人、某类人的利益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服众,否则,视为无道。天地,是客观条件。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做什么就能成什么的,而是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制约。将者,智信仁勇严,这主要是领导干部能力和素质的修养。法是是军队的条令、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责权划分、官吏职位的管理。总的看来,知就是知这五个方面。

比较思维。知道这些要素的情况之后,还要善于进行对比,具体可以对比七个方面的事项。这七个方面是五事的展开,其内容均可归于五事范围内。实际上,领导干部在战略思维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删减或适当增加,这都要因情而定。

庙算思维。就是对所有的情况做一个框算,有一个总体评价。孙子提出庙算的概念,用今天的话语讲,就是框算,把前面的要素分析和对比分析,作一个整体的估算,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不可相于事:重知必须运用科学的战略思维方法

孙子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1]P237-238孙子否定鬼神之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否由此就认为孙子是唯物主义者呢?李零的观点比较中肯,他认为,“孙子比较务实,迷信的东西不太多而已”。[9]P62不过,在后来的军事实践中,依靠鬼神预测胜负仍不鲜见,反证了孙子的难能可贵。

如何“取于人”?孙子说:“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馀不足之处。[1]P98策之,就是要仔细筹算,以了解判断敌作战计划之优劣。作之,挑动敌人来了解其活动规律。形之,指以佯动示形,以了解敌方的情势。角之,通过对敌作试探性较量,来掌握敌人虚实强弱情况。知已知彼不能只是静态分析,还需要动态了解对方。领导干部在化解矛盾、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策之、作之、形之、角之四个方法都可运用。此外,孙子更加重视情报知敌,不仅在《用间篇》中整篇阐述,而且“把情报纳入战略思想体系,孙子可能是战略思想史中的第一人”[10]106,情报知敌是“取于人”的基本方法。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11]p110领导干部战略思维“重知”的基本渠道就调查研究,调查就是深入一线,深入底层,了解情况、掌握信息。研究就是归纳总结和分析梳理,找出特点和规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领导干部重视信息工作就是重知的表现。信息的来源渠道也比较丰富,有各级党委信息员报送,有下基层调研,有上级情况通报等等,这些都为领导干部实现知的目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尽知先知:重知必须把握的基本要求

孙子认为:“先知迂直之道者胜:此军争之法也”[1]119。“故明主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1]P237尤其是在《用间篇》中,孙子三次提到“先知”,可见先知在孙子的情报体系中是多么的重要。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中强调先知,要求不仅先于敌人,而且要先于时代。先于敌人在于造成一种有利的态势,或者占据有利的态势。先于时代,则在于先知先觉,前瞻时代的发展。

关于尽知,孙子认为:“故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得用兵之利矣”。实际上,孙子在讲这句话之前还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话。即:“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1]P23联系上下文理解会更加深入和全面。战争最好不打,实在是要打,也得速战速决。“过去500 年的国际竞争史表明,只有军事‘安全’绝然不够的”。[12]P525-526。战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和冲突。孙子所讲的尽知,就是要求为将者一定要把战争之害预计到最坏的可能。我们常讲凡事做最坏的打算,作最好的准备,就是这个道理。

大数据时代影响人们的战略思维,也为“先知”“尽知”提供了技术条件。计算机实现了数据的数字化,互联网实现了数据的网络化,两者结合赋予了大数据生命力。大数据时代的思维不满足于随机样本,而需要全体数据,大数据探究的不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关联。这些变化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时代的变革正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生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数据给人们提供了“先知”“尽知”的条件。领导干部可以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实现“先知”或“尽知”的目标。

四、实践层面求实

务实是战略的基本价值取向[13]P110。孙子提出“必以全争于天下”“致人而不致于人”“君命有所不受”等观点,对将帅战略思维品质的要求在实践层面体现出务实的特点。领导干部传承《孙子兵法》战略思维品质的遗产,优化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在实践层面,可以且应该追求唯实思维境界、遵循求实基本要求、砥砺务实品性。

(一)必以全争于天下:追求唯实的境界

孙子指出:“必以全争于天下”。[1]P9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为必须采取总体战略以争于天下。总体战略的意义相当于西方战略语境中的大战略,虽然表述不同,但意义并无差异。全的概念涵盖了总体战略和大战略的意义,也体现了战略思维唯实的境界。

孙子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全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1]P35-36。孙子追求的理想状态是既能击败对方,又能尽力减少伤亡或损毁。而且孙子强调,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都要贯彻这一思想。甚至有人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在“全”,“全”的概念把孙子战略思维品质的唯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狭义上理解“全”,其意义与“破”相对。从广义上理解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钮先钟将其分为三种可分又不可分的意义,即:总体、综合和宏观的意思。[10]P95在战略思维领域,求“全”的途径就是这三种趋势或方向。孙子战略思维品质中内含这样的取向,值得领导干部借鉴。

各级领导干部所思考的问题虽然大小或层级有所不同,但战略思维品质中求全的因素不可缺少。全也是唯实的最高境界。孙子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都提出求全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对象,根本逃不出战略或战术的各个层面。因此,求全也应该成为优化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的题中应有之义。这里所讲的全,与大局意识或大局观念不谋而合。领导干部并非全才,但必须能够统揽全局。比如:国家领导人不可能也无须知晓如何制造核武器,但应当懂得要不要造、什么时候造、造多少。市长可以不懂建筑,房子怎么盖、盖多少、盖在哪里,是建筑学家和建筑工人的事,但让市民能否买得起、住得上好房子,则是市长的事。判断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是否达到唯实的境界,就是要看其在战略思维的过程中,是谋全局还是谋局部,谋长远还是谋眼前,谋公利还是私利,谋全胜还是破胜等。

(二)致人而不致于人:遵循求实的主观能动性要求

孙子指出,“致人而不致于人”。[1]P84致人是指调动敌人,致于人是指被敌人调动。孙子强调力争主动,力避被动。主动和被动的决定因素,除力量对比之外,还包括心理。想要比敌人高明,高明之处就在于出人意料。领导干部化解矛盾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主动与被动之间纠结。无论什么问题,主动权在手,一切都好解决,一旦丧失主动权,很多问题都会付出较大的代价,甚至一败涂地。

“战略学的研究以思想为起点,以行动为终点”。[10]P96从起点到终点必须有强烈的主动意识。否则,思想与行动就是两张皮,正如有些领导干部的想法很多,缺乏主动意识,想法难以实现。起点到终点之间的连接纽带是战略思维。由此得出结论,战略思维品质也必须有强烈的主动求实意识。

历史上较早时期,战略思想、战略计划、战略行动往往集中,由一人负总责,恺撒、亚力山大或拿破仑等战略大师就是如此,中国历史上的战略大师也是如此。即便在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时,也是集战略思想、战略计划和战略行动于一身。但是,今天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三者在较高的层面上可以分离,这样的发展方向,对战略研究来说是好事,也是发展的必然。对层级较低一级的领导干部,可能集思想、计划和行动于一身。在这个层面上,要想细分,恐怕较难。譬如县委书记或乡镇党委书记,可能就是想法的产生者,也可能同时是计划的制订者和计划的执行者。这就要求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品质必须具备强烈的主动意识,否则会陷于被动。

领导干部在给部属安排任务或布置工作的时候,必须想到部门拒绝或打折扣的可能性,因此领导在安排或布置之前,要考虑回旋方案,要么自己可以亲自做,要么有替补人员补位,一旦遭遇拒绝或打折扣的现象,才不致于被动。

(三)君命有所不受:砥砺务实的品性

尽管“君命有所不受”[1]P134这句话常常应用于生活当中,但人们对孙子的本意理解却稍有差别。曹操认为,“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1]P135还有人认为,“决必胜之机,不可推于君命,苟利社稷,专之可也”。[1]135综合理解,决胜机会到来时不能受制于君主的命令,只要利于社稷,便可为之。就是担当务实,也正因为有担当实务的品性,才有君命有所不受的底气。

习近平强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2]P400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求真务实是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中基本的品性。

实干中砥砺务实品性,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群众的期待。各级领导干部唯有务实地直面矛盾和问题,接受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在担当中砥砺务实品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还是急难险重的问题,担当的勇气和从容的静气就显尤其重要。即便出现失误,也要有胸怀坦荡、承担责任的气度,认真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在服务群众中砥砺务实品性。孙子对将帅的战略思维品质强调“为民是保”,对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品质的优化来讲,“为民是保”就是要求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作风上深入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

[1]吴九龙.孙子校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3]陈晋.读毛泽东扎记[M].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9.

[4]唐双宁.毛泽东的气质[N].光明日报,2013-12-02.

[5]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书店,2005.

[7]陈壬达.浅析孙子兵法中的战机思想[J].武警工程大学学报,2012,(2).

[8][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9 李零.兵以诈立我读《孙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钮先钟.孙子三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钮先钟.战略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 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孙子兵法孙子
《孙子兵法》组歌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思维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
“四个全面”是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领导干部的必备能力
学习毛泽东战争指导上的战略思维品格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