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球正手技术因素剖析及对策研究
2015-03-26林启勇宋佩双
董 雷,林启勇,宋佩双
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球正手技术因素剖析及对策研究
董 雷,林启勇,宋佩双
网球运动是一项集健康、优雅、时尚、文明于一体的体育运动。与其它的运动项目相比,网球运动具有较高的可参与性、观赏性及休闲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命在于运动的内涵也有着更真切的体验。而网球运动以其卓越之风姿,潇洒之气度,皎洁之气质,高雅之格调成为体育运动中的“佼佼者”,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美誉度和极强的影响力,也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健身运动项目。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的网球运动得到了快速普及与推广[1]。然而,由于网球运动技术的复杂性等诸多问题,导致网球初学者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最终导致部分网球初学者对网球运动失去了学习兴趣。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内150名高校网球初学者进行问卷分析,阐明影响网球初学效果因素,期望为网球初学者的正手技术问题解决困扰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从山东省内54所本科院校中抽取15所高校中的150名网球初学者为研究对象:济南5所;青岛3所;东营、淄博、烟台、聊城、临沂、滨州、潍坊各1所。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15所高校的150名网球初学的大学生关于影响网球初学效果的正手技术因素进行调查。
1.2.2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对问卷调查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山东省15所高校的150名高校网球初学者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影响网球初学效果的击球因素(可多选)主要有:击球点不固定(84人次,占56.0%)、腕关节不能相对固定(103人次,占68.6%)、转体不充分,引拍过大(124人次,占82.6%)、手臂发力击球(143人次,占95.3%)。
2.1.1 击球点不能固定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击球点不固定是影响网球初学者正手击球效果的第四因素,网球击球点就是网球拍接触网球的空间位置,就是指人与球的位置关系。正确的击球点应是肘关节自然弯曲,手臂持网球拍自然放松于身体右前方(右手持拍为例)的腰部高度。
用一个立体的概念来界定击球点,即高低、前后、左右,要准确的找出最佳击球点最少要从这6个空间位置来确定:1)球拍与球接触点与最佳击球点的左、右位置关系。如果球拍与球接触点在最佳击球点的左侧,会出现夹着手臂击球,大臂不能发力击球,只能靠小臂的内旋击球;如果球拍与球接触点在最佳击球点的右侧,会出现大臂过度伸开,大臂发力困难,只能靠小臂的力量往回搂球。这两种情况会造成击球效果绵软无力,长时间击球也会造成腕关节的运动损伤。2)球拍与球接触点与最佳击球点的前、后位置关系。如果球拍与球接触点在最佳击球点的前面,会出现上体前倾、手臂伸直去够着击球,不容易借对方的力量击球。如果球拍与球接触点在最佳击球点的后面,会出现身体被来球挤压、手臂弯曲,击球时间不够从而被迫用球拍去将球挡回。这两种情况会造成击球下网、出界和处于被动的防守状态。3)球拍与球接触点与最佳击球点的高、低的位置关系。如果球拍与球接触点高或低于最佳击球点的位置,初学者不能借力击球,导致击球不够扎实。
准确的击球点对网球初学者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这不仅需要熟练的步伐基础,而且需要准确的来球预判和良好的击球节奏[2]。但是对于网球初学者来说,对网球的球性不熟悉,不知道网球落地后弹出的距离是多远;更不知道不同打法的来球落地弹起后的飞行落线是怎样,找准击球点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这就是影响网球初学效果的原因之一。
2.1.2 腕关节不能相对固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腕关节不能相对固定是影响网球初学者正手击球技术的第三大因素,占到68.6%。合理的击球技术在向前挥拍击球时,应以肩关节为轴转动,前臂和手腕保持相对固定,肘关节和腕关节应保持水平。
但是网球初学者在他们理解打出网球的上旋是靠手腕的快速提拉过网。在他们刚刚接触网球时,总是打不好,不是把网球打下网,就是将网球打出界外,击球的稳定性很差。主要是由于网球初学者的腕关节不能相对固定,导致击球时腕关节动作容易形变,球拍拍面击球瞬间就不能控制好合理的拍面角度[3]。如果腕关节击球时向上转动,呈“开拍面”击球,回击的网球大多会飞向空中,甚至飞出周围的护笼;如果腕关节击球时向下转动,呈“关拍面”击球,回击的网球大多会下网。一般来说,击球时腕关节应保持水平击球,要求拍面略前倾约为5度左右,并向前挥拍。腕关节相对固定来控制拍面角度,最佳的击球拍面角度应该根据对方的来球和自己想要打出什么效果的球(上旋球、下旋球、平击球等)来综合考虑。因此也腕关节相对固定是网球初学效果的第三大因素。
2.1.3 转体不充分,引拍过大
从调查结果中看出,转体不充分,引拍过大是影响网球初学者正手击球技术的第二大因素占到82.6%,这是影响网球初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引拍技术应根据对方的球速来确定引拍的速度与大小,为了保持击球的连贯性,引拍时先转体,当对方打过来的球落到本方场地时,再开始向后引拍,为下一步连贯击球做好准备[4]。
但是在实地的访谈中并且观察了初学者打球的正手击球动作(右手击球为例),网球初学者在对打中都是靠手臂的力量去击球,完全忽略左肩转体引拍。并且大多数网球初学者引拍时身体与大臂所成角度都大于90度,造成了击球时引拍过大,引拍过大造成直接后果是延长了球拍到击球点的击球距离,用时过多,在紧张的击球状态击球的准确性大幅下降,增加了击球难度。因此这也是影响网球初学效果的另一大因素。
2.1.3 手臂发力击球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网球初学者用手臂发力击球占到95.3%,是影响网球初学效果的首要因素。网球初学者用手臂发力击球,击球的稳定性差,击球效果绵软无力,长期用手臂击球还会对肘关节和腕关节造成不可恢复的运动损伤。
挥拍击球是一个超越器械的鞭打动作,即:蹬地——伸直膝关节——转髋——转体——手臂绕肩——肘伸直、前臂内旋[5]。在击球过程中外侧腿和髋关节不失时机的进行蹬转用力,可以促使腰部和胸部带动手臂进行快速鞭打,从而完成合理发力击球技术。手臂只是鞭打动力链上的一个末梢环节,但是初学者往往只是通过手臂发力击球,动力链中最主要的蹬地——伸膝——转体技术基础却丢失了。这样很难做到全身协调一致地鞭打用力。
如果手臂发力击球,很容易将球击出边线或底线;手臂用较小的力量将球控制在场地内时,球速较慢,过球网后质量较差,往往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防守状态,给对方创造出制胜分的机会。初学者如果长期发力击球不但在技术上停止不前,而且会造成初学者心理上害怕击球,不敢发力击球,只能将球挑或挡回对方场地。长期技术停止不前,对击球形成恐惧心理,更会造成情绪波动,对网球有种失落感,最终会离开网球场地,离开优雅的网球运动。因此,这是影响初学效果最主要的因素。
3 提高网球初学效果的对策
3.1 加强初学者步伐练习,尽快熟悉球性
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有由快到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学习规律。网球初学者对击球点难以掌握,主要是由于网球的球性不熟悉(球的速度、弹性、落点及落点之后弹跳等)和步伐的凌乱(不知用何种步伐去接近球:滑步、交叉步、跑步、后撤步等)。因此首先网球初学者应尽快熟悉球性:拍子正、反面颠球、拍框颠球、两人相互抛接球、两人相互滚接球、踢网球比赛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初步练习后,初学者就能够初步掌握网球的弹跳高低、远近及落点的变化,这对击球点的控制会相对容易。其次,增加各种步伐练习:如软梯的多种步伐练习、双脚并拢左右跳、双脚并拢前后跳、侧向滑步、“米”字跑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多种步伐练习,初学者在对打中就能够初步掌握在什么时机需用到什么步伐,在跑动中应该用怎样的速度、跑动多少距离,这样对击球点的控制会比较准确。
3.2 严格要求,规范引拍
不转体和引拍过大也是初学者最容易出现的不规范动作。当初学者初学时教练要严格要求学生右手持网球拍引拍时左手要与引拍同时向右侧转动,这样既可以避免初学者不转体,又可以避免引拍过大;教练也可以让网球初学者站在围网前(根据初学者的身高离围网一段合适的距离),背对围网,引拍时不能碰到球网;快速喂球,加快喂球的节奏,当初学者刚刚击球后,就开始喂下一球,让初学者来不及大引拍,慢慢初学者就会改变大引拍的习惯[6]。
3.3 帮助建立“动力链”发力概念,培养初学者合理的动作定型
网球初学者在学习正手击球时,通过教练示范、图片、幻灯片或视频等教学手段或方法。先让初学者建立正确、完整的“动力链”发力概念和直观的技术感觉,然后教练员采用多种特定练习手段帮助初学者尽快建立动作定型:双手体侧前抛实心球练习、双人拉毛巾练习、转髋练习(将球拍置于身后,双手分别抵住球拍两端,向两侧转动身体)、教师从身后拽住球拍头,让球员体会向前挥拍时腰部的转动及腰部的发力先于手臂[7]等等。
3.4 提高初学者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的鉴别力
合理网球技术动作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与每个人的身体运动基础(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有关。网球初学者在缺少鉴别能力的初学阶段,会向比自己稍微打的好的同学学习,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将自己原来的动作结构改变。因此,首先在初学开始阶段,教师在课上用正确的示范动作做出示范讲解,将技术动作的原理和发力方式讲解透彻、明白;通过观看一流水平网球运动员的技术慢动作讲解,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提高初学者正确动作的鉴别能力。其次,要告诉初学者不要盲目模仿同学的技术动作,在模仿同学的技术动作可能将自己带入歧途。第三,在初学者进行对打练习时,教师带领其他初学者在场地一侧进行观察,并让初学者去分析对方的技术动作,提高初学者的辨别能力。
3.5 加强初学者身、心、智的有机结合
网球运动是一项运动技术复杂的运动。首先需要初学者要有足够技术动作的身体练习:从徒手挥臂练习——持拍挥拍练习——有球原地击球练习——有球的移动练习——双方的对打练习,每个层次的递进都需要身体无数遍的练习。其次,在以上每个层次动作固定的同时,教练员要尤其加强初学者的心、智的同步练习,因为网球运动更是双方心理素质与智慧的较量。比如:在每个层次练习时,要有落点、失误次数及线路要求,同时让其他的同学在一旁进行干扰或者用音箱播放嘈杂的声音,或者经常变换练习的环境等手段来加强网球初学者的心、智练习。让初学者在开始就要身、心、智有机结合的练习,为自身网球水平的提高做好铺垫。
4 结语
通过对影响初学者初学效果因素的正手技术因素分析归纳,靠手臂发力击球是影响网球初学效果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网球初学者学习正手击球技术的难点、重点技术。击球点不固定、腕关节不能相对固定、转体不充分,引拍过大,这三个影响初学效果因素随着初学者学习的深入和教练员的严格要求与指导,初学者能够慢慢克服不合理技术动作。同时在网球初学者错误动作纠正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纠正方法,还要考虑到每位初学者理解能力和运动基础,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初学者不合理的技术动作,使初学者体会到正确的击球效果和合理的击球技术。
[1]陈 昱.我国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1).
[2]党 波.网球正手击球技术[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7).
[3]安 辉.网球初学者正手归类错误的分析与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0(5).
[4]曹 峰.浅析影响初学者网球正手击球效果的几大因素[J].考试周刊,2010(48).
[5]仪名蕾,毕研嵩.网球正手挥拍击球的力量来源[J].当代体育科技,2013(18).
[6]王丽平,余 群.网球正手击球术训练及常见错误的纠正[J].安顺学院学报,2012(3).
[7]陈建峰.对网球正手向前挥拍中错误动作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33).
The 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 Tennis Forehand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DONG Lei,LIN Qiyong,SONG Peishuang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在山东省15所本科院校调查影响网球初学效果正手技术因素,结果表明:击球点不固定;腕关节不能相对固定;转体不充分,引拍过大;手臂发力击球是影响网球初学效果的四大关键因素。因此要对初学者加强步伐练习,尽快熟悉球性;教练要严格要求,规范初学者引拍动作;帮助建立“动力链”发力概念,培养初学者合理的动作定型;提高初学者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的鉴别力;加强初学者身、心、智的有机结合。
网球;初学者;正手技术
Usingquestionnairesurveymethod andmathematicalstatistics,technology factorsofaffecting forehand tennis beginners'effect in 15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tting point being not fixed,wrist joint being relatively fixed,not fully,racket back too and arm power shots are the four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s of tennis beginners.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pace for beginners to practice,to be familiar with the ball,for the coach to be strictwith as soon as possible,to take action and help build specification beginners chain of" power"power concept,to cultivate a beginner finalize the design of reasonable operation and improve the beginner rightaction,to strengthen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beginners'body,mind,intelligence.
tennis;beginners;forehand technology
G845
A
1003-983X(2015)01-0077-03
2014-09-29
2013年滨州学院校级优质公共选修课程建设项目(BZXYYZGX201378)
董 雷(1986-),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滨州学院,山东 滨州256600 Binzhou University,Binzhou Shandon,25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