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崆峒武术课程开发与设置的相关因素研究

2015-03-26梁燕飞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文化遗产

梁燕飞,张 玲

崆峒武术课程开发与设置的相关因素研究

梁燕飞1,张 玲2

崆峒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西部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以泾渭流域这一特殊的地理区域,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项目。由于受地域、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崆峒武术的开发还是远远不足的,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和体系。因此,通过崆峒武术的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将崆峒武术课程引入地方学校传统项目课程中,可以丰富学校学科,发展地域传统文化,打造地域传统优势项目,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项目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设置崆峒武术课程的意义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崆峒武术则是传统武术的重要一支,是中华民族西部地域的文化瑰宝,贯穿了西部地域的民族传统项目的发展史,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以追述到远古时期,是泾渭流域远古文明的重要部分。传统武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中国武术的基础与躯干,更是中国武术的主体,现代竞技武术只是中国武术中一个小分支,是传统武术分化与发展的最简单体。传统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术道并用,以技击为主体,集自卫、健身、修身等功能于一体,既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地域民族特色活动,又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性、传承性等特征。将其作为一门学科与课程来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1 优越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具有多样性、经济性、娱乐性、趣味性、艺术性、文体合一的自身优势,而地域传统武术除具有以上优势外,还结合地域特征形成乡土气息浓郁、独特的民俗性、地域文化性、民族传承性、群众参与性等特征和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1]。另外,地域传统武术项目固有的强身健身作用,地域文化的群体娱乐作用,地方民俗孕育的道德教化作用,参与群体的民族凝聚和意识统一作用,弘扬地域民族文化作用和地域竞技作用,使地域传统武术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之现代信息化速度的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崆峒武术已经成为六盘山周边地区泾渭流域重要的民族体育项目,地方民俗性活动,这些优势决定了崆峒武术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文化及经济等多种价值。

1.2 局限性

崆峒武术作为优秀的地域武术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固然保留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的自身优势,但这些优势给传统武术也带来了一定的发展阻碍,如地域武术传承的局限性,经济效益的差异性,理论思想的意识性,技术内容的神秘性等,因此,目前大多数传统武术发展相对滞后,分布广泛,保守且固步自封,有地域特色却缺乏大众参与,参与人数少,开展落后,地方政府重视不足,社会、学校、竞技都比较落后,随着社会的转型,中国传统武术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文化低位,没有了话语权,失去了文化自信与自尊。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传统武术独具特色的健身价值,从人们的体育消费领域中慢慢淡出[2]。崆峒武术作为传统武术项目,同样保留着这样的不足之处,分布于泾渭流域,项目多,内容繁杂,门派众多,以平凉、固原、天水、广东沿海及国外人群为主,大多以师徒传承为主,社会认同差异较大,突出的、较好的、完整的崆峒武术较少,而且人员复杂,民间人士多十分保守,固步自封,这些都对崆峒武术的开发与设置带来不利影响。

总之,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主体部分,无论是在学校范围内,还是社会范围内发展均较落后,崆峒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样也面临着传统武术发展的共同问题,因此,将西部地域文化——崆峒武术课程引入学校,并进行相关深入研究,整合资源,借助学校的自身优势,去粗存精,形成适合推广,独具崆峒武术特色的教学内容。借鉴其他地方优秀拳种发展经验,深入探讨,规范发展,形成体系完整,协调统一的西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崆峒武术概念

崆峒武术是以“陇山文化”为依托,“崆峒山”为标志,“崆峒拳械”为主要表现形式,源于文化深厚、意蕴深远的陇山及周边地区,分布泾渭两岸广大地区,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形成以拳术、器械、套路、养生和对练等多种运动形式,具有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3]。对概念的理解,将对崆峒武术课程开发起到引导作用,将崆峒武术从理论、技术、经济及文化角度全面开发,形成适合学校范围的现代教学内容体系。将崆峒武术课程设置成为地方的、民族的、传统的和文化的学校课程,形成以拳术、器械、对练和养生为主体的技术教学内容,以地域文化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地域特色课程。

3 设置依据

3.1 学校体育课程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国家体育总局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4]”另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进行过全国武术的挖掘与整理工作,全国共有129个“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西北地区特色地方拳种——八门拳等入选其中,而崆峒武术由于分布广泛,体系繁杂,并受到其它客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才进行了具体的挖掘整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已经成为甘肃省分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地方旅游经济项目,2008年6月13日甘政发[2008]43号文件,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已经将崆峒派武术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甘肃省民间杂技与竞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在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崆峒武术文武学校,进行崆峒武术的传承与保护,但是内容还较为简单局限,并没有真正地将泾渭流域崆峒武术进行系统全面地挖掘整理。因此,借助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指导,结合地方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利用地方高校资源环境,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精神为主要依据[5],为体育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然而,除少数地方高校和发达城市高校课程开发与设置颇具特色外,尤其是自治区高等院校课程地域特色突出,绝大多数高校实施课程开发结果并不尽人意。因此,结合体总《改革与发展纲要》和《指导纲要》将崆峒武术课程设置成为目标清晰,内容丰富,考核量化,符合体育教学评价的学生运动参与、掌握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提高、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社会适应地方品牌学科。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思想指导

源于UNESCO(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思想倡导,民族的和传统的非物质特色文化受到重视[6]。我国从2003年文化部正式启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制定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同时于2011年6月1日,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上和文化法制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7]。西北地区各省也相继进行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工作,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于2014年1月12日正式成立,前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工作,先后公布了3批333项省级非遗名录,61项入选国家级名录;450名民间艺人成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41人成为国家级传承人。花儿、皮影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甘肃省已经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崆峒派武术顺利入选甘肃省2008年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甘肃省民间杂技与竞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利用地方政府、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文化经济开发机遇,将崆峒武术分区域、分特色、分种类进行传承与保护,开发与设置崆峒武术课程,丰富学校课程门类,体现地方传统体育文化。

4 具体措施

4.1 崆峒武术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依据《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指导,开发与设置崆峒武术课程将有效地推动全国地域体育教学改革。西部地区,除西安所属高等院校外,大部分是地方性普通高校,与其它地方高等院校一样,其生源基本来自地方的学生,因此,开发与设置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崆峒武术,有着丰富的群众基础和地方优势,项目易于开发,学生易于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自豪感、自信心,更加热爱家乡,并以家乡民族文化为荣。另外,崆峒武术种类丰富、特色突出,拳术简单易学,适合广大师生学习;崆峒武术本身不需要过多的设备器械,有一片活动场地即可,经济实用;拳术动作朴实大方,攻防清晰,没有激烈的对抗,不分年龄、性别,运动量可以根据自己身体需要调节,适宜于各类群体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增强彼此间的感情。因此,加强地方或民族特色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是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精神的贯彻落实,将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认可,提高地方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及时了解民族体育文化内涵、感受民族大家庭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4.2 崆峒武术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地域文化

崆峒武术课程内容设置应注重课程教学的实用性、课程的地域特色及现代教学的时代特征。课程内容应由崆峒武术文化、崆峒武术拳械和崆峒武术德育三部分组成,注重地域历史文化与特色,通过具体技术教学的形式,结合相关的武德等内容,形成具备地域民族特色的崆峒武术传习场所和校园氛围,即传统武术的“文化场所”或“文化空间”[8],崆峒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教学阶段,即所谓的初段、中段和高段三个层次[9]。现在的武术教学,从教育的场所、组织等和其它的体育项目没有区别,唯一的不同就要进行专门的武德和武礼教学。结合该区域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域崆峒武术拳种,既有社会普及度,又能通过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的教材内容,形成即有图像、文字资料和电子信息的书电一体教材资料。将崆峒武术理论、功法、技术、技击和武德整合于一体的地域崆峒武术教材内容,形成具有西部地域特色的和学校独特的崆峒武术课程。以社会需求广泛、服务地方群众文化、普及面广的原则,使得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适合现代体育教学的业余辅导、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大众生活服务的独特地域文化的崆峒武术。

4.3 打造地域民族特色教学环境与场所

崆峒武术是西部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依托崆峒山地理文化资源,借助地方政府的文化品牌开发,参照崆峒武术学校“崆峒武文化”的环境营造,在泾渭流域所属的地方性学校和高等院校进行崆峒武术的文化环境渲染和活动场所的装饰,以崆峒武术学校为例,设置专门的演武场、崆峒武术练功厅、古典传统式的建筑设计等,让人进入学校就感觉到传统的文化气息,感觉到崆峒武术的震撼,根据条件与历史资源有效结合,武术教学场所周围进行崆峒武术拳种和人物展示,体现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另外,通过完整的教学仪式与礼仪规范,如教师的服装、学生着装和崆峒奇兵等,使得校园武术场所上,受教育者感受到崆峒武术文化气息。但是其它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由于受到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基本上没有了古代“书院”传统文化气息,因此,进行学校体育课堂环境的布置和校园环境的布置,就显得尤为必要。如南京体育学院的“中央国术馆”场所,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和蔡先生华拳英姿,武汉体育学院重竞技馆和温敬铭老先生塑像等,都是地域传统武术文化的布置与装饰,使得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呼应,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崆峒武术教育环境与场所。

4.4 校地合作,形成共赢师资体系

崆峒武术的重要传承与发展地是泾渭流域的崆峒山周边地区,这里武风浓厚,民风古朴,练习崆峒武术已经历史悠久,民间有许多的优秀的拳师,而且其中一些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已经成为地方学校和高等院校的重要师资,但主要接受的是竞技武术教学,自幼掌握的传统武术会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因为长期偏重竞技武术套路教学,而造成技术退化或荒废[10]。而现代学校教学和技术的传承主要是依靠师资力量进行,加强现有师资力量的培养,通过校内培训和利用各种机会到民间向著名的武术家、主要流派的武术传人学习、到传统武术赛地进行交流等,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1];再者聘请民间有造诣的崆峒武术专家、拳师或传人,因为对传统武术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民间部份是其保护的主体[12]。充分利用泾渭流域民间武术的珍贵资源,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有效互联,构建灵活、多元、规范的教学实践体系,通过举办讲座、授课、技术交流等形式,扩大师资的来源,建立高质量的地方学校师资团队。

4.5 资源互补,集中优势,扩大影响

崆峒武术分布广泛,除西部地区外,在广东沿海和海外还有两支重要的崆峒武术流派,在历史上,武术的承载者由于生活、追求和切磋交流,许多优秀的崆峒武术拳师,活跃于全国各地,由于种种原因远赴海外,并在沿海与海外迅速发展。而广东省是全国重要的世界交流港口,汇集了众多的地方文化,在这里传授技艺,广泛传播,使崆峒武术漂洋过海,在海外落地生根,广为流传。如日本有崆峒武术场馆、学习者过万人,并于2010年8月在平凉崆峒武术学校进行了崆峒武术的国际交流活动;在广东还有以白义海为代表的崆峒武术传播者,并在学校以体育课程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由于地方经济的影响,中国传统武术项目普遍表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内地不如港澳,港澳不如国外”、“国人贱之,他人贵之”的现象,对于传统武术来说,国内学者十分的惭愧,对西部崆峒武术习练者更是倍感尴尬。现在崆峒武术借助各方面的条件,近年来国内发展较为乐观,但是仍然有着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可以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崆峒武术的学校发展,充分利用地方的优势,增进与流传于沿海与海外的崆峒武术拳种交流,借鉴其在海外的传播经验,利用海外华侨的资金,发展壮大本土崆峒武术[13]。这种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做法还是值得经济欠发达地区借鉴的,重要的是西部学者与倡导者应尽快整理崆峒武术相关文化、价值及传承方面体系清晰,内容详实,风格突出,具备一定规模的崆峒武术,吸引更多资源,提高效率。

5 问题及对策

5.1 主要问题

1)崆峒武术分布于六盘山周边泾渭流域这一广大区域内,项目多,内容丰富,崆峒武术流传下来的 12个拳种(查、华,花、炮、洪、红、通臂、通背、八极、太极、形意、八卦掌),300多个武术拳械,较为流行的套路就有60多个,而且体系复杂,习练人群层次不齐,各地开展也不一而同,给崆峒武术课程的内容设置,教材的创编都造成一定的困难。2)崆峒武术在地方已经兴办了一所文武学校,积累了一些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崆峒武术规范教材,仅是学校武术教师根据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的崆峒武术教学内容,其它地方学校都没有将地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中,而且学校崆峒武术课程师资还很缺乏,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还没有列入地方学校活动中,再者加上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阻碍了崆峒武术课程化的发展。3)崆峒武术同其他传统武术一样,地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无论从影响力,还是发展规模,都比较弱,现代仅河南少林武术的发展值得其他地方传统武术学习借鉴。塔沟、鹅坡、小龙三大武术集团的组建成功标志着登封的武术产业已迈入多元化、规模化经营的新阶段[14]。崆峒武术同样有西域崆峒山,有道、佛、儒家合武一体的文化,同样也有专门的崆峒文武学校,但是整体发展都比较落后。因此,应主要以发展和发掘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崆峒武术,佛道儒一体,结合地域民族特色的崆峒武术品牌,并使之形成武术产业、文化一体的发展规模,如武术馆校、武术表演团体、武术文化传播公司、产品公司、甚至是武术网络游戏公司等等。对此,还应该注意到,过分注重了经济效益的追求,缺少文化内涵的建设,都会影响崆峒武术课程的开发与设置。

5.2 对策与途径

提高认识,结合“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布局1313工程”思路与规划,从思想上重视崆峒武术课程开发与设置;挖掘崆峒武术人才,整合现代以崆峒山为中心的泾渭流域众多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建立崆峒武术师资数据库,利用各种文化活动与崆峒文化交流,定期与不定期开展观摩交流,形成以崆峒山旅游、崆峒武术学校及地方高校为中心交流展示平台,组织学校教师进行崆峒武术交流活动;尽快形成崆峒武术课程教学,利用高等院校各种优势,组织编写崆峒武术教材及相关特色套路保护与传承,将其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并使之成为地域特色课程;以平凉崆峒武校、崆峒山为基点,逐渐引入泾渭流域地方学校与高等院校,从崆峒区中小学开始,向泾渭流域逐渐延伸开来,不能急于功利;利用现有条件,以崆峒山、崆峒武术学校、地方学校及高等院校的教学优势,培养更多更专业的崆峒武术人才;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宣传与展示崆峒武术;规范管理,强化崆峒武术课程设置制度,保障地域特色课程开发与设置成果,并使之规范积极发展。

6 结语

崆峒武术历史悠久,在人类生产劳动、部落战争、防身自卫、宗教祭祀活动、民族融合和独特地理环境的孕育下,形成了西部地域特色的崆峒武术[15]。崆峒武术课程的开发,既丰富了西部地区的民族项目,又为区域群众健身、生活娱乐,丰富地方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其它优势项目与其它地区的高校相比,将崆峒武术作为特色体育课程去开展,既丰富了学校的体育学科建设,也可以将崆峒武术作为一个地区、学校的优势项目发展。崆峒武术课程的开发推广,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与地域特色,顺应地域文化发展的时代需求,树立地方学校文化品牌,保护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不同地区层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崆峒武术课程开发与设置真正意义是保护与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学科建设,树立地域文化品牌,发展地区优势项目以及传承民族传统项目做出积极的贡献。

[1]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郭利利.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2).

[3]梁燕飞,刘崇辉.崆峒武术概念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3(35).

[4]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Z].体政字[2000]079号,2000.

[5]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2002.

[6]百度百科.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EB/OL].http://baike. baidu.com/view/83968.htm?fromtitl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fromid= 265071&type=syn,2013-06-03

[7]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pDuvEtdokZvQBh9HbzWipUsw0ZSS0vZQKqWNVghvw3xLh6Z TSe9E9HWpFb71Fcxv,2013-12-27.

[8]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3).

[9]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段位制[S].2011.

[10]程艳伟,李 延,孙来晶.传统武术在体育高等院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8).

[11]孙永武,于翠兰,徐诚堂.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传统武术特色课程开发研究[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2(11).

[12]邢中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刍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

[13]曲润杰,林凯明,毛爱华.广东省传统武术非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5).

[14]少林拳打进奥运会武术产业化发展暗藏隐忧[EB/OL].http:// www.hnta.cn/Gov/News/s/2008-10/2908334,2007-10-21.

[15]梁燕飞,杨占明.崆峒武术探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4).

The Research of Related Factorsof Development and Set in the Kongtong Wushu Course

LIANG Yanfei1,ZHANG Ling2

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综合分析法对崆峒武术地域文化特色,学校课程的开发与设置的具体措施和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开发与设置崆峒武术课程对保护与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学科建设,树立地域文化品牌有重要意义。

崆峒武术;课程;地域文化;学校特色;传承发展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network retrieval,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gion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f Kongtong Wushu,this paper lead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oncrete measures and problemswhich involve the setting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The development and setting of the cour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enriching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and establishing regional culture brand.

kongtong wushu;course;regional culture;school characteristics;inheritance the development

G807

A

1003-983X-(2015)01-0069-04

2014-08-28

甘肃省“十二五”201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项目(GS [2013]GHB0927);甘肃省高等院校科研项目(2014B-093)

梁燕飞(1981-),男,山西石楼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民族传统体育.

1.陇东学院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2.西峰区中街幼儿园,甘肃庆阳745000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Gansu,745000;2.Kindergarten of Middle Street in Xifeng District,Qingyang Gansu,745000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