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领域分化与职业分工——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形成的社会根源

2015-03-26薛俊义盐城工学院党委人武部江苏盐城224001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分工专业化职业道德

薛俊义(盐城工学院党委人武部,江苏盐城224001)



社会领域分化与职业分工——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形成的社会根源

薛俊义
(盐城工学院党委人武部,江苏盐城224001)

摘要:高校辅导员群体是教育专业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职能的发挥离不开良好的职业道德支撑。涂尔干的社会劳动分工理论分析了职业团体和职业道德形成的社会原因,其中的一些论断有助于理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形成的社会根源。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和高校“生态场域”的现实局面中,考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社会分工;职业道德;专业化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p901-902)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在工作过程中所应当遵守的适用于该职业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是社会伦理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职业分工和职业活动密不可分。职业道德的出现是个体道德成熟的标志,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多样性、适应性等特征。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职业道德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其所出的社会发展阶段相一致。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克服了传统职业道德的局限性,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是职业道德的崭新阶段。

在近代启蒙主义思想家们看来,假定的自然状态中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道德观念,原初社会缺乏道德产生的社会合作机制,伴随着社会合作的持续深入,人与人之间由分散到协同的生活方式转变要求以新的社会秩序取代原始的自由状态,道德、法律、政府等也应之而生。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启蒙思想家关于道德起源于社会合作的观念,并以其社会劳动分工理论详实地阐释了伦理道德特别是职业伦理的社会根源。我们可以借助涂尔干的社会劳动分工理论,考察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产生的社会原因。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社会伦理作用

(一)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理论内涵。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展开不可或缺的力量。2004年8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辅导员的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高校教师队伍,特殊之处在于高校辅导员同时承担着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重职责,其日常工作围绕着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展开,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是大学生群体的勤务员,也是成长之路的引路人。

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者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者,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论内涵。辅导员职业道德的伦理共同体为辅导员群体,行为主体则是每一个辅导员个体,其职业道德具有双重属性,既有伦理实体的属性,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规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将辅导员的职业守则概括为二十字方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基本概括出了高校辅导员应当遵守的主要职业道德要求。具体来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1)政治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遵纪守法;(2)工作上,严守工作纪律、遵守规章制度,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努力开拓创新;(3)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心理需求,培养学生自尊自强、独立自主,对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做他们最亲近、最贴心的人生导师;(4)个人发展上,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理想,努力学习、不断充电,紧跟时代要求。

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清单之中,占据核心位置同时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灵魂的德性为师德。高校辅导员的最重要社会身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师德也就成为最主要的道德要求。师德要求辅导员成为学生人生之路的引路人,以自身的人格、品格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并且以身作则,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合格的道德素养。针对辅导员的其他职业道德要求,都以师德为核心,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才能培养起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才能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工作服务意识。

(二)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定位与功能。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无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辅导员职业道德是辅导员安身立命的根本。

每一个从事职业活动的社会个体,在其选择该职业之时,都在事实上做出了履行相应职业规范的承诺。职业道德是高校辅导员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职业道德的约束下,辅导员的各项职业活动才能顺利实现,才能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对于辅导员群体来说,维护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仍然是其根本任务之一。如果辅导员群体忽视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辅导员群体的整体职业形象将遭遇道德困境,并不可避免地将其引向辅导员职业的合法性等根本问题,职业辅导员将失去社会所提供的包括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物质支持等诸多价值。因而,职业道德是辅导员职业存在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2.辅导员职业道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

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践行者,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大学生处于人生道路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科学合理的参照系和引导者介入。而高校辅导员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生活态度,帮助大学生掌握走上社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可以说,辅导员是大学生“意义世界”的参与建构者。[2]辅导员职业道德则是推动辅导员介入学生“意义世界”的联系纽带。鉴于辅导员职责的特殊性,只有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形象,教育工作才能收获实际价值。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帮助辅导员化德育于无形之中,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辅导员职业道德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高校辅导员群体作为特殊的高校教师队伍,既肩负着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也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展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职业道德的约束下,高校辅导员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职业定位,明确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高校教育的实践工作。高校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各项教学事项和管理事项都需要借助辅导员的参与才能完成,而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是辅导员群体在高校教育中发挥自身价值、完成高校所赋予工作的重要条件。无论是管理学生纪律、督促学生学业进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是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学术研究工作,都不能离开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二、从涂尔干社会分工理论看辅导员职业道德的起源

由于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对于高校各项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故而考察其职业道德的社会根源有助于更好的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而这一问题又涉及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社会起源论,在诸多关涉辅导员职业道德起源于发展的学说中,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或许能够给予我们较为满意的解释。

(一)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

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分工出现的原因在于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持续增加所引发的人际竞争激烈化。在劳动分工出现之前,人们生产水平较低,大部分人从事着类似的生产活动。一个社会所适宜容纳的人口密度是有限的,当社会人口数量和人与人之间交往频率过高时,相似的劳动方式与生活方式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内耗性竞争。[3](p217-219)剧烈的劳动竞争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下降,社会活力降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人们倾向于避免过多人从事相似的工作,从而导致劳动分工出现。社会劳动分工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避免因相似劳动带来的竞争困境,并且能够丰富社会产品,实现不同劳动之间的产品流通和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对话。社会分工打破了人们之间的低层次相似性,使得人们只能参与部分劳动生产,引发劳动对人本身的统治和戕害。但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持续发展又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社会合作,增强了同一劳动群体之间的团结协作,带来人们的职业依赖,以及不同劳动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最终产生职业社团组织和职业道德。[4](p70)

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涂尔干追溯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西方法团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描述了在职业分工中以法团的群体形式表现出来的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法团为职业道德提供了伦理环境和组织形式,使集体化道德生活得以可能。在“原初社会”中,个体与社会的生活“视界”是重合的,个体生活的边界等同于社会群体所能提供的边界。随着社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合作的不断深入,社会与个体的差异逐渐拉大,社会超越于个体的总和,个体常常只能获得部分社会视界。[5](p17)生活“视界”的转变带来伦理道德变化,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直接相关逐渐变为部分相关,这一转变意味着个体更为关注其生活视域之内的事情,这一生活视域往往就是他所身处的行业范围。职业团体有着高度的同质性,团体成员从中获得社会连接纽带,满足个体之间相互交流、理解、帮助的需求。职业团体能够培养劳动个体之间的协同性和职业依赖性,可以说,职业团体重塑了个体,有助于实现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

(二)社会分工与职业道德的起源。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承担社会功能,社会系统能够自发实现平衡,但是仍然需要一种行业规范来调节社会失范现象。社会分工破坏了社会原有平衡,代之以不确定性,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出现裂痕,因而,有必要借助新的社会整合力量,以实现社会规制的目的,使社会重新恢复平衡状态。社会分工的直接后果是工作职业化,同时也带来道德伦理的“职业化”,在传统的社会普适性道德之外,在分工领域形成适用于该领域的行业性伦理规范,即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往往以职业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社会分工发展带来的创造性延伸直接发展出了社会团体的道德,“分工的演进、道德规范的创造、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扩大是齐头并进的过程。”[6](p33)

职业道德是伴随社会分工的发展的必然产物,区别只在于不同的社会分工形态下形成不同的职业道德的具体标准。职业所肩负的社会分工职能与其职业道德要求之间具有一致性。人类社会所寻求的“善”(goods)不止一种,那么每一个专业分工对应着每一种具体的善,行业职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职业伦理是针对特定职业内部从业者而言的规范与要求,使得行业能够有效实现所肩负的社会价值。[7](p3)特定行业群体必须将该行业内的个体整合起来才能维系行业作为整体而存在。职业道德被限定于特定的领域,有多少行业,就有多少对应的道德领域,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向。[5](p9)另一方面,特定群体的共同伦理规范固然出自社会分工的结果,有其职业特殊性,但却不必然意味着这些规范只能适用于分工内部,生活的整体性要求社会个体的职业道德不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念相冲突,这为职业道德增添了新的限制性条件。

(三)社会分工与整合与辅导员职业道德的产生。

上述内容主要分析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与社会劳动分工的内在关联,而具体涉及到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形成问题,涂尔干关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起源于社会分工的理论同样可以用于考察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社会生发机制。

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辅导员个体在最开始参与工作之时,有可能只是为其外在价值而吸引,或者在客观上受制于行业规范。但在实践中,辅导员个体逐渐意识到这项工作本身的社会价值,能够出于个体意愿履行并维护职业伦理,实现了由外在规范到道德自觉的转变,也即实现了职业道德的内在化目标。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同样出自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任何具体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都能够从社会劳动生产形式及其变迁中寻找到现实根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更好地剖析这一问题。

首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共同体与原子式辅导员个体之间中介性质的社会规范,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意义。“道德是受社会制约的人们进行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又是能够通过人们的行为反作用于社会关系的一种能动力量。”[8](p8)辅导员职业道德区别于辅导员个体道德的关键在于群体拥有超越于个体之上的道德“权威”,即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权威能够将自身表现为它所确立并遵循的道德。当辅导员职业道德处于较低层次时,具体的辅导员个体之间的协调连接较少,当职业道德处于较高阶段时,辅导员个体之间联系密切,也更为认可职业组织的权威性。因而,职业道德越发展,职业群体组织就越稳定。[5](p10)

其次,辅导员职业道德与普遍意义上的社会道德规范之间存在一定的梳离性,即波士提马所说的“道德距离”(moral distance),[9](p29-33)尤其是当两者面临冲突之时。例如,出于职业道德,辅导员应当尽心尽力为学生提供排忧解难的服务,但是当他发现学生的行为确实有悖于社会公德之时,辅导员需要在关于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公德之间做出取舍,即辅导员在此情况下无论如何选择,都不是道德上“完备”的选择。但这不能说明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局限性,相反,“去职业道德”的思路违背了社会职业分工的历史事实。社会个体不止生活于职业的道德世界之中,更生活于“生活世界”(Lebenswelt)之中,强调两者的梳离性,将会导致辅导员个体道德经验的贫乏。这从侧面显示出,遵守职业道德反而是辅导员能够恪守社会伦理规范的前提,职业道德成为辅导员与社会秩序之间的联结者。

再者,辅导员职业道德是其履行职业使命的重要保障,职业道德保证了辅导员个体参与群体合作的可行性,加强了他们的团体认同感,成为他们能够发挥自身价值的前提条件。在涂尔干的理论有其积极意义,相比其同时代学者,涂尔干指出了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应当转向现实的人的活动,发现了社会分化过程能够产生新的整合机制,并且看到了职业道德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巨大力量。辅导员选择了这一职业的同时,等于宣布接受并遵守相关社会规制要求,即等于做出了承担辅导员职位义务的公共承诺。[10](p150)反过来看,如果忽视职业道德,意味着个人难以以辅导员履行相应的促进人类福祉的责任,也削弱了辅导员行业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承诺。在这一意义上,职业道德具有维系辅导员个体道德身份和辅导员行业群体的道德形象的双重意义。

三、当前辅导员职业道德形成的社会条件与理论根源

前文主要分析了就一般意义上看,辅导员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与社会劳动分工的内在关联,而具体涉及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形成问题,我们应当考察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社会背景,分析它在何种意义上对职业道德的出现与发展提供现实解释,以及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可能表现形式等问题。

(一)当前辅导员职业道德现状的社会环境根源。

1.社会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各项社会事业也随之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着新的发展挑战。这场变革属于社会整体结构调整,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范围,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均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工作重心转变对道德建设提出更多的要求;再者,利益主体多元化,人们职业活动的目标也随之转向合理寻求自身利益,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价值益发凸显。[11](p23)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既提出了严峻挑战,事实上也为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首先,市场经济为高校辅导员群体提供了物质刺激,为辅导员群体的道德实践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辅导员能够从职业活动中获取生存条件,但同时也为辅导员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动力,涉及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如何合理地寻求自身利益,同时避免不正当谋利行为,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应当说职业选择与职业活动作为个体的生存手段并无不妥,关键在于不能仅仅视市场为商品交换空间,每个人的市场活动都不可避免地牵涉他者,行业道德规范对于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辅导员而言,职业道德促使辅导员遵守相关伦理规范,不仅仅将辅导员岗位作为职业生存活动之用,而是视为个体在社会中发展自我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视为同时实现主体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途径。

再者,社会变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当今时代叙事多元化导致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呈现碎片化趋向,多元价值侵袭之下,高校辅导员的自身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并且许多价值被当代社会判定为合法。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宣讲者,辅导员面临着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个体价值取向之间的平衡关系。这也为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现实要求,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必须取得多元价值与主流价值的双重认可,正确处理好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

2.高校专业化推动。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职业的专业化是社会结构变革的自然产物,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职业的专业化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指一个职业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12](p25)职业的专业化包含多方面内容,涉及健全的专业组织,规范的专业标准、普遍的专业伦理、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再教育系统,等等。[12](p25)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同样需要满足专业化要求。首先,高校辅导员应当通过专业化的培养机制产生,拥有较为健全的专业化培养机构和培养范式;其次,专业化要求健全严格的高校辅导员专业标准;再者,辅导员专业化意味着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包括知识素养、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实践活动能力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建设高水平大学成为21世纪社会建设事业的重要目标。高校教师队伍也应当随之发展,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而专业化意味着对职业道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朝向专业化道路前进。

3.辅导员职业生态倒逼。

当下高校职业“生态场域”加剧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迫切性。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承担着繁重的基础性工作,但大部分情况下,辅导员群体在高校的“生态场域”中却处于社会层级阶梯的下端,这样的结构性安排与辅导员的付出并不对等。所以,现实中许多辅导员迫于职场压力,对辅导员工作热忱不足,难以全心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我国现行辅导员准入机制和提升机制存在问题,缺乏系统的辅导员职业发展途径,辅导员如果追求自身提升,或者不得不放弃现有岗位转向学术科研,或者脱离研究工作,完全转向行政事务管理,这意味着辅导员成为低阶的过渡性岗位,不利于辅导员职业道德长期培养。[13](p125)再者,高校往往更为重视科研课题,重视市场效益,相对忽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消极现象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辅导员群体面临高校生态中的不利局面表明: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更加重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才能不断提高辅导员群体的社会认可度和在高校“生态场域”中的实际地位。

(二)当代辅导员职业道德现状的理论根源——辅导员专业化道路。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与职业道德形成理论揭示了社会分工带来的社会职业化道路,依照其自身发展逻辑,必然导致职业道德的产生,而职业道德也将反过来成为整个职业内部的黏合剂,进一步促进其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当代辅导员职业道德产生与发展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一方面意味着,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对职业道德发展提出要求,另一方面,辅导员的专业化离不开职业道德条件。这里更为关注前一种意义,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两种具体要求:辅导员个体的职业化和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对于高校辅导员个体来说,专业化是实现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助力。现实中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辅导员自身职业素养存在短板,成为职业道德培养的阻碍因素。对于辅导员行业而言,辅导员共同体拥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共同体规范、资源共享、互助合作等特征,能够表现出超越个体的集体意志,以共同体职业的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因而辅导员共同体的专业化成为辅导员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需要走共同体建设之路。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趋向与其职业道德要求之间存在内在关联。高校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内在的要求职业道德的“专业化”,这意味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理论内涵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辅导员个体的职业道德认知也应当建立在充分的知识储备与合理的专业素养之上,而不能建立在对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外在服从之上。换言之,只有理性的认知才能实现理性的合理运用,只有职业专业化才能实现职业道德自律。

职业的专业化对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同时意味着挑战,专业化不仅应当包含管理经验、知识素养、实践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化,也意味着价值观念与价值教育的专业化。职业道德的专业化经历了由外在规范到内在化的过程。职业道德最开始以行业规范的形式出现,人们服从职业道德更多的是由于外在压力。这一阶段中,行为服从与自身的情感认知实际上是错位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内在化是一个“同化”的过程,[14](p120)一个由客观给予到主观接受的过程。职业道德的目标在于促使外在规范内在化,使得个体自觉地将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个体道德理由。等到辅导员内心真正接受了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将之纳入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之中,使之融为自身价值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能够有效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这样,辅导员不再出于伦理要求,而是通过自我意志自由的选择以道德之范去行事,这时候职业道德就不再外在于个体,而是内化为个体道德德性的一部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应当以完成道德内在化为其专业化目标实现的标志。无论对于辅导员个体还是对于辅导员职业群体,职业道德的“内在化”是职业道德最终形成的标志,而这建立在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和职业道德“专业化”的基础之上。

概而观之,涂尔干的社会劳动分工理论从社会劳动分工中寻找职业团体组织和职业道德产生的历史依据,也揭示了我们应当在社会生产形式与社会结构秩序中寻找辅导员职业道德产生与发展的现实推动力量。考察我国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和高校生态环境,可以看到,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从这一意义上看,辅导员职业道德的专业化之路是其具有规范意义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发展的重要现实条件。

参考文献:

[1]宋希仁,陈劳志,等.伦理学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2]王平慧.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3][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4]王新.涂尔干《社会分工论》认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法]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梁晓杰.社会分工与普世道德[J].现代哲学,2001,(2).

[7]林火旺.专业伦理与工作的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8]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9]Gerald J. Postema. Moral Responsibility in Professional Ethics, in David Luban ( ed. ), The Ethics of Lawyers. Aldershot, England: Dartmouth, 1994.

[10]Daryl Koehn.The Ground of Professional Ethics.London:Routledge,1994.

[11]宋希仁.职业道德自律和他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12]张劲.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分析——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及模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1,(5).

[13]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困境的伦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14]曹根记,邓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责任编辑张豫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2014年专项课题重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专职辅导员职业韧性研究”(14FYHZD03)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薛俊义(1973—),男,哲学硕士,盐城工学院党委人武部,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12-0152-06

猜你喜欢

社会分工专业化职业道德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及相关理论的反思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