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主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2015-03-26桂汉良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22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践行培育发展

桂汉良(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22)



中国民主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桂汉良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22)

摘要:民主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丰厚但缺少现代民主精神又比较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艰难曲折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主内涵,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民主成果,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正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为古老东方大国的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蓬勃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中国民主;发展;培育;践行

一、中国民主思想的传统溯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本质及内涵。

“民主”在现代汉语的释义为“人民的权力”或者“大多数人的统治”,这与古希腊所倡行的“民主”是基本相同的。但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民主”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民主”又不能完全等量齐观。因为在儒家经典《尚书》的《多方》篇中,“民主”的本意是“人民之主”或“人民的君主”,核心是以民为主和为民作主,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所倡导的一种“民本“思想。因此,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的“民主(由民作主)”一词,但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与现代“民主”思想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已有民主的潜在思想基础,或者说有民主的文化渊源。尤其是19世纪下半叶,现代民主思想逐渐从西方以各种方式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治国理念、政治制度和管理体系开始了从民本走向民主的漫长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本思想毫无疑义是中国式民主开枝散叶的源头。

(二)中国民本思想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与演进。

1.起源。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可见于商殷西周时期。《尚书》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春秋谷梁传》中的“民者,君之本也”就是最早见于典籍的民本思想的明确记载。随着民重于天思潮的兴起,思想家们开始主张注重民众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肯定人为力量对国运昌盛的重要意义,并要求统治者德行天下、勤政爱民,提出了“爱民”、“保民”、“利民”“恤民”等民本主张,从而生发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2.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虽然政治主张各不相同,然而民本观点却为许多流派所推崇。儒家创始人孔子发展了仁的思想,主张“泛爱众”,“为政以德”;孟子则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比喻民众对国家兴亡的紧密关系。此外,墨子的“兼爱”、老庄的无为而治、管子的“爱民”和韩非子的“君权民与”等民本观点从政治思想、经济政策、治国策略、统治方法等方面共同构建了民本思想的基本体系。

3.发展。两汉时贾谊、晁错等人总结秦王朝暴政短命的历史教训,力主推行爱民惠民政策;唐朝则更是以隋末亡国为鉴大力宣扬施行民本政策。唐太宗提出“国以民为本”“君为民所推”的思想,主张“安人治国”,推行与民休息、改善民生的政策,产生了诸如“贞观之治”的善政典范。尽管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民本主义思想家并未否定君主制度,但民本思想在限制君权、伸张民意、维持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4.成熟。两宋时程颐、程颢、朱熹、王安石和明清时的张居正、黄宗羲等思想家政治家也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推动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黄宗羲提出以“万民忧乐”作为治国理政的衡量标准,劝诫国君要系百姓安危冷暖于一身,“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要求各级官吏坚守“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从政之道,并强调天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显透露出了近代民主启蒙的气息。

5.演变。到了近代,传统民本观念进一步演化和发展。林则徐的“民力可恃”、谭嗣同的《仁学》、梁启超的“人民为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等思想主张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民主思想,但与中国传统的民本仍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民本思想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使其得以不断创新发展至今。从政体上说,民主与民本是对立的;而从价值观上说,民主是为了民本的真正实现,目的在于把民本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二、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世界上各种文明从来都不是独立生长毫无关联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同时受到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双引力场的影响,各种政治思想和制度设计须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在这一进程中,“是否要向西方学习,如何向西方学习”自然成为讨论焦点之一,中国文化元素与西方文化内容相互博弈,民本与民主思想于其中不断碰撞、交汇。在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学习吸收和批判扬弃的过程中,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回归,直至促成了现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嬗变。

(一)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启始于鸦片战争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就大力推崇西方的议会制度,“称:‘赞美国的联邦共和制,推崇美国总统以四年为一任,期满更代,总无世袭终身之事’,”[1]表达了自己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憧憬和期待。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带有民主色彩的平等观得到发展。洪秀全宣扬“普天之下皆兄弟,一切人皆平等”,实行一种从生产资料到生活资料的绝对平均主义。由于农民无法冲破旧的生产关系,因而他们民主性的平等和平均要求起初很难实现。直至太平天国后期,《资政新篇》“提出了统一政令,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等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主张”[1],传统农民的民主思想才开始向具有近代化意义的民主思想转变。

中国最早直接提出“民主”一词的是员怨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他在《易言》中写到“泰西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早期维新派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民权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康梁维新派主张在中国效法俄日,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君民共主,实行君主立宪。这是带有深重士大夫意味和儒家传统的民主思想,也就决定了它必然“昙花一现”的命运。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奉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人权等社会政治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为治世楷模,”[2]三民主义中的民权思想集中体现了比较现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设立了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得民主观念和制度得到部分实现。中国的民主政治真正开始起步。然而辛亥革命后,虽有了选举、三权分立、国会,实际上人民并未获得应有的权力,因为资产阶级关注的问题主要在于争取建立某种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对真正百姓的“人权”关心甚少。后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中华民国仅仅只剩下了一块“民主”的空招牌。

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探索民主的深层意蕴。民主强调人权,强调民主政治的实现必须以个人解放为前提,而个人解放意味着独立人格、自主活动的能力,强调对个人权利的重视,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自由。他们用平民主义来译释民主,意味着为广大劳动人民谋政治、经济、文化的彻底解放。随着十月革命介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种平民主义便与劳农政治、工人政治、无产阶级政治连接起来,逐渐被更多的群众所接纳、吸收,对以后中国政治影响深远。

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是一种与封建伦理道德和专制制度相对立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它指法律上的平等人权,伦理上的独立人格,学术上破除迷信和思想自由,充分享有现代民主成了广大知识青年的追求目标,这种民主精神又化作战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赋予了民主新的内涵,逐步发展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民主。

(二)中国共产党民主思想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最本质的东西是强调民主的阶级属性。始终把民主看成是一种与专制主义相对立的政治制度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民主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人民民主就是始终高扬的旗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送来了现代民主的巨大影响和魅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科学的口号,既激发培养了一代青年,又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所以,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共产党是在国际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声浪当中诞生的,是在国内的民主思想解放的声浪当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植根于民主的丰厚土壤,不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

1.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主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各种各样的民主形式,尝试真正实行人民大众的民主政治,在政党民主、社会民主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积极探索。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曾两度合作,以此为平台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两党之间的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和苏区执政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基层选举、在军队内部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代表会议等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关于协商民主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党内创立了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克服了小农意识,平均主义,游民习气,锻造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特别是1949年成功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充分体现了民主协商的内容和方式,直接催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横空出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政治制度民主化”[3]与民主政治制度化的深层思考和准确把握。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民主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我国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民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政治制度。尽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时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已经在国体和政体中深深扎下了根。

毛泽东同志为此做出了艰难的探索。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治理国家的目标就是要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而且希望这种民主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又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既是毛泽东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设计,也是他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贡献。

遗憾的是,毛泽东在50年代又提出民主是一种手段,虽然他并没有否认民主同时也是目的,但在实践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错误。从1958年开始,他倡导推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四大”为主的民主形式。虽然这种民主形式从初衷上来讲是为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它带来的后果与它的追求刚巧是相悖的,结果不仅失败了,而且还在中国造成了约45万“右派”,让中国从“百家争鸣”变成了“万马齐喑”。文化大革命更是一场波及全国亿万人民的民主大实验,最后演变成了“十年浩劫”,教训同样十分惨痛而深刻。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和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提出要使民主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这是我们党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所做出的正确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清晰而坚实: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签订生死契约,决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此拉开了序幕。1989年11月,邓小平同志带头废除领导终身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首次实现了新老交替的正常化。2004年9月,全国人大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立法听证会,人民群众对制定宪法法律的参与权得到了进一步尊重和发挥。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逐步变成现实并不断扩大……虽然这条道路还不完善,但已被实践证明是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正确方向。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邓小平在提出并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历史命题的时候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4]并且反复强调,党要实施正确的领导,“就要接受党内外的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和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对我们国家有深远的影响,对我们党有极大的好处,对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很大的好处,否则,思想一旦僵化,马克思主义就要衰退。”[5]江泽民指出,民主不是绝对的,抽象的,而是相对的,具体的,发展民主必须与一定的具体条件相结合。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具体的政治体制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到底是一种民主形式好,还是两种形式民主好,他认为两种形式民主好。我们不光要有选举民主,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我们更要有一种中国特色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协商民主。胡锦涛强调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习近平站在承先启后的历史高度要求全党,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执政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国家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习近平的讲话是我们党对宪法的崇高定位,对法制国家建设的准确把握,也是对民主认识的全面升华。

在继承、借鉴、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几代领导人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逐步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民主基本模式。

三、中国民主思想的特点及践行

中国民主经历了以民为主——为民作主——由民作主三个阶段,初步具有了完全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内核并日趋健全和完善,充分体现出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的重要精髓。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社会和公民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而民主又是整个价值观体系中起到基础性、思想性、导向性作用的重要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是一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政治价值目标,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保障和尊重人权等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反复探索,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基本框架的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体系,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掌握国家政权并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这是我们自身不能忽略、当然更不容他人随意否定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特点。

一是坚定性。始终强调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在原则问题上,不管时代背景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不管今天的认识和当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多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大众的民主这个问题上是坚定不移的。

二是继承性。一是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主的最核心的内容,即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大众的民主。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民主萌芽和思想基础做了批判性的继承,比如对协商民主的形式运用就是一个创举。三是辩证吸取了中国近代革命之后对民主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三是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今天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深刻理解,对我们自己历史和国情的充分认识,对世界一切先进民主理念和实践的辩证分析,对我们未来选择方向的准确把握,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是发展性。社会主义民主始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当中的。在确定了民主的基本发展方向之后,我们在基层民主、党内民主、社会民主、制度民主等方面都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各种各样的探索,而且实践没有停止,发展仍在继续。

(三)中国民主思想的培育和践行。

1.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的准确含义。尤其是要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明确公共权利的授受关系,明白我们的权利是谁给的?我们要为谁服务?始终自觉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国家性质的根本要求。

2.向人民大众讲清楚民主是权利和义务的高度统一。现在宣传民主时往往只讲权利不讲义务,或者强调了权力忽略了义务,这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把宪法关于人民在我们国家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利益,任何公共权力机构,任何社会团队,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不得侵犯公民的个人权利这样的核心问题讲清楚。同时,也要让每个公民知道,公民本身就是权利和义务的双重主体,不能仅仅讲权利主体,而应该讲义务主体和权利主体的有机结合。这样人民群众在争取民主权利的同时,也会不断强化自己的义务观念,有助于民主的平衡推进。

3.向全体公民讲清楚自由和约束的辩证关系。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的真谛,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制度,其人民大众的民主权利都是有前提条件的,都是以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都是在社会充分自由基础上的个人自我约束和在社会普遍约束基础上的个人充分自由。可以明确而肯定地说,自由和约束的辩证统一,同样也是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离开了自由和约束的辩证统一来谈论所谓绝对的民主,不是天方夜谭,就是自欺欺人,而且弊端丛生、后患无穷。这正如“江水行于河床,是百姓的福祉;而江水一旦漫过河堤,将有可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6]

4.大力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重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机制,加强立法过程当中的协商,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促进立法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尽快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建构机制,尤其是对“一府两院”公共权力机构的科学建构,确保国家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置于社会的监管之下。要深入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协商制度之间的协同机制,在确保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性的同时,健全网络论坛、座谈、听政、实地调研机制等,全方位加强和密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方方面面之间的联系,使代表真正成为民意的代言人。

5.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群众路线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一个产物,是我们的独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广泛化发展,首先要扩大参与的主体,将全体人民都纳入到协商民主的体系当中来,尤其是团结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平等地直接地通过国家政治层面的协商、社会治理层面的协商、基层自治层面的协商行使民主权利,确保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让民主在我们国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6.逐步完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模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即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式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制度体现了我国国体的性质,也是人民权力的基本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形式。协商民主虽然重要,但不可能替代选举民主。但选举民主也绝不是万能的,我们在发展选举民主过程中,必须坚决防止照抄照搬西方的做法,必须根据国情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并且在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选举民主的同时,注意协调推进和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7.努力让民主成为每个公民应有的生活方式。把民主转化成生活方式,首先要求每个公民都形成主人翁意识。要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陋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把民主转化成生活方式,要求每个公民都形成法制规则意识,摒弃封建江湖观念,坚守公共道德、公共秩序,认认真真做事、坦坦荡荡做人。把民主转化成生活方式,还要求每个公民都形成宽容的心态,摒弃非我即敌的对立思维,形成多元包容的意识,相互尊重对方的权益,多进行换位思考,既善待自己,更善待别人,多些合作共赢意识,民主才能造福我们自己。

结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民主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之一,人民群众以国家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反观资本主义世界包括发达国家,虽然“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等口号是他们经常渲染的高调,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他们的民主只能是一种“形式上多数人参与、实际上少数人控制”的民主,体现的仍然是少数人的意志和主张,充其量是一种“精英民主”,不可能真正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民主。

中国民主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虽然职责、分工各不相同,但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这就保证了国家机关能够排除社会各种干扰,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协调一致高效运转,集中一切资源、力量和智慧办好国家的大事和难事。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相互掣肘是根本不同的。[7]

中国民主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的统一稳定,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对于中国来说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7]换言之,没有中国民主建设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也只能是“天方夜谭”。

中国民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为基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是独步江湖孤立发展的,“它总是受制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其所采取的形式、所能够达到的高度,最终也是由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8]中国民主既不能右倾保守,更不能左倾冒进,必须坚持渐进发展的方式,处理好“高起点”与“低基础”的关系。起点一定要高,要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不能跟在资本主义后面亦步亦趋。“所谓‘低基础’,是就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条件而言的。“欲速则不达”是我们必须牢记的一个准则。

中国民主必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最持久、最稳定的是对民主意识的影响,因此,不断增强党员民主意识,在党内营造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形成平等、团结、和谐的民主氛围至关重要。要通过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不断改进和完善民主执政的步骤、路径和方法,引导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党代会和党委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并不断健全这些制度的落实机制,以党内民主程序化推进人民民主程序化,有效防止个人意志和独断专行,逐步杜绝“伪民主”和“反民主”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辉.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斗争”的认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9).

[2]吕明灼.孙中山民主主义的历史特点[J].文史哲,2001,(9).

[3]刘慧娟.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

[4]史金衢.邓小平民主思想及其创新与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5]周密.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理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博士论文,2013.

[6]桂汉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蓝图——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学习与解读[J].理论月刊,2013,(12).

[7]《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编写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N].人民日报,2010-08-25.

[8]赵中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启示[N].光明日报,2010-01-12.

责任编辑申华

作者简介:桂汉良(1956—),男,研究生,高级经济师。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华中农大、中南民大、三峡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社院、青海社院、河北社院兼职教授,省监察厅特邀监察员,省国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12-0036-06

猜你喜欢

践行培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