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战略下的民主党派建设
2015-03-26周长城,居灿
中国梦战略下的民主党派建设
周长城1居灿2
(1.2.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中国梦战略的提出表明中国的社会现实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民主党派面临着国家建设理论重点转向、利益格局和社会共识变化以及自身地位定位进一步明确等三大新的社会背景,在社会基础、角色功能和自身价值上都面临新的挑战,因而民主党派必须要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学习和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统一,提高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能力配置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中国梦战略民主党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中图分类号]D665[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10-08
[作者简介]1.周长城(1957—),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2.居灿(1991—),男,湖北武穴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中共十八大以后,伴随着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重心转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改革攻坚的新时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战略,一方面对建国以来国家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则对未来中国发展提出期望与预期。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梦战略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不容忽视的大背景。所以,民主党派的建设不能忽视这一大背景,而且,应该在其中进行深入的挖掘,发挥自身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一、中国梦战略指出民主党派建设面临着新的社会背景
(一)国家建设理论重点的转向
民主党派建设不能忽视国家建设理论重点的转向,即中国的国家建设已经渡过了夯实基础的阶段,国家建设理论探讨的重点已经不是如何增加基本的经济财富和保障个人基本的生活尊严,取而代之的是要探讨怎样建设更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实现个人的生活价值,进而推动整个民族的复兴和国家持续发展。这种重心的转变既是中国当前现实的反映,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趋势。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如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就成为中国建设发展的首要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从历史原点来观察,这一理论构想的提出就是要反思、摆脱“百分之百”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于这个最初的动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从经济体制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启动“中国民族的原动力”。根据这种理论思维逻辑,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改革开放,以农村改革作为起点,而后推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土地的经营权、劳动产品的自由支配权、择业就业的自主权、企业自主经营权等权利一一放归个人和企业自主所有。从表面上来看,这样一个过程似乎只是扩充了个人和企业自由,然而基于中国梦的视角,这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放开“个人梦”闸门的过程。“个人梦”闸门的放开所带来的直接理论结果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得起现实检验的,也表明其中的内在逻辑是合理的——只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式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因此,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得到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等现实原料之后,新的国家建设理论就需要将这些原料凝聚与加工,在继续为“个人梦”开闸的同时又要推动更持续和更有效率的国家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这样的需求,应运而生的便是中国梦战略。所以,作为对中国新时期国家建设的一个总体概括,中国梦战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联系紧密,是后者逻辑发展的必然趋向。[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以理论重点转向的面貌而出现的中国梦战略的出现本身就是这一理论体系成熟的体现。
(二)利益格局与社会发展共识的变化
民主党派建设要明确中国梦战略所反映的现实背景,即是当前中国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共识。自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一直都处于转型时期,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共识也随之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2]改革开放之前,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将整个社会整合成一个单一的整体,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简单,社会共识在于个人服从集体的意识形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出现松动,“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3]出现,个人从改革开放中实现了个人的利益与价值。改革以及对改革的期望成为这一时期最大共识。但是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之后,通过经济体制的变更来增进社会整体物质利益的空间缩小。市场经济的确立不可避免地带来利益分化悬殊的问题,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忽视了对于市场经济缺陷的监控与完善,从而带来了整个社会利益在分配上的不均衡,尤其是收入分配结构的严重失调。[4]社会利益失衡的直接后果便是强势的社会群体为维持自身的地位与利益而表现出“社会封闭倾向”[5],从而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社会流动机制的扭曲。改革发展的利益无法使整个社会普遍享有,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之前以改革为凝聚力的社会共识被撕破。因此,中共十八大以来,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利益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愿望。
(三)民主党派定位的明确
民主党派建设要认识到民主党派在中国梦战略实施期间的定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未来民主党派长期扮演的社会与政治角色。与上文的分析逻辑一样,民主党派的这种定位实际上也是中国长期以来政治发展的结果。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之中,民主党派的界定是“建立在对中国某些政党的政治追求和活动方式定位的基础上,并不是一种法律性定位”[6]。因此,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天然就与富有革命性的中国共产党区分开来。1949年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定和巩固,民主党派逐渐向参政党的角色靠拢。首届中央人民政府中有半数的领导成员来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是这一点的最为直观的体现。新时期以后随着整个社会的拨乱反正,民主党派被称为“接受共产党领导、与共产党合作的亲密友党”。在1989年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参政党”的概念被提出,第一次给予了民主党派以明确的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成熟与完善之后,为进一步显亮中国道路,进一步凝聚中国精神,进一步集结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民主党派的的定位被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之中,被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即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的政党,是合作党而不是反对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或执政党。因此,在中国梦战略实施期间,民主党派一方面作为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参政议政,为中国梦的实现建言献策,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民主党派的作用与功能绝不仅仅限于“参政党”,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道路上不应该忽视的重要方面[7],是对民主党派在中国梦建设之中作用的肯定。
二、新的社会背景对民主党派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民主党派面临着如何融合新的社会阶层的难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已经由自发性存在转化为制度性存在。一方面民主党派要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的契合来培育自身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建设事业变化来调整自身的社会基础。[8]正如上文所述,中国梦战略下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建设已经由单纯的经济物质财富增加,转化为国家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尊严的保障与民族的复兴。因此,民主党派也应该要适时地审视自身的社会基础,调整自身构成。具体而言就是要处理新的社会阶层与自身社会基础融合的问题。新的社会阶层普遍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后,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他们不仅仅是单纯的改革受益者。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而言,这些的新的社会阶层是实际上的参与者,并且是发挥着重大作用的参与者。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之中,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要想把握住中国梦战略下中国发展转型的最新动态,要想继续有效地担负自己“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要想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持续发挥自身的作用,就应该审视自己的社会基础,注重同这一部分新阶层的直接联系,扩大成员的职业范围。
(二)民主党派需担负双重角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随着国家建设具体现实的变化,民主党派所担负的角色与功能也不断变化,由合作党变成参政党,现在又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定位也不断清晰与明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在中国梦战略的实施时期,显亮中国道路,凝聚中国精神,集结中国力量都需要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奉献自身力量。这是对于民主党派的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一方面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必然要作一部分社会群体的代表,在国家建设之中发挥利益代表的功能;另一方面,民主党派所包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要要求民主党派不得不将公众利益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9]在新的社会现实背景下,民主党派所直接联系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与其他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可能并非处于完全的利益相容的状态,相反两者之间可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所以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公众利益的考虑置于首要位置,同时又要把具体利益结合起来,使两者有机统一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实际工作之中,便成为民主党派在中国梦战略实践中有待解决的挑战。
(三)民主党派需要进行自身价值的拓展
中国梦战略的实施使得民主党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更加紧密,并需在国家建设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使得民主党派的价值在富含政治性的同时又孕育了社会性[10],而且两者相互融合,对民主党派自身的价值提出了越来越急迫的拓展要求。这种要求表现为民主党派既要积极拓展自身的政治价值,又要积极拓展自身的社会价值。因为,民主党派一方面外在于国家行政体制,能够在公共领域起到领导、整合和协调的作用,避免国家与民众矛盾的直接对立,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自身“参政党”的优势,对与自身直接联系的民众的利益诉求进行表达,还可以通过自身在专业技能上的优势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政策上的咨询与建议,从而推动社会价值与利益的增加,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三、新的社会背景下民主党派建设的原则
(一)坚持学习和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主党派应当坚持学习和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将其贯穿于自身思想建设的全过程。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国特色”并不是指完全的不同,而是说中国也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只不过是实现的手段不同,这个手段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国家现代化建设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中国的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国梦。
(二)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统一起来
中国梦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总体概括,它要求在既有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条件与原料,革新现有的机制与体制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建设、参与中国梦战略的实施的最大舞台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具体而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因此,民主党派的建设要围绕社会主义民主的发挥展开,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同时积极发挥自身的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功能,并体现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联盟特点,通过自身在国家建设中的积极参与建言献策,以及广泛汲取和反映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加强自身建设的科学化
作为新时期的战略部署,中国梦战略的实施要求更加科学化的驾驭能力,这不仅仅是对执政党的要求,更是对参政党的要求。民主党派的建设就要将这种能力要求作为自身建设的目标,一方面开拓创新,提升自身的进步性与广泛性,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保持自身特色,广泛联系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联系他们的利益诉求,不断优化自身组织构造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则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着重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适应时局、开拓创新的意识,增强自身能力科学化配置,发挥自身在中国梦实施中的作用,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定鑫.“中国梦”研究:现状与展望[J].探索,2013,(4).
[2]颜德如,黄文义.论“中国梦”的政治内涵[J].理论探讨,2013,(5).
[3]孙立平.“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论改革过程中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探索,1993,(1).
[4]陆学艺.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李路路.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6,(2).
[6]金安平.中国政治语境下的政党概念[J].政治学研究,2004,(4).
[7]贾小明.论“参政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概念属性[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报,2014,(2).
[8]肖存良.契合与转型: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政治学考察[J].岭南学刊,2013,(1).
[9]袁廷华.论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双重功能[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报,2007,(6).
[10]王磊.民主党派与公众知识分子——对转型时期中国民主党派结构、特性与功能的社会学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报,2001,(5).
责任编辑:贺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