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之意义
2015-03-26刘雯
浅述“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之意义
刘雯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湖北咸宁437100)
[摘要]文学博物馆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场所,将人类文明加以传承和保护是文学博物馆的责任和义务。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切割时代的断面,文学博物馆则将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寄藏于此,为后来人留下品评和思考的空间。作为我国文学博物馆中的后起之秀,“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关注“五七”干校这一历史事件,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其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对“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的现状分析入手,着重探讨其历史及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文学博物馆城外收藏馆五七干校向阳湖
[中图分类号]Z12[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12-16
[作者简介]刘雯(1986—),女,湖北咸安人,中共咸宁市委党校办公室副主任,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管理学硕士。
一、文学博物馆存在之价值
建国以来,我国大部分文学博物馆是在近现代卓有影响的文学家故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这些伟大作家和学者长期居住的地方来感悟他们的思想,这是文学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但文学博物馆传递的价值绝不仅仅限于此,综合目前文学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它存在的价值主要集中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传承。毫无疑问,这是文学博物馆存在的最为重要的意义。文学博物馆通过讲述文学大师的生平来还原其伟大作品的创作历程。彼时情境中文学大师的思想脉络如何理解?他为何会对某个社会问题聚焦?为何会对那个时代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判断?仅仅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很难回答以上问题,但是文学博物馆的存在却帮我们解答了这些疑问。如果说文学大师和他们的作品铭刻了一个时代的荣辱,那么文学博物馆就是对其进行再现和传承的场所。
第二,交流。伟大先贤的思想是通过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对不同人生际遇的思考所综合形成的。要还原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绝不是一所博物馆通过对某一时间断面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的,而是需要充分借鉴不同时期的史料,对作者作品作全盘的把握,才能更好地认识其思想的成因和历史意义。因此,加强这些文学博物馆的沟通、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我们对这些先贤思想作全面、准确的把握,更好地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进行反思,以推进我们对现时代多维的思考。
第三,批判。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在于其具有批判性。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一个时代的荣辱,还对其作出冷静的讨论。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的现实性和时代性要求读者对其所处时代和历史事件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而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读者不可能充分掌握清晰的脉络以对作品的整体进行评述。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博物馆充当了“向导”的角色,帮助读者对时代信息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帮助后来者了解作品的批判性所在。
综上所述,文学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依托于所收藏的历史文物和文学作品,同时将这些文物和作品的内涵延伸,帮助后来者更深入地了解以作者为主要角色的历史亲历者的观点和存在意义。
二、 城外收藏馆现状评述
“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下简称“城外收藏馆”)是湖北省咸宁市李城外先生坚持数十年而建立起来一个文学博物馆,与其他文学博物馆相比,城外收藏馆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在分析城外收藏馆的意义之前,有必要对其现状做一梳理,了解其发展的脉络,明确其内涵之所在。
1、城外收藏馆之发展现状
李城外是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目前,城外收藏馆以内容和存档形式划分,设有名人室、文本资料室、电子陈列室、文革物品陈列室4个功能区域,不仅藏有传统的纸质资料,同时兼具音频视频等大量现代电子资料。其中,仅名人室就珍藏有冰心、沈从文、萧乾、臧克家、张光年等文化名人的题字及书画数十幅,手稿100余篇(本)以及大量名家签名本,收藏有有关“文革”和“五七”干校的图书1000余册,老照片1500余张,录像录音素材近1200小时,以及各地干校档案69卷。
由于城外先生坚持不懈地呼吁,2013年,“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成功获批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距今只有四十年历史的“最年轻”“国保”单位。同时,城外先生还受邀在“长江讲坛”主讲《话说新增“国保”——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还将《“五七”干校——共和国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带进了国家行政学院的大讲堂,这些讲座入选湖北省干部在线学习中心、山西干部在线学院、安徽干部教育在线的课程。城外先生专著的《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在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后,由日本学者秋野修二翻译成日文出版,而城外收藏馆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成为世界各地学者研究“五七”干校的必经之路。
城外收藏馆建立时间不长,但其资料的积累却有20余载。2011年在北京举办的纪念“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中,“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作为湖北唯一入选单位,为观众们展现了咸宁“五七”干校的那段历史岁月。其后,城外先生作为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会长,在“中国的文学博物馆——现状与前景”研讨会上作了题为《研究向阳湖文化,打造干校博物馆》的发言,向与会人员介绍其建馆思想和研究思路。
2012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相约文学博物馆”全国文学博物馆馆藏精品联展在上海举行,在城外先生的努力下,向阳湖文化博物馆入选34家博物馆图录,制成明信片发行,并有一个专柜展出萧乾、牛汉等文化大家写给城外先生的多幅书信手迹。在同时举办的“作家的故居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城外先生作了题为《向阳湖“作家故居群”的价值和意义》的报告,不仅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共鸣,更为城外收藏馆的影响力在学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5月,城外先生受邀参加“相聚津沽·相约文学博物馆”暨“口述史与文学博物馆的记忆和创造力”论坛,与全国各地文学博物馆的负责人作了广泛交流,城外先生编纂的《向阳湖文化丛书》(7卷本)作为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不仅引潮于海内,还远播于海外。2013年春天,德国学者、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博士生Daniel Kose及夫人李洁(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美籍华人)专程来咸宁考察向阳湖“五七”干校旧址,并与城外先生就“五七”干校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现在,“五七”干校研究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2014年4月,在武汉大学成立的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湖北现代人文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心”挂牌仪式上,城外先生正式受聘为中心的副主任,并被列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和学科带头人。
总之,对城外收藏馆的现状作梳理,不能脱离对城外先生贡献的分析,正如2009年他应邀在首都师范大学讲座中自豪地说:“文革发生在中国,文革研究在国外;而五七干校产生在中国,五七干校研究在咸宁,在湖北,在中国,这个专利没有被外国人抢去。”因此,如果谈“五七”干校研究,无论国内外的任何研究中心,都绕不过咸宁,绕不过城外先生,而这也正是其建馆的意义之所在。
2、 城外收藏馆与其他文学博物馆之异同
作为极少数的非作家故居文学博物馆,城外收藏馆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与其他的文学博物馆不同,它对所关注的历史事件、人物的价值判断具有独特性,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城外收藏馆关注的不是历史中的个人,而是一个时代完整的断面。城外收藏馆的创始人李城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即历史中的个人际遇必须放到历史本身中去讨论才存在意义。虽然城外收藏馆中的史料是以采访当事人等的方式记录,但是却始终围绕“五七”干校这一历史主题进行探讨,这和其他文学博物馆以个人纵向历史脉络的记录方式有所区别。
其次,城外收藏馆的建馆思想与其他文学博物馆存在差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文学收藏馆在建馆思路上遵循价值无涉的判断,所陈列的文物和史料多为叙述性的材料,对陈列主体的生平探讨较多,但对于主体所存在的历史脉络分析较少。这是由这些博物馆建馆的出发点决定的。城外收藏馆破除了传统文学博物馆对陈列主体纵向叙事性的描述,而采用横向分析以进行批判的方式对陈列主体进行描述。城外收藏馆关注于唯一的历史事件——中国“五七”干校,通过对亲历此历史事件的人的描述来还原整个历史事件的原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和继承。
第三,城外收藏馆的收藏主体唯一。几乎所有的文学博物馆都是由若干收藏人共同发起,以多元的筹资渠道进行建设,并通过独立的事业机构进行管理,但是城外收藏馆的发起人和资料收集人均为李城外一人。20年来,他多次只身前往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对当年向阳湖“五七”干校的亲历者进行采访,其中有冰心、萧乾等文学大师,亦有王利器、周汝昌等知名学者;与此同时,他坚持多年搜寻有关“五七”干校的资料和实物。通过日积月累的采访和资料收集,才形成今天城外收藏馆的规模。作为民间收藏馆,这和大多数文学博物馆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
三、 城外收藏馆之价值
城外收藏馆是秉承“铭记历史,弘扬文化”的宗旨建立起来的,对历史和现实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历史价值
作为那段历史的叙述者,所有亲历这种苦难的人们都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收集这些观点是为了让我们不再重复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城外收藏馆为抢救“文革”和“五七”干校史料,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在这一层面上,它具备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一是忠实还原并记录了“五七”干校这一历史事件。“五七”干校这一历史事件已经过去了四十年,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它的影响已经被冲淡,当时的若干细节在今天已不可辨。如果没有详实史料的记载,对于“五七”干校历史的解读就会成为一句空谈。对于研究者而言,收集资料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分析资料的难度,城外收藏馆做的就是资料收集这一工作,如果没有城外收藏馆对历史亲历者的访谈,对于向阳湖“五七”干校的研究就如同无源之水,难以为继了。因此,忠实记录和还原“五七”干校这一历史事件意义重大。
二是深入挖掘并批判了“五七”干校这一历史事件。对于文学博物馆而言,仅仅收藏陈列主体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陈列不会让我们的心灵因那段历史而产生震动,其批判性才是这些文学博物馆存在的关键意义。城外收藏馆也是如此,不但通过大量访谈亲历者和对珍贵史料的抢救来梳理“五七”干校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资料,还在此基础上,组织了一批学者对其历史意义进行挖掘和反思。
2.现实意义
讨论城外收藏馆的现实意义,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其在文化层面的重要影响和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归纳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弘扬向阳湖文化精神。纵览中国共产党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成长路径是一条不断试错、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五七”干校这一历史事件是不能被忽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中,两次专门提到了“五七”干校,这本身就说明了我党对其历史地位和批判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除却文革带给国家的伤痛之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些处在人生低谷的干校学员们,却在如此的情境中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塑造出独特而有生命力的“向阳湖文化精神”,这是城外收藏馆的现实意义之一。
二是扩展多个学科的研究边界。在学科交叉频繁的今天,仅凭一个学科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已经很难对一件事情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城外收藏馆除了对文化史产生影响之外,同时对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也会提供有效的参考。一方面,“五七”干校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无论从政治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五七”干校对我国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了解这种推动的内涵与作用机理,也是这些相关学科亟需回答的问题,这是城外收藏馆的现实意义之二。
三是指导现实社会的价值判断。与文学作品一样,文学博物馆需要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价值做判断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城外收藏馆作为一个资料收藏和保护机构,本身应当秉持“价值无涉”的中立态度,但是由于“五七”干校所处的“文革”时期对于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城外收藏馆在资料收集的同时,还对那个时代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导了现实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城外收藏馆的现实意义之三。
四、 加快城外收藏馆建设的对策
从现实情况出发来看,发展城外收藏馆必须充分把握现有条件,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保证收藏馆在资料收集和研究分析两项工作上齐头并进,基于此,本文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 加大投入,构建起“五七”干校研究的平台。目前国内学界对“五七”干校的研究处于一种高原状态,尽管有些研究者已经涉足其中,但是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高层次的研究平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资料的有限,现有的研究已经遇到了瓶颈;另一方面是由于资金投入和各方关注程度的不足。因此,要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这一研究领域,推动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第二, 深入研究,扩大干校研究的社会影响力。城外收藏馆是目前唯一对于“五七”干校进行系统研究的组织,尽管近几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学界对此领域研究的关注度还不够,有价值、有影响力的成果还不够多,同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基于此种局面,我们必须持续加大研究力度,采取多渠道、多层面的资料收集方法,尽力扩充城外收藏馆的馆藏,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积极吸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丰富“五七”干校的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第三,加强交流,架起文学博物馆联谊的彩虹。尽管“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已经成为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五七”干校的研究队伍还略显单薄,除了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和咸宁市委党校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的研究力量之外,其他相关的研究者都没有形成研究群落,没能凸显集群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加强交流,整合一切研究资源以扩大研究的影响力和深度,形成学术联盟,提高交流的频度和广度,以获得更为明显的社会影响力。
责任编辑:胡芬芳
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