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训练理论视域下的现代竞技运动训练专项化发展趋势
2015-03-26杨建成
杨建成
在训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不少争论,其中“一元”与“二元”训练理论的争论对我国训练学界解放思想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一元”训练理论提出的许多观点与传统训练理论截然不同,引发我国训练学界的专家和学者们的热议。本文通过对“一元”训练理论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力图从“一元”训练理论的积极因素中寻求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 “一元”、“二元”训练理论学术之争论
1.1 “一元”训练理论的产生
传统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进步的原因是超量恢复,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技术与体能。由于体育项目繁多,传统训练理论很难适应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需求,且项目之间的特征有明显差异,根据训练实践的发展规律,传统训练理论构建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3个层次的训练学体系。传统训练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于训练实践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它的指导下,运动员从小打好身体素质基础,发展全面的身体运动能力,为运动员专项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内有些学者对于传统训练理论建立在技术和体能之上并不认同,他们认为专项训练才是身体训练和专项技术最好的训练手段。离开了具体项目的所谓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是抽象的,体能与技术是不可分离的,体能与技术应该一体化,于是提出了“一元”训练理论。
1.2 学术界对“一元”、“二元”训练理论争论的不同辨析
“一元”训练理论创建者在《“一元”训练理论》一文中这样描述:“技术”和“体能”,本是“一元”的,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放。技术与体能,就像形式与内容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只能在概念的指向中,为了思考的需要,人为地予以分离),因之,不妨称这个新理论为“一元”训练理论 。传统训练理论,由于它建立在“身体素质”、“专项技术”这两种“元因素”的基础之上,不妨称之为“二元”训练理论[1]。身体素质是一般训练理论的基础,专项技术是专项理论的核心,因此,“一元”训练理论捍卫者对“二元”的理解是指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而“一元”训练理论中提出的技术与体能不分离,“一元”实际上就是指专项训练理论,两者是从不同视角对专项训练理论的内涵作出解释。
对于“一元”、“二元”训练理论之间的争论和理解,不同学者由于对两种训练理论的理解不同,所持的观点表述也不相同。邓运龙认为“体能”与“技术”这两个概念不是“一元”训练理论所提出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是平行关系[2]。张春合认为体能与技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分别独立存在的,良好的技术有利于运动员节省体能和充分发挥体能,使体能与技术以及其他因素对运动成绩的贡献表现为高度拟合[3]。顾善光等认为素质论导致体能与技术分别存在,素质论是“二元”论的核心[4]。周爱国等认为“一元”训练理论是整体论,从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出发,强调了运动竞赛是运动员之间整体竞技能力的较量,而不是力量、速度、技术和战术某一个因素的比较。“二元”训练理论是把竞技能力整体分解为若干子能力,通过对子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竞技能力的整体提高[5]。
2 辩证看待“一元”训练理论
学术争论的最终目的是探寻真理。由于“一元”、“二元”训练理论观点相差较大,争论双方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已经到了相互倾轧的程度,讨论学术问题情绪化,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这可能让我们在非理智的争论中失去发现真理的大好机会。本文作者曾经明确指出“一元”、“二元”训练理论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一个理论的提出是由于现有理论难以解释训练中的问题时才产生的,并非是无缘无故的杜撰。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元”训练理论,不能对该理论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批评不足固然重要,但是也要从中看到闪光点。
运动训练专项化是“一元”训练理论提出的最大的亮点,它是从人体的复杂性、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视角来考察运动训练现象。“一元”训练理论最大的创新点是提出了“体力波”概念,从能量的视角来考察和解释运动训练现象。“一元”训练理论还解释了运动训练中的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运动训练的本质、运动成绩进步的原因、运动能力的可生长发展期等等。虽然提出的观点与传统训练理论有很大差距,但也很有见解,“一元”训练理论不足之处是缺乏科学数据支持与论证。
“一元”、“二元”训练理论之所以产生这样大的分歧,是因为现代运动训练实践的快速发展、运动成绩的飞速进步、现代运动员出现最高成绩的年龄大幅度提前和训练本身的复杂性等因素,给传统训练理论以极大的挑战。不少项目运动员因为提前进入专项训练,提前达到世界最好成绩,这就打破了传统训练理论先一般训练再过渡到专项训练的训练节奏。运动员训练已经高度专项化。
3 “一元”训练理论视域下的现代运动训练专项化
3.1 “运动训练全周期”是“一元”训练理论视域下专项训练的长期训练计划
“一元”训练理论认为专项成绩可以长期增长,提出了“运动训练全周期”的概念。认为童年和少年的合理专项训练是运动员进入高水平的必要准备,体能是依据专项需要而展开的,离开专项的体能训练只能加大对专项的干扰,从而给专项训练带来负作用。
运动员早期训练要重视专项训练是“一元”训练理论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国内外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例如我国的武术、杂技等项目非常重视早期的专项训练,中国跳水、乒乓球、体操等项目重视早期专项训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国外,牙买加的长跑、巴西的足球等都非常重视早期专项训练,同样取得了很大成功,成为他们的传统优势项目。贝利、马拉多纳、梅西、罗纳尔多等均是儿时开始踢球,围绕足球进行体能训练,他们成为一代足球巨星。目前,世界上许多项目运动员成材时间已经提前,我国也不妨尝试早期专项训练,争取某些项目的早日突破。
由于传统训练理论重视一般训练,而忽视了运动员高水平阶段专项训练的比例,造成了我国青少年在某些运动项目在世界级比赛中水平较高,而在高水平阶段在世界级比赛中水平不济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对专项训练的重视不够,而不是由于传统训练理论的缺陷。
3.2 “整体调整”是“一元”训练理论视域下专项运动训练成绩增长的原因
“一元”训练理论认为专项运动成绩提高的根本原理是“整体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是双重的矛盾统一体是整个训练工作的根据和出发点。运动能力并非存在于人体某一个系统和器官中,它是存在于各系统机能的发展和调整中,在这个整体中,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突出的地位,大脑皮层的相关神经回路经过训练过程后得到重组和改造是关键。人体通过对内外环境的复杂信息综合,通过训练与比赛,使得运动员身体与精神融为一体。
整体调整理论强调训练对人体内外环境复杂信息的综合调整,强调中枢神经的重要协调作用,指出训练的正负效应。承认训练的负(副)效应,是一大进步,为运动训练掌控训练量和强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进一步说明运动训练专项化的必要性,避免运用超量恢复原理来挑战运动员的生理极限。“一元”训练理论没有说明如何进行“整体调整”,训练的量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是该理论应该阐明和发展的领域,为专项运动训练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使得“一元”训练理论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3.3 “训练波”是“一元”训练理论视域下专项训练成绩提高的操作单元
“一元”训练理论引进“体力波”和“训练波”的概念。根据人体“体力波”情况安排训练,这就是“训练波”。“训练波”也就是“训练小周期”,长度因项目、人和具体情况而定,连续小周期的训练允许休整期的存在。如果通过若干“训练波”成绩没有取得进步,说明训练方法与训练水平之间出现了平衡。要打破这种平衡,不是从训练量上去无限制地增大,而是根据专项特点,针对运动员的状况,对训练方法进行审视、改进和革新。再次打破平衡推动运动成绩的提高。
为了适应现代赛制的需求,目前绝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均采用训练小周期,与“一元”训练理论的“训练波”小周期不谋而合,通过细微的调节,改变训练结构,提高了高水平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水平和能力,为高水平运动员晋升世界级水平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3.4 “一元”训练理论阐明现代运动训专项化是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一元”训练理论强调运动训练专项化问题,运动训练专项化要做到“体能技术化”和“技术体能化”,体能与技术融为一体。“体能技术化”要求体能练习要紧密结合专项需求,根据专项特点与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能练习。“技术体能化”要求在练习技术的同时,紧密结合体能的提高,以体能促进技术的提高。注意训练的负(副)效应,防止训练负效应阻碍成绩提高,在专项训练理念下,加强训练方法的改革与革新,推动专项成绩的提高。
在训练实践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讨论和深思。例如中国足球队为什么如此重视体能训练,比赛还经常出现体能不足,始终难以进入世界二流;马俊仁采用比赛强度的专项训练方法,造就1993年马家军在中长跑项目上横扫世界田径体坛的盛况,打破了中国人和黄种人不适合体能类项目的神话;刘翔每天训练不到两小时,孙海平运用各种专项手段,造就刘翔多次打破跨栏世界纪录;中国游泳队用比赛强度下专项与力量相结合的方法训练,2009年在罗马13届游泳世锦赛上夺得4枚金牌,打破3项世界纪录,中国游泳队用了两年时间从世界二流成为世界强队。以上现象归结到底是运动训练的专项化问题,谁重视专项训练,谁就首先占领运动训练的最高阵地。
4 小结
现代竞技运动训练专项化已经成为运动训练发展的趋势。“一元”训练理论讨论的虽然是“一元”、“二元”问题,其实是专项训练问题,“一元”训练理论关注运动员成长的各个阶段的专项训练问题,处理好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比例关系,更有利于运动员在不同训练阶段发展专项能力,运动员不但要在高水平阶段要重视专项训练,加大专项训练的比例,而且更要关注早期专项训练,这样运动员才有可能在专项发展上能够走的更远些,这也是“一元”训练理论存在的真正意义所在。
[1]茅 鹏,严 政,程志理.“一元”训练理论[J].体育与科学,2003(7).
[2]邓运龙.“一元”训练理论及其与“二元”训练理论之争是错位命题下的话语式论境——兼对“竞技能力”提出初步认识[J].中国体育科技,2009(3).
[3]张春合.对“一元”训练理论立论基础的质疑——体能的客观存在性[J].体育学刊.2008(6).
[4]顾善光,陶 于.“二元”与“一元”运动训练理论辨析[J].体育学刊,2007(5).
[5]周爱国,张 猛.“一元”、“二元”训练理论的哲学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