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糊语言学的第二语言教学

2015-03-26冯蕾,严雪芳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习材料模糊性第二语言

摘要:模糊语言学从理论的视角解释了语言的模糊性,为第二语言教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其发展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二语言教师的教育思想的发展、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真正内涵的思索,以及对第二语言学习材料的选择。介绍模糊语言学理论和实证研究发展以分析模糊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革命性启发,提出: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和研究者要具有一定的模糊思想意识;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要在模糊的语言中寻找语言学习的真正内涵;第二语言教学所使用的材料应基于自然语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2-0177-04

作者简介:冯蕾(1975—),女,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博士。严雪芳(1976—),女,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辑。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资助项目(2014JBM140)和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基于经典阅读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132579522)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引言

模糊语言学是哲学、语言学和模糊理论共同发展的结果,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厚重的对语言的思考。它的产生对众多与语言有关的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文学、法律等。其承载的思想本应对第二语言教学思想有很多启发,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少量的研究者提出模糊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思想的启示。布朗(Brown)提出,第二语言的学习就是“学习不精确”,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说出呆板的课本语言就是因为学习者不知道如何使用模糊的表达方式。 [1](p25-27)查奈尔(Channell)阐述学习者了解和学习模糊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2]鲁苓更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要具有对语言模糊的容忍能力。 [3]实际上,模糊语言学带给第二语言教学思想的启发远非这些。第二语言教育思想可从模糊语言学那里得到下述启发:第二语言教师的教育思想的发展、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真正内涵的思索以及对第二语言学习材料的选择。

二、模糊语言学理论和实证研究发展

(一)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发展。

模糊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以扎德(Zadeh)模糊理论的出现为转折点。 [4]在此之前,无论是哲学界还是语言学界,研究者对语言模糊性的认识只是对语言模糊现象观察之后的解释,或者说是对语言模糊性的猜想。语言模糊性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性,也只是在学者的辩论中略显清晰。

首先是哲学界对语言模糊性的思考。布莱克(Black)认为,词的模糊性是指词运用的限定范围和对这个范围的界限缺乏明确的规定。他用“模糊度剖面图”的方法对模糊词语进行形式化处理。 [5]

其次是语言学界对语言模糊性的观察与思考。索绪尔(Saussure)认为语言运用的分界线不明,边界线不明之处就是语言模糊的存在之地。 [6](p284-285)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对双语现象分析,提出了言语社团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7](p59-60)赵元任认为,“一个符号,如果其边缘的适用情况比清晰的适用情况宽泛,就说它是模糊的”。 [8](p221)吕叔湘认为语言的模糊不是因省略而成,而是语言组合的中间状态。 [9]

20世纪中期之前,尽管哲学界和语言学界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没有中断,但直到扎德模糊理论的出现才为上述争论的终结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模糊理论的基础上,莱考夫(Lackoff)提出,制定隶属度至少依据四项标准:定义、主要标准、次要标准和临时特征。 [10]伍铁平也分析了大量汉语语言的模糊现象。 [11]

(二)模糊语言学的实证研究发展。

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不仅有了理论基础,而且也有了实证研究的根基。一些之前无法解释的自然语言现象得到了阐释,语言研究的路径得到了丰富,自然语言模糊性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发展。有关模糊语言学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语音、语义、词汇、语法、语用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方面。研究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从研究的流派上来看,主要有三类,形式语言派、认知语言派及语用和心理学派。

形式语言派的主要代表研究包括,对模糊语言词语进行形式化处理,即通过规定一个以恰当的约数为中心的区域对近似值处理以及对广义量词的模糊性展开的研究。 [12]认知语言派学者从语言的认知方面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研究。 [13]语用和心理学派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更倾向于基于自然语言的定量分析。

三、模糊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发

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第二语言教学思想的发展。第二语言教学思想的发展受到语言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影响,而模糊语言学就是融合了语言学、哲学、数学等多学科的思想发展,其所形成的模糊语言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也为第二语言教育思想的扩展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思路。在第二语言教育中,有三个核心的因素:教师、学习者和学习材料。第二语言教师教育思想的发展、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真正内涵的思索以及第二语言学习材料的选择都将对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果产生影响。模糊语言学恰恰在这三个方面能为第二语言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思路并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影响。

(一)模糊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师教育思想的启发。

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和研究者要具有一定的“模糊思想”意识。模糊语言学的实证研究已证明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语言中存在的大量模糊现象是语言特有的属性,若第二语言教师要求语言学习者对一些词语,如数词、量词、颜色词、称谓词,有固定不变的理解,学习者对所学的第二语言也就没有了主观判断,并失去了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所学的语言干瘪、不地道也就不足为奇了。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师就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正确对待语言的模糊性,而非一味地追求语言的精确性。而这也要求第二语言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模糊思想”意识。刘润清在其“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中曾提出“最理想的境界是把智慧上升到哲学”,并阐释语言学习中遇到的模糊语言对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影响。 [14](p5-9)模糊语言学所秉持的与形式哲学的排中律思想相对的隶属度就是一种语言教师所应有的哲学思想。语言教师若能具有对语言精确和模糊的相对观念的认识,第二语言课堂上所教授的就不再是僵硬的语言,而是活生生的、富有内涵的语言。

第二语言教师要做到在教学中有模糊思想的意识,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第二语言教师应引导学习者了解使用精确和模糊语言的恰当场合,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的模糊和精确之美。其次,第二语言教师应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语言精确与模糊的时机。如果过早或过晚让学习者接触模糊的语言,那么学习者都不可能真正掌握语言的模糊性。最后,语言的模糊性不等同于语言的错用和滥用。语言的精确使用能使语言正确表达思想,而语言的模糊性使用也是要表达人类思想。如果错用和滥用语言,不仅不能表达思想,也有可能对其进行错误的阐述。模糊的语言表达的是人类清晰的思想,而非混乱思想的表述。

(二)模糊语言学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启发。

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发展提示第二语言学习者要在模糊的语言中寻找语言学习的真正内涵。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当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理解模糊语言中所承载的清晰思想时,语言学习才会成功。在表达人类清晰思想时,模糊的语言会携带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人类思想的历史沉淀,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应远远超越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并扩展到对语言所蕴含的人类文明的思索。纽南认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必定会尊重文化这个概念,同时还需要体验这个文化。 [15](p76)然而,受一些固有观念的影响,语言学习者学到的是语言及由语言承载文化的皮毛,而非真正的语言和文化。比如,学习者记住了所学的第二语言词汇的字面意义,但没有顾及其在现实使用中的模糊度,语言的语用功能将得不到充分发挥。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对模糊语言的重视会有助于其对语言内涵的掌握。第二语言学习者首先要做到对所遇到的语言现象的分析,以保证其对模糊语言应用的理解,并因此能学习正确使用模糊语言。其次,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应只思考语言的表面现象,而应透过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当然,教师的文化意识决定其是否能成功地利用语言知识传递英语文化中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体现深厚文化背景和底蕴的东西。 [16]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对文化与语言关系的认识,体会语言模糊性与目的语文化的关系。

(三)模糊语言学对选择第二语言学习材料的启发。

只有真实的语言材料才能显示语言的真实特性,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材料中,语言的模糊性才能得到体现。第二语言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应是自然语言。鲜活的语言材料可以让学习者感受到其中语言模糊性的真实味道,而非自然的语言材料会让学习者无法领悟第二语言对模糊的不同使用,也就无法帮助其真正使用第二语言。在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时,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体会所学语言的模糊及模糊度,这不仅帮助学习者获知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的内在含义,其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其实从我国一些语言学家及语言教育工作者的外语学习回忆中,我们也能体会到真实语言材料对他们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 [17][18]

然而,从对现行外语教材的编制和使用方面的研究来看,目前国内外外语教材中从发展学习者语用能力出发,以真实语言材料为源语言素材,并对会话进行恰当的可理解性的语用解释的教材很少,语用知识渗透不足。 [19](p181)蔡基刚认为,“正是由于我们的教材越来越失去真实性,越来越去迎合四、六级考试,不仅使我国大多数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困难,20多年来写作始终在7分左右徘徊,而且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用英语交流信息和汲取信息的能力”。 [20]程晓棠和康艳在分析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时提出,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存在编造语言素材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国内英语素材有限,编写者不容易找到特别合适的素材以满足教学需要,二是因为考虑到真实的语言素材在学习时可能有一定难度。他们认为近年来中小学英语教材中基于真实材料的内容有所提高。 [21]但如何合理地选用、安排真实语言材料也是摆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者面前的一个问题。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真实、自然的学习材料已迫在眉睫。

选择真实、自然的第二语言的学习材料需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这种认知水平不能以人为的划分标准为依据,而应以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作为标准。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材料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学习第二语言所使用的教材,另一类是与第二语言相关的各种现实材料。对于后者而言,学习者自由选择的程度很大,并且偶然性也很大。而前者主要是由第二语言教师或研究者参与设计并编写。如何编写教材是个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而言,第二语言教材的编写受到语言学发展的影响,选材也受到当时流行的语言教育基本思想的影响。教材编写者应有对模糊语言的考虑。第二类学习材料是自然语言,其中蕴含模糊语言。蒋跃和李璐在分析英文电视访谈节目时,发现“英文电视访谈节目中的对话双方分别倾向于使用不同数量和不同类型的模糊语来表现各自的立场,表达各自的意识形态,以及直接或间接地确立各自在对话中的权势地位”。 [22](p27)学习者在接触这类学习材料的时候会对真实语言的模糊性有所体会。

总之,模糊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教育之道,那就是将基于真实语言的教学材料呈献给学习者,并在有模糊意识哲学思想的教师的引导下寻找第二语言学习的真正内涵,彻底告别“语言学习半成品”的尴尬。

六、结语

模糊语言学将人类探究语言的模糊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随后的实证研究更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思想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在此视角下,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的第二语言教育思想,发现有诸多漏洞需弥补:第二语言教师的教学思想的发展、学习者对待第二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和第二语言学习材料的选择。第二语言教师不仅要精通和掌握第二语言,更要有语言模糊性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习者掌握精确的语言,并加以应用。学习者更应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第二语言的模糊性,借助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理解语言的真正内涵。学习材料的设计和编写如何体现模糊语言学的思想也是摆在诸多学者和第二语言教师面前的难题。依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将语言模糊性适时地体现于教材之中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模糊性第二语言
党史学习教育四种指定学习材料少数民族文字版出版发行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开发与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