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

2015-03-26

华中学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刘师培词根经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专辑】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

【主持人语】现代意义上的关键词研究,与传统经学的词语释义在方法论上有相通之处。儒家经典(从五经到十三经)的一些核心概念无疑是中国文论及文化的关键词,而经学的阐释方式或路径,无论是今文经学的大义微言还是古文经学的名物诂训,抑或汉唐义疏或者宋学义理,其关键词诠解是很看重语境之还原的。用语言学的术语说,是重其“语用”。一个关键词,今天还在“用”,证明它还活着;它为何以及如何活着,这正是“关键词研究”所要追问的。这一组文章,具体的研究对象虽各不相同,但方法论意义上的“语境追寻及还原”却是相似的。

是有生命的,而关键词的“生命历程”比真正的生命体(比如个体的人)要复杂得多:前者不仅可以生长、成熟乃至逝去,还可以转世、再生甚至永生。《“体裁”:从生命整体到制度法式》中的“体”,作为中国文论及文化的关键词,诞生于先秦元典,从轴心期时代一直“活”到全球化时代,但今天看来,其语用外延与词义内涵较之几千年前的词根义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须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做具体的分析,否则无法理清“体”如何由最初的“生命性整体构成”转换为“器物性制度法式”,更无法厘定“体裁”如何由早期的“体用俱显”过渡到后期的“体隐用彰”。无论是对文学原理型的关键词(如“体裁”与“文学”),还是对文学批评型的关键词(如“敛”与“忍”),均应作如是观。

关键词之词根义的生长,其情状盘根错节,枝蔓丛杂,故须返回历史语义现场,在具体的语境中细察并厘定词根。《西学东渐背景下作为国学的“文学”——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中心的考察》一文,剖析在西方“纯文学”史观逐渐开始流行的20世纪初期,章太炎、刘师培两位学者的“文学”观,如何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学”概念予以阐发的基础之上,又如何表现出不同的取向:章太炎对“文学”的语用以中国古典义为核心,刘师培的“文学”用例则兼取古典义和西义。而《“敛”与“忍”:船山诗学关键词》一文对语境的还原,是建立在“原始以表末”的基础之上的。作者指出,“敛”与“忍”远承《毛诗序》的诗歌理念,强调诗人对诗歌情感流动形态的自我敛约,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中国文化是“有所止”的文明,中国文论是“有所止”的理论,而后者的“止”之义在具体诗歌批评中是通过“敛”与“忍”所承续所扩充的。

离开了语境之还原和词根之追寻,关键词的释义和研究是不可能完成的:对这组文章所讨论的四个关键词(“体裁”“文学”“敛”与“忍”)如此,对中国文论及文化的其他关键词亦然。当然,这组文章不仅是对传统经学释词方式的赓续与新创,还有对诸如历史语义学、文化语言学以及阐释学、文献学等多种方法的借用或践行。往更宽广处说,这组文章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也提出了一些有思想有价值的理论观点。我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释词方法,是希望这组文章能对学界的关键词研究提供一点方法论意义上的启示。(李建中)

猜你喜欢

刘师培词根经学
词根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九)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大学生如何通过学习词根来改善英语词汇学习
元代朱子后学经学著述整理之特色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刘师培的 成功“秘籍”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刘师培与何震:名为夫妇,情如狮羊
大师拜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