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2015-03-2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专辑】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主持人语】本专栏发表的三篇文章有不同的话题,就文类而言包括了资料梳理、文本批评和理论研究。
《新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介与研究述评(一)》侧重于资料的梳理,全文4万多字,本辑发表的是1949年至1979年30年间的资料,1979年之后的将于下辑发表。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马尔赫恩在论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境况时,曾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概念来诠释西方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上的思考、探讨、对立、纷争。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介和研究,包括“中国化”的追求以及研究工作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政治生态,同样可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意义上去解读,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引介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资料,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许多人因为资料梳理工作费时费力又往往被人视为缺乏“学术含量”,于是不为乃至不屑,其实谁都知道资料的梳理和积累实际上是学术研究得以深化和创新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更何况这种看似平凡琐碎的资料工作,若没有丰厚的学养和高屋建瓴的眼光,是抓不住要领的。在急于求成、沽名钓誉的学风泛滥成灾的今天,有学者愿意做这种“小事情”,实在难得,令人钦佩。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库切后期创作读解》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库切后期创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不仅需要研讨各种理论问题,还包括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和阐释,这篇关于库切的批评就属于后一种。论文的重点在于阐明库切后期书写的转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所给予的影响有着某种关联。只是由于偏重于对二者表层关系的梳理和分析,论文的理论深度还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
人们往往把当今文艺生产与消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市场经济或商品化所施与的影响,而《马克思问题视域下艺术生产的当代反思》一文,则试图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做出不同的解释,指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文艺产品的价值,既受制于利润的追逐,又取决于其自身的审美蕴含和文化意义,关键在于对艺术生产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掌控。论文偏重于理论演绎,若能结合具体事例展开分析,可能更有说服力。(孙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