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净土与地狱——宋代佛教女信徒的宗教想象

2015-03-26邵育欣张付海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天界信徒净土

邵育欣,张付海

(1.邯郸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0;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在女性史研究中,妇女的佛教信仰是学界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但以往的相关研究多侧重于具体的信仰内容、修行活动等方面,对精神层面的考量较少。而宋代妇女在现实生活中,身体的活动空间往往受到种种束缚,精神上也承受着来自家庭责任、道德规范等多方面的压力,佛教信仰能够带给她们丰富的宗教想象,使她们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此外,到唐宋时期,儒佛融合、佛教的世俗化和平民化的特征更为突出。尤其是宋代佛教的本土化,既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唐宋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表征。而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群体也是这种主流趋势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以往关于佛教本土化的问题,多是从政策、信仰对象、僧尼戒行等角度来谈。①参见黄启江《两宋社会精英家庭妇女佛教信仰再思考》,《法鼓佛学学报》2008 年第2 期和秦艳《从墓志看宋代女性的佛教信仰》,《晋阳学刊》2009 年6 期及刘浦江《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中国史研究》2003 年第2 期。本文试图通过女信徒捐造的功德题记、梦境描述等记载,分析佛教信仰对其精神世界产生的影响,进而探讨妇女宗教想象所体现的本土化特征与形成原因,以期推进女性史和佛教社会史等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期待的归处

(一)功德题记中所见的归处:佛界、天界与生界。功德题记表达了施舍者在造像功德中所寄予的心愿和期待。其中涉及的内容涵盖面较为广泛,而关于死后归处的期待是较常见的,体现出施舍者对死后归处的理解和想象。

在由女信徒参与功德的题记中,所提及的死后归处,常有不同的名称,而且其具体所指也有差异。如咸淳二年(1266)平江府荐严寺修建佛塔的《题记》中记载:”本邑朱塘乡第三保居住、奉三宝女弟子王氏百一娘,谨施净财,建造此塔,功德追荐先考王八三承事、先妣罗氏九娘子二魂,超升佛界者。”[1](p410)上述功德是王百一娘为已逝父母所作,以资荐他们死后的归处“佛界”。佛教经典中的“佛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诸佛之境界,[2](卷五p448-449)二是指佛所居之净土。《题记》中的“佛界”显然指的是一种空间,因此推测应是佛所居之净土。但是,佛教典籍中所描绘的净土有多种,王百一娘心中的净土是哪一种呢?在同一题记中,还记载了其他檀越,如同邑的陆邦永与妻子顾氏在祈愿中提到“愿生西方”,即西方净土。考虑到兜率净土在宋代已经衰落,东方净土在信众中并不多见,而西方净土在宋代极为盛行,所以推测题记中的“佛界”乃是西方净土的另一名称。这一笼统的称法,也体现出西方净土在信徒心中已经占据了佛界的地位,即他们已将佛界与西方净土世界等同起来。

功德题记中提及的死后归处还有“天界”一词。如绍兴二十七年(1157)湖州光孝禅寺的《募缘舍田施主名衔》中载“东京邢詠□、弟诠、妹邢三娘家眷等舍钱十贯文,荐考邢十郞、妣王氏二娘生天界”。[3](卷八p578-579)佛教中的“天界”,乃六道轮回之首,只有业报最殊胜的众生才能居住于此。佛教典籍中对天界的分类十分详细繁杂,而上述题记中所提到的“天界”,却是最概括和笼统的称法。

此外,题记中还会见到“生界”一词。如《冯九娘造桥题字》载:“李滂妻冯九娘,追助祖母胡四娘、母王三十三娘生界。”[4](p38)“生界”在佛教经典中,未见有明确解释。但在《夷坚志》的佛教应验故事中能够看到时人也希望死后再生人间的心愿。所以,推测题记中的“生界”,可能是对六道中人间界的笼统所指,也可能是对天界、人间界的统称。

值得注意的是,在佛典中,“天界”和“生界”虽是六道中等级较高的两道,但并未从轮回中解脱,因为处于此二道的众生仍会在寿尽时再次坠入轮回。由此看来,对于宋代信徒来说,对自己或已亡亲人死后归宿的祈愿,其实正是出于对六道中的三恶道,特别是地狱的恐惧和忧虑,所以无论是超脱轮回、进入永不退转的西方净土世界,还是未脱轮回、进入六道轮回中较高的境界,都远比坠入三恶道好得多。

(二)西方净土世界。将西方净土世界作为死后的归处,是宋代佛教女信徒中较为普遍的期待,特别是修持净土的女信徒。净土修持中就有鼓励信徒想象净土世界的十六观想法门。十六观正是要求信徒对西方净土世界的物质环境及其中的佛、菩萨来作观想,这就不断强化和加深了净土世界在信徒心中的想象。那么,女信徒强烈期待和不懈追求的西方净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有对净土世界的细致描述,如极乐国土之琉璃地,由七宝金幢所擎,又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有八功德水池,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华上,观音、势至二菩萨像随侍左右,各放金光。[5](p341-344)

因此,女信徒对净土世界的观想,也应以上述对净土世界的描述为依据。如王以宁所作的《广平夫人往生记》中写道:陈思恭妻法信,“专以西方净观为佛事”,临终时告诉侍者:“吾已神游净土,面礼慈尊,观音左顾,势至右盼,百千万亿清净佛子,稽首庆我来生其国。若夫宫殿林沼,光明神丽,与《华严》佛化及《十六观经》中所说,无二无别。”[6](卷三,p190-191)这段记载是王以宁依据听闻所作,并且记载的意图也是以宣扬净土法门为主旨,所以对净土的描述与法信、王氏本人的亲身所见,必有所出入。不过,由于描述西方净土世界的净土经典是女信徒中较流行的佛书,并且观想法门也是女信徒中较常见的修持方式,所以可以断定女信徒对净土世界的想象,也必然会受到上述经典中相关描述的影响。

此外,女信徒所想象的净土世界还会受到自己的修持内容和所信奉神明的影响。如张应运祖母卞妙觉的墓志铭载:“妙年却荤不御,持诵观世音号,精严匪懈。一夕感梦,履坦途,左右顾盼,幽阒虚旷,布地皆金砂,晶光夺目,一人肩莲华来,拱揖,分两枝见畀。梦中疑非人间世,觉而神爽思清,语家人曰:‘此西方净土,我没,其游此乎?’”[7](卷一八)卞氏梦到的净土世界与上述净土经典中的描述接近,也是遍地金砂,光耀夺目。她也相信梦中的净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希望那里会是自己死后的归处。这段记载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卞氏修持的内容是诵观音菩萨号,而非净土修持中主张的阿弥陀佛号,但她对自己往生西方净土充满着自信。由此可以看出,在宋代信仰观音者也能够往生净土,这与观音乃净土三圣之一及其信仰在宋代的普及有关。可以说,净土信仰与观音信仰在宋代的兴盛也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地下世界:冥间与地狱

佛教经典中有关人死后的归处,除了殊胜美好的净土世界、天界等彼岸世界外,还有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地狱。有学者曾指出,净土教为了宣扬净土信仰,将净土的殊胜庄严与地狱的恐怖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8](p212)因此,地狱观念在宋代的传播也与净土教的宣扬密不可分。由此可见,女信徒对死后归处的强烈期待也是源于对地狱的恐惧。

佛教认为死后未能往生西方净土的亡灵,将会进入六道轮回,而这六道之间又有着天壤之别。死后归于哪一道,是由地下世界的道德终审来裁定的。这个地下世界在中国本土文化中被称作冥间。而地狱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是冥间的牢狱,那些判定有罪的众生将会被拘系于地狱中受到惩罚。不过,也有亡灵通过审判之后而进入天道或人间道等其他世界。所以,信徒对于地下世界的想象也并不限于地狱。

对于冥间环境的描述,在有关女信徒的记载中也有所提及。如王拱臣所撰《张佛子传》写道:张佛子妻袁氏“染疾而毙”,三日后苏醒,曰“我始行一所,秽污所聚,不觉身之在其间”。[9](卷五六)袁氏所描绘的冥间乃是秽污之处。又如《夷坚志》中《董性之母》条记载:董性之母李氏死而复生后,说“吾始落冥境,初行平陆旷野数里许,入大城,闻人声嘈嘈,而眼界绝闇,一无所睹,自分必死矣。”[10](支景卷五p921)李氏所经历的冥境,则是数里之外的一所人多声噪的大城。虽然袁氏、李氏所描述的冥间有所不同,但是可以看出,她们对于冥间的恐惧和期待脱离的心态却是一样的。而这种心态在现世的信徒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此外,冥间王与官吏虽然承担对亡灵道德审判的责任,但在信众的心中,他们也如阳间的官吏一样会贪赃受贿。如《夷坚志》的《曹氏入冥》记载:靳师益妻曹氏被婆婆召至冥间,原因是婆婆的“长女以妒杀婢媵,久絷幽狱,狱吏邀贿,无所从得”。曹氏还阳之后,急令家人两次焚纸钱数束。[10](甲志卷二p181)故事中曹氏的婆婆急需纸钱,是为了向地狱的狱吏行贿,以求女儿早日脱离地狱之苦。这样看来,信众眼中的冥界官吏并非都是公正无私的,也有索贿受贿者。这也反映出信众对冥间的矛盾心理,既希望冥间能够公正审判,又对地狱充满恐惧,担心自己会积恶业,进而希望寻找出路。

由此可见,冥间世界除了地狱之外,时人对其场景的想象,常常是人间世界的翻版,[11](p41)这一点与西方净土世界完全不同。

综上所述,女信徒对于自己死后的归处都是有所期待的,而这种期待与佛教对地狱恐怖的宣扬有关。虽然西方净土世界是女信徒渴望的归处,但是她们也相信冥间与地狱的存在,她们也在现世为冥间的道德审判与不坠地狱作着准备。在女信徒心中,冥间世界与西方净土世界是迥然不同的。她们依据净土经典想象着净土世界,现世中的男女性别差异、社会的等级阶层,在那里都不存在。虽然那里也有品级,却是由信徒生前的修行高下来决定的。而冥间世界则是人间世界的缩影,女信徒在那里仍旧要遵循世俗的道德和礼仪规范。总体来看,女信徒无论是对净土与地狱的理解还是想象,其中都掺杂着自己在现世社会中形成的认识和观念,使得每位女信徒的理解和想象各有不同,而这也正是宋代佛教本土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1]缪荃孙.江苏省通志稿·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2 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释志磐.佛祖统纪·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印,1990.

[3][清]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2 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刘绍宽.平阳县志·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5]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册[M].畺良耶舍,译.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印,1990.

[6]释宗晓.乐邦文类·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 册[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印,1990.

[7]袁甫.蒙斋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日]道端良秀.中国净土教史の研究[M].京都:法蔵館,1980.

[9]谢维新.事类备要续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葛兆光.死后世界——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学的一个共同主题[J].扬州师范学院,1994,(3).

猜你喜欢

天界信徒净土
阳光的信徒
裴庄欣油画作品选
无齿之唇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从敦煌本《度人经》及南齐严东注本看道教天界观的形成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
做价值投资的信徒
剑上的宽容
留一方净土,修一世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