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秸秆养畜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5-03-26高雪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010011
高雪峰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010011
夏红岩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 010020
王 刚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010011
1 内蒙古秸秆养畜发展现状
(1)内蒙古农作物秸秆资源数量及分布。作为粮食产量大省,内蒙古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据统计,全区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达350 多亿公斤,相当于全区天然草原打草量的2 倍。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为全区的粮食主产区,年产农作物秸秆总量为270 亿公斤左右,占全区75%左右,其余8 个盟市约占总量的25%左右。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大,作为传统畜牧业生产地区,因其畜牧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农作物秸秆转化量较低,仅占秸秆产量的6.55%和3.1%,而通辽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的农区畜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转化率也不过20%左右,因此发展秸秆养畜潜力巨大。
(2)内蒙古秸秆养畜现状。农作物秸秆具有产量稳定、易于利用的优点,是草食性家畜重要的粗饲料来源。据测算,1 吨普通秸秆与0.25 吨粮食的营养价值相当。内蒙古推广农作物秸秆养畜技术已有20 多年,发展势头良好,但发展很不均衡,转化利用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是由于内蒙古作为传统畜牧养殖业大省,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天然草原,广大牧区还在沿用着传统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内蒙古地域面、自然环境差异和畜牧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差异,畜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农作物秸秆转化技术推广。因此,农作物秸秆转化利用程度较低,开发利用空间较大。
目前,全区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较好的盟市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通辽、赤峰和畜牧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区。2013年全区农作物秸秆数量达到354 亿公斤,可转化载畜量为5388 万个羊单位;2013年农作物秸秆利用数量为59亿公斤,未开发利用数量巨大,达到296 亿公斤;可转化养畜量约为4500 多万个羊单位,秸秆转化利用潜力巨大。
(3)全区农作物秸秆利用潜力测算。全区农作物秸秆每年的产量大约在350 亿公斤左右,折合载畜量约为5400 个羊单位,可折合5 亿亩天然草原产草量(按暖季天然草原平均亩产65 公斤干草计算),如果按照冷季天然草场产草量153.83 亿公斤计算,秸秆产量是冷季草场产量的231%。因此,农作物秸秆转化利用可为畜牧养殖业集约高效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 内蒙古秸秆利用方式及效益估算
(1)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未经处理的秸秆存在着消化率和粗蛋白含量低、适口性差等特性,因此用其直接饲喂牲畜难以满足维持基本营养的需要,经过青贮、氨化、膨化等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处理,秸秆的营养价值得以大幅度提高。目前农作物秸秆转化利用主要有直接利用和转化利用两种方式。直接利用即收获后的作物秸秆直接放在牲畜圈舍内供牲畜随意采食,利用率低、浪费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转化利用就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秸秆进行粉碎、发酵和膨化等处理,以提高作物秸秆的转化利用率。传统的方法有青贮、微贮、氨化和碱化等技术,近年来一些新型技术如膨化、颗粒等技术也逐步得到推广应用。目前主要有青贮、微贮、黄贮、氨化、碱化、酸贮、压块、草粉、膨化和颗粒饲料加工技术。
(2)秸秆转化利用产生的效益估算。全区2013年作物秸秆产量约为350 亿公斤,约可折合饲养牲畜5400 个羊单位,1080 万头牛。2013年已利用的作物秸秆数量为59 亿公斤左右,尚有296 亿公斤未被有效利用,这部分若充分利用可转化饲养牲畜约为4500万羊单位,或者约为900 万头牛。当然,秸秆全部转化牲畜饲料不太可能,但是如果未被利用的296 亿公斤秸秆的50%如果被利用,就可增加2250 万羊单位,或者450 万头牛。
全区秸秆产量按2013年天然草原暖季平均干草单产65kg/亩计算,约相当于5 亿亩天然草原产草量,相当于全区天然草原冷季牧草储量的2 倍左右。因此,作物秸秆的转化利用减轻了天然草原的压力,有效缓解畜草矛盾,对草原生态建设和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内蒙古秸秆养畜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地区、季节间的不均衡。内蒙古地域辽阔,粮食产区主要集中在东部4 个盟市,全区作物秸秆产量的75%左右也集中在这一地区。同时这一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好,天然草原产草量相对较高,因此作物秸秆转化利用潜力较大。其余8 个盟市作物秸秆产量仅占全区的25%左右,而且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因此无论是天然草原产草量还是作物秸秆产量均不能满足养殖业需求,草畜矛盾较为突出。作物秸秆生产具有季节性,秸秆大量收获的时间正遇上天然草原打草的时间,这也是导致大量秸秆被废弃的原因之一。
(2)对秸秆饲料生产认识不足。传统观念中,人们从未把秸秆真正作为资源来看待,主要作为生活燃料及牲畜垫圈材料,因此废弃浪费的情况很严重,甚至造成了环境污染。近几年来,以肉牛、肉羊为代表的草食家畜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对“秸秆转化就是最大增草”的观点认识还是不够,对秸秆饲料在生态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民增收和提高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政府尚未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
(3)缺乏产业带动。根据山东、河南秸秆饲料发展较快地区的发展经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是发展秸秆饲料产业的最佳模式,而内蒙古的秸秆饲料的发展尚缺乏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介入。目前,秸秆主要以一家一户的加工转化为主,资金和技术力量薄弱,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秸秆加工转化,制约了秸秆转化利用和养殖业的发展。
(4)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目前,普遍存在着秸秆饲料加工机械缺乏,窖池容量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秸秆饲料的发展。目前全区永久性窖池容量仅达秸秆储量的60%左右,其余均采用临时性土窖及塑料裹包和大缸存储,影响了秸秆饲料的制作质量和产量提高。秸秆饲料生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秸秆加工机械不足使得秸秆饲料的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影响了秸秆饲料的品质和适口性。
4 内蒙古秸秆养畜的发展建议
随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承载压力与畜牧业快速发展的矛盾。自然灾害的影响及草原的退化,使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依然存在,天然草地生产力及再生性能逐年衰退。草原牧区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人类追求物质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要求。人类对天然草原的利用及过度开发也远远超过了草原的自然再生力与修复力。内蒙古牧区的草原单位面积内牲畜载畜量逐年下降,牧区畜牧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牧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艰难和困境。因此,做好农作物秸秆转化利用工作,大力发展秸秆养畜,将对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减轻天然草原负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多层次参与体系。对于我国秸秆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利用率低的现实,国家制订出台了多个针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规划及指导意见,《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秸秆转化利用率再提高5%;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中提出,力争到2015年,在全国建立较完善的秸秆还田、收集和储运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还田和产业化综合利用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内蒙古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划,但尚缺少具体的实施办法,今后要制定适合全区实际情况的实施细则。
各级业务部门要加强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增加对开发利用秸秆养畜的扶持力度。要求开展秸秆加工的专业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具有经过培训的1~2 名技术人员,秸秆专业加工公司具有2~3 名技术人员。技术培训由各级畜牧部门负责,做到参加培训的人员达到懂理论、会操作,确保实效,并将培训费用纳入到就业培训的范围。同时将加工机械补贴纳入国家农业农机补贴范围。抓住政策扶持机遇,用足、用活政策,加快秸秆加工综合利用的步伐。
(2)转变传统理念,树立秸秆转化即为最大的增草理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资料表明,在美国约有73%的肉类由草转化而来,澳大利亚为90%,而我国仅有6%~8%的肉类由草和秸秆转化而来。国家制定的“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中提出,养殖业要主攻食草型和非粮耗型饲料,秸秆转化过腹还田,利用比例将达40%。利用秸秆饲养肉牛、奶牛和肉羊,是解决“人畜争粮”和“牛羊争料”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增加奶肉产量,改变人民群众的膳食结构,提高身体素质,降低农牧民养殖成本,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3)强化技术支持,技术创新和应用是秸秆转化的根本出路。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鼓励科研单位及企业研发新产品及新型加工机械,努力提高秸秆利用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技术应用要因地制宜,积极推动各项实用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形成一个将生物学、营养学和动植物学综合交叉的多样化处理技术体系。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大力发展牧草及饲料作物调制加工机械,普及和推广使用草粉机、草饼机、颗粒机和秸秆调制处理机等饲料饲草加工机械,提高饲料生产、加工及调制的生产效率。也可以直接从国外引进成熟的现代化饲草料机械加工设备和技术,装备内蒙古的饲草料加工产业,彻底改变内蒙古饲草料加工技术落后的局面,迎头赶上饲草料加工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内蒙古当地的饲料工业,实现饲料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4)引导市场化运作,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产业。根据内蒙古地区作物秸秆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制定秸秆利用规划,进一步优化秸秆利用方式,建立秸秆饲料储备机制,以企业为龙头,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鼓励地方及企业建立秸秆储备基地,推动市场化的秸秆饲料加工和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储备、加工、物流改变饲草料季节性不平衡及地区间不平衡的状态。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秸秆的工厂化处理为秸秆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对广大农民来说,大量的秸秆成为可以出售的商品,对企业来说则是很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各级政府应引导农民以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实现产业化经营。要跳出现有秸秆处理方式框架,找到一种新的、技术可行的、适合国情的利用方式,并把它产品化、工业化,最终推向市场。从国际市场上看,秸秆综合利用完全可以造就大产业,形成大气候,而不是副业。注重给秸秆找出路,关键是注重使农牧民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中有效益,得实惠。
立足全区优势,按照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和生态畜牧业的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具有发展草原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的双重优势,优化生产布局,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使畜牧业尽快向质量、效益与生态安全并重的方向转变,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 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字〔2011〕2615 号).
[3]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4]农业工程学报第18 卷,第3 期,2002年5月《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中国农业大学.韩鲁佳,闫巧娟,刘向阳胡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