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探讨

2015-03-26张茂玲章雨旭张绮玲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影响力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张茂玲 章雨旭 张绮玲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430073

2)《地质论评》编辑部,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路26号 100037

3)《矿床地质》编辑部,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路26号 100037

我国正式认定的学术期刊多达5756种(不包括需进行整改的127种)[1],其中的地质科技期刊占有一定的比例,是我国期刊界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2-4]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地质学期刊(包括地质类和地球科学类)有30种[5],绝大部分都是中文版,这些中文地质学期刊在有效传播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推动中国地质科技成果走向世界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学术刊物的发展并不平衡,建立一个全面、客观、公正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2012年以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连续发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2年版、2013年版和 2014年版(CAJIJCR)[6-8],客观地反映了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连续三年选出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10%)”(科技类各175种),其中的中文地质学期刊超过20种。

目前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国际影响力的探讨已经成为热门话题[1,9-11],但这些讨论多集中于英文期刊,集中于如何提升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能力,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9-11],基本没有涉及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问题,因此,本文对近三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和《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的中文地质学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加以分析,为客观评价这些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态势提供参考依据,并通过与相关英文地质学期刊的对比,探讨了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化问题。

1 计量学指标对比

1.1 2011年进入TOP10%的中文地质学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于2012年首次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年版)》(缩写为CAJ-IJCR),按中国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未包括港澳台地区)2011年被Web of Science的JCR来源文献引用进行统计,科技类的统计源选用SCI收录的8336种期刊,即CAJ-IJCR的来源期刊绝大部分为海外各国和地区期刊[5]。按照各期刊被上述期刊引用的他引总被引频次和他引影响因子的加权(他引总被引频次的权重为2,他引影响因子的权重量为1)综合排序,位列 TOP5%(前5%)的期刊被评为“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10%的期刊被评为“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本文选择了CAJ-IJCR报告中进入TOP5%和TOP10%的地质学期刊19种,将它们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2年版)》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按影响因子总排名顺序列于表1,将它们在CAJ-IJCR报告中国际总被引频次、国际他引影响因子也列入表1,以便进行对比。

表1 2011年度19种地质学期刊计量学指标对比

1.2 2012年和2013年进入TOP10%的中文地质学期刊

从2013年起,CAJ-IJCR报告[7]引入了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CI)的概念,以国际引证统计源期刊构建的引文数据库为源,如2012年被 Web of Science的JCR来源科技类的统计源为SCI收录的8471种期刊,统计出我国学术期刊的他引影响因子和他引总被引频次,并通过数学模型转化为具体指数——期刊影响力指数(CI)[8]:

其中,A为某期刊在SCI中的影响因子(非SCI期刊为SCI统计源期刊引用的影响因子)经线性归一法标准化后的标准值,B为某期刊在SCI中的总被引频次(非SCI期刊为被SCI统计源期刊引用的总被引频次)经线性归一法标准化后的标准值,A、B均在0~1之间)。

根据CI指数高低,选出“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和“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5%~10%),选出“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5%~10%)。

本文按照进入2013年版CAJ-IJCR报告TOP10%的标准选择出地质学期刊19种,将它们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2012年影响因子及其总排名、被引频次列于表2,同时将CAJIJCR的国际影响力指数(CI)及国际总被引频次、国际他引影响因子一同列出。同样,将2013年选出的20种中文地质学期刊的计量学数据列入表3。有意思的是,表2中列出的19种地质学期刊与表1完全相同,只是顺序不同;表3只比表1和表2多出了1种期刊——《矿物岩石》。就是说,近三年进入CAJIJCR报告TOP10%的中文地质学期刊基本上没有变化。

表2 2012年度19种地质学期刊计量学指标对比

表3 2013年度20种地质学期刊计量学指标对比

2 分析与讨论

2.1 国内影响因子与国际影响因子

从表1、2、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CJCR给出的影响因子看,这些中文地质学期刊近三年都比较稳定,最高2.097,最低0.419,但在影响因子总排名上,整体都下降,即中国其他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有更多大幅度的提高。CAJ-IJCR的国际他引影响因子近三年的变化不大,但期刊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从0.062~0.998到0.126~0.636。

CJCR统计的中文期刊的核心影响因子反映的是期刊在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以“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1900多种中文期刊和 六七十种英文期刊作为统计源[2-4],而CAJ-IJCR报告中提供的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是以SCI收录的八千多种期刊作为统计源,是从国际角度评价中国中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对表1、2、3的相关数据作散点图(图 1、2、3),发现近三年地质学期刊的国内影响因子与国际影响因子相关性很不显著。近三年在国内的影响因子很高的地质学期刊,国际影响因子不一定高,甚至被国际他刊引用率可以很低,这反映出我国地质学期刊主要在本土发行,引用作者主要是大陆的,还基本没有进入国际学术圈。但从2011年至2013年国内影响因子与国际影响因子相关性有变显著的趋势。

图1 2011年19种地质学期刊影响因子与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关系

图2 2012年19种地质学期刊影响因子与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关系

图3 2013年20种地质学期刊影响因子与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关系

图4 2011年国内总被引频次变化与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

2.2 国内总被引频次及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是量化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将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内总被引频次与国际总被引频次分别作散点图(图4、图5、图6),可以看出,国内总被引频次与国际总被引频次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国内影响因子与国际影响因子的相关性,且相关性也逐年增加。这可能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中国中文期刊上的文章被国内外引用的机会趋于接近。

图5 2012年国内总被引频次变化与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

图6 2013年国内总被引频次变化与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

2011-2013年都进入TOP10%的19种地质学期刊是:《地质学报》、《岩石学报》、《矿床地质》、《地球学报》、《地学前缘》、《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地质论评》、《地质通报》、《地球科学进展》、《岩石矿物学杂志》、《高校地质学报》、《地球化学》、《现代地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中国地质》、《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地球科学》、《地质科学》、《矿物学报》,将它们三年的国内总被引频次变化和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变化作图(图7、图8),就可以看出这些期刊的总被引频次逐年升高,尤其是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说明我国地质学中文期刊不仅被国内期刊引用的数量增加了,而且被海外引用的数量也在增加,这些期刊正在逐步进入国际性学术交流圈。

图7 近三年19种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内总被引频次变化

图8 近三年19种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变化

2.3 国际影响因子与国际影响力指数的关系

国际影响力指数(CI)是CAJ-IJCR用于评价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指数[7-8],其设计目的就是要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指标。从国际影响力指数(CI)与国际影响因子散点图(图9)中也可以发现,二者线性关系不显著。事实上,公式(1)已经表明,国际总被引频次与国际影响因子对国际影响力指数(CI)有相同的贡献,只有载文量大、期刊历史悠久、文章质量好的期刊,其 CI才可能高。因而,对于一些总载文量小的期刊如双月刊,CI不容易超过月刊。因此,总载文量小的期刊应该保证文章的质量,适当增加载文量,才能保住较高的CI。

2.4 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分析

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及所处的地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科科学研究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地位。通常认为,英文期刊能够比中文期刊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因为英文是多国的官方语言,在美欧等发达国家传播广泛。而中文(汉语)过去只有华人有能力阅读,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近些年,世界各地才办起了多所孔子学院,兴起了汉语热。所以,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应该远小于英文地质学期刊,但是经过对比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图9 地质学期刊2012年(左)和2013年(右)影响因子与影响力指数关系

(1)《岩石学报》是中文期刊,但比同类英文期刊Sciences China Earth Sciences和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的国际总被引频次(表4)总体高,CI指数也远高于英文期刊(表1、2、3、4),可能与其专业有关,也可能与其载文量大有关,但不可否认它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

(2)《地质学报》中、英文版都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刊物,可以认为二者具有相同水平。在国内各数据库统计中,《地质学报》中文版一般均远高于《地质学报》英文版,但在CAJ-IJCR中,虽然2011年《地质学报》英文版的国际总被引频次明显高于中文版(1355:749),但在2012年和2013年,《地质学报》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国际总被引频次和国际影响力指数却不相伯仲,分别是1720:1602和1933:1973(表4)。然而,同样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版,国际影响因子,三个年度均是英文版远高于中文版,而国际总被引频次则跳跃较大(表4)。

(3)不少英文刊,甚至是已经进入SCI检索系统的,并未进入TOP5%,甚至未进入TOP10%。

(4)SCI及其他国外数据库对国际影响力的影响,《岩石学报》、Sciences China Earth Sciences和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都被 SCI收录,比大部分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国际他引影响因子都高,但国际总被引频次就不一定,如2012年和2013年的Sciences China Earth Sciences,如果与19种非SCI中文期刊一起排名,国际总被引频次排在第16和第5位,并非是名列前茅。

表4 2011年—2013年2种英文及中文地质学期刊计量学指标对比

正如CAJ-IJCR多次[6-8]指出,科技类TOP5%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已经达到SCI数据库中的中等期刊的水平,但是近三年被评为TOP5%和TOP10%中文地质学期刊大部分未被SCI收录,这就说明,中文期刊立足本国,也可以产生国际影响力。不是所有的中文期刊都一定要挤SCI独木桥,才能够进入国际学术交流圈。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被SCI收录一定会帮助期刊提高国际影响力,如在CAJ-IJCR中CI指数最大的《岩石学报》,除了学科因素外,其被SCI收录也应是重要因素。另外,被Scopus收录的中文地质学期刊的引证指标(CI)近年普遍提高,如《地质学报》、《岩石学报》、《地球学报》、《地学前缘》、《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地质通报》等。所以,中文优秀地质学期刊既不要盲目国际化,也不要放弃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机会,要学会利用国际数据库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3 讨论与结论

综上所述,可将中国地质学中文期刊近三年的影响力归纳为如下几点:

(1)中国地质学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因子与国内影响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但国际总被引频次与国内总被引频次相关性较显著。

(2)中国地质学中文期刊近三年的国际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稳步增长。

(3)与同水平的中国地质学英文期刊相比,中国地质学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不是明显较低。

(4)不是所有的中文期刊都要变为英文刊,也不是一定要被SCI收录才有高的国际影响力。但进入国际检索是提高地质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策略。

我国科技期刊虽然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在国际影响力上尚有差距。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包括国家政策支持与导向、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政策导向、期刊管理体制是否适应科技期刊发展需要、科技期刊资金投入、科研人员对科技期刊的态度、期刊运营能力、新型出版形式的冲击、出版产业人才结构是否合理、高质量论文是否流失、跨国出版集团掠夺国内优秀稿件等等。进入全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排序前100名地学类期刊较多,本文研究的中文地质学期刊,在有效传播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推动中国地质科技成果走向世界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它们是近三年被评为TOP5%和TOP10%学术期刊,国内和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逐年增加,影响力指数有所提高,在世界检索系统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与我国重视资源有关,也与我国拥有世界热点研究的地质现象、地学期刊篇均参考文献多、出版周期变短,以及地学类期刊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关[12],12种TOP5%地质学期刊中大部分为科协的期刊,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大,施引期刊的数量也呈年度上升的趋势[13]。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的期刊计量学指标表明,不是所有的中文期刊都要变为英文刊,也不是一定要被SCI收录,才能够进入国际学术交流圈,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国力的增强,中文(汉语)在世界的普及将不可避免。值得高兴的是,中国科协继续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四期项目,自2015年起择优资助一批学科和专业领域有较好基础和较强影响力的中文学术期刊[14],旨在促进我国中文精品科技期刊的发展。因此,中文优秀地质学期刊应抓住机会,在我国重视科技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的时机,利用我国拥有的特殊地质条件,跟踪世界热点研究,组织优秀稿件,办出自己的特色;还要适应科研人员文献检索和获取的习惯,重视期刊的网站建设,增加了文献检索、链接、导读等功能,甚至开辟扩展信息、评论、播客、多媒体、在线优先发表等栏目。这才可能扩大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1]黄长著.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13-115.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130-360.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135-382.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135-388.

[5]郝梓国,江少卿,孟庆伟,等.建国60年我国地学期刊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2):129-137.

[6]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R].2012.

[7]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2013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R].2013.

[8]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2014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R].2014.

[9]任胜利.《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专题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17

[10]冯庆彩,毛振钢,刘素琴,等.以品牌为核心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浅谈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国际化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18-222.

[11]罗东,黄春晓,周海燕,等.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以《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23-228.

[12]楼亚儿.地学类期刊影响因子高的原因分析[J].编辑学报,2006,18(5):382-383.

[13]刘筱敏,马娜.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35-339.

[14]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关于申报2015年度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通知[EB/OL].[2015-04-03].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488/16321551.html

猜你喜欢

影响力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科技期刊的分类
天才影响力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