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分析
——基于 CMSCI(2004-2012)年数据
2015-03-26钱爱兵
■钱爱兵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38号 210023
1 前言
学术期刊一直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它能够连续、及时地反映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有助于促进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指导学术交流和学术参考。期刊评价一直是图书情报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长期以来有大量的学者和机构在从事着期刊评价的研究与实践。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核心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到目前为止已推出6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1997年出版了第一本《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截至2014年底已连续出版18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998年出版了《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以后每年出版一卷,截至2014年底已出版17卷。2004年以后,每年还出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自2002年起开始出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截止2014年底已出版13卷。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从2000年开始出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以苏新宁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凭借其对CSSCI十多年的研究与制作所积累的丰硕成果,在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获得性等原则基础上构建了一整套符合我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特点的评价体系[1],并且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期刊评价研究,涉及政治学[2]、新闻学与传播学[3]、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4]、语言学[5]、经济学[6]、艺术学[7]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国外期刊评价研究的繁荣要归功于1955年加菲尔德提出期刊影响因子的概念[8],他对期刊文献的引文进行了大规模统计分析,得到了大量被引用文献集中在少数期刊上,而少量被引用文献散布在大量期刊中的结论。此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国内外学者均对该指标进行不断扩展。2005年美国物理学家J.E.Hirsch提出将h指数作为评价科学家科研绩效的新指标[9],Braun等人将其扩展为期刊h指数[10]。2010年Prathap提出P指数,并认为其相对于传统期刊评价指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区分度[11-12]。
由上可以看出,期刊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外已经有了较大进展,且成果颇丰,各评价体系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反观医药卫生领域,国内研制专门的医学引文数据库肇始于1999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成功构建《中文生物医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了自1995年以来的1000余种中国生物医学来源期刊。该数据库在揭示医学科学研究状况、论文的科技产出力、期刊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该数据库仅为引文查询系统,相关学者基于该数据库对国内医学期刊展开影响力评价研究的还较少,较多关注的是某本或某几本期刊的影响力,没有着眼于整个医药卫生层面进行比较。其次,采用的指标相对多维,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期刊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
笔者围绕中医药学期刊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一方面,从期刊引用网络[13]角度分析中医药学期刊的影响力状况。总体上来看:首先中医药学期刊互引现象较为频繁,期刊引用网络属于密集网络,学科内部的渗透能力较强。其次,中医药学的相关论文正不断被其他医药卫生学科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从学术规范量化分析的角度[14]对中医药学期刊的学术规范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中医药学期刊的学术规范型在不断提高,总体状况良好,但是个别期刊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大学学报应打破地区局限。此外,笔者还从期刊影响因子角度分析中医药学期刊的学术影响[15],结果表明:中医药学期刊存在鲜明的层次分布。本文正是对相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和补充,选择19种中医药学期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2004-2012年的发文和引文数据为统计数据来源,从被引次数、被引广度两个方面对中医药学期刊的学术影响进行评价。
2 数据来源及方法
笔者基于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所收录之248种医药卫生类期刊,创建《中文医药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以下简称 CMSCI)数据库。通过构建SQL语句从该数据库中抽取19种中医药学期刊的总被引次数、期刊他引次数、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被引广度,并以Excel格式导出。例如:假设数据库名称为“CMSCI-DATA-2004-2012”,引用文献表名为“cmsci-ywsy”,“ci-journal”代表被引期刊名称字段,“p-id”表示引用文献的编号,计算机名称为“USER-THINK”,用户名为“sa”,密码为“cmsci-data”,则总被引次数的数据抽取语句是:EXEC CMSCI-DATA-2004-2012.xp-cmdshell′bcp ″select ci-journal,count(*),substring(p-id,11,4)from CMSCI-DATA-2004-2012.dbo.cmsci-ywsy where((ci-journal like″%中国中药杂志%″or cijournal like″%中药通报%″)or ci-journal like″%中草药%″or ci-journal like″%中药材%″or cijournal like″%中国针灸%″or ci-journal like″%中西医结合杂志%″or ci-journal like″%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or ci-journal like″%中成药%″or(ci-journal like″%中华中医药杂志%″or ci-journal like″%中国医药学报%″)or ci-journal like″%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or(ci-journal like″%针刺研究%″or ci-journal like″%针刺麻醉%″)or cijournal like″%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or cijournal like″%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or cijournal like″%中药药理与临床%″or ci-journal like″%中医杂志%″or(ci-journal like″%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or ci-journal like″%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or ci-journal like″%世界科学技术%″)or(ci-journal like″%时珍国医国药%″or ci-journal like″%时珍国药研究%″)or ci-journal like″%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or cijournal like″%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or(cijournal like″%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or cijournal like″%广州中医学院学报%″))group by ci-journal,substring(p-id,11,4)″queryout C:zgyx-总被引次数-2004-2012.xls-c-q-S″USER-THINK″-U″sa″-P″cmsci-data″′。 原始数据抽取出来以后,再进一步清洗,诸如:归并期刊更名的数据,期刊名称错讹数据等。最后利用Excel中的筛选、分类汇总等功能统计出本文的各项指标。
3 结果分析
3.1 中医药学期刊被引次数分析
期刊被引次数是指该刊自创刊以来所刊载的全部论文被某年CMSCI收录期刊论文引用的次数。它是评价学术影响的基本指标之一,用以衡量期刊的绝对学术影响力,被研究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研究和交流中所处的地位。笔者从总被引次数、他刊引用次数、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以及被引次数综合值来考察中医药学期刊的被引用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统计,此处的本学科论文是指19种中医药学期刊所刊载的论文。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是指某中医药学期刊载文被19种中医药学期刊引用的次数。
3.1.1 总被引次数分析
期刊的总被引次数体现了期刊自创刊以来的学术影响。表1给出了2004-2012年19种中医药学期刊的总被引次数及9年的平均值,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值由最大的9年平均值(《中草药》的2633.67)作除数获得。
表1 2004-2012年中医药学期刊总被引次数(单位:篇次)
分析表1数据,我们可以看出:19种期刊在总被引次数上差异明显,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期刊集中在少数几个期刊。例如:《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的被引总次数之和即占19种中医药学期刊总被引次数的30.58%,反映出这两种期刊在中医药学领域的绝对影响力。2004-2012年,中医药学期刊年度总被引次数之和呈逐年上升态势,可见中医药学期刊的影响度不断扩大,对学术界的影响迅速增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被引次数增加最多,达4263次,这与该刊不断扩大载文量有关。2004年该刊每年发行6期,载文量仅为164篇,而2012年该刊每年出版24期,载文量剧增到2143篇,翻了13倍还多,载文量的不断增长带来被引总次数相应增加。过高的载文量可能会稀释期刊的学术影响,应该引起办刊者的重视。《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的总被引次数变化最小,进一步考察发现,该刊一直保持年发行6期,载文量变化不大。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被引次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期刊的学术影响,但该指标与期刊的创办时间、期刊载文规模、期刊领域也有较大关系。
3.1.2 他刊引用次数分析
他刊引用次数是指某期刊所刊载论文被其他期刊所刊载论文引用的次数。采用他刊引用次数对期刊进行评价,可以削弱某些期刊为了提高被引次数而虚假自引所带来的被引统计偏差。表2给出了2004-2012年中医药学19种期刊的他刊引用次数及均值,并对各期刊的平均值进行了归一化处理。
根据表2的数据显示,排除自引后,19种中医药学期刊的他刊引用次数与被引总次数呈现相似的规律和趋势。《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排在前两位,他刊引用次数的9年平均值之和即占19种中医药学期刊他刊引用次数的31.07%。《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因自引率较高,变化较为剧烈。对比表1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由第7降到第12位,《中华中医药杂志》由第9降到第14位,这应该引起办刊者的重视。其次是《中国针灸》和《针刺研究》,分别下降3位,这两本期刊研究领域的专指性相对较高,带来自引率也较大。
3.1.3 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
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考察的是期刊在本学科的被引用情况,并不直接反映期刊质量,而一个主要用于体现给定学科领域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表3给出了2004-2012年中医药学期刊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和均值,以及归一化值。
表2 2004-2012年中医药学期刊的他刊引用次数(单位:篇次)
表3 2004-2012年中医药学期刊的学科引用次数(单位:篇次)
表3显示,总体上中医药学期刊在中医药学科的学术影响分布基本符合布拉德福定律,排名前6期刊的学科被引次数占总数的58.67%。与表1总被次数相比,各刊的被引次数减少幅度较小,位次变化也不大。从一个角度也说明了这些期刊的研究成果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中医药学研究领域,对其他学科产生的影响有限。
另一方面,若将每一种期刊9年本学科引用总次数与9年总被引次数进行相除,得到中医药学期刊的本学科论文引用率,该指标主要用于考察中医药学期刊在学科研究中的集散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和《中药药理与临床》的学科引用比率数据分别为67.24%、68.98%和70.21%,排在最后3位,说明这三种期刊对于其他学科有着较强的渗透力。《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和《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的学科引用比率排在前3位,分别是86.81%、86.26%和84.41%,说明它们的研究成果的影响更多集中在本学科。
从2004-2012年的变化情况来看,本学科引用次数增加值较多的为《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这与它们不断扩版和增加载文量有关,目前的状况均是每年发行24期。
3.1.4 中医药学期刊被引次数综合分析
期刊被引次数包括总被引次数、他刊引用次数和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分别对应了某种期刊在整个医药卫生学科中的影响、对其他期刊的影响和在学科内的影响,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我们将这三个指标的权重分配为25%、50%和25%,并据此设计了表4。综合值计算方法为:将每一种期刊的被引总次数和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的归一化值分别乘以25%,他刊引用次数乘以50%,然后将这三个结果相加,从而得到各期刊的被引次数综合值。
表4 2004-2012年中医药学期刊被引次数综合值
从表4可以看出,《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在被引次数这一指标上远高于其他期刊,说明这两种期刊在中医药学领域的绝对权威和学术影响力。《中成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药材》、《时珍国医国药》等期刊也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不同学术层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根据被引次数综合值,我们可以将中医药学期刊的简单地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被引次数综合值大于0.97的期刊,即《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2种期刊组成;第二层次为被引次数综合值在0.41-0.56之间的4种期刊,主要有《中成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药材》和《时珍国医国药》。以上两个层次期刊代表了中医药学领域期刊的较高水平,其中《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代表了中医药学的权威期刊,在学术研究和学科交流方面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第三层次为被引次数综合值在0.22-0.29之间的7种期刊。第四层次为所有被引次数综合值在0.2以下的6种期刊。
3.2 中医药学期刊被引广度分析
3.2.1 CMSCI期刊被引广度分析
被引广度是考察一种期刊对多少种期刊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该期刊的论文被多少种期刊中的论文引用过。一般来讲,一种期刊一年被某种期刊只引用一次,那么这两种期刊的关联性并不大,这种引用带有诸多偶然性。为了使被引广度的计算能够分辨出影响度的大小,并更趋于合理,我们将被引广度值分5档进行计算:0.2(被引1次/年)、0.4(被引 2 次/年)、0.6(被引 3 次/年)、0.8(被引 4次/年)、1(被引5次及以上/年)。需要说明的是:19种中医药学期刊被引广度的具体数值是基于248种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计算得出,即最大值为247。表5给出了2004-2012年度中医药学期刊被引广度和9年的平均值,再以该指标最大的平均广度值作分母得到各刊的归一化值。
表5 2004-2012年中医药学期刊被引广度
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草药》和《中国中药杂志》的被引广度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它们的平均被引广度均在63以上,大大高于其他中医药类期刊(约33),说明这三种期刊不仅影响着本学科的期刊,还影响着大量的其他医药卫生类期刊。《时珍国医国药》、《中成药》、《中药材》和《中药药理与临床》的平均被引广度在42-48之间,表明它们的学术影响也超越了中医药学科。其余12种期刊中仅有《针刺研究》低于19,其余均超过19,说明其影响力已经突破了中医药学类期刊。
中医药学期刊的平均被引广度从2004年的31.06增加到2012年的43.29,增幅高达39.38%,说明中医药学期刊整体被引广度显著增加,中医药学研究与其他医药卫生学科研究有相互渗透趋势。
3.2.2 CJCRE被引广度分析
以上分析结果均基于CMSCI收录的248种医药卫生类来源期刊,但是我国医药卫生类期刊有1200多种。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揭示中医药学期刊被引广度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笔者基于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Chines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Expanded,简称CJCRE)提取2005-2013年度的引用刊数,得到表6。此处的引用刊数是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反映被评价期刊被使用的范围,也就是被引广度值。
在表6中,《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分列第一、第二位,这与被引次数的各项指标保持高度一致(仅他刊引用次数的位次前后颠倒),充分说明此两种期刊在中医药学研究领域的极高影响力。对比表5和表6的数据,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的位次变动剧烈,前者由表5的第一下降为表6的第五,后者由表5的第十六位上升为表6的第七位,其余17种期刊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3.3 中医药学期刊被引次数与被引广度的关系
中医药学期刊的被引次数与被引广度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为了直观剖析该问题,笔者将表4中被引次数综合值和表5中被引广度归一化值以散点趋势图形式进行描绘,得到图1。
表6 2005-2013年中医药学期刊CJCRE被引广度
图1 被引次数与被引广度的关系
从图1还可以看出:除了个别期刊在这两项指标上发生剧烈地逆向跃升外(例如: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总体上,中医药学期刊的被引次数同被引广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即被引次数多的期刊,其被引广度值往往也会高。由此可见,中医药学期刊在试图改善这两个指标时,可以采取类似的措施。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在使用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来评价期刊时,应该注意到,这两项指标仅是从被引角度进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期刊被使用的深度和广度,而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的排名可能会受到一些除学术影响和学术质量以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评价的偏差,例如受创刊时间、出版周期、载文规模、编辑规范等。因此,以上数据仅表明各期刊被使用的影响力,而不能直接用来描述期刊质量,对期刊影响的评价还应从其他方面进行补充和综合。
此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所收录之248种医药卫生类期刊以外的数据需进一步研究,例如:CJCRE的相关数据,通过相互补充和印证,才能建立一个全面客观的期刊评价体系。
4.2 结论
基于以上对中医药学期刊被引次数、被引广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药学期刊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层次分布。无论是被引次数还是被引广度,除个别节点发生逆向跃升外,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尤以《中草药》和《中国中药杂志》为代表,它们在多项指标中均名列前茅,说明它们是中医药学期刊的权威,在学科内部具有相对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成药》、《中药材》等期刊在各项指标上也都有较好的表现。当然,作为中医药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等在各项指标上都处于偏后位置,值得关注。
[1]苏新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东岳论丛,2008,29(1):35-42.
[2]杨明.中国政治学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统计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7):100-110.
[3]胡媛帅,邓三鸿,王昊.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分析——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2004-2006)[J].出版科学,2008,16(5):47-56.
[4]岑咏华,邓三鸿.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分析——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9,(4):31-35.
[5]鞠秀芳.中国语言学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分析——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2004-2006)[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1):150-158.
[6]胡玥.经济学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年)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1):88-97.
[7]秦嘉杭,金莹.艺术学期刊被引次数和被引广度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3):66-74.
[8]Garfield E.Citation indexes to science: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J].Science,1955,122:108-111.
[9]Hirsch J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NAS,2005,102(46): 16569-16572.
[10]Braun T,Glänzel W,Schubert A.A Hirsch-type index for journals[J].Scientometrics,2006,69(1): 169-173.
[11]Prathap G.The iCE approach for journal evaluation[J].Scientometrics,2010,85(2): 561-565.
[12]Prathap G.Evaluating journal performance metrics[J].Scientometrics,2012,92(2): 403-408.
[13]钱爱兵,徐浩.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86-1295.
[14]钱爱兵.中医药学期刊学术规范量化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210-216.
[15]钱爱兵.中医药学期刊影响因子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4):22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