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2015-03-25余静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9期
关键词:课堂气氛重点题目

余静

摘 要: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需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质疑的兴趣,开放课堂,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课堂质疑情境;要使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在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质疑技巧,主动发问,养成质疑的习惯。我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课堂气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是积极思维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以尊重、信任、平等、友好的情感去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全面地去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让学生自由发问,即使开始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可笑,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但也不可以一言否之,应耐心地提示学生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让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标新立异”具有创新意义的质疑,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给予鼓励。对于平时不爱提问的学生,哪怕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使学生体验到质疑的价值,产生强烈的质疑意识。

二、进行名言激励

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质疑的名言。如: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智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 余的时间相机对学生进行灌输、激励,使他们充分认识质疑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愿意质疑。

三、开展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学生无疑可问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好的习惯,没有掌握必要的方法,不能发现问题,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本,这是理论武器,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了胆量,并有了一定的质疑兴趣,不一定就能问在问题的重点处、点子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语文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又常运用到语文。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自己身边的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促使他们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语文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比较质疑能力,可从下列几方面进行:

1、依重点质疑

每篇文章都有重点,重点地方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如果依据重点质疑,可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愚公移山》、本课重点是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学生可根据此重点质疑:(1)本文共写了几个人?(2)各人对移山持什么态度?(3)为了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运用这些手法有何作用?这些问题解决了,对这篇文章的重点也就理解了。再就是根据难句质疑。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突出重点,抓住难句,质疑问难,才能理解文章主旨。如抓住中心句、画龙点睛句、篇末点题句等质疑。可见,通过对课文重点句子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理解,也体验到各种句式的用处。

2、紧扣题目质疑

众所周知,题目是对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通过题目可以简单地了解一篇文章的精髓。但 是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很少关注到文章的题目,甚至根本不看题目。这样 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对课文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首 先看清楚题目,并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文体的文章,学生要养成看到题目自觉质疑的习惯。拿记叙文来说, 很多记叙文的题目都是以事物或者人物进行命题的。以人物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疑问:这个人的姓名是什么?这个人有什么特征?作者具体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该人 物的?作者具体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刻画这个人物的?等等。具体到《孔乙己》这篇课文,在教学时,我就从标题入手,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孔乙己的姓是什么?名又是什么?“孔乙己”是他的原名吗?通过提出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 从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经常对题目进行示范质疑,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模仿教师的做法,在无形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质疑水平。

3、依矛盾质疑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合常规的表达方式,其实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情感。如《孔乙己》文末写到:“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用在一句话之中,这是矛盾的,可以依据此矛盾质疑:(1)孔乙己到底死没死?这两个词用在一起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得知这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作者的特殊用意。

4、依高潮质疑

每篇文章都有高潮部分或表达作者情感强烈的部分。要指导学生依据此处质疑: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中举是此小说高潮部分,可就此质疑: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邻居、老爷对他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表达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说明了什么?范进为什么得知中举而疯?

5、依写法质疑

每篇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中心,作者都巧妙地运用某些写作方法、技巧来突出主题,可引导学生依据写作方法质疑。如鲁迅的《故乡》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写的,可依据对比的方法质疑:

(1)找出本文的几处对比。(2)说说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性格、对人态度有什么变化?(3)这变化的根源是什么?(4)这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这样,既能理解写法——对比的作用,又掌握本文的主题,更能激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质疑无疑是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余静

摘 要: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79-01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需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质疑的兴趣,开放课堂,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课堂质疑情境;要使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在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质疑技巧,主动发问,养成质疑的习惯。我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课堂气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是积极思维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以尊重、信任、平等、友好的情感去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全面地去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让学生自由发问,即使开始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可笑,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但也不可以一言否之,应耐心地提示学生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让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

二、进行名言激励

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质疑的名言。如: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智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 余的时间相机对学生进行灌输、激励,使他们充分认识质疑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愿意质疑。

三、开展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学生无疑可问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好的习惯,没有掌握必要的方法,不能发现问题,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本,这是理论武器,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了胆量,并有了一定的质疑兴趣,不一定就能问在问题的重点处、点子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语文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又常运用到语文。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自己身边的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促使他们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语文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比较质疑能力,可从下列几方面进行:

1、依重点质疑

每篇文章都有重点,重点地方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如果依据重点质疑,可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愚公移山》、本课重点是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学生可根据此重点质疑:(1)本文共写了几个人?(2)各人对移山持什么态度?(3)为了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运用这些手法有何作用?这些问题解决了,对这篇文章的重点也就理解了。再就是根据难句质疑。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突出重点,抓住难句,质疑问难,才能理解文章主旨。如抓住中心句、画龙点睛句、篇末点题句等质疑。可见,通过对课文重点句子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理解,也体验到各种句式的用处。

2、紧扣题目质疑

众所周知,题目是对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通过题目可以简单地了解一篇文章的精髓。但 是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很少关注到文章的题目,甚至根本不看题目。这样 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对课文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首 先看清楚题目,并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文体的文章,学生要养成看到题目自觉质疑的习惯。拿记叙文来说,很多记叙文的题目都是以事物或者人物进行命题的。以人物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疑问:这个人的姓名是什么?这个人有什么特征?作者具体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该人物的?作者具体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刻画这个人物的?等等。通过提出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 从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经常对题目进行示范质疑,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模仿教师的做法,在无形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质疑水平。

3、依矛盾质疑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合常规的表达方式,其实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情感。如《孔乙己》文末写到:“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用在一句话之中,这是矛盾的,可以依据此矛盾质疑:(1)孔乙己到底死没死?这两个词用在一起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得知这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作者的特殊用意。

4、依高潮质疑

每篇文章都有高潮部分或表达作者情感强烈的部分。要指导学生依据此处质疑: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中举是此小说高潮部分,可就此质疑: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邻居、老爷对他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表达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说明了什么?范进为什么得知中举而疯?

5、依写法质疑

每篇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中心,作者都巧妙地运用某些写作方法、技巧来突出主题,可引导学生依据写作方法质疑。

质疑无疑是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重点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重点推荐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追根求源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浅谈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