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诗文诵读鉴赏教学的有效措施

2015-03-25李道乾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9期
关键词:诵读古诗词初中

李道乾

摘 要:古诗文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情感的润泽、文学素养的提高等不无裨益。本文探讨了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意义,并对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具体施教策略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一、诵读教学模式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首先,提倡诵读教学不仅可以促进中学生视觉器官、发音器官、听觉器官等生理方面的发育,而且因为它是一个潜意识下的认识记忆过程,是一个由量变逐渐积累发展到质变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心理层面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再者,诵读能使学生体昧古诗词的音韵和意蕴。古诗词语言的内涵极其丰富,而表达的情感又极为微妙。诗词的内涵与情感仅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须借助诵读,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悟、去想象、去把握。古诗词的显著特点是意境美,而意境美是通过“音韵美”等来实现的。诵读教学模式旨在逐层落实“音读—情读—醉读”,让全体学生在看似简单诵读的基础上进行逐层深入的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唤醒自己的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最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诵读母语可以让我们寻找到本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实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读、诵读, “披文入情”,将外显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不仅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感,还能激活其生活经验,愉悦其心灵,使其通过直觉、顿悟、感悟、联想、想象等途径,快速理解文本,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古诗词诵读教学模式的具体施教策略

1、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的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下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 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豫和顾虑。

2、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表达情绪的转变。

例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一诗,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3、想象诵读,悟诗情

任何文章的解读都不能离开对情感的把握,有些文章的情感是外露于文字上的,而有些文章的情感则是隐藏在文本深处的。《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的?是单一的还是富有变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品味深蕴其中的浓浓情怀,读出作者的神韵,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其次要感受诗词形象,学习文化精髓,晓之以理朗读之。这样朗读就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洋溢于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然成诵。

4、反复诵读,领会情感之美

每一首诗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究竟是悲,是欢,是喜,还是忧?学习鉴赏时,首先要通过反复诵读,整体认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然后才能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情感美。朗读时要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含蓄,读出韵味。如《观沧海》是曹操在追歼袁绍凯旋而归的途中,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那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以想象奇特的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朗读时,自然应用高亢喜悦的语气,读出诗人的沉浮,读出诗人的豪迈,读出诗人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感,才能引人人胜,激发学诗的情趣。

总之,鉴赏诗歌之美始终是我们古诗教学的目标,诗的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诵读能够使学生体味诗歌中的语文,能直接把学生带人诗的意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拓展视野,进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猜你喜欢

诵读古诗词初中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