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香港“自由行”正名
2015-03-25陈水仙
陈水仙
香港的紧张与谨慎的心态可以理解,因为在过去十多年有大量内地孕妇以旅游为名进入香港产子,给当地医院造成负荷,而且占用了本地的资源,乃至香港当局宣布公立与私立医院从2013年起停收“双非孕妇”(即夫妇皆非香港人)。
但是,这样的谨慎也造成了一个问题:把所有的孕妇都拒之门外,也不管到底是意图赴港产子的,还是只是想去旅游的。
近些年,香港内地矛盾不断,内地消费者到香港抢购奶粉、内地游客在香港地铁进食、内地儿童在香港街头小便,包括被港人斥做“蝗虫”的双非孕妇等等,港人与内地游客的争论一直没有消停过。而这一切的争论,都直指十年前开放的自由行。
自由行的作用或许被高估
开放自由行的大背景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香港经济因为世界经济大气候的不景气而陷入低谷。在香港商界、学者等各界的呼吁下,特区政府形成了“类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1年11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赴京述职期间,正式向中央领导人提出建立这一构想,并得到支持。
从2002年开始,两地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磋商,终于在2004年1月1日起,CEPA(《内地与香港和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正式实施,将香港、澳门与内地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根据CEPA条款,内地首批允许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居民个人赴港旅游。
根据媒体的数据,目前国内已有49个城市开放了自由行,访港人数也从2004年的426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746万人次,占内地访港游客总数4074万人次的67%。与大量游客访港相伴的是,游客购物开支占香港零售业总销售额的比重快速上升,由2004年的4.5%,攀升至2013年的22.2%。而香港特区政府预计,2017年,访港旅客会超过7000万人次,“保守估计”2023年超过1亿人次。
由此可看,自由行对香港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在无穷无尽的争吵中,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年开放自由行的初衷,它变成了双方互相指责的由头——港人指责内地人赴港旅游带来诸多陋习与麻烦,内地人指责港人歧视同属于中华民族的同胞。
实际上,自由行带来的好与不好都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巨大。对于“内地拯救香港”的说法,这颇伤了不少港人的心。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今年六月撰文说,据香港方面统计,目前所有访港旅客对本地经济贡献每年约800亿港元,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3.9%,当中已包括酒店、餐饮、运输、零售等行业。他认为,这样的数据肯定称不上“依赖”个人游。而且,访港旅客为旅游业及香港的相关行业提供了约22万个工作岗位,占香港总就业人口6%,当中很多是低技术职位。
对于香港经济“过度倚赖”内地的说法,曾俊华说,这是完全漠视了香港过去半个世纪经济发展的轨迹与历史,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在两地经济融合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见对方担当的重要角色。两地经济从来不是一种“谁依赖谁”的关系,而是双方基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利用对方优势、弥补本身不足的互惠关系。
从曾俊华的话语,足可见港人的独立与自尊。
自由行没那么坏
但是同样的,自由行的负面作用,也被高估。如今港人对自由行的意见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自由行导致物价上涨,与本地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餐馆、小商店难以为继;二是自由行导致交通拥堵,人潮涌动,就像一位已经移民加拿大的港人抱怨的,“香港到处是游客,我和朋友们不再外出聚会,我也不知道该去哪里购物;物美价廉的商店消失了,剩下的商店里人满为患,买衣服、鞋子及必需品都好像打仗一样。”三是内地游客不高的素质给文明香港带来诸多困扰,游客在香港地铁进食、与儿童在香港街头小便所引发的骂战就是最集中的表现。
是到了为自由行正名的时候了。如果说“内地拯救香港”的话伤了香港同胞的自尊,那么用“蝗虫, 滚出去”的斥责会不会伤了慕名前来旅游的内地同胞的心呢?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所郑宏泰博士研究自由行,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由行导致香港物价上涨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物价上涨的原因很多,除了租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导致来自内地的原材料涨价;其次是香港实施最低工资制,人工成本增加。他还认为,自由行推出两年后,人民币汇率改革起步,与美元挂钩的港元不断贬值,所以造成误解。
而对于市民同样切身感受的交通与人潮拥堵问题,在香港工联会旅游联业委员会举行“香港旅游发展危与机”研讨会上,香港智库组织“黄金五十”创办人林奋强以在香港工作的外籍家庭佣工为例说,“自由行平均每天有30万人,外籍家庭佣工总数加起来也超过30万人,这些外佣习惯在周六、周日走到街上聚集,也没人说造成阻碍或带来影响。”
文明开放的港人,为何近几年会对内地人态度急转,甚至给人一种怒目相对的感觉?而可以对比的是,同样在CEPA中开放的澳门,面积只有32.8平方公里,面对众多内地自由行旅客的涌入则没有传出斥责的声音。香港中文大学亚太所郑宏泰博士道出缘由,一是2008年后中央政府对港澳自由行政策宽紧做出不同调整,二是两地对内地依赖程度不一以及民众对国家认同情感强弱有异。
“虽然香港在民生经济等层面与內地唇齿相依,但不少民众仍认为香港体制优越、竞争力较强,毋须只向內地全面靠拢,甚至有另一些声音认为香港应尽量开拓与其他经济体合作,以免经济、产业或旅客来源过于单一等问题,因而对自由行旅客所带来的各种效益较不认同或视而不见,对由此衍生的问题则表现得较不能容忍。”郑宏泰说。
调整的可能
香港民众的抱怨引发政府高层的关注,十年后的现在,无论是香港亦或是中央政府都在探讨调整自由行的可能性。
去年初就从港府传出“政府正检讨自由行政策,会考虑香港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的消息,今年5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策略发展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中,主动询问对限制内地游客人数的意见,并提出削减20%自由行旅客的想法。这一“试水温”的谈话像一枚重磅炸弹引发争论,在第二天,他不得不解释,“昨日确实讨论过有关减少自由行的事情,但现阶段政府还没有建议,只是在听取各方面意见。”
中央政府也意识到了问题。今年3月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要求港澳办和国家旅游局研究香港接待旅客的市场容量,希望双方达到共赢。4月,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透露,将来要对“个人游”和“一签多行”的政策进行评估,有些会做小的调整,以保证内地有需要的游客可以到港,同时也不会给香港的市民带来很多的不便,使“个人游”这项政策继续带来好处,并减少负面影响。
由此可看,自由行的调整正在决策层酝酿中,但何时出台新措施以及什么样的新措施,无法得知。但在香港,调整自由行已经是热议的话题,不少港人对此献计献策。香港“人民力量”立法会议员陈伟业建议特区政府引入旅客入境税,向每名经陆路入境的非香港居民征收100港元的入境税。陈伟业称,入境税可令水客数目大减,并缓解走私对市民日常生活以及交通带来的影响。
但是,无论是限制游客入港或是征收入境税,都是不恰当的做法,因为从来没有听过一座旅游城市是靠这两种措施来管理的。正如同梁振英所说的,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要处理好香港与内地的关系,香港自身内部问题更亟待解决,比如说旅游配套设施停滞不前、接待能力不够等问题。
世界上游客众多的城市不止香港一座,驱逐游客的旅游城市却很少见,或许承担大压力的香港应该看看无数旅游城市的经验。就拿意大利罗马来说,罗马面积为1285平方公里,比香港大不了太多,但被称为旅游“天堂中的天堂”的罗马,每年游客数量剧增,2013年罗马机场接待中国乘客数量已经超过50万,而罗马机场官方表示,将更加注重满足中国游客的需求。罗马机场至今已经建立中文版网站,提供有关机场服务、城市间航班信息、机场店铺及新开张店铺的消息。为了应对客流高峰来临,罗马机场还在各个服务台配备了会说中文的服务人员,及时帮助中国游客解决问题。
香港与内地,需要双赢,需要携手前行,而这双赢,靠的是宽容与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智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