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5-03-25宋国利
宋国利,梁 红
(哈尔滨学院 物理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引 言
近年来,基础教育发生了重大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给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课题,对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期望,已引起了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围绕教师教育专业群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诸多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1-9]。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规模急剧扩大、入学门槛明显降低,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出现了困境:一是师范生的进口出现生源质量相对下滑、专业吸引力下降的客观现实,二是城镇师资饱和进不去、乡村教师缺乏引不来的出口窘境,三是师范生实践能力薄弱和职业情感低落、职业精神匮乏,从教适应力不足等不争现实。这种困境的实质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给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问题。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基本标准和基本要求、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明确方向、为创新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根本依据①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 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1,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1。。当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既要创新、也要继承,即要循序渐进的实践探索、也要不断地总结反思,即要立足自身实际,也要博采众长。
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创新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把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丰富人才质量的新内涵、完善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培养一大批能胜任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师教育人才。
二.从满足人才主体发展和社会本位需求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途径、方式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等。
所谓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就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职业品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交融、理论基础扎实和教学技能精湛的专业化教师。
创新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树立具有实践特质的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二要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有机衔接的合作培养机制、建立实践育人的培养体系,三要优化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条培养主线、二个课程体系、三项有机结合、五种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创新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确定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培养主线。把人才培养的根本理念和培养主线,融入到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之中、深入到教学实践之中、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
创新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师范生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其具有高尚的价值观、唯物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其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注重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注重师范生的情感交流与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从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探究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特点,建立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变以学科知识理论为主体特征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按照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学科专业规范》,优化学科课程体系,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并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增强与中学课程学科教学的关联度;二是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教育理论课程、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教师素养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组成,强化教学技能培养,突出实践育人的培养主线。
(三)创新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要构建一体化实践育人培养体系、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有机衔接的合作培养新机制。一要改善理论强、实践弱的传统师资队伍,与地方基础教育优秀教育管理专家、教师等共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改变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乐于知识传授畏难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二要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把实习基地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合作伙伴”,与地方基础教育的教育专家、名师骨干,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等多领域合作、多方面交流、多样化互动,改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现实需求相脱离的现状,在合作中共同发展。三是有机衔接的实践培养体系,从入学教育、“名师讲堂”等环节开始,构建了“教师职业感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实践培养体系,丰富了教育见习内容,提升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
(四)教育教学能力是师范生入行从教的核心能力,建立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知行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学科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的“三项有机结合”教学模式;开展“五种实践能力”培养,制定《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实训方案和评价标准》,有计划实施、有目标培养、分阶段训练、分项目考核的实训方式。“五种实践能力”是:①教学设计能力(教材分析能力、课程内容设计能力、教案编写能力、教学方式方法选取能力、作业、试题设计与评价能力);②教学表达能力(板书板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和启发思维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③学习指导能力(对学生认知能力,即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状况认知能力,答疑解惑能力、学习方法指导能力);④组织教学能力(调动学习气氛能力、组织交流互动能力);⑤专业发展能力(学科专业视野、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养成是一种学生主体自我实践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一种互动行为,要把握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指导角色,由“教知识”向“教方法”转变、由“学知识”向“练能力”转变,促进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提升到理论层面,达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融合。
(五)创新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共性和学科特性,从创新教师教育人才的体制和专业管理机制突破,增强专业群整体发展实力。一是要整合教师教育专业资源,统筹协调、集中专业群优势,共同开展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和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教学技能实习实训和课外实践活动、开展教师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二是融合学科专业优势,多领域、全学科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共同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
三.结 论
围绕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概括了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的内涵,明确了创新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确定了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培养主线,提出了 “一条主线、二个体系、三项结合、五种能力”的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了具有实践特质的“知行合一”一体化实践育人培养体系、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有机衔接的合作培养新机制的建设思路,即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学科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科技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表达能力、学习指导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提出了整合教师教育专业资源,创新教师教育新机制,是发挥教师教育专业群优势、增强专业实力的途径。
[1] 钟秉林. 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
[2] 顾明远.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C].国际教师教育论坛,2005(10).
[3] 蔡亚萍.关于师范生教育素质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2).
[4] 刘杨凯. 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5] 梁鹏.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2009(5)
[6] 王维荣. 美国加强教师教育实践性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科学,2009(5).
[7] 王秀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改革协同发展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
[8] 李德生.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专业成长浅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9).
[9] 樊千.实施“12345+N”工程 培养精品教师教育人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