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老者,是个人都该这么做!
2015-03-25周六
曾经有个段子,说是家里三个儿女商量爸跟谁一块生活,前两个强调自己家条件好,最小的说了句:爸,来吧,我怎么对儿子就怎么对你。老爹微微一笑:好啊,我就跟你过了!
“父亲是山母亲是河”,敬老尊老曾是每个家庭的言传身教,怎么渐渐地,这些信念和传统难寻了,老人在家中的地位式微,轻老嫌老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能把爹当儿子养,那是真爱真付出哩。
◎不是变坏了,是病了
文/豆角
在老娘突患脑梗之前,魏蓝从没见过她的另一面。这并不是老娘与生俱来的性格存在,至少在她六十三岁的生命中,这些绝不是强烈到可以清晰看到的存在。它可能只是偷偷地隐藏在人性中最不起眼的角落,如果不是疾病的帮助,它永远没机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且无所畏惧,甚至得意扬扬。
魏蓝的母亲是中国最典型的那代女人,前大半辈子伺候公婆,后小半辈子伺候孙子。待孙子长到十岁,基本撒手了,她又突然脑梗了。
因为是首次发病,救治尚且及时,并无大碍,只是半边身子不那么灵便,走路微拖着一条腿,偶尔砸只碗。更大的变化在思想上。这变化大得让儿女有点猝不及防,比如:
家里每周聚会,总要弄些肉菜,你说这个病不能吃肥肉,她表面答应,下了桌子就偷偷上厨房吃红烧肉。她以前是多少要面子的人,别说偷吃,就是请她吃也是淡淡地浅尝辄止;
她是孙子上学时才到城里住在女儿给买的楼房,不过只是在此渡过寒冷的冬季,到了春天,她和丈夫仍然回到乡下老宅,在儿子身边。农忙时,丈夫怎样也要给儿子搭把手,看个场子打打外围,比外人上心。她不仅自己边都不着,对丈夫的行为也老大不高兴,私下不停骂丈夫不管她只顾儿子。而在之前,别说儿子家,乡下人农忙时各家都会互相伸把手,她是尤其热情而受大家欢迎的。
在城里的半年,她尤其让人担心,过马路从不走斑马线,更不看来往快车。魏蓝和她一起过马路,总要惊出一身汗,就劝她:妈,走路要看车,撞到可不是闹着玩的!她脖子一梗:让他撞!看他敢!
魏蓝真是气到无语。这老人家根本不看斑马线,只捡自己方便想走哪走哪!
开始应对这些状况,魏蓝既难以置信又异常烦闷。弟媳的抱怨,老娘的任性,让她无所适从。在纠结与折磨中,有一天她突然灵光一现想明白了:妈这肯定不是有些人抱怨的“坏人变老”,也不是所谓的“老人变坏”,她只是病了。
魏蓝突然内疚了。她觉得这么长时间以来很对不起母亲,不理解她,为她变得不理喻而气愤,甚至很不客气地批评。不只她,自从母亲性格大变,家里人好像谁都可以指责她教导她、对她的行为进行约束对她的“不听话”表示气愤。
大家如此刻薄地对待一位生病的老人,就像这个社会。年轻人很忙,中年人很累,大家根本没心情用温和的眼睛看待这些数目不断壮大的不再健康的老人,讨厌他们和上班族一起挤公交车还对不愿让座的年轻人唠唠叨叨、讨厌他们过马路又慢又碍事、讨厌他们买东西时挑挑拣拣最后只买一丢丢……
如果我们能拿出对待孩子一半的耐心来对待老年人,以后,我们才不会后悔;到我们老时,才不会同样过得如此憋屈、如此没有尊严。
◎当衰老来敲门
文/天喵
我妈结婚晚,生下我都过40了。但既然做了母亲,该承担的绝不会因为年纪大就变少。照顾吃喝拉撒自不必说,待我上了学,还必须强打精神跟比自己小得多的晚辈交流沟通,必须满脸堆笑受着能比自己小出20岁的小老师的言语挤对。
我妈从小就是孤儿,我姥姥走时我妈还在她身上吃奶呢。因为是孤儿,所以对养育我更多了一份执着的勇气,她想把她没得着的母爱,全撒在我身上。所以,她比同龄人更开明,也更能接受新事物。
一眨眼她就过了70,小时候怕她离开我而偷偷哭的记忆、被其他同学追着笑话“来开家长会的是你奶奶吧”的记忆还历历在目。
去年,我生下自己的宝贝——8斤4两的“肥猴”,老太太真开心,她一度担心看不到她的孩子生孩子。“肥猴”的降生就是一剂强心针,是阳光照进角落,她又多了份牵挂,对生命又产生了期许。但是,这一年多我对她发过多少次火,我已经算不出来了。
她用她的餐具喂孩子吃饭,我发火;她白内障,从孩子的尿上趟过去,我发火;她菜做得咸,我发火;她舍不得扔剩菜,我发火;她忘关电视,我发火;我下班晚了,她一遍遍打电话,我发火……
我甚至一度以为我妈是故意的,但凡心细点,就会发现她是真的看不清了、记不起来了、听不见了!而各种发火带来如今的各种窝心,我难受,因为对于母亲已经老了这事实,我多想不面对。我怀念年轻时的她,抚慰我的恐惧与病痛,是我的神!我的神也会老,我却依然自顾自。
很多人都是温水里的青蛙,任性、不计后果。我们无视自然规律,要求老人家与我们一样敏捷。
其实,老人的喜怒无常连他们自己都没发现。老人的行动缓慢连他们自己都接受不了。人老了,生理指标急转直下,衰退的功能导致情绪的改变。有的老人变得多愁善感,易激动,常为小事大发脾气;有的老人对周围事物总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老人固执己见,听不进劝告;有的老人则变得郁郁寡欢,情绪低落。
情绪变化也源于社会角色的转变。特别是干部、高知,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社会交往骤然减少,很不适应。
我们希望我们的老年人都端端正正坐着,别四处游荡给年轻人添堵。我们对“苹果”的关注远远多于关心我们的老人。心已失明,看不见四季,看不见父母变老变矮。曾记否他们是我们的大树,为我们遮风避雨过?如今他们进入秋冬,叶子逐渐掉光只剩枝丫,我们准备好做他们的大树了吗?
孝敬老人不能只是给吃给喝,更重要的是心灵给养。老人也有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他们需要健康和睦富足,更需要尊重,有经济支配权甚至是求偶的权力。
每天坐公交,常看见没座的老人,无论是他们脆弱的身躯还是年轻人扭过去的头,都让人感觉心疼;每次让座,都祈祷我母亲外出时也能有人体谅一下。当公交车的刷卡机响起“老年卡”语音的时候,证明这个持卡的人最少已经70岁了!所以,开车遇见老人少按喇叭,早踩刹车,对他们多点耐心。要知道,他们在每天与生理机能丧失的恐慌对抗的同时,还要拼了命的保持与社会不脱节。
◎他们的价值和尊严
文/周六
在我的亲友关系里,有几个已经被我除名:原因是我曾见他们无情地对待自己衰老得病的父母。一个对给他生命的父母都那么冷酷的人,我必“割席绝交”。
如今知识已进入“后喻时代”,很多父母要向下一代学本事学技能,长辈的权威性大减,再加上人老了毛病多身体差,不吃香了,社会上也有些人把个别老人不够自尊的现象夸大变形,竟潜滋默长轻老烦老甚至仇老的情绪,也就有了很多这样的社会新闻。
如何对待老人,其实是个新社会问题,因为过去我们所说的老人,其实很多五六十岁就离世了,还没有离开社会回归家庭真正进入老年,很多问题没有显现。哪像现在老人,离退休了还得个二三十年,退守家庭就是他唯一的岗位了,舞台小了,舞弄起来难免磕磕碰碰。生活水平高医疗水平高平均寿命都高了,就是人们普遍的耐心爱心良心善心没一水地高,物质和精神没匹配好。
往俗里说,现在老人都有自己的退休金和医保,子女实际的赡养其实更多的是精神赡养:一点时间、一点关注,并不是像从前那样你给了他吃的自己就要挨饿,就像日本电影那样,到了一定时候就得把老人背到山里扔了,饭留给孩子。老人和他人的关系为什么变得那么不容?
你看街上车站旁,不论寒暑戴着红袖标为你指路的不都是那些怀揣爱心和热情的老人?就连那些跳广场舞的老大妈们,哪个不是抱着锻炼好身体不给孩子添麻烦的心思?前几天武汉有个老人,两次下水救落水青年,仨青年得救了,老人命没了。也有老人主动倡导“避开年轻人上班高峰坐车”。京郊寒冬早晨第一班车,排队全是老人,只为让儿女姑爷儿媳们多睡一会,也有一些老人,把最后的归宿定在养老院……老人们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方法,帮助着后代,也在证明自己的生存价值和最后的尊严。
别嫌他们啰唆,别嫌他们落伍,别嫌他们体弱多病,反过来问一下,有多少年轻人,真的靠自己的能力和本事买车买房独立生活不啃老不用父母帮着带孩子?等你真的做到了这一切,再来发声。还得提醒一句,瞧不起老人慢待老人,不对但不犯法,但赡养老人可就是法了,不履行是要治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