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登顺《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2015-03-24
[教学设计]
一、揭题解题,初涉文本
1. 出示课题。
(1)学生读好课题。(2)书写生字。书写“摔跤”两字,提醒偏旁的作用;书写“嘎”字,提醒“戈”字部斜撇的书写。
2. 解题:课题告诉我们课文主要写什么?事情发生在谁与谁之间?说说或猜猜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 激发学习期待。思考:小嘎子、胖墩儿各有什么特点,摔跤会怎样展开。从人物外号叫法的特征猜想是发生在哪个地区的事。
二、读准读通,熟悉词语
1. 自由读课文。找出认为最难读的一个长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难读的原因。
2. 指名读句子。抽取多名学生读找到的最难读的长句子,并说说难读的原因。
3. 练习读词语。课文长句子难读的原因不在中间的停顿,而是“儿化”词多,词语生僻不习惯。这个片段多用北方方言,对南方的孩子来说是个挑战。
(出示词语一:单褂儿 牛劲儿 虎势儿 猴儿)
(1)指名读,特别注意读准“儿化”。(2)挑一个词用南方人的方式进行表达。
(出示词语二:公鸡鹐架 三抓两挠 塌腰合裆 一叉一搂 揪在一起 推拉拽顶)
(1)读词。(2)图解“公鸡鹐架”。(3)这一组词都是写什么?(板书:动作)对,本文作者就是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来展开描写的,而且重点写了小嘎子的摔跤动作。
三、研读课文,关注动词
1. 自由读课文,圈出表示人物动作描写的词语,用“△”标出小嘎子的动作,用“·”标出胖墩儿的动作。
2. 交流、体会动作描写的细化与个性化。
(1)出示句子:起初,小嘎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不露一点儿破绽。
①先看第一回合中描写小嘎子的句子,这一招的主要动作是什么? ②为什么蹦来蹦去?在蹦来蹦去的过程中,小嘎子在想些什么?③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嘎子?④为什么机灵、富有心计的小嘎子一时难以取胜呢?什么是惯手?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胖墩儿是摔跤的惯手?⑤理解“塌腰”。指名做“塌腰”动作。从“塌腰”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合裆”?“鼓着眼”又说明什么?⑥把这几个动词连在一起读一读,从中看出一个怎样的胖墩儿?
(2)出示句子:小胖墩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①描写小嘎子动作的有哪些词?做一做动作。②用一个词写出四个动作,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小嘎子怎样?③胖墩儿的动作呢?④读表示动作的词。这些动词能互换吗?⑤小结:不同的动作符合不同的人物性格。⑥把动词隐去,试着填空。
3. 总结写作特点。
(1)讨论:同学们刚才学得津津有味,有的似乎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有的似乎成了现场鼓劲和评判的观众,有的还沉浸在故事情景中不能自拔。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课文的词语很有特点,很新鲜;人物动作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准确、生动)(2)启发:除了这些,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写法,请仔细想一想。(用了对比的写法)在哪些方面作了对比?(人物外形特征上、人物摔跤动作上、人物摔跤的气势上、动静对比上以及重点写主要人物小嘎子和略写胖墩儿上……)(3)总结:学习课文时除了关注语言外,还要关注文章结构和句子与句子、人物与人物等不同的写法上。对比的写法能够互相衬托,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四、观看录像,仿写练笔
1. 观看视频。慢动作播放小嘎子和胖墩儿第二次比赛的视频,提醒学生留意比赛时人物的动作。教师适当作动作的分解式旁白。
2. 学生学用课文的写法续写第二次摔跤比赛的情景,写好后自己读读、改改,并读给同桌听,相互评改。
3. 投影出示一两篇学生练笔,围绕语言特色、动作描写、对比手法展开有针对性的评改。
【设计意图】近年来语文教学研讨的重点已经聚焦到落实学段目标、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文文字运用、呈现学生学习过程上,但它们之间的推进不够平衡,前三项比较火热,而“呈现学生学习过程”比较冷淡。当然,“呈现学生学习过程”不可能单方面独进,而应该在尊重文体,凸显言语的基础上呈现学生认识、理解、熟悉、运用、掌握言语的过程。《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是人物动作描写的经典作品之一,并带有浓厚的北方乡下语言特征。这两点既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该文一是指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写法,二是了解文本语言的特色,熟悉北方言语表达的风格,抓住这两点设计教学过程。随着教学的展开,让学生经历陌生、理解、熟悉和掌握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呈现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典范,为呈现学习过程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msd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