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呈现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势在必行

2015-03-24傅登顺

江西教育B 2015年1期
关键词:随文学段课文

傅登顺

当前,“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关系学习内驱动力激发、认识自我意识培养、促进自我有效成长的途径不被看好。呈现学生学习过程在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已有明确要求,“过程决定成败”教师也很清楚,但因语文知识的模糊性和综合性,呈现学习过程不像自然学科那么线条清晰,便于操作。语文教学的趋势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代替教学过程,其因是呈现学习过程能让学生有进步感。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呈现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初读感悟,夯实阅读基础

教学的目的就是设法尽快把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带入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在最近发展区中学习。然而往往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对接过程中会有空档,即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基础不扎实,需要靠初读感悟来弥补。

1.读通读顺课文。读通读顺课文的前提是会认读文中所有的字词,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读课文语句连贯不读破句。低年级尽量放在课内,因为会有识字读句障碍需要同伴和教师引导、帮助。第二、第三学段以课外预习为主,课内重在重点和难点的检查。平时要着重激发、培养学生查词典和资料的习惯,自主解决识字和断句问题。但这种分学段要求不能一概而论,也需要因文而异,灵活处理。因为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总是会碰到与他们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差距较大的课文,如文言文以及颇具时代、地方、创作风格特色的课文,哪怕是第三学段的学生也需要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2.初步把握内容。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通读课文的前提下对所涉及内容的点性扫描,明确要点。二是对课文内容理性提升,目标是规范对主要内容的概括。如第二学段重在学习概括,重点是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概括方法,而第三学段则要求自主概括。第二学段为第三学段做铺垫,要掌握好分寸。

3.感触内容精彩。所谓“精彩”就是学生首次相遇的典型语文现象,是学习的重点与目标。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首次相遇的典型字、词、句、段、篇等内容作梳理,针对难易度排序,然后尽量在同伴间能解决则解决,解决不了留作学习的重点。

4.揭示学习目标。课堂学习目标的把握在教师,来源在学生。要开放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鼓励他们用规范的语言有条理性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最重要依据。学生提出的一些细小、零碎、不着边际的问题是制定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依据。一是少数学生因基础太差、经验不足、态度不好而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二是越位的问题,即不是学生现有年龄段可以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可以先搁置;三是针对教学目标,如学段目标、单元学习目标以及文本目标进行有效整合和梳理,明确下一步学习目标。

二、品读提升,解密阅读重点

品读提升的主攻方向就是顺应新认知的意义构建,是对课文中出现的新语言表达方式的解密,它既是阅读教学的高潮,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之举。

1.体现语文性。目前我国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是以主题为单元,每一篇课文既是整体中的部分,又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单元的每篇课文蕴含着广泛的语文教学元素,面面俱到是没有必要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那个学段、那类课型、那种文体特点,又利于落实“三维”学习目标的,做到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既要杜绝“耙地式”的重复,又要杜绝“非语文”“泛语文”的泛滥。

2.贯彻审美性。过于强调科学性而忽视艺术性、审美性是学科教学的积弊,语文素养强调的是综合性和人文性,激发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是本分。首先,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85%以上是文学作品,资源不用就是浪费。其次,用审美的情怀与视角进行的阅读教学是一种深刻性、鲜明性、个性化的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本真追求。

3.落实学段性。缺位与越位是落实学段目标的最大障碍,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学段意识是扫除障碍的前提条件。阅读教学应该从学段和学情出发有效选择与确定。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精读、略读提出了不同学段的要求。如精读课文要求“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4.展现过程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掌握过程就是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过程是对原有知识结构的同化和为适应新知识建构的顺应,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学生意义的构建。如对句子的理解:一是将使用修辞手法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教师要为学生接通理解的桥梁,或结合创作背景,或理解核心词,或联系上下文,或明确课文主旨等。教学过程要注重学习过程的真实呈现,不为假象所迷惑。

三、拓展延伸,释放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阅读中悟道,在悟道中螺旋上升。学生学习过程是指这一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情感和想象,通过体味、领悟来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进而培养健全人格,塑造良好个性:语感学习一是综合性,涉及人格、个性等非纯知识性内容;二是模糊性,语感学习没有现成的规则,关键是个体悟性;三是实践性,形成语感需要的是阅读实践积淀的喷发。

1.课内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课程改革在深化中逐渐明朗的一个教学环节,但走的弯路不少。课文教学的拓展延伸要做到“该出手才出手”。一是当学生学习课文遇到词句、表达方式、情感思想等困难时,一般从课文内容出发向两头延伸。如补充作者经历、创作背景、特殊经历、特殊情感等材料,追踪溯源,扫除障碍,减少差距,深刻理解;还可以通过对作者同类文章和不同时期文章的介绍,了解作者的表达风格和感情色彩的“全貌”。二是做好单元整组教学,现行语文教科书是以主题为单元,或思想主题,或内容主题,或文体主题等,教学要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度,安排好每篇课文和每项内容的教学,尽量在保证共性目标的同时彰显文本的个性特点,达到“以篇促组,以组识篇”的效果。

2.课外拓展延伸。“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强调了“得法”与“得益”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是个常量,阅读教学效益发挥的关键在于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为了实现课外阅读的过程性,一是落实“以篇带本”“以本带群”的带动性阅读,主要解决在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读什么、最好读什么的问题。如从《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课文拓展到小说《小兵张嘎》的阅读,从《小兵张嘎》的阅读扩展到描写抗战期间儿童文学的阅读等。二是指导性的课外阅读。学生课外阅读既要尊重自主性,即干预不能过多,又要坚持指导性,即阅读的方向和目的不能偏。小学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阶段,应该把学生的阅读注意点集中到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上。

四、随文练笔,迁移语言运用

随文练笔是对新学会的表达方式的实践运用,它是阅读的延伸,也是写作的助手。如何寻找随文练笔的最佳突破口,搭建文本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之间关系的“桥”,将阅读教学中的练笔走向纵深呢?首先,学生阅读有别于成人阅读,是以“因学”为主,这是阅读教学的本质目标,也就是说阅读教学要回归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来。其次,随文练笔要克服随意而行的填补,减去错过时机的渲染,避免缺失引领的迁移等现象。要拓展练笔的空间,选准能牵动“全身”的那“一发”,让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流淌于笔尖。

1.顺应性练笔。建构主义有两种建构方式:一种是同化,即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建构新知识;一种是顺应,为适应新知识而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构。学习很多时候是同化与顺应依次展开。随文练笔实质上是对学习课文表达方式的检验,重点检验学生顺应性练笔,通称为“文本语境延续性随文练笔”。一种是由“仿”入“境”,学以致用。如:仿经典句式,学会遣词造句;仿精美语段,学会精巧构思;仿精彩篇章,学会布局谋篇。另一种是填“空”补“白”,纵深思维。如:发掘文本细微处“补白”、扩展文本简略处“补白”、填补文本空白处等。还有举“像”造“境”、披文入情和迁“情”移“境”、融会贯通等。

2.创新性练笔。顺应性练笔主要还是处在模仿阶段,“再完美的模仿毕竟只是模仿,再蹩脚的创新也是创新”。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在完美模仿基础上的优质创新。如在运用已学课文表达方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变式运用,灵活运用自己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符合内容表达的方式进行超越性随文练笔。这样既能巩固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方法,又能激发潜能,进行创造性练笔,久而久之把随文练笔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作者单位:浙江省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msdh@126.com

猜你喜欢

随文学段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