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參與:奶酪、紅利兩不誤
2015-03-24卜樂
受訪人:呂開顏
整理人:卜樂
挑戰並機遇,紅利惠全民
羊年春節剛過,廣東省自貿區也將正式掛牌啟動,這塊奶酪引得各方爭搶,年前沸沸揚揚的討論,熱度不減一直延續到年後,各種探索廣東自貿區的聲音也相繼出現。其中涉及的三個區域: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定位早已明確,但三地狀況各不相同,需要探索的應是如何進一步協調,引進高端服務業和金融業等,促進區域發展。長期以來,香港以金融業、旅遊業為支柱產業,日後的粵港整合中必然存在競爭,無可避免,但仍會給社會帶來一定影響。其實過去三十年,港澳資本該進入內地尤其是廣東地區的都已進入,而本身內地拉動GDP對港澳的誘因並不大,港澳雖高度自由發達,但仍舊面臨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因而進一步對內地投資需求尚不明顯。如何使得內地增加GDP的同時也促進港澳發展便是自貿區先行時的一大嚴峻挑戰。
對港澳而言就業問題也是核心議題之一,香港“佔中”深究其經濟原因就會涉及到就業問題,而澳門經濟結構單一,沒有其他選擇,賭收八連跌之後,更是人心震蕩。所以如何讓粵港澳三地真正在自貿區的發展中體驗“有感經濟”,實現三地民眾融合,更多的需要民生項目。因為自貿區對經濟上的影響,很多時候可能表現為經濟數據靚麗,但實際卻未必讓港澳大部分民眾感受到,所以不能單純以GDP為唯一目標追求直接的經濟效應,更要注重如何惠及港澳並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惠及基層民眾,否則很容易由一部分商人最終把持改革紅利,也就是分配正義的問題。因而中央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在政策考量時可以不急於推出各種試行政策,反觀以前推出開放特區後,很多時候經濟發展就變成了圈地運動,地方並未仔細研究善加利用這些政策,著實可惜。
所以最終三個自貿區區塊必然在探索的過程中更加結合港澳的經濟現狀與發展需求。目前,橫琴側重發展旅遊業、南沙傾向高端製造業與服務業、前海則偏重金融業,三地的設計明顯聯動港澳,其中前海為了香港,橫琴為了澳門。前不久,珠海也公開表態強調其作為平臺,也將為澳門旅遊業作出自己的規劃,足見內地發展之時已經更多地考慮港澳經濟的實際情況。但面臨自貿區的強勢整合,港澳又擔心自身的優勢將會減少,既是合作也是競爭的發展中如何為港澳經濟實現結構調整,則是其側重關注的焦點。未來,廣東自貿區中應當為港澳青年人、文創產業、中小企業留有發展空間,不能單純以廣東角度出發,要實現粵港澳三大經濟體區域合作也必然有時間磨合、在嘗試中碰撞出火花。
因此三大區塊結合港澳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具備了其他三大自貿區都沒有的優勢,恰是廣東與其他三地的最大區別,也使得廣東自貿區成為最特別的一處,經濟改革、政治考量雙雙在其中,未來能否實現還有賴三地政府協調,包括港珠澳大橋在內,很多細節中需要制度突破,才能期待經濟整合中帶來政治融合。
區域大聯動,創新破沉珂
強化經濟整合,連接港澳的廣東自貿區目標是成為自由經濟體,實現資金、人流、物流各方面配套完整,加速自由流通,所以未來旅遊市場的融合更有必要。事實上國際遊客來港澳三四天就結束旅程,而參照拉斯維加斯的發展模式則吸引國際遊客平均逗留時間在七天左右,因此未來如何通過香港一日遊和澳門博彩觀光遊等現有規劃,藉助遊輪行進一步將國際遊客群帶到粵西,嘗美食、觀古遺,通過區域整合來吸引更多的國際遊客。長期以來粵東地區較為發達,但粵西發展較為滯後,如何利用澳門不斷增長的遊客潛力去開發粵西地區,這便是區域整合中的重要互惠契機,未來需要增加通關投入和粵西地區開發投入,自貿區與橫琴以及粵西的合作上,也需要制度創新,不斷打破掣肘;在制度打通後才能湧現更多的投資與消費,最終利於市場的形成。
制度的突破與創新更需從小處著手,就以簽證問題與交通往來為例:澳門與珠海機場之間的對點交通至今尚未實現,香港早已有了相關配套交通措施,未來澳門側重發展的會展產業,必然要與珠海、香港展開合作,如能實現點對點合作,優化交通將節省通關時間,不僅分流,能讓商務會展等專業人士可以多次往來珠澳兩地,將更加有利於會展需求在長隆與澳門之間自由流動,要素互補。
而交通便利上的突破也將更多地反饋在旅遊業與高端觀光業上,長期以來遊客特別是多次來澳遊客反映旅遊景點少、可去之處屈指可數的困局,而珠海的海島資源十分豐富,卻尚未能夠合理利用,若能藉助合作開發與交通配套等多項舉措,勢必可以吸引高端客戶與多次遊澳顧客,更加在珠澳之間實現資源的合理流動與成果共享,紅利也將不局限於某一地,惠及面也隨之擴展。
澳門非雞肋,合作新思維
即使暫且擱置橫琴,單看澳門自身在自貿區的發展中就有多種資源可以利用,並非外界傳言“雞肋”之說:自貿區對澳門而言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澳門雖然經濟輻射面不大,但作為中葡貿易平臺,仍大有可為。近幾年,葡語系國家巴西、莫桑比克、安哥拉在中國的貿易量持續增加,加之澳門與葡國關係密切,未來如何做好貿易平臺,澳門可以有新思考。在中歐經貿融合不斷增高的大環境下結合中葡優勢,澳門更可以在自貿區中嘗試做歐洲產品的窗口,當下國內的需求和購買力增長迅速,不但是傳統奢侈品需求,更多的包括奶粉、家電、日用等家庭生活用品需求都在增長。相較於高端金融業總量大但從事人員少,受惠人員更少的局限,澳門以貿易作為發展新窗口,藉助增加就業,幫扶澳門中小企業,給予青年更多的就業選擇等,必然能在全體民眾中產生自貿區“有感效應”。因為這雖然是經濟問題,但最終民眾感受到分配不公平的話則便沒有了太多意義,港澳與國內對自貿區的期待大不相同,在國內要拉動GDP,買賣土地增加財政收入的現實下,港澳更多地希望如何增加就業,調整結構,所以在機遇中雙方需要找到一個結合點,在新常態下亦需要有新思維。
於內地而言,以前的經濟模式付出了慘重代價:環境污染、勞動力折損等等。過去單純靠GDP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加深了分配差距和矛盾,其實這是一直在“透支式發展”。土地、水源、空氣污染加上經濟壞賬,時刻挑戰內地也影響港澳,未來必須要調整使其更合理發展,自貿區的管治與創新也要有新思維。
於澳門而言,新政府走馬上任後也出現不少新思維,未來珠澳合作將可能出現較大進展。過去珠澳兩地經濟差距較大,合作上多有不暢之處,更多地在於溝通問題,特別是官員層面包括定位規劃的問題,珠海有深海港,也有自身化工規劃,但飽受財政制約;而澳門地域雖小,特區政府卻一直保持財政盈餘,即使不做太多也可以發展很好,所以要不要做,如何合作往往不是易事。包括在水電問題、橫琴規劃等問題上,雙方彼此互有意見,橫琴租賃給澳門的5平方公里土地中的另外3.5平方公里並未交代清楚,珠海單純希望澳門進來,但澳門則會考慮若沒有優惠何必走出去,因此必須溝通中找到雙方準確的合作項目,不是珠澳間沒有合作機會,只是大家定位不同,珠海發展化工,澳門也無法參與;珠海銀行業發展,澳門銀行因為高門檻也無法進入,因此在諸多矛盾中,必須用新思維來彼此溝通,尋求最大程度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