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平且浪靜,香港冷眼觀
2015-03-24明遠
受訪人:趙曉斌
整理人:明遠
自貿非貿易,金融成王道
國內稱之為自貿區,實際做法卻與自貿的概念大不相同,倒可視為金融業、服務業的深化改革。現在已經允許上海自貿區在風險可控的前提條件下實現人民幣匯率自由兌換,並允許區域內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深圳前海在人民幣跨境流動與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上不斷嘗試,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中,與會專家更幫珠海橫琴做出相關規劃,希望橫琴在未來發展中強化專業服務,發展某些基金或對沖基金等亦或者利用澳門的開放體制去發展專業金融服務,無論是當下的自貿區實驗還是當時提出的建議,其實都是探索金融改革,言行均不離金融二字,實際上也就不是自由貿易的探索或者服務業的自由流動,現在各家爭破頭的自貿區改革,實際上只是國內銀行業的改革特別是匯率跟匯價層面的改革創新。從革新的角度看,國內銀行屬於壟斷行業,並非實體經濟,大多數都是大型國企,從與國際流通、標準對接等面向上目前無法看出太大改革,除了剛剛試行的滬港通以及即將登陸的深港通,這個僅限於股票市場的有限度合作只能證明資本的稍許流動,還不能稱為完全意義上的資本流動,因此資本項流動、人民幣自由兌換等這些才是當下自貿區的重要內容,而現實發展與構想相距甚遠,只能稱之為國內金融業、銀行業改革的一部分。
所以第一個推行的上海自貿區總體而言並沒有顯著成果,只是在些許細節上有進步,最明顯的就是資金便利化,上海自貿區的設立讓港商、外資企業的資金流通更加便利化,以往匯款進來或者匯出去動輒需要一周甚至更長時間,現在只需一天就可輕鬆完成所有程序,成功實現資本的高效快速流動,這樣的資金便利化對區域內的企業而言著實方便,但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措施,提出自貿區策略又跟其他政策一樣的話,必然就會限制相關企業特別是民營、外資企業的長足發展,因而這小小的進步雖然重要,但又受到了地區影響等多種限制。
而有關利率開放、資本項目開放等均沒有明顯舉措,更遑論推廣到全國的制度建設,因此現階段除了投資的便利化匯款之外,好像難以看到真正的其他層面的內容。不斷擴散到全國的自貿區佈局,也難讓人看到未來,現在談及的自貿區就是以前的開發區加保稅區,這樣一來就是換湯不換藥的傳統做法,跟先前的開發區無所差異,最終又會變成變相搞房地產、大興地產經濟,最後又回歸到中國內地最為擅長的土地發展,嚴格意義來講是地產經濟發展,這樣的發展趨勢大為背離自貿區當初設計的初衷,自然不可能承擔起中國第二輪經濟改革的重責大任。
一波三折,與誰合作
廣東自貿區尚未正式推出之前一度稱為粵港澳自貿區,後來因為自貿區這個概念,我個人理解,其實並未得到香港政府的支持,當時也未必得到澳門的大力支持。起初,廣東自貿區的設計初衷是為了跟香港學習相關成熟經驗,但這個想法具備一定競爭性,在相關產業甚至可能出現激烈博弈的情形,尤其香港業界會有所擔心,而內地在剛起步之初就推出大口號,例如深圳前海還未走馬上任,就提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國際貿易結算中心、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國際金融創新中心”的定位,根本背離了原先自貿區的概念也無法契合自貿區的設計初衷,向來有人熱衷好大喜功,這樣的舉動與口號一出,必然衝擊香港在全球的定位,港府自然也就沒有了高度的參與熱情。
本身在政府層面上,粵港政府間合作存有困難,在香港社會自由開放的體制下,政府的職能範疇有限,不可能全面干涉企業發展與市場經濟。直接後果就是自貿區只能跟香港業界合作,港府在其中無法發揮作用,香港是完全市場運作,因而在改名的波折過後更容易看出廣東自貿區是為了強化自身改革,也就無需過度牽扯港澳,合作只是其中的一項內容而已。所謂粵港澳自貿區其實徒有虛名,倒不如廣東自己大刀闊斧改革更為容易。
老神在在,昨是今仍是
外界傳言上海、廣東各種自貿區都將改變香港在中國發展與世界格局中的角色,其實可以肯定地講,香港如今扮演什麼角色日後還將扮演何種角色,10年、20年甚至未來50年內,都不會出現大的變化,隨著全球不斷開放的環境日益形成,香港的金融地位將越來越強。涵蓋中國內地在內的整個亞太地區越為開放,對香港助力越大。從紐約與倫敦的聯動效應就足以看出“水漲船高”的現實發展,某一區域越富庶則對其金融中心的強化越有幫助,未來,數碼化、網絡化的不斷升級,更會增強“輻射中心”的作用,經濟學上的中心理論也同樣可以驗證未來內地越改革開放,香港就會越有生意可做,越能促進香港總體發展。
這些改革變化也不會產生任何實質的負面影響,恰如發展貨運需要提供主要港口,小的碼頭也必會支持的情形一般。未來對澳門而言,也是如此,無論橫琴做任何嘗試,對澳門的影響也隨之增大,未來橫琴區域越改革開放,越做中心式發展,就越能支持更支持澳門轉型進步。
而香港在此番佈局中,不必擔心衝擊更無須政府人為介入管制,而是遵照市場去做,不限制範圍,有內容即可嘗試,因為自貿區想要推行的主要制度在香港均已實現,所以未來不會輕易轉移到橫琴、前海等區域,因而香港吸引到越多生意,香港自身的中心效應也將越強,並能夠增加就業機會等,總體而言廣東自貿區仍是會水漲船高,對港澳存在幫助。但事實上問題主要集中在大陸,單憑港澳支持,就不能說競爭不存在了,豪言壯語強調前海、橫琴的發展趨勢,似乎20、50年內取代香港、澳門,這並不是輕易能夠達成的願望。
展望未來,自貿區戰略的目標是力求整個中國全方位開放,大家自由做生意,人人都將獲得更好發展。而自貿區實際上並非自由貿易的概念,沒有了實體經濟,生意又在哪裡,即使國際、國內資本流動來到自貿區也毫無益處,況且服務業改革與自貿區概念,與原來保稅區概念都不相同,完全為兩碼事,事實上服務業發展一有界限便很難以拓展,未來又如何依靠服務業拉動自貿區整體發展。
因而看未來,信心卻不知從何而來,再多的高談闊論,無論是上海還是前海,最關鍵的還是中南海,當下中國金融千瘡百孔,越開放對國家穩定越有影響,人民幣真的自由流通很難實現;若實現則很可能演變成一場大災難,很像日本近20年的發展軌跡,經濟成長勢必越來越萎縮,目前中國還接受不了這種大災難,更無法承擔其後果。中南海沒有金融、經貿大改革,未來便難以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