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5-03-24郜红娟蔡广鹏罗绪强

关键词:居民点格局山区

郜红娟, 蔡广鹏, 罗绪强

(1.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2.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贵州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郜红娟1, 蔡广鹏2, 罗绪强1

(1.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2.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运用景观生态学指数,以贵州省麻江县为例,分析了山区农村居民点总体变化特点以及地形、河流、城镇、公路对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山区整体上农村居民点斑块类型面积快速增加,景观破碎化加剧,斑块形状复杂性增强,聚合度上升;②山区农村居民点演变与距公路距离、坡度大小、高程大小和坡向关系密切,而与距城镇远近和距河流远近关系较小.这可能与山区城镇规模小、吸引力低、河流吸引力下降有关.

农村居民点;景观变化;影响因素;山区

农村居民点是乡村人口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乡村地域空间的人口聚居点[1].农村居民点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它对农村发展方向、布局具有较大影响[2-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4-6].目前对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地规模、用地布局、用地结构的演变以及演变驱动力等方面.如海贝贝等分析了河南省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7],姜广辉等分析了山区不同地域层次上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变化与该区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8],冯长春等探讨了区域、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作用机制[9].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入户调查和景观生态学分析法[10].如龙英等利用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综合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变化特点[11].

对贵州山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研究主要集中于景观格局演变和自然因素对演变的影响等方面,如周晓芳等利用景观格局指数、Moran’s I 系数等分析了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分布和演变[12].罗光杰等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岩溶地区不同地貌聚落的演变特点[13-15].但目前很少有学者从自然、经济、社会等综合视角对其演变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以麻江县为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贵州山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总体变化及各因素对其演变的影响,以期为农村居民点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

麻江县地处贵州省中部,位于东经107°18′~107°53′、北纬26°17′~26°37′.全县土地总面积1 222.2 km2.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全县以山地为主,低山、低中山、丘陵、河谷及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8.4%.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16 ℃,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61%,植被属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类型,植被资源丰富.主要植被有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地等.2010年全县人口16.96万,其中农村人口11.87万.2012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全县总面积的2.37%.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通过1992年和2012年2期麻江县土地利用数据库,提取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坡度、高程、坡向来源于ASTERGDEM数据,分辨率为30 m×30 m.公路和河流数据通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公路用地和河流水面提取.城镇分布数据来源于2010年麻江县乡镇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利用Fragstats 4.1分析坡度、高程、坡向、河流、城镇、公路对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景观格局指标主要有: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斑块类型面积(CA)、斑块类型面积占景观面积比(PLAND)、斑块形状指数(LSI)、聚合度指数(AI)[14-16]共6个指数进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表1)[17].

表1 主要景观格局指标 Tab.1 The indexes of landscape pattern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居民点总体变化

20年间麻江县农村居民点CA快速增加,从1992年的2 490.02 hm2增加到2012年的2 896.27 hm2,增加406.25 hm2;NP和PD分别由1992年的2 711和108.87增加到2012年的4 323和149.26,分别增加1 612和40.39;LSI由1992年的71.43增加到2012年85.16,增加13.73;AI由1992年的84.32增加到2012年85.84,增加1.52.说明该区域整体上农村居民点大幅增加,斑块破碎化加剧,斑块形状复杂性增强,聚合度上升(表2).

表2 1992—2012年农村居民点总体变化 Tab.2 The overall changes of rural settlements from 1992 to 2012

3.2 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因素

3.2.1 地形因素

坡度、高程和坡向是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宏观地理背景,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1].在坡度上,麻江县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于25°以下.随着坡度增加,农村居民点CA基础上呈下降趋势.20年间25°以下农村居民点CA呈增加趋势,而25°以上农村居民点CA呈下降趋势.坡度越大,PLAND越低.LSI上升说明各坡度农村居民点景观形状复杂化加剧.坡度越大,PD越小,且呈现出缓坡(0°~15°)PD上升,陡坡(>15°)PD下降趋势.说明陡坡斑块破碎化更大.缓坡(0°~15°)AI上升,陡坡(>15°)AI下降趋势,说明坡度越陡,农村居民点聚合度越低(表3).

表3 1992—2012年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在坡度上的变化 Tab.3 The change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slope gradient from 1992 to 2012

在高程上,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于589~1 200 m,其中800~1 000 m和1 000~1 200 m农村居民点CA增长最快,且PLAND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而589~800 m和1 200-1 828 m农村居民点PLAND呈下降趋势.589~1 200 m 农村居民点NP增加迅速,而1 200 m~1 828 m农村居民点NP增加缓慢,且PD呈下降趋势.说明高海拔地区破碎化增强,而低海拔地区破碎化降低.LSI上升说明各高程带农村居民点景观形状复杂化加剧.高海拔地区农村居民点AI下降, 高海拔地区农村居民点AI上升(表4).

表4 1992—2012年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在高程上变化 Tab.4 The change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elevation gradient from 1992 to 2012

在坡向上,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于东南、南和西南方向,而平面的比较少,这与该地山区地形有关.20年间,农村居民点新增的CA和PLAND的上升主要在东、西、东南、南和西南方向.各方向NP和PD都呈上升趋势,集中于东、西和东南、南、西南方向,说明该方向破碎化增强.而LSI上升说明各方向农村居民点景观形状复杂化加剧.东北、北、西北的AI呈下降趋势,而其他方向AI呈上升趋势(表5).

表5 1992—2012年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在坡向上变化 Tab.5 The change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aspect from 1992 to 2012

3.2.2 河流因素

河流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河流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的水源,也提供了便利的交通[18].根据贵州山区河流特点,将河流沿线划分为0~200 m、200~500 m、500~1 000 m和大于1 000 m等不同范围.该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于0~200 m,研究期间,距河流越近,农村居民点增加越慢,说明河流对农村居民点吸引力降低,这在0~200 mPLAND下降有所体现.大于1 000 m区域PD、NP和LSI增加快速,说明破碎化增强、形状更加复杂化.而距河流越近,AI越大,且不断增加(表6).

表6 1992—2012年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在河流沿线变化 Tab.6 The change of rural settlements along the river from 1992 to 2012

3.2.3 城镇因素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受到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9,17].为说明城镇对农村居民点演变影响,将距中心乡镇不同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划分为4个圈层,即:0~1 000 m、1 000~2 000 m、2 000~5 000 m和大于5 000 m.该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于2 000~5 000 m和大于5 000 m范围内,且CA增加较大.说明城镇对农村居民点吸引力较小.这可能与该地乡镇规模小,对外吸引力低有关;远离城镇,农村居民点破碎化更大,景观形状复杂化更强.而0~5 000m农村居民点聚合度上升,大于5 000m范围聚合度下降(表7).

表7 1992—2012年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在城镇周边变化 Tab.7 The change of rural settlements near the town from 1992 to 2012

3.2.4 公路因素

公路是聚落间相互连接的通道,直接影响景观的可达性和土地利用格局.便利的公路条件是促进山区聚落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19-20].为分析公路对农村居民点演变影响,以主要公路为中心轴线生成0~500 m、500~1 000 m、1 000~2 000 m和大于2 000 m等多环缓冲区.该区0~500 m农村居民点CA增加最快,大于500 m范围增长较慢.这说明公路对该地区农村居民点具有较强吸引力.这与0~500 mPLAND上升,大于500 mPLAND下降一致.公路沿线NP和PD呈上升趋势,破碎化增强;LSI上升,形状复杂化;距公路越近破碎化和形状复杂化越强.AI在0~1 000 m范围内上升,而在大于1 000 m范围内下降.说明越靠近公路,聚集度越强(表8).

表8 1992—2012年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在公路沿线变化 Tab.8 The change of rural settlements along the road from 1992 to 2012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期间,贵州山区整体上农村居民点快速增加,景观破碎化加剧,斑块形状复杂性增强,聚合度上升.其演变主要受地形因素、河流因素、城镇因素和公路因素等综合影响,其演变更多的与距公路距离、坡度大小、高程大小和坡向有关.而与距城镇远近和距河流远近关系较小.这可能与山区城镇规模小,吸引力低,河流吸引力下降有关.随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居民点趋于向地形平坦、高程较低、偏南坡向集聚,其景观破碎化增强,斑块形状复杂化加剧,集聚度较大.

在农村居民点演变中,各因素在其演变中的地位不同,今后应注重识别演变的主导因素及相互作用.另外,土地政策是农村居民点演变的重要因素,未来应加强其对农村居民点演变作用的研究.

[1] 郭晓东,马利邦,张启媛.基于GIS的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7):56-62.

[2] 姜广辉,张凤荣,陈军伟,等.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5):81-87.

[3] 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地理学报,2011,66(12): 1 707-1 717.

[4] 洪步庭,吴芬娜,任平.基于GIS技术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与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6):284-288.

[5] 胡贤辉,杨钢桥,张霞,等.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湖北仙桃市的实证[J].资源科学,2007,29(3):191-197.

[6] 周伟,曹银贵,王静,等.三峡库区近30a农村居民点格局变化与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294-300.

[7] 海贝贝,李小建,许家伟.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3,32(12): 2 257-2 269.

[8] 姜广辉,张凤荣,秦静,等.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85-92.

[9] 冯长春,赵若曦,古维迎.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6-12.

[10] 戴佩淇.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研究进展及展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5):33-38.

[11] 龙英,舒晓波,李秀娟,等.江西省安福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及其环境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171-180.

[12] 周晓芳,周永章,欧阳军.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空间演变——以贵州省红枫湖水系盆地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3):145-150.

[13] 罗光杰,李阳兵,王世杰.岩溶山区聚落分布格局与演变分析——以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7):802-807.

[14] 罗光杰,李阳兵,谭秋,等.岩溶山区聚落格局变化及其LUCC响应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11):2 130-2 137.

[15] 罗光杰,李阳兵,王世杰.岩溶山区聚落格局演变等级效应及其与交通条件的关系——以贵州省后寨河、王家寨、茂兰地区为例[J].中国岩溶,2011,30(3):320-326.

[16] 邓南荣,张金前,冯秋扬,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3): 984-989.

[17] 李君,李小建.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巩义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9,31(7):1 195-1 204.

[18] 刘仙桃,郑新奇,李道兵.基于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 (2): 30-33.

[19] 卢青,田晓玉,周洁,等.经济发达区道路对两侧农村居民点演变影响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28(5):7-12.

[20] 曹云龙,刘茂松,徐驰,等.城市化过程中聚落规模与路网密度的动态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1,30(6):1 204-1 209.

Study on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s Change in Mountainous Areas

GAO Hongjuan1, CAI Guangpeng2, LUO Xuqiang1

(1.CollegeofGeographyandTourism,GuizhouNormalCollege,Guiyang550018,China;
2.CollegeofGeograph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GuizhouNormalUniversity,Guiyang550001,China)

Taking Majiang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alyzed the overal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the effect by the changes of terrain, rivers, towns and roads in rural settle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C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exacerbated, patch shape complexity increased and AI increased in rural settlements of mountainou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②th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mountainous had closely relationship with distance from the road, slope, elevation and aspect, but had little relationship with distance from the river and towns. It may be related to the decline of river attraction and less attractive of town.

rural settlements; landscape changes; influencing factors; mountain areas

2015-09-16

贵州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贵州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时期耕地保护研究”[黔科合体R字(2012)2030];贵州省环境科学教学团队项目(黔教高[2012]426号);贵州师范学院环境科学教学团队项目(贵师院[2012]47号)

郜红娟(1981—),女,山东菏泽人,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讲师.

10.3969/j.issn.1007-0834.2015.04.013

O172.2

A

1007-0834(2015)04-0049-05

猜你喜欢

居民点格局山区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新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的思考
——基于长寿区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现状调研
山区
小人物的大格局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
基于3S的巴彦县农村居民点内农地测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