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

2015-03-24杨京帆

当代医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间歇充气内科

杨京帆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

杨京帆

目的 观察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90例内科重症患者按照住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术后护理中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照组术后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静脉血流峰平均速度(32.07±7.55)cm/s与对照组(25.14±7.32)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率为6.7%,对照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率为24.4%,2组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能够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间歇充气加压;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

内科重症患者机体受损较大,多伴随心跳骤停、心力衰竭、窒息、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及时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手术治疗后患者可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这就要求医护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护理质量[1]。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是预防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有效手段,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为对其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进行观察,笔者对广东省电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内科重症患术后护理中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广东省电白县人民医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0例内科重症患者。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53.66±3.72)岁,其中消化道出血3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7例,脑出血22例,其他10例,不纳入肿瘤、血栓栓塞性疾病、长期抗凝治疗患者,根据住院编号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53.66±3.72)岁,其中消化道出血1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3例,脑出血12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7~80岁,平均年龄(51.43±2.33)岁,其中消化道出血1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4例,脑出血10例,其他5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使用前,医护人员将治疗的方法、目的、接受治疗时感受及治疗时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检查仪器保证性能的稳定,根据下肢周径对压力腿套的型号进行确定。患者取平卧体位,压力腿套将双下肢包裹后,设置充气末腿套压力45mmHg,自脚踝部向大腿的顺序逐渐充气,气体充满气囊后,同时放气,之后进行二次充气,重复进行40min左右,每天2次。治疗期间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象仪对腿部及股部静脉血血流峰速度及平均速度进行观察,由影像科专业人员读取。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 采用软尺对患侧肢体及检测肢体的周径进行测量,比较胫骨结节以下15cm部位的周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病变主干管壁明显增厚、静脉管径增宽、管腔闭塞或狭窄、内膜粗糙、腔内未出现血流信号;对下肢深静脉造影发现血栓表现为条形状充盈缺损[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流峰平均速度比较 2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流峰平均速度比较,观察组为(32.07±7.55)cm/s,对照组为(25.14±7.32)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24,P=0.037)。

2.2 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术后3例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术后11例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21,P=0.0211)。

3 讨论

内科疾病主要集中在循环、神经、呼吸、消化及内分泌等系统,病情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存在共同症状,患者多会出现心跳骤停、心力衰竭、昏迷、肾功能衰竭、窒息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针对不同的病症给予相应的护理有着重要的作用[3]。患者术后多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因此探讨有效的处理措施有着重要作用。

下肢静脉血栓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凝结不正常,管腔受到阻塞,引起静脉回流障碍的出现,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功能丧失或者致残。当血栓部分脱落后随着血液进入肺部,可导致急性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死亡[4]。研究显示,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血流速率减慢、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液成分的改变[5]。内科重症患者术后存在这3大危险因素,在进行手术时,血管壁及周围组织受到较大损害,部分脑部手术患者在手术时需要采用20%甘露醇等药物降颅压,静脉血管受到刺激较强,从而导致静脉壁受到损伤。血管内膜下结缔组织内及基底膜胶原纤维暴露,从而造成血小板聚集、黏附等,同时有促凝物质被释放,血小板聚集速度较快;内膜损伤可导致具有生物活性物质大量释放,内源性凝血系统被启动;而血小板黏附、凝聚随着静脉壁电荷改变增强,导致血栓的形成[6];患者病症较为严重,需要长期卧床,周围静脉扩张,肢体瘫痪,肌肉泵血功能下降,肢体静脉回流速度缓慢,血管内有大量血液瘀滞,细胞大量聚集,破坏了血管基底膜和内皮细胞间膜,在凝血机制激活时导致血栓的形成[7];手术创伤可导致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血小板出现反应性改变,抗凝蛋白质明显减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中创伤及麻醉可导致组织因子有效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受到激活,从而导致术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8]。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是近年来内科重症患者常用的有效手段,通过间歇充气加压治疗仪反复加压患者肢体后卸压,通过规律充气及放气,对血栓的形成起到预防作用[9]。常规情况下,肢体血液流动比较稳定,在间隙充气加压治疗时,按照脚踝、小腿、大腿的顺序进行依次充气,气囊全满后放气,气囊形成压力梯度,从而强迫血流压力波动状前进,静脉内皮细胞出现压缩应变,血流速度的加快诱导内皮细胞剪切应变的加快,对动脉系统产生影响。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间隙充气加压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肢体静脉血流峰平均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肢体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在内科重症患者的日常护理中,采用间隙充气加压治疗有助于促进肢体静脉血液回流速度,促进组织代谢内环境的改善,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1] 郭海雁,王庆一,黄春建.开腹及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2):1736-1737.

[2] 陆坚.18例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2):263.

[3] 黄松,黄彩云,周小屏,等.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脑胶质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现代医院,2012,12(3):49-50.

[4]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ICU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10):793-797.

[5] 李荞,张川,曾薇.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现代临床医学,2011,37(3):215-216.

[6] 董咏梅,张若,陈聪,等.间歇充气装置辅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2):1092-1093.

[7] 龚小玲,岳莎莉,潘玉然.分级加压弹力袜与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应用预防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护理学报,2012,19(7A):57-59.

[8] 邱贵兴,杨庆铭,余楠生,等.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2):819-822.

[9] 易疆莺,李浩,杏建东,等.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J].四川医学,2011,32(11):1695-169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78

广东 525400 广东省电白县人民医院 (杨京帆)

猜你喜欢

间歇充气内科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充气恐龙
为什么汽车安全气囊能瞬间充气?
让充气城堡不再“弱不禁风”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国内外非充气轮胎的最新研究进展
间歇精馏分离喹啉和异喹啉的模拟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