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莲的气质与湖湘文化

2015-03-24梁语彤

长江蔬菜 2015年22期
关键词:屈子爱莲说湘潭

梁语彤

年幼时,随着父母参加在江西广昌和湖北洪湖等地召开的水生蔬菜产业技术交流年会,我认识了莲。后又经常随着父母到他们设在湘潭的试验基地,在田间地头,我近距离观察到莲花。清风徐来,莲花曼舞、碧叶横江、水光接天。如此佳景,总使我备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觉得莲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湘莲作为美食,最早的实物证据应算长沙马王堆的汉墓中的食用莲籽了,可推测出这位2 000 多年前的长沙丞相轪候利苍的妻子生前应十分喜爱食莲。而金代诗人张楫品尝“心清犹带小荷香”的湘莲后,便发出“口腹累人良可笑,此身便欲老湖湘”的感慨,这些都足可证明莲籽在当时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并且在湖南具有悠久的历史。之后湘潭所产的寸三莲,作为明清时期献给皇上的“贡莲”,将湘莲的食品价值推向最高峰。《湘潭县志》中记载:“土贡有卖在,产县西杨塘”,这杨塘“贡莲”即为有名的寸三莲,它的特点是个儿比别地的莲籽大,3 颗莲籽连接起来有一寸(3.3 cm)长,而且个个粒大饱满、洁白圆润、质地细腻、清香鲜甜。将此莲籽蒸煮之后,加放冰糖,谓之“冰糖湘白莲”,肉色乳白、香甜味美,余味无穷,成为湖南饮食中独具特色的名点。时至今日,外地客人来到湖南,都以品尝湘莲美味为快。在湖南湘潭,当地居民仍保留着将莲籽作为宴席的压席点,每当色香味俱全的冰糖莲籽端上席面时,座中客人情绪高涨,整个宴席欢愉惬意的气氛达到高潮。舌尖上崇尚辣味的湖湘人对圆润甜美仍是偏爱有加,这也折射出湖湘人既有敢作敢为的呛辣性格,同时也不缺乏追求甜美的小清新心态。

湘莲不仅是湖湘饮食文化中的代表性美食,也是湖湘文化中“修礼明理”的象征,通过先贤的赞美,随着典籍的传颂,莲已成为湖湘文化中君子精神的不朽华表。

湘莲被赋予逆境中坚持操守和浊境中追求美好的气质应始于屈原。那时被逐的他,徘徊于沅湘之间,心中一定有难以言说的郁闷。举世皆浊众人皆睡,这红尘间又有何物能予与屈子一些慰藉,能够支撑他在这尘世中继续前行?我想,在当时被认为是穷山恶水的南蛮之地——湖南,屈子还是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支撑点。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物,是屈子想所共通的知己。于屈子,或许湘莲是一种象征,一种用于保护自己抵御尘世污浊的材料,更是一种组成屈子内心理想世界的物品。因而,在屈子的笔下,出现了通过极赞湘莲等物之美的描述来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他的“芙 蓉 始 发, 杂 芰 荷 些”(《招魂》)、“筑室兮水中, 葺之兮荷盖”(《湘君》)的诗句,既为我们留下了2 000 多年前湘莲的动人风姿,又表达了他为美好事物坚守操行的决绝。

在湘莲的世界里,屈子内心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在屈子笔下所描述的神明——“少司命”的装束是:“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复而逝。”这位神灵穿着莲叶做成的神装,代表着屈子理想中的完美。而屈子也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来模仿“少司命”的穿着,从而来追寻那理想中的人格。由此可见,湘莲是屈子人生失意但仍保持忧国忧民情怀的知己,是坚守洁身自好操行的寄托,也是屈子笔下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后人纪念屈原、热爱屈原,自然也就热爱屈原的植物知己,湘莲自然也被赋予了与屈子一样高尚纯洁与追求完美的气质。

而“湘莲”一词,则是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江淹《莲华赋》中的“著缥菱兮出波,揽湘莲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客兮南楚。”此赋不仅首创了“湘莲”一词,而且还提到了“南楚”,“南楚”即湖南的古称。由此可见,湘莲在南北朝时,在文化人与士大夫阶层已闪亮登场,并在象牙塔内已有专门一词。《湘潭县志》上有一段趣谈,杨塘的白莲籽因为年年进贡,“既而求者众,土人种者珍以自用,贡馈者买之衡阳清泉,署曰‘湘莲’。”从这段话可知,相对于远离湘潭的朝廷而言,产自湖南的莲籽即为湘莲。父母告诉我,从现代农艺学角度来看,湘莲是产于湖南子莲品种的总称,包括传统的农家品种和通过现代育种技术选育的品种。这可能是作为优质农产品的湘莲称谓形成的民间基础。

梁语彤,湖南

长沙县一中高357班,410125

晚唐诗人谭用之的《秋宿湘江遇雨》中一句“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将湖湘莲花万里相接的秀美景象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此句也成为了千古美句,传诵至今。而“芙蓉国”这一美誉,也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湖南头上。目前,莲的种植地域已大为扩展,甚至连冬季十分寒冷的东北与西北的北疆地区都有种植,更别说具有悠久种植历史的长江流域。 然唯有湖南可称“芙蓉国”,这反映出湖南种植莲籽历史之久、产量之多、品种之优。当然,毋庸讳言,关于“芙蓉国”中的芙蓉,一说指木芙蓉,木芙蓉高者可达数丈,花繁盛,有白、黄、淡红数色,颇为淡雅素美。不过,至今也有不少人考证主张是水芙蓉,即莲。一般人们总觉得湘江穿梭于群山峻岭之间,两岸均为高山,故推测晚唐诗人谭用之行船湘江看见的芙蓉,为两岸山上生长的高大挺拔木芙蓉。实际上,湘江自南向北,流经衡阳后,在株洲、湘潭、长沙、岳阳等地,大多数为平川地带,江水缓流,两岸田野平坦开阔,种植着连片的莲。若逢莲花盛开,自然是“连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一片荷叶,一朵莲花,尚且如此令人赞美。试想,千万里连天连地的碧绿的荷叶与洁白透着潮红的莲花所构成的芙蓉国的图景,又是何等的壮美。近代,毛泽东主席《七律·答友人》中的一句“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更是将湘莲与湖湘文化的融合推到了极为辉煌的境界。

莲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图腾,不能不谈到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所著的《爱莲说》。周敦颐,字茂叔,宋道州营道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作为一个理学家,他并不以散文类文章知名,但所著《爱莲说》却成为千古传诵杰作,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更是君子高尚美德的写照和象征。他选取了牡丹、菊、莲3 种植物进行比较,以拟人手法道出3 种不同的性格,“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道出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更加增添了莲荷的人文因子。今天,湘潭城标雕塑以“君子莲”为名,既含蓄、又高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了湘潭作为莲城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爱莲说》全篇不到一百五十字,却是湘人写湘莲的经典之作。当时间流逝,那些留在古卷上的文字早已泛黄,只剩下只鳞片爪,供后人追忆。但周敦颐的《爱莲说》,使我们依然能透过时间长河看到一朵莲花, 不见姿态,只见风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种精神顺着文字的传承,透过了历史云烟的阻隔,从周敦颐屋前的荷塘到现在的遍地乡野。这种洁身自好、心忧天下的精神也成了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莲,一盘食品,一种植物,正因为被历史先贤赋予如此博大高洁的精神内涵,而成为湖湘文化中重要的代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湖湘人不懈的拼搏,在中华民族与华夏文化的大家庭中,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屈子爱莲说湘潭
爱莲说
天马寨两咏
秋月登岳阳楼悼屈原
与屈原对话
湘潭是个好地方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爱莲说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