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2015-03-24艾芙蓉
艾芙蓉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 辽宁 本溪 117000)
探讨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艾芙蓉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 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8月以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纯西医的治疗方法 ,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探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方法
三叉神经痛是典型的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1]。在病发时患者会感受到剧烈疼痛。本文通过2014年1月~2014年8月以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出结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18岁-7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组的年龄范围为19岁-73岁,对照组年龄范围为18岁-75岁;两组患者对使用药物均无过敏现象,在年龄和病程等相关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纯西医的治疗方法,每次服用0.2g的卡马西平片,100mg的维生素B1片,500mg的腺苷钴胺片,每日三次;并每日服用一次25mg的安定片。观察组的30例患者在对照组纯西医的治疗方法加入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加入清胃散加味为患者口服治疗。患者在每次服用0.2g的卡马西平片,100mg的维生素B1片,500mg的腺苷钴胺片,每日三次;并每日服用一次25mg的安定片的基础上每日服用清胃散加味一剂,用水煎熬,在早晚饭后服用最佳。两组患者均以7天为一个疗程,通过5个疗程治疗后进行效果比较。
1.3 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60例患者服药时间为5个疗程,每一个疗程时间为7天[2]。在5个疗程后:痊愈:患者身体完全恢复正常,患者身体疼痛感消失。显效:患者身体未出现疼痛感,但在出院半年后出现复发情况,但是复发次数相对于治疗前减少了50%;有效:患者身体的疼痛感减轻,复发次数较发病前减少了25%~50%;无效:患者疼痛感没有减少,部分患者出现病情恶化情况。总有效率 =(痊愈 + 显效 + 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五个疗程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6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治疗痊愈的为15例,治疗显效的为8例,治疗有效的为4例,治疗无效的为3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治疗痊愈的为6例,治疗显效的为10例,治疗有效的为5例,治疗无效的为9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三叉神经是常见的脑神经疾病,根据病因可以分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常见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为:
病发时毫无预兆,呈"闪电样"或"触电样"疼痛,每次持续发病的时间为数秒或数分钟,严重时会疼痛数小时。在发病早期次数较少,间歇时间长,到了后期发病次数频繁,严重的一日内不间断发作。
在病发时呈针刺样、刀割样的剧烈疼痛,疼痛感从身体的痛点开始,通过神经呈区域放射,会让患者的面部肌肉出现反射性抽搐。在症状出现时患者常以手掌按紧或者采取摩擦面部的方法来减轻疼痛,有的患者会把疼痛原因归于牙痛而拔除牙齿。
在病发时疼痛感在面颊、上下颌或舌部比较明显,最为显著的为鼻翼、口角、舌根等,稍微牵扯面部神经就会疼痛发作、因此导致患者不能正常的洗漱、交流、和吞咽食物,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病发时疼痛一般是固定在一支或者两支上,在第二支或者第三支发病率最高,在第一支发病率较少,但随着病情的严重化,不仅会提升第一支的发病率,还会出现三支同时犯病的情况。
在我国古代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外感风邪,内痰火淤血所致,在处方中使用黄连和升麻泻火,用生地、丹皮凉血,用当归活血止痛,以上材料都为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使用的清胃散加味的组成部分,在和西医结合使用中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1] 张春野.三叉神经痛患者急诊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3):6-7.
[2] 高文彤.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J].中外健康摘,2011,08(14):182-183.
R429+.6
B
1009-6019(2015)07-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