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以传统“孝”文化 塑造农村文明新风尚
2015-03-24双瑞
双瑞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诵读和践行教人礼仪规范的中国传统启蒙读物《弟子规》,正在成为河南巩义市农村地区的新风尚。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通俗、生动地融入百姓生活,培育出全新的乡风村貌。
“过去都是讲报酬的,你给多少钱我干多少活。现在我们主动义务打扫街道卫生。”70岁的康刚建是巩义康店镇叶岭村村民,今年4月起,他当上了村里的义工,每天5点钟就起床清扫路面。
走遍叶岭村的几条街巷,干净得连纸屑、烟头都很少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叶顺利还记得过去相互推诿、出钱换不来整洁的日子,“街上到处是垃圾,(清洁工)拿着工资也是能拖(延不扫)就拖。但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家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地处工业重镇巩义市,叶岭村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也不容忽视。3月份以来,叶岭村定期举办“道德讲堂”,邀请专家讲授传统道德文化,还把《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内容制作成文化墙。
如今,村里不仅难闻吵骂声,还涌现出一批志愿服务村民的义工,叶岭成为“没有环卫队的卫生村”“没有巡逻队的安全村”。村民白喜瑞说:“大家比着孝顺老人、为村里作贡献,觉得心里很踏实愉快。”
孝南村是8000人口的大村庄。巩义市孝义街道办孝南村支书景合营对农村风气的转变深有感触:前些年,“村里发展了,群众得到实惠了,但管理却越来越难了”,寻衅滋事、赌博歪风等愈演愈烈。
对此,景合营当时心里很着急,“现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怎么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扭转风气?”
景合营想到了“孝”文化。这位村支书和几名村镇企业负责人牵头,先后办了7期道德讲堂,已有1000多名村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村历史上就以‘孝义出名,通过普及‘孝道等传统文化,人人向善,村庄的凝聚力就强了。”“孝敬老人、和睦邻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等成为村民挂在口头、落在行动的道德标尺。
传统文化教育改变的不只是普通村民,党员干部的素质也有所提高。“过去管理粗糙,话也难听,群众反映还不肯接受,学习以后意识到自己文化底蕴和个人素养不够。”景合营说,村干部转变态度,群众才会理解和支持工作。
目前,康店镇30%的村庄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镇党委书记马海山认为,活动卓有成效的一个明证是,全镇信访案件数量从去年的97起降到了28起。他说:“传统文化使基层党组织和群众有了新的共同语言,对提升正能量、促进干群关系都有好处,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走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康店镇只是巩义市开展农村道德建设、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个缩影。
今年以来,巩义市以“孝道”为切入点,先后开展道德讲堂650余场,广泛提高了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认同,一些村民甚至自告奋勇当起了讲师。其中,西村镇罗口村79岁的老中医王三乐已自办道德讲堂200余场。
同时,巩义市广泛开展孝心示范村的评选,弘扬良好家风,促进乡风文明和谐,并专门在电视台开设“中华家道”频道,通过报道身边的各类孝亲典型和介绍优秀传统文化,对群众进行道德教育。
巩义市文明办主任崔宝丽说,“孝”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以孝道为切入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找到了道德建设与百姓的结合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