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2015-03-23靳转平
靳转平
【摘 要】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有着灵活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过程。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那么,如何构建有效动态生成的小学数学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动态生成;有效组织调控,促进动态生成;整合教学资源,升华动态生成”等几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动态生成 思考 探索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必须是真实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能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使课堂教学超越预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呢?我觉得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动态生成
一切教学都是问题与生成的统一体。没有问题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动态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感。教师只有课前成竹在胸,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面对学生的生成时做到心中有数。如对“圆的周长”一课预设时,教师要考虑两种可能性,假如学生不知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时应怎样备课?假如知道又怎样设计?对前者教师在预设时应选择“对未知的探索”,对后者在预设时应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做了这样两手准备,在课堂上我们还慌什么,怕什么。
二、有效组织调控,促进动态生成
课前问题,是建立在教师自己经验基础上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出现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却是不可预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教学的技艺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要应学生而动,应实际情况而动,在围绕学生发展的精心设计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顺着学生思路来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做好教学调控工作,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教学现实,提高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其方法是:(1)借用学生的口——找准起点,因人施教;(2) 巧用学生的话——由此及彼,趁热打铁;(3)妙用学生的错——分析成因,因势利导;(4) 善用学生的问——循循善诱,乘势延伸;(5)活用学生的题——随机应变,举一反三。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行为和思维的发展及情感的交流,教师有时会灵机一动,突破原先预案,产生一些有益的教学灵感。此时及时调整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激励、启发下,形成具有独创性的动态生成。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题:“6、60、600这三个数,谁能加上适当单位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这时学生感到新奇,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愁眉不展,有的跃跃欲试。看到这种情形,我说:“大家可通过小组讨论来搞清这个问题。”小组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不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6元=60角=600分。”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6米=60分米=600厘米。”这时,我适时提出如何用同一单位将上面各式表示出来的问题。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提出: 6元=6.0元=6.00元,6米=6.0米=6.00米……看到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我趁机切入“小数的性质”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弄清像6、6.0、6.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三、整合教学资源,升华动态生成
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一系列表现做出及时反应,如遇突如其来的提问,遇到与众不同的声音,遇到错误的认知等,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予以放大,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与此同时,还要切实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激励评价功能,既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有一道题:一个梯形上底1.4米,下底3.5米,高2米,求它的面积。一个学生这样解答:1.4+3.5=4.9(平方米)。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一阵笑声,这位学生此时一脸窘态。教师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思路独特而奇妙:梯形高2米,求面积时要除以2,乘以2与除以2抵消了,实际就是上底与下底的和。教师进而让学生讨论,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的是上下底的和,不符合题意,正确列式是(1.4+3.5)×2÷2;但计算时可采用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此时教师再补充道,是这位同学为我们找到了简便算法。这样由错误生成讨论并恰当评价,这种匠心独运的处理,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变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增长了智慧,学会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辨错、改错中,引燃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表现出一种人文之美,使动态生成得到了升华,激励学生更好地将学习热情与创造精神施展到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新课程呼唤生成性的课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课前在充分研究学生、教材、教法等基础上科学而精心地预设,课中又能突破预设的窠臼,不拘泥于预设,把握课堂的闪光点,针对教学实际灵活进行调整,追求动态生成,就能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出生命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将丰富多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