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汽修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015-03-23王斌
王斌
摘 要:该文通过分析中职院校汽修专业的教学现状,探究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提出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细化班级设立,并开发相应的教材。教学课堂模式工厂化,理论知识具体化。突出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汽修 教学模式 现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02-0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的应用迎来了普及时代。为了给汽车相关行业输送大量有技能的从业人员,各中职学校均开设汽车维修与运用类专业,而且这几年报读的学生很多,已是一个热门专业。不可否认,与没有接受正规院校培养的社会从业人员相比,从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不论在专业知识还是操作技能上均要高出一筹,以后也更能胜任本职工作。但在热闹的招生背后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在的企业对汽修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汽修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不及早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当就业形势恶化后,用不了几年,汽修专业的生源必将大受影响。就具体的学校而言,由于存在着校与校之间的竞争关系,影响将更加巨大。
1 汽修专业的教学现状
(1)“一多两少”。即学生人数多,教师数量少,实训场地和器材少。这个现象在全国各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就生师人数比例而言,有些地区的职校甚至高达300∶1,而全国的平均比例也达到24∶1。另一方面,在学生对设备的占有率上,由于需要大量的投入,各地的比率普遍都偏低,有些地方甚至难以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这“一多两少”是目前制约汽修教学质量提高的客观瓶颈。相对而言,汽修企业在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时,由于学徒人数少,实操机会多,在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比职业院校要强很多。如果中职的学校想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必须加大投入,增加教师数量,从而在基础条件上为提高教学质量铺平道路。
(2)教材陈旧,模式落后。汽修的专业设计与教学模式已沿用多年,专业设计面面俱到,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对职校生的要求相去甚远;而教材大都内容陈旧,互相抄袭,对职业行为指导少,偏重理论讲述,并不适合职校生使用。
(3)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汽修的专业教师相对缺少,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职业学校在短时间内招生人数增长过快;另一方面汽修合格的专业教师比较难招。目前汽修招聘的专业教师呈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大学毕业生虽有学历,但缺少实践经验;二是从事维修行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修理人员没有对等学历,门槛关难过。而且为了把新聘的教师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专业教师又需要较长时间,更加重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
(4)学生的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普通应试教育失败者,他们自信心不强,养成诸多不良习惯;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而专业知识难而枯燥,因而学生的厌学现象比较严重。
(5)学生就业质量不高。汽修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汽车维修的并不多,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走向汽车制造以及配套企业的生产一线当简单的操作工人,技术含量低,待遇差。因为一开始难以胜任技术性强的汽车维修工作,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之初就被维修企业拒之门外,使他们失去了在这个行业成才的机会,不能发挥专业所长,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因而大都碌碌无为,就业质量堪忧!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必将对后续的招生形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对汽修的教学进行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 汽修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
(1)以就业为导向设立课程。
第一是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不同的地区根据当地的经济与社会条件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海口地区,因为有汽车制造企业以及相关配套厂家,需要对汽车有一定了解的一线生产工人,因此可以吸纳大量的汽修专业毕业生;汽车维修企业因为规模小,接收汽修学生的人数反而有限。又比如:有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汽车以及汽车用品需求量大,因此又需要大量既懂汽车又懂营销的人才。从事不同的职业需要具备不同的知识与技能,对于职业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是为社会培养通才而是专才。因此,在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调查的前提下,合理的设立或调整专业课程,是汽修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第二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分班,打破以往“一锅炒”的做法。比如:分成“维修班、营销班、制造生产班”等。甚至可以分得更细,如把“维修班”又分为“丰田修理班”和“大众修理班”等。分班的多少以及人数根据市场调查而定,并随市场变化而逐届调整。
第三是根据分班设立课程和教学内容。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和专门课程,公共课程基本上是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三门;专门课程根据就业方向而定,如“丰田修理班”可增加丰田车型与维修规范作为教学内容,“制造生产班”则可增加汽车流水线生产等科目。课程分得很细,因而针对性强,带有为企业培训性质,贴合企业需要,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较强。但这无疑给校方带来挑战,师资等教学资源配置必须跟上,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所在。
(2)理论教学实践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从事的工作机械简单,不需要过多的理论学习。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也有失偏颇,关键学生学的是何种理论!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能做了,还要明白这样做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理论。中职学校必须把实践教学放在第一要位,把以往“学而做”的模式改变为“做中学”,摈弃空泛的理论讲授,突出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自然明白,不明白的道理因为有了感性认识,通过一定的讲解也易于理解与掌握。要做到理论教学实践化,第一是要把理论课堂搬到实训车间;第二是根据职业需要编制实习项目。把教学当作岗前培训,学生才能学到真的本领,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的所谓“零距离”就业的要求。endprint
(3)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
提高国民职业素质是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职业素质中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这在汽车维修行业尤为突出。多年来,汽修行业中违背职业道德的经营行为屡见不鲜,坑害顾客的不良行为也常见诸报端;在修理企业内部,从修理、服务到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规范甚至混乱的现象。这些现象一直困扰汽修行业,阻碍其有序地发展。虽然这是社会现象,非一己之力、一时之功所能改变,但作为职业从业人员的启蒙机构,不突出这方面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因为素质低下的技术工人不可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效益,最终被企业所淘汰;而培养这些工人的学校在社会上的口碑也可想而知。因此,要把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并在整个在校职业教育中一以贯之。
如何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空洞的说教是没有意义的。第一,必须把这方面的教育贯彻在实习操作中,设计成一定的场景和模式,在做中感悟和养成。这方面国外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对汽修从业人员的培训,从修理、服务到管理,都制定了严格的规范,甚至设计成一定的模式,让学员模拟实习。第二,把这方面的内容作为考评要求,并把考评成绩记录在学生的个人档案,与就业挂钩。这方面的教育是长期的,但意义重大,应予以高度重视!
(4)大力开发校本教材。
由于同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班级在课程设计时均设有针对性很强的专门科目,这些科目没有现成的教材,必须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还有各个学校自行设计的以满足企业需要的教学内容也要编成教材,以方便教学需要。即便现有的很多教材,由于与现实情况脱节严重,也需要改编或重编。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汽修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甚至要调动社会的力量,使教材的质量不断完善和提高。
3 汽修专业前途大有可为
汽车的大量应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人类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汽车。虽然汽车的排放对环境有不利的影响,但作为一种难以替代的交通工具,必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以解决石油能源枯竭及环境污染问题,但作为汽车的基本架构与技术并没有改变。可以预见,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汽车必将以环保、安全、可靠、人性化等高性能服务于人类。
汽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工业产品,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与服务,这就需要大量的懂技术的从业人员。现在这些从业人员的培养有两种途径:一是汽车制造厂家与维修企业联合培训,主要针对自身员工,采用短期轮训制,针对性强,培训效果显著;二就是职业院校的专业学习。汽修专业要想发展,除了紧盯汽车的发展方向,还要密切结合企业模式,把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人才作为目标,大胆改革教学模式,使这个专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那前途定将大有可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