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小城镇的道路路线设计指标体系构建探究

2015-03-23夏国付

科技资讯 2014年34期
关键词:小城镇指标体系

夏国付

摘 要: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提供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金融信贷、生产生活等多种职能,发展小城镇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异的重大战略。但现今我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标准仍不完善,尤其是在小城镇的道路路线设计方面更为突出。该文从小城镇道路的平纵线形、交叉口形式、横断面设计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一套小城镇道路路线设计的指标体系,以指导道路建设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 道路路线 道路横断面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043-01

小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它具有组织生产、交流信息、流通商品等多种功能,发展小城镇的经济是缩小城乡差异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小城镇建设的标准规范不健全,难以适应当前小城镇发展实际问题最为突出。小城镇的道路设计标准几乎为空白,现行的小城镇的道路路线设计技术较不规范,质量差异较大,有些道路参照农村公路设计标准,有些参照城市道路的设计标准,还有些同时执行这两种标准,这将影响小城镇的道路交通的正常发展。该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道路路线设计问题,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设计指标体系,为工程实践提供必要指导。

1 小城镇道路路线设计概述

道路是由路基、隧道、路面、涵洞、桥梁等设施组成的三维空间实体[1]。道路路线的设计是指道路中线空间位置的设计与各部分几何尺寸的确定[2]。进行道路路线的设计时,一般解剖成路线的纵断面、平面、横断面、交叉处等几个方面来设计。

1.1 道路路线设计的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道路路线的指标体系作为道路路线设计的重要依据,将推动道路设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结合小城镇道路现状,其道路路线设计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包括系统性、全面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1.2 道路路线设计要素控制

在小城镇的道路路线设计中,涉及多种控制要素,如:道路分级、车辆速度、车辆类型、年限、抗震、设防、建筑界限等。

根据小城镇道路网的交通与服务功能,可以将小城镇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巷道这四个等级。主干道是交通性的干道,应保持车速30~40 km/h,取双向2~4车道,交叉口要保持大于500 m的间距,并在路段一定距离处设置停车的场所;次干道是城镇服务最广泛的干道,根据道路网络情况可将次干道分为交通性次干道和综合性次干道两种;小城镇的支路侧重于服务功能,支路主要包含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保证道路系统整体的可达性和通达性功能;巷道是供非机动车和行人集散的道路,有独立的设施通道和红线宽度,具有一定的分流功能,是公共活动中心和居民区的内部道路。

设计速度是在良好的交通、气候条件下,当各路段的各项道路设计特征符合相应规定时,驾驶者能舒适、安全行驶的最大车速[3]。设计速度是小城镇道路的几何设计基础,对道路的弯道超高、弯道半径、行车视距、道路侧向净宽、横断面尺寸、纵断面坡度等要素都有重要影响作用。小城镇的道路设计速度一般远低于城市行车速度。设计速度直接影响道路工程的整体造价,一般设计速度越高,其工程造价也就越高。

设计车辆是选取的道路设计中代表性的车型,其载重量、外廓尺寸、运行性能是小城镇道路交叉几何设计、几何设计、路基宽度设定的重要依据。小城镇的道路设计年限一般按如下规定,主干道20年;次干道15年;支路与巷道在10~15年之间。小城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0.05~0.4之间时应进行抗震设计,超过0.4的小城镇要专门研究道路抗震问题。

1.3 道路路线设计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

小城镇的道路路线设计的指标体系包含设计要素控制、横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平面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景观设计等方面。

2 小城镇道路路线指标体系设计

2.1 小城镇的道路平面设计

小城镇道路的平面设计包含平面的线形设计、弯道的特殊设计、行车视距等内容。平面线形由平曲线和直线组成,对行车质量要求和设计速度较低的生活性次干道,平曲线采取圆曲线;对设计要求较高的交通性次干道和主干道,在圆曲线与直线间还应设缓和曲线。道路的弯道特殊设计主要是弯道的加宽设计和超高设计。建议小城镇道路的最大超高值为2%,曲线半径不大于250m时,应设置曲线内侧的加宽。行车车距受路面状况、车速、障碍物情况、驾驶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分为会车视距、停车视距、超车视距。小城镇一般不允许超车,现只考虑停车视距和会车视距,停车视距根据公式计算可得,会车视距取停车视距的2倍。

2.2 小城镇道路的横断面设计

根据车行道的布置形式不同,可将城镇的道路横断面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我国现行的小城镇道路以一幅路和三幅路使用较多。

小城镇道路的机动车道有以下三个宽度推荐值,分别是:3.0 m、3.25 m、3.5 m;非机动车行车道的宽度推荐值有3.5 m、4.5 m、 5.5 m、6.5 m、7.5 m等几种,但最小不小于3.0 m。路侧带包含设施带、人行道、绿化带三种。根据具体情况,小城镇的步行带一般取0.75 m;设施带取0.5~1.5 m;绿化带一般取0.8~1.5 m。分车带包括两侧路缘带和分隔带,其最小宽度一般为1.5~2.0 m。小城镇的道路路肩应铺筑路面,路肩最小宽度为1.25 m。

2.3 小城镇道路的纵断面设计

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包含竖曲线设计、纵坡设计、平面与纵断面配合设计等方面。考虑非机动车安全行驶的要求,小城镇的纵坡的坡度一般在2.5%~3.0%,坡长在200~300 m。竖曲线在设计速度为40 km/h、30 km/h、20 km/h时,其最小长度分别为35 m、25 m、20 m。平面和纵断面组合的设计要点主要有:与满足行车安全,与景观、周围环境协调,保证路面顺畅的排水,引导驾驶员视线等。

2.4 小城镇道路的平面交叉口设计

根据道路周围建筑、道路规划等具体情况,平面交叉口主要有T型、十字型、Y型、X型、各路交叉、错位交叉、畸形交叉等类型。

小城镇的平面交叉口设计要点:相交的道路不宜过多,型式尽可能简单;斜交路口改用接近90°;保证主、次干道的直通性,不宜有两条以上的路段交会情况;避免多路交叉或畸形交叉。平面交叉口的设计速度按相交直行道路的设计速度的0.5~0.7倍来进行计算。平面交叉口的拓宽设计需解决拓宽道路位置、拓宽道路数、拓宽道长度三个问题。环形交叉口分为普通环形交叉口(中心岛直径大于25 m)和入口让路环形交叉口(中心岛直径为5~25 m)两种。

3 结语

该文根据小城镇的道路交通量、道路等级、平纵线形的控制指标、交叉口形式尺寸等具体情况,提出了小城镇的道路路线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具体工程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的指标体系是参照城市的道路设计规范计算或修正得出,大的指标体系框架已经建立起来,接下来可根据建设实际进行适当调整修正。

参考文献

[1] 交通部行业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试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沈建武,吴瑞麟.城市交通分析与道路设计[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城镇指标体系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