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解放了的感官
2015-03-23田可文
田可文
摘要:2014年3月8日,由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务处主办,湖北欧美同学会·湖北留学人员联合会协办,中法文化艺术交流中心(CACCF)作为顾问单位,联合推出的“解放感官——音画视听会”在编钟音乐厅上演。本次视听会由几个青年音乐家和画家参与组织与策划,用音乐表演、音乐美学讲解和绘画相结合,展现出丰富内容、形式新颖音画视听会。文章是对本次视听会阐述与评价。
关键词:“解放感官”;音画视听会;乐评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3.026
一
在2014年3月的一天傍晚,一群年轻人:单金龙单金龙,音乐美学硕士,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担任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艺术哲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冯欣欣冯欣欣,音乐学理论博士,钢琴演奏硕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史﹑作品分析以及钢琴演奏的教学与研究。曾在德国学习生活7年,先后就读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及科隆音乐学院。 、刘恋刘恋,音乐产业硕士,曾先后就读中央音乐学院及英国利物浦大学,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艺术管理专业教师。 、赵曦赵曦,作曲家、钢琴家。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系主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2003—2004年于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随基里·沃尔科夫学习作曲、配器。其作品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 、冷岑松冷岑松,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王
颖王颖,200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刘硕刘硕,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2006 年“在途中”四人作品展。、毛安玮毛安玮,201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曾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现为自由艺术家。 、马可马可,2005年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2013年任职与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舒丛舒丛,2005年毕业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硕士学位,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一起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解放感官——音画视听会”2014年3月8日18时30分,由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务处主办,湖北欧美同学会·湖北留学人员联合会协办,中法文化艺术交流中心(CACCF)为顾问单位,联合推出的“解放感官——音画视听会”在编钟音乐厅精彩上演。。翻阅旨在介绍这一活动的小册子——所谓“节目单”,字里行间透露出主办者拟结合画展、音乐美学的阐述和音乐诸形式,试图激发人们释放感官的同时,引导大家积极地面对艺术与生活的理想。
编钟音乐厅前厅除陈设很多油画、国画外,还备有咖啡、红酒、茶水、甜点供人选用,人们徜徉在画作、杯盏之中,交流谈艺,宛如一些画展的开幕式,又似沙龙交际聚会。而音乐厅内部,舞台上放置平台钢琴和大屏幕,屏幕上实时反复放映着上述年轻人的影像与活动介绍。所有这些确与平素所经历音乐会不同。
二
“活动”,我暂且把本次音画视听会叫做“活动”——因为,我不知道“活动”的主题是画展还是音乐会?抑或是其他?总之,活动发起者之一单金龙走到台中央,开始了他的阐述:
欢迎来到音乐学系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课程展演现场,我是单金龙,或许大家已经看到今天的课程之前,我们布置了一个展览,请到了一些知名艺术家,展示了他们不同风格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今晚就在现场,但非常遗憾今晚的主题并不在于聆听艺术家们对于作品的解释,而是感受他们为我们带来的启示,对于解放感官的启示,就像刚才的短片为我们启示的,不仅艺术家们为我们创造美,让我们有审美的体验,更说明他们看重感官的意义,每一次他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探寻,在艺术风格上的创新,都是一次感官运用与感官解放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艺术史都是人类感官解放的现象史,在这部现象史中,感官的应用,已经上升为他们个性经验与生命体验中一个重大课题来加以哲学和美学。
今天我们谈论解放感官要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解放感官?以及如何解放感官?二是借助我们的感官所形成的美的体验能否用语言表来述?在解放感官的呼吁下反思我们当下解读艺术的现象。
阿、阿!是在报幕还是上课?我在迟疑着。接着,他又沉浸在其阐述中:
为什么西方人那么善于艺术?为什么他们的艺术可以是人类丰厚的遗产,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在有现代文明的社会里产生蝴蝶效应?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古典艺术以及即便是让人坐立不安的现代艺术,行为艺术?为什么?除了他们给我们提供的丰富审美体验,还有什么?还有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对于解放感官的启示!
我在想,难道只有西方人善于艺术,中国人就不行?难道西方人有“人类丰厚的遗产”,中国就没有?也许这话里还有“欧洲中心论”的残余吧。啊、啊,也许是我太苛刻了吧。接着听下去:
如果有过恋爱经历的人,一定会知道全身心投入的去爱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感觉,你会积极的调动你所有的感受器官去感受她,会害怕一丝一毫的遗漏。感受器官的打开决定着你体验的多少。历史上因为爱而打开感受器官创作出动人作品的作曲家不乏其数。肖邦很多美妙的圆舞曲是题献给初恋情人格拉克斯卡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波斯考甫姑娘》从爱人那里寻找火花;勃拉姆斯《G大调奏鸣曲》中把雨水比喻成眼里的泪水,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压抑在绝望的思念里,却成就了他的音乐,克拉拉离开了,他的音乐也停止了。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没有恋爱同时也缺乏兴趣爱好的人,或许他每天只是刷刷微博,聊聊微信,看看朋友圈,偶尔心血来潮吐槽感受一下,这种状态我们说他的感受器官多半是没有激活的,或者说被压抑,不懂得怎么使用的,是一个人不能承受的状态。
似乎有些道理了,我乐意听下去:
解放感官的意义也可以从生理学中找到理论基础,神经心理学家揭示,人的大脑有数以千亿的神经元细胞(做动画),神经与神经相连传导信息,感官的运用使得神经与神经之间相互连结,瑞典的科学家,阿尔韦德·卡尔森,发现在神经连结的过程中,会产生多巴胺等化学的神经递质,研究发现这些化学物质会使我们产生满足感。恋爱中的人们,由于积极的调动了感官,从而激活了脑神经,产生了神经递质,释放了多巴胺这类物质,从而有了满足。这是一连串的生理效应。
哇!高深的理论,不知在座的听众能否理解其中的奥秘。他继续说:
而艺术之所以使我们的感受器官获得解放。因为它有着丰富的表现要素,无限可能的表现手段和广阔的题材内容,以及可以通过艺术来无限发掘的人生哲学,它拥有一片自由创造的王国,撩动着你的感受器官,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表现杰出,正是和感官的使用与信奉紧密相关的。
讲的不错!有些煽情的意味。
如何解放感官?就是要求同学们打开感官,如何打开感官,我们需要借助艺术实现。艺术家们的创造就在于打开我们的感官,解放感官的程度在于感受的能力大小,所以我们要学习艺术史与艺术原理。
有意思。可用以鼓励学生们好好选修艺术史或艺术概论课程。
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既然艺术打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感官获得解放,那么这就涉及感性思维的特点。
有启发性!有引导性!
感性思维的特点是意象性的,是若即若离的、是定位于不定位的,是指意与不指意的,它是不可用确指的语言判断的,这个特点体现了感官自身的解放性。这种解放性很容易被解释所束缚。
我有些茫然了,有些糊涂了,因为这言辞“若即若离”的“意象性”意味浓厚。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对于艺术的解释是有限的,哪些是可以说的,哪些我们是永远不可言说的,而且这种有限的解释取决于我们解释的深度,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解释的,那就是科学,文明、技术,但有一种东西你只能保持沉默,那就是艺术。
我太赞成这种观点了!音乐是灵魂的艺术,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象的思维,或者“感性表象”的思维,是不可用确指的言语判断的,因为它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它的意思也是指意与不指意之间的,它是不可以诉诸于直接的言说判断的。当我们逐字逐句的去谈论,用逻辑关系、概念关系、推演关系去面对,用语言的方法解释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艺术到了最高层面,难道是语言能够解释的吗?我们在解释中所使用的是陈述句,是线性的,是线指的,这就把审美意象中间所涌现的动态画面过程全部消失掉了,干巴巴的线性定位认知活动代替了感受所具有的复杂性。这就提醒我们,面对伟大的艺术作品,语言是无法进入的,我们是失语状态的,即便是表述,也是拙劣的表述,是磕磕巴巴的表述。进行的任何解释都只能证明这个作品还有无限丰富的解释。
我佩服当今年青人敏锐的思想与严密的逻辑思维,讲起话来滴水不漏。接下来,单金龙的表达方式也挺有哲理性的:
人类创造了语言,可以表达某些情愫,却随着人类理智化的发展,抽象化的提高,语言的,逻辑的,概念不断的抽绎,我们开始忘掉“感性表象”作为思维这个最初的起始点。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生到博士后,以为语言就能够穿透事实本身,甚至成为我们的习惯,一种自信。然而,我们的感官已经被埋没掉,已经变的迟钝,我们以为只要借用我们掌握的语言就可以极其滑溜的来解读一切,其实当你真正面对艺术作品的时候,你是一言难发。
他讲了一个人们平时没有注意的客观事实,也是人们的习惯使然,而面对艺术你又能讲什么呢?
正是理性主义占主导,所以把人变成了一个断片,也正是建立在逻辑概念之上的死的字母,死的语言,代替了活生生的知性,也就是代替了知觉,代替了感性的表象。这种死的字母,语言或者分析式的工具,也正是导致人的整个思维,感觉世界的样态变的片面化,断片化。因此真正伟大的审美意象是失语的,语言只会关闭我们心灵感受的丰富性,只得出简单的,线性的,逻辑的结论,而没有充分体验作品背后所涌动的象。
所以,反思我们对艺术作品内容在语言层面的解读,事实上是一种压抑了我们的感官感受的解读。
我又开始迷糊了,这么深刻的道理似乎让人们一下子不能完全明白。他最后的“总结”性的语言倒是简单明了:
通过解放感官我们得到了三个启示。
1.解放感官就是要打开感官。
2.解放感官就是要加强感受力去爱上艺术。
3.对艺术内容的解释不能用语言来表述。
我理解单金龙讲话(以上长篇的阐述或说是报幕?或说是讲课?或说是理论性的音乐阐释?或说是说话性的音乐?)的原意,用他的语言:
解放感官就是打开感官,感官的打开决定体验的多少。
解放感官就是要求被理性所压抑的感性思维得以解放。
从解放感官中我们将正确看待艺术的价值,以及正确对艺术价值进行评估。
真的,我们是得要认真对待以前我们习以为常的感官认识世界尤其是对音乐的态度了,解放感官我们才能重新认识艺术、认识音乐。
三
德国留学归来的冯欣欣博士走到台上来,她要通过钢琴演奏,用音乐作品来进一步阐释音乐学家单金龙的“理论”。而且,其演奏曲目也是多元化的,借以引导观众们认识到欣赏音乐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并且是通过听觉(音乐)与视觉(绘画)来感受。
冯欣欣演奏的第一个曲目是法国作曲家萨蒂(SATIE,1866—1925)在1888年写的钢琴曲《裸者之舞》(Gymnopedies)的第一首。“Gymnopedie”是古希腊的一种裸体舞蹈仪式,萨蒂在乐曲中以单音表现单纯的旋律线,恰当地描摹出舞蹈的印象,轻盈而有节奏的舞步。而支持这种旋律线的是纤细的调式化不协和连续,则衬托出裸者行舞时的环境和氛围:夜晚、月光、地面和影子。萨蒂差不多在此时与尚未成名的德彪西相识,这首著名的钢琴作品其新颖的和声手法使德彪西大受启发。在冯欣欣演奏时,大屏幕上放着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夏凡纳(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年)的画作。夏凡纳简化了形状并使用大块色彩绘制装饰性平面图案,恬静的气氛、安静的人物,与萨蒂的音乐中质朴的旋律与简单的和声与夏凡纳的画作颇有几分相似,据说,萨蒂的音乐创作的灵感常常来自与夏凡纳的画作。冯欣欣的演奏很好地体现出萨蒂音乐的风格特征:单纯的旋律、有节制的节奏表现出轻盈的舞步和人们的静谧的心境。只是在我看来,大屏幕上的夏凡纳画作与《裸者之舞》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与“Gymnopedie”相对应的画作很多,无论是印象主义或是表现主义的画作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作品,可惜此次活动的组织者没有选好画作。而从我的耳朵中感受到萨蒂的音乐倒是与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enoir,1841—1919年)有些相似。
哇,演奏挺好的!我从心里流动出一种感觉。
在法国作曲家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众多的钢琴作品中,1901年创作的《水的嬉戏》是其标志性作品之一,在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上,不仅受到20世纪印象艺术风潮的影响,也受到古典主义传统音乐风格的影响。在这首作品中,拉威尔采用丰富多彩的和声语汇,传统与创新兼备的曲式结构,简约的音乐材料,复杂的节奏,恰如其分的力度对比,巧妙的织体运用等描摹水的形态,充分体现出拉威尔追求完美的艺术品位。此时,屏幕上放映着印象主义的关于“水”的绘画,倒也给人很有诗情画意的感受。
不错的。与上一首乐曲不同,冯欣欣的演奏拉威尔的《水的嬉戏》很好的体现出印象主义音乐的那种飘忽不定的感觉,较好地传达了“水”的波光粼粼的动态感觉。
接下来冯欣欣演奏的作品是武汉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赵曦1999年创作的钢琴组曲《热带鱼》,而此次演奏的版本是冷岑松2014年改编的《热带鱼——为钢琴与现场电子音乐而作》。赵曦的儿童钢琴组曲《热带鱼》通过四种不同的体裁,运用新颖的创作观念和完美的材料组织塑造了四条各异的热带鱼的音乐形象。《热带鱼》曾获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铜奖、上海“21世纪中国儿童钢琴曲征集评选”一等奖。冷岑松将其中的三首曲子配上电子音乐,钢琴现场演奏的声音被传送的运行着的MAX/ MSP计算机上,通过计算机将声源扩大至环绕的多个扬声器上,使音乐最大限度地“空间化”,表现热带鱼活灵活现的姿态。
可以说,配上热带鱼绘画的音乐,加上钢琴演奏与计算机声场运用都使人感到另一种意境的《热带鱼》。
王颖的《解放感官:呼吸——为钢琴与电子音乐而作》是2014年的新作。王颖从舒丛的画作中得到灵感,表现出繁杂喧闹城市的背后,那被遗忘的宁静与空灵。曲作者用具体音乐的方法,录用很多城市的噪音为作品的音效,用电子音乐软件来处理这些采样的声音,结合钢琴的特殊演奏方式,营造出神秘的氛围,又配合着屏幕上舒丛神秘的画作,展现城市中那种人需要的深呼气。从那个可谓是“演出节目单”的小册子中,说明作者要表达“此刻,深呼吸,享受这一刻宁静,解放自己的感官世界”。但是,我从音乐中感到的倒是令人窒息的“呼吸”。
以我的听觉感受,此曲称为《雾霾》或直接称之为《PM2.5》更为合适,尽管这有些调侃的意味。
德国作曲家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于1961年创作的作品《钢琴曲(第9首)》其创作理念是来自他的第二任妻子是玛丽?鲍尔迈斯特(Mary Bauermeister)的画作。1961-1963年,他们在欧洲多次举行《图画与电子音乐》的展览,施托克豪森常常作为解说员,来说明其音乐创作与玛丽画作在精神上的契合,音乐表现上的意图与实质。《钢琴曲(第9首)》是有序与无序的结合,看似杂乱无章的节拍数其实是根据四个逻辑数列而来:裴波那契数列、质数数列、偶数数列、结合裴波那契数列衍变数列。
在此次冯欣欣的演奏中,配以玛丽的画作,很好地体现施托克豪森原创音乐的特质。
`图冯欣欣在拨奏钢琴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人所共知的德国古典主义音乐家,他的《钢琴奏鸣曲》(OP53)的第一乐章是冯欣欣演奏的最后一首作品。此曲也称“黎明”,尽管是别人加上的标题。乐曲使人想到清晨黎明之际,鸟儿啾啾的叫声、大自然的各种声响,表现黑夜过后,黎明到来的景象。
冯欣欣颇具古典风范的演奏,配以日出的图画,倒是很好地体现贝多芬音乐的风格。
本场视听会除了以“解放感官——音画视听会”为主题,还隐含着新音乐的新音乐的线索。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锋音乐,这些音乐开拓者们大多不为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却又被后一时代的人所铭记。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萨蒂在生前不被人重视,但在其身后,被人推崇,被认为是简约音乐的先行者;拉威尔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对音乐的贡献是人们所认识的,他对钢琴音乐的语汇的创新是手指触键与踏板技术上造成音乐的光影时代;施托克豪森的《钢琴曲》掀起20世纪钢琴音乐的工业革命,探索了新的钢琴演奏技术,这包括哑键、泛音、拨弦与踏板的特殊使用等。中国当代作曲家也用新的形式来反映当今青年人对音乐的理解,他们更多地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或其他形式对音乐进行革新,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与新的音响空间。
四
奥地利著名音乐学家安勃罗斯(August Wilhelm Ambros,1816-1876)曾经说过:“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高明的绘画家”。而当我们在欣赏画作时往往会引起在音乐上的很多联想。特别抽象的绘画和音乐一样都能激发观赏者的联想,产生不同的联觉反应。虽然音乐与绘画在理论上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绘画是视觉的艺术。但是,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交融。钱钟书先生(1910-1998)也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钱钟书《通感》)我想,这正是几位青年音乐家与画家所期望人们面对艺术的方式。
通过这场“解放感官——音画视听会”,我们听到和看到武汉的青年音乐家与画家对艺术样式的新的理解,感受到他们对传统形式的“反叛”,理解他们对事物的探索精神,但是,由于他们还年轻,对一些事物充满着激情,但也充满对历史理解的误区和认识上的局限,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试图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但因为财力的不足,无法真正体现出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反叛精神与创新理念的体现,想必,当这些年轻人成为我国艺术界的领军人物时,具有一定的市场操作能力时,他们创新精神就会更加淋漓极致的表现出来。
听、看罢“解放感官——音画视听会”从编钟音乐厅出来,我在想:在“解放感官”方面,我们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士,要向“冰上雅姿”盛典学习。从2011年起,其“冰上雅姿”盛典在“艺术·都市”的主题之下,由世界花样滑冰冠军携手中外艺术家以及娱乐巨星们,共同打造了一场震撼的跨界时尚盛宴。2012年,花样滑冰明星们把电影、舞剧中的经典形象带到冰场之上,对“红色诱惑”的主题进行多面的跨界演绎。推广大使“蝙蝠侠女郎”凯蒂·赫尔姆斯亲自上阵,展现红色激情及其神秘魅惑。赵宏博更是在舞台上首度开嗓,与台湾实力唱将黄小琥合作,为爱妻申雪献上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申、赵两人还特别编排作品《我们的20年》,重温了花样滑冰岁月的酸甜苦辣。2013年,盛典的组成阵容又华裔选手陈伟群、加拿大花滑天才科特·布朗宁、“冰上Lady GaGa”约翰尼·威尔、俄罗斯著名单人滑女星斯鲁茨卡雅、瑞士花样滑冰“旋转之王”兰比尔、4届世锦赛双人滑冠军德国搭档萨维琴科、索尔科维、美国女单甜心齐兹尼、俄罗斯冰上特技表演大师贾斯纳夫妇、法国著名冰舞搭档帕切莱特、博泽特等,以及中国花样滑冰新星李子君、闫涵,中国著名双人滑选手张昊同他的新搭档彭程也一同亮相。连续3年震撼上演的“冰上雅姿”盛典多有突破,其在冲击人们视觉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推出大型3D投影冰上舞台,让观众体验“造梦空间”的视觉效果。主办方特别斥巨资引进投影灯光设备,将冰山造型的演出舞台与约一千平方米的花滑冰块无缝对接。他们发挥全部想象力,大胆利用光影的魔术效果,从而取得虚实结合、情景互动的剧情表演效果。我想,“冰上雅姿”盛典才真可谓是“解放感官”。
由此,我想到,“解放感官”一定要突破传统“音乐”观念的束缚,要以新的理念来重新理解“音乐”的定义。在这方面,早在19世纪末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ievitch Scriabin,1871-1915),就试图冲破单纯音乐的束缚,而将音乐与光线、色彩、气味相结合,如他的《普罗米修斯(火之诗)》中使用“色彩键盘乐器”,以求得音乐与光和色的协调通感作用。而当代作曲家谭盾的大型多媒体音乐作品《地图》,就运用许多湘西凤凰古镇采风的视频,融合了现代音乐创作与传统民俗文化的音乐作品,它打破了现代音乐创作的规律,将现代乐器灌入了创新性的演奏方式,将观众带入了另外一个音乐世界。
本场视听会是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青年教师的系列活动之一,今后会继续以“解放感官”为题推出系列活动。他们在激发人们释放感官的同时,在积极地面对艺术与生活。视听会上的这些音乐的或非音乐的“解放感官”的艺术样式,应该引起我们非常的重视。当然,完全的“解放感官”,需要许多经济作为后盾支撑,而我们青年音乐家们尚不具备如此的经济实力。但是,仅从他们这场期望为观众们带来新鲜而厚重的视听体验音画视听会,试图激发人们对现代艺术的热情和渴望,这就体现出了青年人对待艺术、对待感官解放的态度。
文章写到这里,再回到单金龙在本场音画视听会开始时那煽情的、充满着激情的话来作为结束:
解放感官也能为既有社会文化结构带来革新,为我们既有的社会文化结构带来大跨度的改善,获得这样的改善我们不得不需要借助艺术家的帮助,艺术家们为我们打开着感官,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每一次飞跃都牵动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压抑着的无所作为的感官得到释放,希望通过今晚的课,能够让大家体会到解放感官的重要性与艺术一同,成为我们生命中一个自觉的意识。
我以为的确如此!
(责任编辑: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