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流行演唱教学模式的成因分析及改进建议
2015-03-23余政仪王莉
余政仪++王莉
摘要:论文以流行演唱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下流行演唱实际教学现状。发现“以诠释歌曲”为主要内容的授课方式,是一种将“声音”作为唯一标准来定位流行演唱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分析现行教学模式的成因,并通过教学案例证明,流行演唱的基本技能训练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目的。流行演唱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育。
关键词:流行演唱;教学模式;成因;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3.017
当前研究流行演唱理论文献众多,明显的问题,即选题的重复与单一。例如将“三种唱法”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为3073篇相关论文。研究内容有:三种唱法的划分吕玲:《三种唱法争鸣二十年回顾》,《音乐研究》,2007年第4期,第88-100页。 ;三种唱法的文化分析冯效刚:《从“土洋之争”到“三种唱法”——新中国的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概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78-84页。 ;三种唱法的异同杜慧、段维:《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之比较》,《音乐时空》,2014年第3期,第112页。 ;三种唱法及教学观念郭克俭:《学科概念驱动下的自觉意识(上)—1997至2007年我国(大陆)声乐学术叙事考索》,《音乐研究》,2008年第5期,第95-113页。 ;三种唱法的发声吴培文:《关于三种唱法的思考》,《音乐研究》,1999年第1期,第58-62页。 、比较等等,选题多有重复。当然不能否认这种滥觞于青歌赛的划分方法及这种“比较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但是这种比较背后反映出的教学理念必然是强调声音、强调演唱技术、技巧。强调教学上声音至上的理论的文章较多。随着对“流行演唱”教学认识的深入,显然这种类型的研究意义不大,选题重复,也是学术失范的表现。
在实际的教学领域,流行演唱的授课方式也是沿袭传统声乐,以讲授演唱技巧、唱法和诠释歌曲内容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将“声音演唱技术”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授课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对流行演唱中的“基本技能训练”做出的“绝对化”认同。
笔者不是完全否定在流行演唱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声音”和“歌唱技巧”的重要性,而是反对教学实践中将声音作为“唯一”的标准。这种追求“声音”至上的教学理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分析了当下流行演唱教学模式形成的原因,并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改进现行流行演唱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流行演唱教学模式的问题成因分析
1.对“流行演唱”(Pop singing)的误读
英文“Pop singing ”在我国被翻译为“流行唱法”,泛指广义的涵盖所有流行音乐风格的流行歌曲演唱。因此国人一看到“唱法”二字就自然而然联想到与美声、民族等唱法做对比。但实质上英文“Pop”是指的平级于布鲁斯(Blues)、爵士(Jazz)、乡村(Country)、摇滚(Rock)、拉丁(Latin)、节奏布鲁斯(R&B)、说唱(Rap)等等风格中的“流行风格”的演唱方式。面对多元化的流行音乐众多风格的培养与训练,“声音”技能训练只是其中的基本任务。但是笔者观察到实际教学中,还是有很多将声音作为唯一标准的定位教学研究。这种误读词源,导致教学理念单一化,不符合流行音乐发展规律。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中发现,他们通常使用“Popular singing”称谓“流行演唱”,该词被视为一种唱法,与美声演唱(Classical singing)具有同等地位。因此对广义的“流行演唱或流行唱法”(Popular singing)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它不但包含了“流行风格”演唱(Pop singing),还包含了以上谈到的如布鲁斯(Blues)等多种风格的演唱。
2.娱乐赛事的误导
从1986年第二届青歌赛开始设立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到2008年第十三届青歌赛,不再使用已沿用了24年之久的“通俗唱法”的称谓,并与国际音乐界接轨,将“通俗唱法”正式改名为“流行音乐唱法”。其影响就是导致了单一注重“声音”的惯性思维。近些年更是由于“良莠不齐”的娱乐赛事影响,甚者竟然让选手将歌曲《青藏高原》不断转调来进行高音和唱功的比较。这些赛事经电视媒体传播,影响力可见一斑,使得受众也好,相当一部分专业工作者也好,都把流行演唱比赛视作“声音”的较量,这种对赛事的误读影响了流行演唱的实际教学。
3.流行演唱教师专业背景的影响
各音乐院校的流行演唱专业教师中,许多都具有传统美声、民族唱法的专业背景,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传统声乐演唱功底,对于提高学生基本歌唱技能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教师能力的参差不齐,对于教学与研究方向角色转换适应能力上有着很大差别,这就使得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了“双刃剑”。这种沿袭传统声乐演唱的教学模式,现在看来已经影响了流行演唱的专业教学,而这些教师对流行音乐历史与文化层面的知识也了解甚少,因此也存在着再学习的过程。
4.“歌曲集”教材的误读
全国开设流行音乐专业的各高校,从内部使用到公开发行的“通俗歌曲教程”和“流行歌曲几百首”等等字样的以歌曲集形式出版的“教材”及“教程”,这种教程是以甄选歌曲为主,加少量演唱提示,编撰过程中存在着记谱法上的混乱,例如有简谱、级数功能谱等等,笔者认为应当按照国际通用的五线谱以旋律谱、钢琴伴奏谱及和声功能标记的形式将很多歌曲重新记谱,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流行演唱专业学生能通过谱面学习新歌曲,从而摆脱只跟音响学唱新歌的不良习惯;二是这些乐谱可供学生分析歌曲和相关理论课程使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以一种布置歌曲为作业,由学生回课完成作业,用“扣声音”,“讲唱法”的形式完成了几年的专业课教学,更有甚者将学生的演唱与原唱的比对作为教学依据。这种做法显然不是流行演唱的教学目的。
二、流行演唱教学模式的改进
上文对现行流行演唱教学模式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要改变现状,笔者认为需要从改变教学观念和具体的教学手段入手。而教学观念的建立和教学手段的具体实施是建立在对“流行演唱”的基本定义理解之上。笔者试将流行演唱做如下定义:流行演唱是指运用基本的歌唱技能,诠释流行音乐体裁中的音乐风格,从而达到创新、创造的目的。这样就产生了三个关键词“基本技能”、“创新”、“创造”,这三方面的内容应该是流行演唱教学与研究的核心。
1.基本技能训练
单一的强调声音教学,实质上是将流行演唱中的基本技能训练绝对化。从上述对流行演唱的定义可以看出,基本的技能训练不是流行演唱的教学目的。基本技能训练笔者在《改变研究模式调整教学方法——建立流行歌曲演唱专业风格化练声的新观念》余政仪、施涛:《改变研究模式调整教学方法——建立流行歌曲演唱专业风格化练声的新观念》,《人民音乐》,2008年第9期,第81-85页。 一文中有过详细阐述。笔者认为“‘美声唱法它是目前为止较具有‘科学性的唱法。其科学性就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之上研究人体发声机能、演唱技能等。它的最大贡献是为声乐艺术提供了一套较为完善、系统的基本演唱技能的方法。因为我们今天不但用这种‘发声方法演唱意大利歌剧,而且还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歌剧体裁。被纳入到我国‘学院派教学的‘民族唱法中,同样是借鉴‘美声唱法来训练的。那么在流行歌曲演唱教学的探索阶段中,使用这种方法来训练基本技能应该说是较具有科学性的,是对传统的一种尊重和认同。我们的观念认为,借鉴这种具有‘科学性的‘发声方法在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训练基本技能,如解决发声、共鸣、气息、声音的位置等等问题是可取的,站在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基本技能是没有唱法之分的。比如体育运动当中的各种项目有所不同,但是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是大同小异的,这就体现为基本技能训练的统一性。”需要指出的是基本的技能训练是建立在流行音乐风格化基础之上的,它只是流行演唱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流行演唱的教学目的。
2.流行演唱的教学目的是创新、创造
创新是流行演唱教学目的之一,是指培养学生对经典流行音乐作品的创造能力。因为风格多样化且相互影响并融合是流行音乐的一大特点,所以针对创造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风格的认识和把握,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对歌曲的演绎更具艺术性;另外,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原创作品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改编主要是对歌曲的风格、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和声、演唱的改变。翻唱更多的是注重对歌曲演唱的重新处理。改编与翻唱在授课环节的必要性,首先是流行音乐风格因地域文化及大众喜好的异同而需要改变,比如中西音乐文化在审美方式的不同。其次流行音乐风格随着科技制作音乐产品的更新而发生改变,比如一些乐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带来的音色变化。再次流行音乐风格随演唱者擅长音域、韵律而需要改变,比如为了突出学生的个性,而将歌曲改编成其所擅长的风格。
这里试举一个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将英伦(Britpop)风格改编为索尔(Soul)风格的例子。(见谱例1、2)
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解英伦风格。如指出上世纪90年代初,英国在大量垃圾摇滚(grunge)及美式摇滚乐冲击下产生英伦风格,字面上我们不难看出,这是英国摇滚乐手们为了反制文化入侵,延续过去英国吉他流行乐风而产生的英国本土摇滚音乐。最早的英伦风格不仅在歌词上记录有关于英国的主题,在音乐结构、和弦、人声各方面也有其鲜明的特点。这首作品的结构特点:乐段结构相对工整;和弦特点:较多使用自然大小调正三和弦;节拍特点:一般多使用4/4拍;调式调性特点:调式简单、调性稳定;器乐表现:吉他音乐多用垃圾摇滚(grunge)浅失真,一般不使用铜管乐器,较少使用各乐器华彩(solo)或者填充(fill)乐句;人声特点:一般不会使用衬词,(Scat)即兴演唱,常使用延迟及混响效果。
索尔风格1950年代发源自美国的一种结合了节奏与布鲁斯(R&B)和福音音乐(Gospel Music)的音乐流派。索尔风格的特点:弱化了传统布鲁斯的节奏处理,省略了夏佛(Shuffle)节奏运用与摇滚节奏的结合,风琴(Organ)音色替代了吉他,使之更加大众化,较布鲁斯更加流行化。早期灵魂乐的代表作是雷·查尔斯(Ray Charles)演唱的《I Got a Woman》。
谱例1《Yellow》(英伦风格原版)谱例1由余政仪根据Coldplay乐队2000年6月发行的单曲唱片《Yellow》记谱。
从谱例2可以看出,歌曲改编后在节拍上由4/4拍变为6/8拍,因此强弱关系与律动均发生了变化。节奏变化为布鲁斯与爵士乐当中的夏佛(Shuffle)节奏。乐句长度因为节拍的改变,由原来的5小节变为8小节,由此带来演唱时呼吸的变化。调式由C自然大调,变为C调布鲁斯,由此音乐的色彩及情绪发生变化。和声方面,纵向结构复杂化,使用加音和弦、七和弦、复功能和弦、大九挂四和弦,极大的丰富了和弦色彩与张力;横向链接使用离调进行E7—Am7,调性变得不稳定,转位和弦的使用让低音线条更丰富。在演唱中应着重注意了解两种不同风格出现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分析当时人物心理状态,才能更好的运用在歌曲演唱情感当中,注意音量,歌曲结构以及韵律的改变。演唱当中突出个人创造力的运用,衬词唱法(Scat)即兴演唱的加入。这种通过不断练习风格改编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是流行演唱的终极教学目的,应该始终注意围绕培养学生原创音乐的能力。只有原创音乐才是推动流行音乐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国外在教学领域,赛事领域,娱乐领域均体现出流行歌手在词曲创作、歌曲改编、配器编曲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在国内由于这种舶来品的滞后,我们大部分从事流行演唱的歌手只能单一的进行表演唱。按照国际惯例,原创音乐是指演唱者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集词曲创作和表演于一身的特点,同时这也区别于歌手单纯地演唱其他作曲家新作品和只进行一般意义上的表演唱。因此如果按照这个要求去实施流行演唱的具体教学实践,我们的授课内容就绝不能只停留在“讲声音”“析唱法”的基本技能阶段。课堂内容要更加丰富,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谱例2《Yellow》(索尔风格改编版)谱例2由余政仪改编。
3.流行演唱教学分段实施内容
流行演唱教学手段的实施,在大学四年中应该把焦点聚集在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开拓性”上,创新、创造才是流行演唱的教学目的。因此每个学生在学校里必须经历学习歌曲创作,歌词写作,乐队排练和音乐制作的过程。这些过程的训练会占用很多学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音乐,这已经远远超出那些在声音上模仿、复制知名艺术家来学习演唱的范畴。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分阶段实施这一创造性的培养过程,比如一年级允许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完成最基础的演唱技能,允许演唱经典作品;二年级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对原有作品进行改编;三年级、四年级就必须在原创作品的数量上严格要求,使得学生在大学四年逐步经历从模仿走向原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结语
传统声乐(美声、民族唱法)的教学,通常由一名教师实施本科四年的专业小课教学,这种通过演唱无数经典唱段的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于流行演唱教学的。因为传统音乐的创造性是由作曲家、演奏家、演唱家共同完成的,但是流行演唱就有所不同,我们应该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词曲编唱的综合能力,尽可能让一首作品从演唱、演奏、音乐制作都由演唱者自己独立完成,这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原创作品在艺术上的完整性及演唱上的准确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塑造学生的音乐个性。因此过多地学唱几百首歌曲后找到一种适应的风格再去培养创造力,显然不适宜流行演唱的教学,更会得不偿失,这就对流行演唱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快速地在短期内发现学生在哪种风格上有发掘的潜能成为了教师的重要职责。而且在对“专业课”的认识上,由于流行演唱创新、创造的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使得我国现阶段师资在综合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综合性的课程配备才能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获益,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流行演唱的教学理念。流行演唱专业的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十余个年头,从“通俗唱法”到“流行演唱”名称的国际接轨我们走了20多年才完成。因此上述对流行演唱教学观念的诠释,是笔者作为局内人对流行演唱教学的认识。
(责任编辑: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