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良宵》与春节文化的适应性

2015-03-23袁渊

艺术评鉴 2015年4期
关键词:良宵适应性

袁渊

摘要: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庆祝方式,庆祝春节的曲目数不胜数,本文以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良宵》为例,浅显的论述一下《良宵》与春节文化的适应性。

关键词:《良宵》   春节文化   适应性

一、《良宵》的创作背景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先生在除夕之夜,与音乐上志同道合好的朋友小聚,即兴创作出的一首二胡独奏曲。与传统二胡曲子中的冷清凄凉相比,《良宵》表现出轻快悠扬、动听祥和、旋律优美、娓娓道来的展现对春节庆祝的情感。与其他庆祝春节的曲目相比,《良宵》表现出深刻的内涵性,展示文人的委婉含蓄的情怀,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和深切体味。

刘天华先生创作《良宵》的时候,是他对民族音乐探索发展的时期,他与友人成立“国乐改进社”,创立了《音乐杂志》。他希望改进中国音乐,一方面使音乐发展民众化,避免贵族化;另外一方面吸收中国音乐精华,融合外来音乐的优点。他不仅仅提出上述理念,而且身体力行,学习了二胡、琵琶、古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进行了民间音乐的采风。他在北京高校任教,并把自己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同时,与音乐上志同道合朋友进行对音乐发展的探索。此时的刘先生对未来音乐教育充满了信心,在除夕之夜与友人相聚,既欢庆除夕,又为未来音乐追求和教育的展望,在此情景下即兴发挥创作了《良宵》抒发自己的心情,体现对幸福的追求。

二、春节音乐文化的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之一,具有古老的历史,从西汉有了记载,一直传承到今天,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的起源和来历具有“年”的怪兽传说,但是经过长期发展,春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其庆祝中与音乐有很多联系,最早春节文化中使用音乐的是祭祀,这种祭祀包括对神佛的祭拜、对祖先的祭奠、去旧迎新的祈祷、祈求丰收的愿望等。在这些祭祀中,人们载歌载舞,把自己对神佛的敬畏、对先人的怀念、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表达出来,音乐随着祭祀慢慢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文化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增加,音乐不仅仅出现在春节的祭祀中,越来越普遍化,出现在春节的各种活动中。音乐随着春节文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从而出现了各种音乐能够适应于春节文化的发展,为春节庆祝提供了精神食粮,满足了人们对于春节文化的需求。《良宵》在春节除夕之夜出现,曲中带有刘天华先生表达自己在除夕时刻的心情,又因为他创作的背景,与春节文化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三、《良宵》与春节文化的适应性

中国人说起除夕,都会想到的是“闹除夕”,这说明除夕在人们的印象中应该是一种热热闹闹的情景,因为千家万户在除夕夜家人团圆、一起守岁、一起参加庆祝活动、一起燃起炮竹,为了春节到了,辞旧迎新,给人们新的希望。因此,在春节中出现的曲目也是热闹的,给人以热情喜庆的感受。刘天华先生的《良宵》与传统音乐热闹喜庆的除夕氛围不同,远离喧闹,带来了一种平静生活中的幸福却轻松宁静而悠闲的除夕之夜;展示了欢度春节喜悦情怀,对未来日子的展望情感。

刘天华先生在创作时手法上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承、转、合的方法,既有音乐上的特色,又具有适应春节文化的特征。整首乐曲充满祥和、轻松欢快的基调,并具有春节喜庆的氛围。下面对《良宵》与春节的适应进行简要的评价。

(一)平静祥和中充满希望,符合春节文化对未来的期盼

乐曲使用了D调,2/4节拍。从起、承、转、合的作曲方法中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在开篇乐曲中以景物刻画为主,表现出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曲目出现了一个精彩的开题,展现出热闹节日中与朋友聚会守夜的情景,出现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生活环境,在此环境中将会开展与友人的聚会,是一种含蓄委婉的幸福,慢慢出现在人的心中。

其次,承接上面的环境氛围,描写了与友人融洽、友好、亲切的交谈情景,其中把友人对欢庆新春和对音乐未来发展的追求展现出来,与春节中对未来生活期盼相适应,具有辞旧迎新的特点。在乐曲中可以感到充满感情,曲调活泼而色彩明丽,情绪从平静到激动转变,过年的欢快气氛展现出来。音乐的欢快演奏和优美抒情的旋律,喻示着作曲人对春节能够与朋友畅谈理想、追求音乐发展的喜悦之情,又对除夕情景的应对,显示出于春节文化中美好期望的适应。

再次,音乐进入了乐曲的高潮,从中可以感受到朋友之间讨论音乐发展,又各自抒发自己意见的场景,讨论过程轻松而愉悦,充满热情,展现了刘天华先生和朋友对音乐发展和音乐教育事业观点的统一性。

最后,乐曲描述了除夕之夜钟声响起,时间上新旧交替,作曲人与朋友在温馨而祥和的环境中共同庆祝新年的喜悦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春节中常常出现的庆祝新年的音乐文化,显示《良宵》与一般春节音乐文化的统一性。

(二)庆祝除夕情感与春节庆祝情感的适应性

言为心声,同样音乐是作曲人对于自己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刘天华先生创作《良宵》是以除夕守夜为背景而作的。其情感基调除了与友人畅谈音乐发展和理想追求以外,就是对新年到来的喜悦心情,在新年新气象下,刘先生通过二胡把曲中主旋律流畅的表现出来。全曲音调节奏平缓而舒展,音程跳跃幅度不大,音区具有戏剧性的色彩。音乐情感从平缓到激动,再慢慢开始向新年热闹的气氛推进,最后出现节日氛围,人们庆祝春节的载歌载舞情景展现出来。最后音乐又回到平静祥和之中,引起人们对庆祝节日美好情感的回味。

整个《良宵》的篇幅较小,是刘天华先生作品中最短的一个曲子,其难度和结构都比较简单,但是受到人们喜爱的程度很深,被认为是“东方小夜曲”。主要是曲子从情感上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与传统热闹喧闹的庆祝春节音乐文化相比,它更能引起人们对于春节庆祝的情感,在安宁中看到对节日庆祝之情感,与春节文化庆祝情感相适应。

(三)民族文化的创作风格与春节音乐文化创作风格相适应

刘天华先生在其创作上改进二胡传统的方式,吸收了西洋乐曲的风格,在《良宵》创作中既使用中西交融的特色,又保持了中国民乐的创作风格,出现两者相互交融而具有民族风情的曲子。在《良宵》的演奏上不仅仅能够使用创作时的二胡演奏,而且还能够使用不同形式的乐器进行演奏,演奏时根据不同乐器出现不同的风格,但是其情感不变,创作风格不变,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风格。中国的春节是一个古老而源远流长的民族节日,在其文化传承中具有本民族的风格,为春节创作的各种文化也具有民族风格,因此出现民族风格的统一性,适应了春节文化的发展趋势。

四、结语

音乐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不同情境下创作的乐曲都是为了表达当时的愿望和情感,在创作上也会符合当时的创作风格。《良宵》创作是以除夕守夜为背景的乐曲,其内容和情感与春节要表达的愿望相同,符合春节文化的形态和发展;但是与传统庆祝春节音乐文化的热闹喧嚣相比,这个曲目具有祥和宁静舒缓人心的力量,能够很好的表达对春节庆祝和对未来展望的情感。同时,它还成为一首成功的乐曲,不仅能够使用多种乐器演奏,而且从创作以来展现出宝贵的艺术生命力,散发出久演不衰的魅力。同时,二胡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出现的比较闻名的乐曲不多,与传统二胡曲风的凄凉哀痛情感相比,《良宵》曲风具有明显的文人风格气息,表现出委婉含蓄的欢快之情,成为庆祝春节的经典剧目,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适应于不同层次人群庆祝春节的需求。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高师音乐学专业<自弹自唱>课程设置与应用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q158。

参考文献:

[1]刘育和.刘天华全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刘天华.《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J].音乐杂志,1928,(02).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刘天华.国乐改进社缘起[J].新乐潮,1927,(01).

猜你喜欢

良宵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良宵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既定PSS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适应性分析
良宵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评剧《良宵》海报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
从《千里共良宵》解析广播夜话节目的核心竞争力